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论社会转型期馆员的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建设
“中国历史文选”课应定位于多功能
《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
《淮南子》廉政理论撷英
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述略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提要
传统目录学表微
大典本《新安志》佚文研究
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
保护典籍,致力经史——朱彝尊的文献学成就
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20世纪古籍整理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
对于《太平广记》的整体文化观照
《奉天通志》征引书目辑录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
金毓黻赴日搜求东北史地文献考略
旧志整理要注重点校质量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著录札记
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论纲
两汉乐赋中所见音乐理念的新突破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
试论王应麟的文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钱 穆 的 考 据 学 思 想
钱大昕的汉学、宋学和清学观
钱大昕在新、旧《唐书》研究上的成就
《清史稿•徐邦道传》释证
试论费宏政治生活三事
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点校商榷
谈 古 籍 注 释
探讨唐朝对营州(辽宁)的统治
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
西夏文献资料述略
鲜卑石室祝文辨疑
谢圣纶与《滇黔志略》
从《徐乃昌日记》考论随庵金石收藏特色
玄学思潮与东晋南朝史学
关于颜延之《庭诰》的几个问题
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中原典籍的入辽及其贡献
钱穆论朱熹
唐代男女初婚年龄的历史变迁
和諧原理三題
国学家的精神世界——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
易学特点
孔子不是民主的敌人
“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
論利瑪竇傳教模式的歷史意義
面向世界:后“五四”时期一个倾向的延续
学术上白手起家的罗振玉——《上虞罗氏枝分谱》资料的发掘利用
羅振玉在近代書法史上的地位
羅振玉父子對西夏學的貢獻
王國維《詠史二十首》手寫本的文獻價值
廖季平先生的经学传承
王献唐年谱
论书目的学术史价值
雍正帝与《龙藏》
明末版权史事钩沉——崇祯十三年金陵石啸居刻《四书大全辩》卷首版权文件十四通读后
“绝代坊贾”陈济川和孙殿起
顾廷龙晚年的版本目录学思想述略
马一浮佚诗佚文小笺——马一浮与龙榆生交往因缘剪影
讀錢罪言
敦煌本《壇經》錄校三題
《左传》疑义新证
《盐铁论》可与《史记》互证“实录”
《宋史•李性传传》考补
殷墟甲骨祭祀卜辭中“伐”與犧牲關係考
“士伍”本义与赵至身分之谜
酂侯萧何封地考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述评
歆、莽关系新论
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唐代谱学
论宪穆敬文武宣六朝的皇权嬗递及其间宦官权力的变化
漢代社會的讀書生活
汉赋与制度
诔文写作与亡者悼念——《世说新语》与《文心雕龙》研究札记
辽代文化及其历史地位
钱大昕的天文历法研究成就
《左传》预言及其文学价值
通才、絕藝與淒美戀情——关于姜夔的二三断想
论方拱乾诗及其家法的递嬗
由大历史而小历史:20世纪长篇传记发展鸟瞰
書藝旁徵
想象与意象表达:书法创作与审美的泛化对应关系
《虹月楼记卷》和冯子振墨翰
內藤湖南的史觀與史論──基於對其《支那史學史》的分析
蔡元培先生的一篇佚文——《历史学派经济学序》
文渊阁《四库全书》成书年代考
明代西洋三书的世界性意识 ——读《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
東洋文庫藏《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資料隨錄
《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的版本鑒定
大連著述考略
殖民统治与医疗:罗子珍编《西藏药材蒙藏汉名录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关于颜延之《庭诰》的几个问题
作者:杨晓斌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在刘宋文坛,颜延之与谢灵运都以辞采闻名,并称“颜谢”。颜延之的别集在萧梁时原结集为《颜延之集》三十卷、《颜延之逸集》一卷,于南宋末年全部亡佚。明代人重新进行了编辑与刊刻,于是有了多种不同系统和名称的《颜延之集》,并一直流传至今。
一、《庭诰》之名的误称与清人辑佚情况
    颜延之《庭诰》之名,历代文献中误称较多,有误称作“庭诘”、“廷语”、“廷诘”的,甚至有误称作“连诰”、“连珠”等的。其中以《太平御览》中的误称最多,如卷之四百一十六、卷之五百八十六、卷之六百八、卷之六百一十作“庭诰”,卷之四百二十六作“廷语”,卷之四百七十七作“庭诘”,卷之五百九十三、卷之八百七十一作“廷诘”。《初学记》卷二十一作“庭诰”,卷二十五作“连珠”,①《弘明集》卷十三作“庭诘”,《锦绣万花谷》续集卷八作“连诰”。“庭”、“廷”古通用,“诘”为“诰”之讹,“连”为“廷”之讹。
    由于颜延之的作品散佚严重,清人作了很多辑佚工作。颜延之的《庭诰》,今传各版本《颜延之集》中均为残篇,不及清人辑本全面。清人所辑颜延之《庭诰》有:
 1、《庭诰》,(清)严可均辑,见《全宋文》卷三十六。
 2、《庭诰》一卷,(清)马国翰辑,见《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小学类”。
 3、《庭诰》一卷,龙璋辑,见《小学搜佚》上编“经编小学类”。
    严可均辑本从《宋书》本传录出,又从《初学记》、《太平御览》、《弘明集》辑出五节,合编为一辑。马国翰辑本从《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辑出五节,合编为一辑。龙璋辑本与马国翰所辑相当。综而观之,以上三家中,严可均辑本最为全面。
二、《庭诰》的作时、内容与性质
    颜延之在元嘉十一年(434年)免官,自此延之屏居建康长干里颜家巷七载,开始了第二次隐居生活。“闲居无事,为《庭诰》之文”。元嘉十七年(440年)十月,刘湛诛,起延之为始兴王浚后军谘议参军,御史中丞。因此,《庭诰》当作于元嘉十一年至元嘉十七年十月期间。
    《庭诰》内容博杂,即以今存为例,概言之,有立人、修德、行事、心性、学习、诗文品评等方面,比较接近正统儒家思想。具体说,比如肯定酒酌之设和声乐之会,但要适可,达到和中之境,告诫子孙不能嗜酒贪杯、不能沉溺于声乐之会;要节制喜怒;对待仆役要宽厚;要安贫乐道、不能热衷富贵,人生有“天命”,不可强求,不做趋炎附势、诈伪反复之人;治学观书贵博、贵要,做到博而知要;对于尊卑之礼,他认为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对《春秋》和《易》,认为《春秋》是褒贬之书的上源,《易》是各种事的渊源;对诗歌的品评与看法,从《诗经》一直品评到四言、五言、七言、九言诗,并较早指出李陵诗作属于假托,为以后锺嵘《诗品》沿袭。
    《庭诰》是用来告诫子孙的,《南史》本传中说:“闲居无事,为《庭诰》之文以训子弟。”正如自己所说:“《庭诰》者,施于闺庭之内,谓不远也。吾年居秋方,虑先草木,故遽以未闻,诰尔在庭。”其行文语气也是劝诫性的。
《说文•广部》:“庭,宫中也。”段注:“宫者,室也,室之中曰庭。《诗》曰:殖殖其庭。曰:子有廷内。曰:洒扫庭内。《檀弓》: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注曰:寝中庭也。凡经有谓堂下为庭者。”即现在所说厅堂,这是古代家庭聚会、议事、会客、举行礼仪的公共场所。《说文•言部》:“诰,告也。”段注:“见《释诂》。按,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字为上告下之字。”“庭诰”用古义,指在厅堂“以言告人(子弟)”,意义与“家训”相同。
    宋任广撰《书叙指南》卷三“父母奉养”中直以“家训”释“庭诰”:“家训曰庭诰,颜延之。”马国翰辑本《庭诰序》:“《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均引颜延之《庭诰》,言心性学品及《诗》、《易》、《春秋》之要,与颜之推《家训》相似,亦其告诫子弟之书也。”
    试比较颜延之《庭诰》与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两段文字:
《庭诰》:
    曰身行不足,遗之后人。欲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为友。虽孝不待慈,而慈固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悌。(《宋书》本传)
《颜氏家训》“治家篇”: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两段文字内容中心意思相同,《颜氏家训》以《庭诰》为基础,进一步增益。由此而论,《庭诰》应是家训类著述,与颜之推《颜氏家训》的性质相同、内容相近,甚至《颜氏家训》中的有些篇章以《庭诰》为基础增益而成。《颜氏家训》中有《风操》、《书证》、《音辞》等分篇,同理,《逆降义》、《诂幼》、《纂要》等也应当是《庭诰》中的分篇。
    《宋书》本传中节录了《庭诰》原文,说明在当时《庭诰》单行。《隋志》、两《唐志》均不著录《庭诰》,但著录了《逆降义》、《诂幼》、《纂要》,说明在以后(隋唐宋)《逆降义》、《诂幼》、《纂要》也各自单篇流传了。
    《庭诰》内容博杂,同其他的家训类著作一样,应当属于包罗广泛的“杂家类”著述,今存《庭诰》部分有论及《诗》、《易》、《春秋》、孝(礼学)的,而独不见《论语》,《论语说》也有可能是《庭诰》中的部分,本未单独分篇,而是融于全篇的其他文字中。梁皇侃从《庭诰》中择出,采来义疏,于是便有了《论语集解义疏》中所引的颜延之说《论语》。至马国翰,又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中辑出,成为今天所见单篇别行的颜延之《论语说》。
    既然《庭诰》与《颜氏家训》相类,则应归入“子部•杂家类”,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和龙璋《小学搜佚》均归入“经编小学类”,分类欠妥。
   《初学记》卷二十五《烟第十五》“水灭”条注:“颜延之《连珠》曰:‘火含烟而烟妨火,桂怀蠹而蠹残桂。然火胜则烟灭,蠧壮则桂折。’”按:徐氏误,此非“连珠”文,当为《庭诰》语。延之有《范连珠》,无《连珠》。盖“连”与“廷”形近、“珠”与“誥”形近,故讹。

(本文作者杨晓斌,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附:个人简介
杨晓斌,1972年出生,甘肃天水人,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
通讯地址: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编:730070
电子邮箱:xx7299@163.com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通讯地址: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邮编:621010。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