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论社会转型期馆员的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建设
“中国历史文选”课应定位于多功能
《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
《淮南子》廉政理论撷英
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述略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提要
传统目录学表微
大典本《新安志》佚文研究
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
保护典籍,致力经史——朱彝尊的文献学成就
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20世纪古籍整理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
对于《太平广记》的整体文化观照
《奉天通志》征引书目辑录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
金毓黻赴日搜求东北史地文献考略
旧志整理要注重点校质量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著录札记
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论纲
两汉乐赋中所见音乐理念的新突破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
试论王应麟的文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钱 穆 的 考 据 学 思 想
钱大昕的汉学、宋学和清学观
钱大昕在新、旧《唐书》研究上的成就
《清史稿•徐邦道传》释证
试论费宏政治生活三事
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点校商榷
谈 古 籍 注 释
探讨唐朝对营州(辽宁)的统治
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
西夏文献资料述略
鲜卑石室祝文辨疑
谢圣纶与《滇黔志略》
从《徐乃昌日记》考论随庵金石收藏特色
玄学思潮与东晋南朝史学
关于颜延之《庭诰》的几个问题
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中原典籍的入辽及其贡献
钱穆论朱熹
唐代男女初婚年龄的历史变迁
和諧原理三題
国学家的精神世界——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
易学特点
孔子不是民主的敌人
“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
論利瑪竇傳教模式的歷史意義
面向世界:后“五四”时期一个倾向的延续
学术上白手起家的罗振玉——《上虞罗氏枝分谱》资料的发掘利用
羅振玉在近代書法史上的地位
羅振玉父子對西夏學的貢獻
王國維《詠史二十首》手寫本的文獻價值
廖季平先生的经学传承
王献唐年谱
论书目的学术史价值
雍正帝与《龙藏》
明末版权史事钩沉——崇祯十三年金陵石啸居刻《四书大全辩》卷首版权文件十四通读后
“绝代坊贾”陈济川和孙殿起
顾廷龙晚年的版本目录学思想述略
马一浮佚诗佚文小笺——马一浮与龙榆生交往因缘剪影
讀錢罪言
敦煌本《壇經》錄校三題
《左传》疑义新证
《盐铁论》可与《史记》互证“实录”
《宋史•李性传传》考补
殷墟甲骨祭祀卜辭中“伐”與犧牲關係考
“士伍”本义与赵至身分之谜
酂侯萧何封地考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述评
歆、莽关系新论
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唐代谱学
论宪穆敬文武宣六朝的皇权嬗递及其间宦官权力的变化
漢代社會的讀書生活
汉赋与制度
诔文写作与亡者悼念——《世说新语》与《文心雕龙》研究札记
辽代文化及其历史地位
钱大昕的天文历法研究成就
《左传》预言及其文学价值
通才、絕藝與淒美戀情——关于姜夔的二三断想
论方拱乾诗及其家法的递嬗
由大历史而小历史:20世纪长篇传记发展鸟瞰
書藝旁徵
想象与意象表达:书法创作与审美的泛化对应关系
《虹月楼记卷》和冯子振墨翰
內藤湖南的史觀與史論──基於對其《支那史學史》的分析
蔡元培先生的一篇佚文——《历史学派经济学序》
文渊阁《四库全书》成书年代考
明代西洋三书的世界性意识 ——读《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
東洋文庫藏《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資料隨錄
《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的版本鑒定
大連著述考略
殖民统治与医疗:罗子珍编《西藏药材蒙藏汉名录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王國維《詠史二十首》手寫本的文獻價值
作者:胡逢祥
    《咏史二十首》为现存王国维最早之诗作,王氏生前原未刊行,卒后始由吴宓登载于《学衡》杂志第六十六期(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出版),篇末附记称:“按右诗二十首,分咏中国全史,议论新奇而正大,为静安先生壮岁所作。集中失收,且从未刊布。本刊展转得之罗叔言振玉先生许,亟录之以示世人。”此即时下通行之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经上海图书馆顾廷龙、潘景郑先生提示,发现该馆所藏《高啸桐友朋手札》存有王国维亲笔誊录全诗信函一通,原件用东文学社定制格子纸,版心下端有“东文普通学校印”字样,诗以工楷书写,少许地方略带行书。此本不独文字与《学衡》本稍异,且诗句间有王氏亲作夹注五条,对了解其本意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新编的《王国维全集》(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所收《咏史二十首》即以此为底本。兹据原件录出,并校以《学衡》本,对其写作年代及诗意亦略加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王氏函原文如下:
                                               咏史二十首
                                                           一
                                  回首伊兰势渺茫,西来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上昆仑望故乡。
                                                           二
                                  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牺来。
                                                           三
                                  憯憯生存起竞争,流传神话使人惊。铜头铁额今安在?始信轩皇苦用兵。
                                                           四
                                  澶漫江淮万里春,九黎未格又苗民。即今魋结穷山里,此是江南旧主人。
                                                           五
                                  二帝精魂死不孤,稽山陵庙似苍梧。耄年未罢征苗旅,神武如斯旷代无。
                                                           六
                                  铜刀岁岁战西欧,石砮年年出挹娄。毕竟中原开化早,已闻镠铁贡梁州。
                                                           七
                                  谁向钧天听乐过,秦中自古鬼神多。即今诅楚文犹在,乍告巫咸又亚驼。
                                                           八
                                  春秋谜语苦难诠,历史开山数腐迁。前后故应无此作,一书上下二千年。
                                                           九
                                  汉凿昆池始见煤,当年赀力信雄哉!于今莫笑胡僧妄,本是洪荒劫后灰。
                                                           十
                                  撝戈大启汉山河,武帝雄才世讵多。轻骑今朝绝大漠,楼船明日下牂牁。
                                                          十一
                                  慧光东照日炎炎,河陇降王正款边。不是金人先入汉,永平谁证梦中缘。
                                                          十二
                                  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
                                                          十三
                                  三方并帝古未有,两贤相厄我所闻。何来洒落樽前语,天下英雄惟使君。
                                                          十四
                                  北征洛水拜陵园,奉表迁都大义存。纵使暮年终作贼,江东那更有桓温。
                                                          十五
                                  江南天子皆词客,河北诸王尽将材。乍歌乐府兰陵曲,又见湘东玉轴灰。
                                                          十六
                                  绍兴拜表称臣构,宜臼倾心事犬戎。亲出渭桥擒颉利,文皇方不愧英雄。
                                                          十七
                                  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祅寺建波斯。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
                                                          十八
                                  五国冰霜惨不支,崖山波浪浩无涯。当时国势凌迟甚,莫怪诸贤唱攘夷。
                                                          十九
                                  黑水金山启伯图,长驱高掌世间无。至今碧眼黄须客,犹自惊魂说拔都。
                                                          二十
                                  东海人奴盖世雄,卷舒八道势如风。碧蹄倘得擒渠返,大壑何由起蛰龙。
    庚子三月以事留滞武林,病风苦咳,不能读书,辄拈笔咏古,得二十绝句,录呈啸桐先生正。王国维草。
【校勘记】

 案:此函所称“啸桐先生”即高凤岐(1858-1909),字啸桐,号媿室,福建长乐人。光绪举人,官至代理梧州知府。1896年起入杭州知府林启幕,于振兴地方实业、文教等多所谋划。其人思想倾向改良,与汪康年、严复、林纾等均有交往。王国维作此函时,正其在杭州知府幕时。王氏1898年致许默斋(家惺)函曾谈及与乡人张英甫、钱东府等商议在海宁设立师范学堂事,谓:“前思于海宁开一师范学堂,缮禀具述筹款缘由,托穰卿先生面递省中大府,已交林大尊(即林启)。是事州中有无信息?至今札未下,谅不能成。” 之所以托汪转交禀文者,当系汪与林、高等夙有交往之故。据此推测,王与高之交往,或亦由汪康年所介。另据王国维父乃誉日记,1900年4、5月间,王国维曾至杭了解乡试等事, 所谓“因事留滞武林”(武林为杭州之别称)者,即此指也。
    关于此组诗的写作年代,旧说一般以为在1898年前后。据罗振玉《海宁王忠悫公传》,王氏1989年在东文学社学习期间,罗氏即因“于其同舍生扇头读公咏史绝句,知为伟器,虽遂拔之俦类之中”。王氏东文学社同学樊炳清在《王忠悫公事略》中亦称:“时上虞罗叔言参事振玉设东文学社于上海,延日本藤田博士丰八位教授,公来受学,参事见其咏史诗,大异之,许为大器,力拔之于庸众之中。” 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更点明当时罗氏所见王氏“咏史绝句有‘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之句”。 罗、樊于此皆为当事人,赵则为王氏晚年任教清华国学研究院最亲近之助教,所述当无可疑。然自发见王氏致高啸桐信函后,袁英光、刘寅生先生即据其中有“庚子三月以事留滞武林,病风苦咳,不能读书,辄拈笔咏古,得二十绝句,录呈啸桐先生正”数语,将其写作时间改系于1900年5月(应作4月)。 陈永正《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则仍主张“据组诗第二十首所咏为日本事,组诗当作于静安如东文学社习日文之时,即1898年3月至6月间”。 
    但若综合各家记载并对组诗内容细加品味,便可发现,《咏史二十首》似非作于一时。盖罗、樊、赵诸家虽提及王氏戊戌间已有《咏史》绝句之作,但绝无“二十首”之说,“千秋壮观“云云,不过是其中之一。因此,作为组诗的《咏史二十首》,虽有材料表明至少在1898年已开始写作,但并不能说明当时已形成后来的组诗规模,王氏本人似乎也没有这样明确的创作目标。更大的可能是,咏史诗二十首乃陆续创作而成,王氏所谓“庚子三月以事留滞武林,病风苦咳,不能读书,辄拈笔咏古,得二十绝句”之说,恰恰表明,此组诗至1900年才全部完成。
    这一点,从《咏史二十首》的内容本身也可以得到一些旁证。如赵万里等提到的“黑海西头望大秦”句,描写了东汉甘英出使大秦,站在黑海(据《后汉书•西域传》,甘英所临之条支西海乃波斯湾而非黑海)东边眺望西岸大秦(罗马帝国)的情景。后经斟酌,为防止误解,在1900年手写本中乃改为“黑海东头望大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十首的后十首中,有八首都涉及历史上的中外关系或民族盛衰问题,如“西域纵横尽百城”一首对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志存高远的称羡;“北征洛水拜陵园,奉表迁都大义存”一首对东晋权臣桓温北伐中原、建立殊勋的肯定,甚至一反传统史家的旧观念,发出了“纵使暮年终作贼,江东那更有桓温”的感慨;而“绍兴拜表称臣构”一首既批评了历史上赵构等人在民族抗争中的屈辱事仇,也表彰了唐太宗“亲出渭桥擒颉利”的英雄气慨。这些,无疑都寄托着作者对戊戌至庚子间民族危机加剧的深刻感受。至于手写本《咏史二十首》与《学衡》本存在的文字差别,表明1900年以后王氏仍对诗句续有修改,只是这种修改主要已为修辞技术等细节问题。
    王氏手写本《咏史二十首》最值得注意的是他本所无的几处夹注。这些夹注清晰地反映了作者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认识和作诗的本意,足以纠正时下诸家对其诗的某些误释。今试举几例:
    一、《咏史》之六“铜刀岁岁战西欧”句,王氏自注“希腊鄂谟尔诗中多咏铜兵”,意指古希腊诗人荷马诗中屡屡提到使用铜兵器之事。此处的“西欧”与“欧西”义同,乃泛指西方欧洲之地,《学衡》本作“东欧”,当系后来考虑到希腊地属东南欧而改。然有学者却释之为“东瓯的越族年复年只使用铜刀作战”, 将“东欧”理解为古代中国东南方的百越民族之一“东瓯”,显然是误解了王氏的原意。
    二、《咏史》之七末句“乍告巫咸又亚驼”有夹注“亚驼者,与亚当Adam近,岂秦在西方已闻犹太人之说欤?” 诅楚文有《告亚驼文》,王氏因“亚驼”与Adamy音近,遂生此联想。盖其作此诗时,尚未研治古史,而当时学术界之中华民族起源观,颇受西方学者“中国民族西来”说、特别是中华民族及其文明源自巴比伦说之影响,这在同时代蒋智由的《中国人种考》、陶成章的《中国民主权力消长史》、黄节的《种源论》、章太炎的《序种姓篇》中均有所反映。《咏史》之一中“回首伊兰势渺茫,西来种族几星霜”句表达的也是这种意境。其由亚驼而联想及亚当,同样是此种氛围的产物。王氏的这类想法,若非有其自注,后人是断难触及的。
   三、《咏史》之二十中“碧蹄倘得擒渠返,大壑何由起蛰龙”句,王氏自注“明败于朝鲜,而国朝始兴”。可见此“蛰龙”指的是满清王朝。但有人却错会为“日本”,说:“当日李如松若在碧蹄馆中擒他(指日本丰臣秀吉)回来,那么在大海中蛰伏的巨龙(即日本)就无由兴起了。” 这是应当纠正的。
    诗中有些夹注,对于把握王国维当时的思想倾向和历史观也具有相当的文献价值。如《咏史》之十八“五国冰霜惨不支,崖山波浪浩无涯。当时国势凌迟甚,莫怪诸贤唱攘夷。”谈的虽是赵宋一朝国势不竞而亡的史实,但观其自注:“尝谓国势愈弱,则恶外人愈甚。宋人甚恶外人,汉、唐、元盛时不然。国朝嘉、道后始恶外人,康熙间不然。”便可知其针对的完全是晚清的现实,可以说一言道破了戊戌之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顽固派一意孤行排外,益足见其国势衰微不振的实质。这些地方,如果联系王氏书信中戊戌至庚子间的言论,如“闻法人又据马江,直索船政局,德人又据马祖澳,不知确否?瓜分之局已见榜样,如何如何?”如戊戌政变后,称“此次变故,实与日本幕府之杀藩士相似,但中国士气敝,不敢望尊攘也。”“今日出,闻吾邑士人论时事者蔽罪亡人不遗余力,实堪气杀。危亡在旦夕,尚不知病,并仇视医者,欲不死得乎?” 对了解王国维前后思想之变,应当说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