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论社会转型期馆员的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建设
“中国历史文选”课应定位于多功能
《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
《淮南子》廉政理论撷英
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述略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提要
传统目录学表微
大典本《新安志》佚文研究
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
保护典籍,致力经史——朱彝尊的文献学成就
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20世纪古籍整理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
对于《太平广记》的整体文化观照
《奉天通志》征引书目辑录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
金毓黻赴日搜求东北史地文献考略
旧志整理要注重点校质量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著录札记
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论纲
两汉乐赋中所见音乐理念的新突破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
试论王应麟的文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钱 穆 的 考 据 学 思 想
钱大昕的汉学、宋学和清学观
钱大昕在新、旧《唐书》研究上的成就
《清史稿•徐邦道传》释证
试论费宏政治生活三事
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点校商榷
谈 古 籍 注 释
探讨唐朝对营州(辽宁)的统治
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
西夏文献资料述略
鲜卑石室祝文辨疑
谢圣纶与《滇黔志略》
从《徐乃昌日记》考论随庵金石收藏特色
玄学思潮与东晋南朝史学
关于颜延之《庭诰》的几个问题
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中原典籍的入辽及其贡献
钱穆论朱熹
唐代男女初婚年龄的历史变迁
和諧原理三題
国学家的精神世界——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
易学特点
孔子不是民主的敌人
“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
論利瑪竇傳教模式的歷史意義
面向世界:后“五四”时期一个倾向的延续
学术上白手起家的罗振玉——《上虞罗氏枝分谱》资料的发掘利用
羅振玉在近代書法史上的地位
羅振玉父子對西夏學的貢獻
王國維《詠史二十首》手寫本的文獻價值
廖季平先生的经学传承
王献唐年谱
论书目的学术史价值
雍正帝与《龙藏》
明末版权史事钩沉——崇祯十三年金陵石啸居刻《四书大全辩》卷首版权文件十四通读后
“绝代坊贾”陈济川和孙殿起
顾廷龙晚年的版本目录学思想述略
马一浮佚诗佚文小笺——马一浮与龙榆生交往因缘剪影
讀錢罪言
敦煌本《壇經》錄校三題
《左传》疑义新证
《盐铁论》可与《史记》互证“实录”
《宋史•李性传传》考补
殷墟甲骨祭祀卜辭中“伐”與犧牲關係考
“士伍”本义与赵至身分之谜
酂侯萧何封地考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述评
歆、莽关系新论
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唐代谱学
论宪穆敬文武宣六朝的皇权嬗递及其间宦官权力的变化
漢代社會的讀書生活
汉赋与制度
诔文写作与亡者悼念——《世说新语》与《文心雕龙》研究札记
辽代文化及其历史地位
钱大昕的天文历法研究成就
《左传》预言及其文学价值
通才、絕藝與淒美戀情——关于姜夔的二三断想
论方拱乾诗及其家法的递嬗
由大历史而小历史:20世纪长篇传记发展鸟瞰
書藝旁徵
想象与意象表达:书法创作与审美的泛化对应关系
《虹月楼记卷》和冯子振墨翰
內藤湖南的史觀與史論──基於對其《支那史學史》的分析
蔡元培先生的一篇佚文——《历史学派经济学序》
文渊阁《四库全书》成书年代考
明代西洋三书的世界性意识 ——读《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
東洋文庫藏《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資料隨錄
《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的版本鑒定
大連著述考略
殖民统治与医疗:罗子珍编《西藏药材蒙藏汉名录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易学特点
作者:李书有
    《易》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为奇特的一部经典。《易》的奇特,首先在于它的形式奇特。易是由符号组成的表征事物象与义的系统,在其应用实践中又系以文字,两者有机结合。然后在其发展中,又加以阐发,形成理论体系。其次在于它的内容奇特。《易》最初是占筮之书,后揭示出其中蕴函的人文道德、哲学思想体系。再次在于它的易理奇特。易理具有深刻的辩证思维特征:易简而神奇、变易而不易、广大而精微、高深而实用、古老而常新。这些特点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任何一部经典所不能比拟的。下面对易学的特点作一简要论述。
(一)易简而神奇
易学体系博大精深,提起《易经》,人们皆知其神奇古奥,加之江湖术士又故弄玄虚,使人望而却步。实者,《易经》既有其神奇的一面,又有其易简的一面。因此,我们认为,易简而神奇是《易》之第一大特点。
    众所周知,《易》之符号系统是由“——”与“— —”两个符号为基础组合起来的,这两个基本符号的来历及其象征意义,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这里不作一一考证,而以解经的《易传》中解释为据。前者“——”,代表“阳”;后者“——”,代表“阴”。由阴阳两个符号    重叠相配就组合成为八个符号,称之谓八卦,即乾( ),象征天;坤( ),象征地;坎( ),象征水;离( ),象征火巽( ),象征风,震( ),象征雷;艮( ),象征山;兑( ),象征泽。八卦象征的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为宇宙客观自然现象,有了天地日月星辰水火空气(气者,风之动也,有巽风,就显示有了空气了),宇宙万物才得以产生、发育、演变,最后出现人类。人为万物之灵,只有人类才能揭示宇宙万物的本原。我们的祖先伏羲氏,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以八卦来摸拟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已有了天人合一宇宙观的雏形。
    随着我们祖先智慧的发展,到了殷周之际,周文王又将八卦两两相重而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可以无限的引申,《易传•系辞上》第九章中说:“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这段意思是说:六十四卦引申推展,遇到相类似的事物而扩展其象征意义,天下取法象征的事理就赅尽无遗了。《易》彰显幽隐之道,神奇地成全懿德善行,所以运用《易》理可以酬酢万事万物,可以祐助神灵。该章中又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段意思是说:天的数有一、三、五、七、九,五个奇数,地的数有二、四、六、八、十,五个偶数。五位奇偶数相互搭配而各有谐和。天的五个奇数相加为二十五,地的五个偶数相加为三十,天地之数合而为五十五。这就是《易》运用数推衍出变化指导的原理而推测阴阳鬼神之奥妙。
    《易传》中对《易》之神奇作了很多论述。《易传•说卦传》第一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段意思是说:从前圣人作《易》时,通过深邃的智虑赞祝神明而创造出用著草揲筮之法,取天三地两而以阴阳奇偶之数进行推衍,观察阴阳变化而设立卦,发动卦中刚柔变化而生出变爻,进而和谐顺成其道德而合于义,穷极事理,尽究天性以至于命理。
    《易传•系辞上》第五章中说:“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这段意思是说:生生不断叫做《易》,象征天的卦叫做《乾》,效法地的卦叫做《坤》,穷极蓍数以预知未来的方法叫做占筮,会通变化的叫做事态,阴阳变化奥妙莫测叫做神。《易传》中的神,有鬼神之神的含义,然而大多数是神奇、神妙的意思,表明《易》之神奇、神妙。
    《易》虽然神奇、神妙莫测,但它是建立在阴阳变易的基础之上的,《易传•系辞上》第七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六十四卦又是以代表纯阴、纯阳的《乾》、《坤》两卦为易之门户的。《易传•系辞下》第六章中说:“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乾》、《坤》是以易简为特质的。《易传•系辞上》第一章中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传•系辞下》第一章中又说:“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易传•系辞》的上下传反复说明乾、坤的易简特质,使人不要因《易》之神奇、神妙而敬畏却步。只要掌握《易》之阴阳变化的原理,从《乾》、《坤》两卦入门,就可以步《易》这一神奇的殿堂。
(二)变易而不易
    《易经》是一部讲变易的书,人们称为变经。德籍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卫礼贤将其研究《周易》的代表作定名为《变化的哲学——周易八论》,英文名Chang: Eight Lectures on the 1-Ching。在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易传》中对《易经》的变易特点作了很多阐述。《易传•系辞上》第八章中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段意思是说:《易》这部经典,包含着宇宙人生的规律,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它。易道(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卦的六爻之变就体现了易道的变化,它上下往来没有定则,阳刚阴柔相互更易,不可以限定于典常纲要,只有变化才是它的根本趋向。
    《易传•系辞下》第一章中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动者,趋时者也。”这段意思是说:画八卦分列阴阳之位,宇宙万物的象征就都在其中了;以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都在其中了;刚爻(阳爻,其性刚,亦称刚爻)柔爻(阴爻,其性柔,亦称柔爻)相互推移,变化之道就都在其中了;爻下系文辞告以吉凶悔吝,适时而动的规律就都在其中了。吉凶悔吝,生于变动;阳刚阴柔,是立卦的根本;变化会通,是趋向时宜。《易传•系辞上》第二章中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凶吉,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进退之象也;悔吝者,忧虑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段意思是说:圣人观象设卦,卦爻下系文辞以表明吉凶的征兆,刚爻柔爻相互推移产生变化。所以吉、凶是表明遇事或失或得的征兆;悔、吝是表明遇事或忧悔或吝惜的征兆。变化是表明遇事或进取,或退守的征兆;刚柔是体现昼(体现阳)、夜(体现阴)的象征。六爻的变动,体现了宇宙天地人三大领域的规律。
    《易传•系辞下》第三章中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这段意思是说:所以《易》这部经典,就是以象为依据的。所谓象,就是模拟形像。系于卦象下的彖辞,是成卦的质料,以占一卦之义。六爻,是倣效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因此,吉凶的征兆就表现出来了,悔吝的预兆也显现出来了。《易传•系辞上》第三章也说:“象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易传•系辞下》第二章中指出:“《易》穷则变,变到通,通则久。”整个《易传》处处皆阐发变易之道。《易传•系辞上》第五章中将变易之道归结为“一阳一阴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孔颖  达《周易正义》对变易的疏解是:“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程颐《易传序》的解释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易是变动不居的,然而变动中有其不变的准则,即变易而不易。《易传•系辞上》第一章提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段意思是说:天高为尊,地低而卑,乾坤之位就确定了。卑低尊高陈列出来,尊贵和卑贱就各就其位了。天之动,地之静有其不变的规律,阳刚阴柔的性质就判然分明了。说明《易传》的《系辞传》在阐发《易》变之前,先确立了不变的原则。这一不变原则显然是代表了儒家区别尊卑贵贱之等的礼制原则。
    汉代《易纬》著作《乾凿度》中提出“易一名而含三义”。指出:“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为道德苞籥。”管三,即易兼有三义。道德苞籥,意为道德之纲要。《乾凿度》关于变易的阐述如下:
    “变易也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季节相和。能消者息,必专者败。君臣不变,不能 成朝。纣行酷虑,天地反,文王下吕九尾见。夫妇不变,不能成家。妲己擅宠,殷之以破。天任顺季,享国七百。此其变也。”
    “变易者,气也。”这是以气化谈变易。汉代多讲气化,“天地不变,不能通气。”这是指否卦之象。季节相和,《周易正义序》引文为“季节相移”。纣,指殷纣王。吕,指吕尚。九尾见,指九尾狐神瑞之象出现。妲,己妲,殷纣王擅宠己妲,殷因此而破亡。季,指周文王之父季历。这是从自然、社会历史流变说明变易。
    关于不易,其阐述如下:
    “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故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德,万物之宝。至哉!易一元以为元纪。”
    这是以天上地下自然秩序和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能变易,以说明不易。这与《易传•系辞上》一样,以不易论证等旧制度不变的原则。这同样反映了儒家的尊卑贵贱礼制原则。
    综观《易传》全文,发现《易传•系辞下》第一章提出一重要命题:“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贞夫一者”作何解释。按儒学解释,贞者,正也;一者,专一也,守一也。按道家解释(《易传》虽为儒家所作,但其中引用不少道家思想)。《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指唯一的原则,一为天地宇宙万物的根本。第二十二章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段意思是说:圣人把握了唯一之道就可以驾御天地宇宙万物之变。第十六章中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段意思是说:万物尽管变化纷纭,最终还要各自回到它的本根。归于本根叫做“静”,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认识“常”而轻妄动,必然得到凶的结局。道家辩证法也讲变动。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道家与儒家相反,儒家尊阳,贵刚,强调动。道家尊阴贵柔,重视静。《老子》第二十六章中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躁,指动。静为躁君,即静是动的主宰,以静制动。郑玄《易赞》、《易论》认为,不易是至变中籍得其不变之则。也可以说易变中有不变的法则,变易而不易,既讲变易,又要看到变易中的不易之道,以不变应万变,即把握变易中的不变之道才能驾御千变万化。这是变易而不易的辩证法。
(三)广大而精微
    广大而精微也是《易》之一大特点。《易传•系辞上》第六章中说:“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禦,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闢,以广生矣。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这段意思是说:《易》的象征是何等的广啊!大啊!将它比似于远处则变化穷极幽深而不可禦止,将它比拟于近处则其理宁静端正而不见邪僻,将它比拟于天地之间则万物之理具备。象征纯阳的乾,当宁静时专一守正,当兴动时直而不挠,所以产生出刚大之气;象征纯阴的坤,当宁静时收敛闭藏,当兴动时开而展现,所以产生出柔广之气。《易》之广大的象征可以匹配天地,变化会通可以匹配四时,阳刚阴柔的意义可以匹配日月,平易简约的美善可以匹配至高的道德。
    《易传•系辞上》第四章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这是说:易包容了天地之道。《易传•系辞下》第二章中又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情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说,《易》道包括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仁义,其可谓广大无比。
    《易》从广大来说,包容天道、地道、人道,可谓无所不包;而从精微来说,可谓精深儿微。《礼记•经解》中引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孔颖达《礼记正义》对“絜静精微,《易》教也、的疏解是:“《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者获凶,不为淫滥是絜静,穷理尽性言入秋毫是精微。”《易传•系辞上》第十章中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此?”这段意是说:《易》含有四方面圣人常用的道理:用以指导言论的人,崇向其文辞精义;用以指导行动的人,崇向其变化规律;用以指导制作器具的人,崇向其卦爻象征;用以指导卜筮的人,崇尚其占筮方法。所以君子将有所作为,将有所行动之时,通过占筮,求卦爻之辞,用以发言处事,则《易》就能如响应声地承受占筮者的蓍命,不论遥远、附近,或是幽隐、深邃之事,都能预知来物的情状,若不是通晓天下最为精深的易理,谁能达到如此地步呢?
    《易传•系辞传》通过释卦爻辞阐发防微杜渐的道理:“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这是《噬嗑》卦的上九爻辞。何,通“荷”。校,这里指“木枷”之类的刑具。这段意思是说:上九以穷亢之阳居于《噬嗑》之极,仍积恶不改,以至于触犯刑法,肩荷刑具,受到灭耳之刑,遭遇凶险。又说:“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介于石,不终日,吉”。这是《豫》卦的六二爻辞。这段意思是说:六二而处中正之位,耿介如石,不待终日,即知几而悟“豫”理,守正获吉。指出,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就是万人所景仰的杰出人物。说明广大则视野开阔,精微则思想深邃。广大而精微,知微而知彰,才能成就伟业,为人们所景仰。
(四)高深而实用
    易是极其高深神妙的,然而又是切合实用的。因此,高深而实用也是也是易之一大特点。
    《易传》中对易之高深而实用特点作了论述。《易传•系辞上》第三章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段意思是说:《易》的创作是与天地相准的,因此,易包容天地之道。说明易之高深。进而指出易之道、易之理的高深,不是不可认识的,通过仰以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的文采,俯以察看地上的山川原野的纹理,就可以知晓幽隐和显明变化的原故。通过研究事物的初始,反求事物的终结,就可以知晓死生之数理;通过考察精气凝聚为物,气魂游散为变,就可以知晓鬼神的情实状态。
    《易传•系辞上》第八章中又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赜(zé音责),幽深难见。这段意思是说:圣人发现天下幽深难见的易理,就把它模拟成具体的形象容态,用以象征事物的情态,所以称作“象”。圣人发现天下万物运动变化,就观察运动变化的会通,以掌握其规律,系以文辞用来判断其吉凶,所以称作“爻”。讲天下至为幽深难见的易理,是说明不可轻恶它;讲天下至为复杂的运动变化,是说明不能违背它。应该先摸拟物象然后讲论其中蕴画的易理,先审议事物的运动变化然后揭示其规律。通过拟议而形成《易》这一变化哲学。
    《易传》中反复阐明易理之高深。而同时又指出,易之高深是为了指导实践。《易传•系辞上》第五章中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易传•系辞上》第七章中说:“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说明《易》是至高至善的!《易》是圣人用以崇其道德而广大事业的。
    《易传》的《象传》、中多从《易》象、《易》理,引申出“圣人所以崇德广业”的论述。如《乾》卦的《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象传》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蒙》卦的《象传》中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小畜》卦的《象传》中说:“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大有》卦的《象传》中说:“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临》卦的《象传》中说:“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大壮》卦的《象传》中说:“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蹇》卦的《象传》中说:“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易传•系辞上》第十一章中说:“子曰:‘夫《易》何为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众,以断天下之疑。……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说明《易》取法天地之数理,是为了开物成务,包容天下之道。所以圣人用《易》理来会通天下人的心志,安定天下的事业,决断天下的疑难。所以能够明了天的运行规律,洞察社会民众的变故,于是创立神妙的蓍占之物引导百姓用以避凶趋吉。下面又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从《易》由混沌未分的太极,生出阴阳二,再由阴阳 二气生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再由四象生出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八卦,由八卦的变化判定吉凶,能够判定吉凶,就可以避凶趋吉成就大业。《易传•系辞上》第五章中提出:“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把富有与盛德联系起来,崇德而广业,富有而盛德。《易传•系辞上》第十章列举了《易》的四方面用途:“《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易传•系辞上》第二章中说:“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明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提出研易要“明体达用”,宋代理学的奠基者程颐在其《伊川易传》中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将体用结合起来,两者密可分。体以致用,用以达体。中国历代都重视易之用:帝王将相将易理用以治国、平天下。中国有“不通易者不可以为将相”之说;中国医易相通,中医是以易理以为其理论基础的,有所“不通易,不可以为医”之论。《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说明中国古代各个学科皆与《易》有联系。
    《易》之用,不仅在中国受到重视,也受到世界的重视。韩国以阴阳八卦图形为其国旗图案;日本明治维新时有所谓“不通易,不能入阁”之说。在发掘《易经》应用价值方面,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r Jun 1875-1961)有独到见解。他在卫礼贤的德译本《易经》被转译的英文本《易经》的弁言中说:“卫礼贤对于《易经》复杂问题的说明,以及实际运用它时所具有的洞见都使我深受其益。我对占卜感到兴趣已超过了30年了。对我而言,占卜作为探究潜意识的方法,似乎是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他研究《易经》,目的在于“阐明《易经》心理学的现象。”他说:“《易经》本身不提供证明与结果,它也不吹嘘自己,当然要接近它也绝非易事。它如同大自然的一部分,仍有待发掘。它既不提供事实,也不提供力量,但对雅好自我知识以及智慧的人士来说,也许是本很好的典籍。”他很有见地指出:“《易经》的精神对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昼;对另外一个人,则稀微如晨光;对于第三者而言,也许就黝暗如黑夜。不喜欢它,最好就不要去用它;对它如有排斥的心理,则大可不必要从中寻求真理。为了能明辩它的意义的人之福祉,且让《易经》走近这个世界来吧。”足见《易》之用的广泛。
(五)古老而常新
    易学从其发端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推衍为六十四卦,建立起包括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的《易经》,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汉代《易经》被列为“五经”之首,说明《易经》是最神圣的一部经典。然而《易经》古老而又常新。
    《易经》原为筮占之书,用以预测吉凶。但《易经》筮占与用龟占卜不同。龟卜是通过炙龟甲,使之自然呈兆,由所谓“沟通天人”的巫,据兆而传达上帝的命令。而《易经》筮占则是用蓍草,按一定的数学模式推演而成卦,再根据卦象、爻象以及卦、爻变化的规律来判断吉凶,其中包含着人的智谋因素。从《左传》、《国语》中所保存下来的《易经》断事记载中可以看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在筮占中,已经开始探求蕴含在《易经》中的奥秘。
    春秋战国时代,各家皆重视《易经》,其中以儒家最为突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言:“加吾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足见其对《易经》的重视,也显示出《易经》的价值。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这是说,阐释《易经》的《易传》中的《彖传上下》、《系辞上下》、《象传上下》、《说卦》、《文言》为孔子所作。《汉书•艺文志》中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之属十篇。”这是说,《易传》的十篇皆孔子所作。《汉书•艺文志》中又说:“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三古”,上古、中古、下古。儒家是以道德解《易》的,《易传》中的道德内容,应该说属于儒家阐发的《易》之德。但《易传》中哲学思想,从其哲学范畴;太极,阴与阳,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等等,皆出自道家,是道家著作,《庄子》的《天下篇》揭示出《易》之核心思想:“《易》以道阴阳。”应该说《易》之道,为道家所阐发。阴阳家吸取《易》之阴阳学说,大讲“阴阳消息”,作怪迂之变;又吸取《洪范》的五行思想,倡“大九州”之说,大讲“五德终始”之变,开既讲阴阳,又讲五行之先河,也开了秦汉术数之先河。
    汉代《易》之传授皆本于田何。田何传《易》于周王孙、丁宽、服生。丁宽传《易》于田王孙。田王孙又传《易》于施仇、孟喜、梁丘贺。于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相传孟喜传《易》于焦延寿;焦延寿又影响了京房,于是“《易》又有京氏之学。”“施、孟、梁丘之学”与“京氏之学”列为学官属于官方易学,其特点是以象数解《易》,利用《易》讲阴阳灾变,属于汉代今文经学系统。另外,还有以费直、高相为代表了民间易学,其特点是以《易传》解释,阐发其中的义理,属于汉代古文经学系统。还有以道家黄老思想解《易》与道教修炼养生解《易》的。汉代天文、历法、地理、中医也以《易》为理论与方法依据,促进了中国古代方技的发展。汉代,方术广为流行,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
    魏晋时期,老庄之学为门阀土族所欣赏,形成玄学思潮。玄学代表人物王弼注《易》,使《易》成为道家“三玄”之一。王弼以道家玄学思想解《易》,一扫汉代以象数解《易》,开《易》之新风。
唐代易学适应统一稳定的政治需要,孔颖达应唐太宗之令编撰《五经正义》,其《周易正义》采王弼的《易经》注与韩康伯的《易传》注,既总结了前人的易学成果,又结合时代加以疏释。另有李鼎祚编篡的《周易集解》,汇集了汉易系统中郑玄、虞翻、荀爽、干宝等三十余家的《易》注。
    宋明时期是易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有从道教系统演化出来,以河图、洛书、无极、太极、先天、后天图式解易;以邵雍为代表的以数解易的图式易、象数易;有以程颢、程颐以其创立的理学思想解易的理学易;有以张载为代表的以气解易的气学易。南宋程氏理学易成为易学主流。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在易学上虽然以程氏易学为主,但却改变程氏易学绝对排斥象数易的态度,其解易之作《周易本义》从易本为卜筮之书出发,综合了象数与义理,以揭示《易》之本义。南宋心学派与功利派,也与易学有密切联系。
    明末清初,实学兴起,出现了清算宋易思潮,恢复汉易注重文学训诂和文献考证的易学传统。
    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思想传入,以西方实证科学对待易学。《易》之早期发展无法取得确切实证而被质疑。而以科学的方法考证《易》之发展,也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易学新作。另外,近代易学发展出科学易与人文易。科学易将《易》理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启迪科学的发展。人文易则将《易》理与人类文明发展结合起来,推动人文的发展。
    《易》不仅受到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的重视,从各自所处的时代对《易》作出新解,使《易》古老而常新,而且将《易》传播于世界,受到世界的重视。
    相传《易经》从汉代就传到朝鲜半岛,在朝鲜半岛分裂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时代,已有明确传播记载。以《易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朝鲜李朝时代达到了鼎盛。李朝实行独尊儒学的政策,代表中国儒学新发展的朱子学在朝鲜具有统治地位,涌现出李穑(公元1328—1378年)李退溪(公元1501—1570年)、李栗谷(公元1536—1584年)三位儒学大家,成为朱子学在朝鲜的传人。如李退溪二十岁时,贪读《周易》,他将易学的变易原理与朝鲜的现实结合起来,将易历算化、现实化、生活化。直到现代,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以太极图形为其国旗图案,由此可见《易经》在韩国的至尊地位。《易经》又通过朝鲜半岛传播到日本 。公元513年,百济王派五经博土段扬尔东渡日本。公元554年,又派《易经》博士王道良东渡日本,传播《易经》。《易经》通过越南传播于东南亚。
    明末清初,《易经》由来华传教的传教士将《易经》翻译成西方各国文字,传播于西方世界,受到思想家、西方科学家的重视。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丹麦世界诺贝尔物理将获得者玻尔,认真研究过《易经》,发现《易经》与现代物理学之间有着平行关系。对《易经》无限敬仰,对《易经》的阴阳,太极,非常崇拜。因此,他选择太极图作为他的爵士徽章图案。把《易经》阴阳、太极图印在衣袖上。
    美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卡普托(F.Capra)研究《易经》,认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以《易经》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东方传统是思想有相似之处。他在其《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中指出:“阴和阳的相互作用是最基本的对立面,是导致道的所有运动的基本原理。但是中国人并没有到此为止。他们进一步研究阴和阳各种组合,从而发展了一套宇宙的原型。《易经》详细阐述了这个系统。可以把《易经》看成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权威们认为它在中国两千多年来享有的地位只有其它文化中的《吠陀》和《圣经》可以相比。它在两千多年中保存了自己的生命力。”对《易经》作了高度评价。
    以上概略地论述易学之易简而神奇、变易而不易、广大而精微、高深而实用、古老而常新五大特点。当然这只是我们从研易中体会归纳出来的,有些特点已见之于古代典籍,如《易经》之《乾凿度》中的三易说(简易、变易、不易之说);另如《中庸》的第二十七章中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皆对我们概括易之特点有所启迪。
    上述概括不一定全面、准确,还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概括。我们这一概括的目的,在于使人对易先有一整体、全面的把握,以便步入易这一易简而神奇的殿堂,吸收其变易而不易、广大而精微、高明而实用的易道、易理智慧,把握宇宙人生之真谛,崇德而广业、富有而盛德,既实现个人之人生价值,又尽为人能弘道之天职,推进易学发展,使之古老而常新。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