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论社会转型期馆员的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建设
“中国历史文选”课应定位于多功能
《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
《淮南子》廉政理论撷英
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述略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提要
传统目录学表微
大典本《新安志》佚文研究
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
保护典籍,致力经史——朱彝尊的文献学成就
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20世纪古籍整理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
对于《太平广记》的整体文化观照
《奉天通志》征引书目辑录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
金毓黻赴日搜求东北史地文献考略
旧志整理要注重点校质量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著录札记
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论纲
两汉乐赋中所见音乐理念的新突破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
试论王应麟的文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钱 穆 的 考 据 学 思 想
钱大昕的汉学、宋学和清学观
钱大昕在新、旧《唐书》研究上的成就
《清史稿•徐邦道传》释证
试论费宏政治生活三事
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点校商榷
谈 古 籍 注 释
探讨唐朝对营州(辽宁)的统治
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
西夏文献资料述略
鲜卑石室祝文辨疑
谢圣纶与《滇黔志略》
从《徐乃昌日记》考论随庵金石收藏特色
玄学思潮与东晋南朝史学
关于颜延之《庭诰》的几个问题
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中原典籍的入辽及其贡献
钱穆论朱熹
唐代男女初婚年龄的历史变迁
和諧原理三題
国学家的精神世界——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
易学特点
孔子不是民主的敌人
“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
論利瑪竇傳教模式的歷史意義
面向世界:后“五四”时期一个倾向的延续
学术上白手起家的罗振玉——《上虞罗氏枝分谱》资料的发掘利用
羅振玉在近代書法史上的地位
羅振玉父子對西夏學的貢獻
王國維《詠史二十首》手寫本的文獻價值
廖季平先生的经学传承
王献唐年谱
论书目的学术史价值
雍正帝与《龙藏》
明末版权史事钩沉——崇祯十三年金陵石啸居刻《四书大全辩》卷首版权文件十四通读后
“绝代坊贾”陈济川和孙殿起
顾廷龙晚年的版本目录学思想述略
马一浮佚诗佚文小笺——马一浮与龙榆生交往因缘剪影
讀錢罪言
敦煌本《壇經》錄校三題
《左传》疑义新证
《盐铁论》可与《史记》互证“实录”
《宋史•李性传传》考补
殷墟甲骨祭祀卜辭中“伐”與犧牲關係考
“士伍”本义与赵至身分之谜
酂侯萧何封地考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述评
歆、莽关系新论
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唐代谱学
论宪穆敬文武宣六朝的皇权嬗递及其间宦官权力的变化
漢代社會的讀書生活
汉赋与制度
诔文写作与亡者悼念——《世说新语》与《文心雕龙》研究札记
辽代文化及其历史地位
钱大昕的天文历法研究成就
《左传》预言及其文学价值
通才、絕藝與淒美戀情——关于姜夔的二三断想
论方拱乾诗及其家法的递嬗
由大历史而小历史:20世纪长篇传记发展鸟瞰
書藝旁徵
想象与意象表达:书法创作与审美的泛化对应关系
《虹月楼记卷》和冯子振墨翰
內藤湖南的史觀與史論──基於對其《支那史學史》的分析
蔡元培先生的一篇佚文——《历史学派经济学序》
文渊阁《四库全书》成书年代考
明代西洋三书的世界性意识 ——读《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
東洋文庫藏《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資料隨錄
《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的版本鑒定
大連著述考略
殖民统治与医疗:罗子珍编《西藏药材蒙藏汉名录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虹月楼记卷》和冯子振墨翰
作者:刘一闻
    元代书坛,一代盟主赵孟頫的影响可谓至尊至大遍及朝野。同代之中,直接者除已负声名的友朋同僚如鲜于枢、邓文原、虞集、柯九思、揭傒斯,以及张雨、俞和众弟子,次者如钱良佑、朱德润等辈外,间接者则更称无数。以创作渊源论,赵氏书法甚至可说是远接晋唐、沾溉明清的典范之作。
赵氏书风之外,本朝中还有两类不独以书法名世的人物。一类是原本性格孤傲不屑于官场、或政治上失意导致时运不佳而耽情于诗酒书画的所谓隐逸派书家,此中典型者如吴镇、杨维桢、朱珪、陆居仁和倪瓒等。另一类,便是身为官宦,同时在其他领域深有造诣的仕人之作。他们的书作虽难称技艺高超,然却不蹈时风而体貌自立。活跃于元代大德年前后的翰林学士冯子振,便为彼时代表人物。                        
    冯子振(1257——1337后),字子振,号海粟,自号怪怪道人、瀛洲客。攸州(今湖南攸县)人。他的性格豪迈,富有才情,曾官集贤待制、承事郎。为元代最负盛名的湘籍文学家之一。他长于诗词文赋,散曲成就最为显著。彼时散曲名家贯云石称其所作“豪辣浩烂,不断古今”;[1]《太平乐府》将冯氏《鹦鹉曲》列为第一;至明,宋濂更赞冯子振为“博学英词,一世之雄”。[2]尤可提及者,彼时以苏昌龄起句、冯子振脱稿、赵孟頫书写的《扬州汉寿亭祠碑记》,为世人誉为“三绝”。
    对于冯子振的书法之作,向来评述不多。据《大观录•元贤诗翰姓氏卷十》载:“……酒酣耳熟,命侍史润笔以俟,據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事料醲郁美如簇锦,然律之法度,未免瑕瑜互见耳”。[3]清代的沈辰,在《书画缘》中称:“冯子振,字海粟,官至翰林学士,虽不以书名,其笔法似宗黄山谷”。[4]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冯子振行书虹月楼记卷》为纸本,纵33•4厘米,横320•8厘米。卷首有元代大画家夏昶题“虹月楼”三字楷书。卷中冯氏自书七绝四首。卷后书志、补图、题跋者共计7人。
    虹月楼位于江苏崑山之片玉峰上,主人为冯子振交好朱泽民(1294——1365,即朱德润)之后人朱君璧。冯氏书赠朱君璧曰:
“五茸三泖之邦人物,皆有澄秀之意象。崐山州能为丹青绘于翎毛、窠石、僧佛、方仙、士女有朱君璧者,特标致整密,仿佛前古作者风韵。不至于蹇浅,不枵于浮艳,予于是喜而拈出之,使此声流行天壤间。当有达官贵人之赏识,进之祕书之直,则其黼皇猷而饰,国媸将无所不可,仍赠小诗。卢楞伽作阿罗汉,吴道玄拈自在观。笔墨分毫无俗气,至今名世与人看。 朱生年纪方青俊,况复胸中有秀妍。曾见东缣扫丹墨,便堪把玩诧天全。 昨日幅謄南海岸,珍珠璎珞六铢衣。普陀岩下慈悲相,劫劫尘尘最上机。年愈增添画愈精,工夫至到笔英英。更教江海精神濯,从此声名老更成。 泰定丁卯腊立明年春日,海粟老人赠,并书于多梅楼。”{图1}
从以上内容,可以得知当时朱君璧方青年之岁,同时也可看出冯子振以诗赞的方式,对于一位形象端庄富有才华晚辈的褒嘉和推举之意,尤其是诗末 “更教江海精神濯,从此声名老更成” 两句,更是透出了这位世交长辈寄厚望于朱氏的殷殷之情。   
    卷后之“虹月楼志”由时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的元代大书家大诗人杨维桢撰文,其时为至正二十一年(1361)杨氏六十六岁,惜原稿已佚。后复由明中书舍人衞靖录以楷书。杨文除对朱氏“上所尝闻其人聘之固辞不起”的人品大加赞赏外,更把虹月楼及朱氏绘画,比将米元章海月庵书画船之谓,此最见得精彩。据明前江西道监察御史周伦后跋还可得知,除“虹月楼志”外,杨氏同时还书有至正德丙子年(1516)已言称“三百年来今楼与额尚如故夫”的“虹月”匾额,唯如今不知尚在人间否?
    固然是,无论夏仲昭书首、杨维桢写志、抑或冯海粟赠诗,皆因虹月楼“虹光贯月”、楼主“高品卓立”之故,因而得传于时。
    至清道光年,接跋于后的南海籍收藏家吴荣光详尽记录了《冯子振行书虹月楼记卷》及其跋记的翰墨因缘:此卷元泰定四年丁卯(1327)冯海粟赠朱君璧诗,后卅五年至正廿一年辛丑(1361),杨铁崖作虹月楼志,志已失去。越六十八年为宣德三年戊申(1428),卫靖补书。又越八十七年为正德九年甲戌(1514),朱之裔孙拱辰补图。又越二年为正德十一年(1516),周伦记其始末。
至此,《冯子振行书虹月楼记卷》和书画题跋者的彼此关系及其系统流转过程,已经明晓。
    在整个跋文之中,尚有两处内容直接涉及冯子振的书法创作。一处是道光三十年潘士诚题“海粟书世不多见……此卷当与子山老铁笔并重也”。子山者,即元代大书家康里巎巎。彼时书坛,康里氏是一位“正书师虞永兴、行草师锺太傅、王右军……。评者谓国朝以书名世者,自赵魏公后,便及公也”[5]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潘氏把康里子山与一代艺坛盟主赵孟頫相提并论,便可见得个中份量。
另一处,为罗天池于跋尾处所题“冯海粟得张樗寮之俊逸”句。 张樗寮者,即南宋大书家张即之。张氏书作取径初唐楷体名家欧阳询、褚遂良法则,既得欧之清劲严整,亦得褚之遒逸萧散。同时并参北宋米芾明快洒脱笔意而自成一家。看来,罗氏所谓“俊逸”之言,正指张樗寮的用笔特点,是从不脱钟王正脉、最擅行书之作的米南宫来。细细观察之下,张即之书作的主调,果然在结体上除了颇多接近欧阳氏外,在运笔上尤融合如苏轼所言的“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6]的老米况味。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冯子振书作的基本风貌,还可以从“宋四家”中的另一家——黄庭坚作品中寻得迹象。从总体上说,黄庭坚与米南宫同属峻健放旷之风,然黄氏却多欹侧之态,这一现象,或许正暗合于冯子振书作的某些创作特性。自然是,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学养,是最终汇成冯氏书作独立格调的根本原因所在。
    认识各类跋识为前提,继而深入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特性,向来被看作是一种切合实际的良方,和互为参证的有效手段。以《冯子振行书虹月楼记卷》题记内容的既多且全相论,当不啻为认识冯氏墨翰的可贵材料。

    当然是与冯子振一生“不以书名世”的原因直接相关,冯氏书翰墨迹向来稀少。从目前尚可见得的实物看,独立成篇的所谓书法作品,除上述《虹月楼记卷》外,具有明确藏处的,只仅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冯子振赠无隐元晦诗卷》{图2}1件而已。
《冯子振赠无隐元晦诗卷》为冯子振写给入元日本僧人无隐元晦的三首七绝诗作。无隐元晦于日本延庆元年(1308)入元,在中峰明本会下修行,泰定三年(1326)返日。从诗的第一首可以推断,本篇是冯氏与元隐氏在苏州见面时相赠的。

    冯子振传世不多的墨翰之作,同时反映在历代传世书画作品的题记文字方面。如故宫博物院所藏(传)唐韩滉《丰稔图卷》{图3}、元王振朋《伯牙鼓琴图卷》{图4},上海博物馆所藏元赵孟頫《兰竹石图卷》{图5}以及日本神奈川县镰仓市常盘文库所藏的、彼时由入元僧人带回的北宋易元吉《草虫图卷》{图6}等作品题跋。除此之外,主要还集中地表现在上款为“皇姊大长公主”的一些名作之上。如亦属故宫博物院藏品的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图7}、唐《国诠款楷书善见律》{图8}和台北故宫藏品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图9}、《元人法书 冯子振页》{图10}及台湾“清玩雅集”收藏的张学良旧物南宋谢元《桃花图卷》{图11}等题跋文字。顺便一提,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郭熙《树色平远图卷》题记中亦有冯氏之跋,因无法睹得详细,故不能区别其类式。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书画收藏史上,有一位身份特殊的最重要的私人藏家,那就是被称为元代皇姊大长公主的祥哥刺吉(约1283——1331)。大长公主为元世祖忽必烈之直系曾孙女,她的父亲顺宗与她的祖父裕宗,向来推崇汉文化,且极重视汉文化教育。在这个特殊生活环境之下,身为大长公主的祥哥刺吉受其影响,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祥哥刺吉以自己的不凡身份,曾收藏大量的历代书画精品。她拥有自己专用的收藏印章,同时结交文士墨客,并请他们在自己的藏品上题志书跋。“前集贤待制”冯子振,便是此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在皇姊大长公主的人生经历当中,曾于至治三年(1323)召集了一次以女性为主人的历史性雅集,时间为三月暮春,地点是南城天庆寺。在那次颇似兰亭雅集的聚会中,待欢饮方毕,公主遂取出书画若干,命儒士们各随其能题书于后。有关那一次集会的盛况,当时的翰林直学士袁桷在他的《清容居士集》中曾经有过详细描述:“至治三年三月甲寅,鲁国大长公主集中书议事执政官、翰林集贤成均之在位者,悉会于南城之天庆寺,命秘书监丞李某为之主,其王府之寮寀悉以佐执事。籩豆静嘉,尊斝洁清,酒不强饮,簪佩杂错,水陆毕凑,各执礼尽欢,以承饮赐,而莫敢自恣。酒阑,出图画若干卷,命随其所能,俾识于后。礼成,复命能文词者,叙其岁月,以昭示来世。”[7] 
    按袁桷所述,皇姊大长公主的三月雅集,所邀者皆为“执政官”和“在位者”,而彼时的冯氏,已经退位赋闲。显然,公主邀请冯氏参加雅集本,本不在乎他的官衔,而在于冯子振的身手不凡。冯氏非但称得上是一位“能文词者”,更是“博学英词”的“一世之雄”,这当然会引来这位热爱并通晓汉学的大长公主对他的赏识之意的。启功先生在《跋金元玉墨迹》中,也涉及了“元人冯子振,屡奉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之命,题跋书画”[8]的话题。清安歧在《墨缘汇观》中涉及北宋黄山谷《松风阁诗卷》时,亦具体地列出了奉大长公主命题者如魏必复、李泂、张珪、王约、冯子振、陈颢、陈庭实、孛术鲁翀、李源道、杜禧、邓文原、赵岩、袁桷、柳赞[9]等十四人的名录。此中,除赵岩身为驸马,冯子振、陈颢分别为“前集贤待制”和“前集贤学大士”外,其余皆在职官人。尤其结合彼时李泂所具“至治三年季春廿有三日”年款,并且目睹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此卷实物,最能够说明当时情形。

    冯子振生于宋理宗宝佑五年(1257),入元后,始见其零星史迹。《元史》曾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三月己巳,御史台臣言:‘近奉旨按察司参用南人……’帝命赍诏以往”[10],此或可被看作是冯氏最早步入官场的相关记录之一。冯氏行迹在其所作《十八公赋》和《居庸赋》中,曾有过较为详细的记录,如他在《十八公赋》中说:“吾以丁亥之夏……,阶下忝燕台之延”。[11]其“自淮溯河,去楚适燕”[12]第一次到达大都(今北京),当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三十一岁。“至元庚寅(1290),吾以一僮二马,俨然桑干流水之径”[13]过居庸关,到达上都(今内蒙正蓝旗东),彼时冯子振年三十四岁。行官之后,冯氏之足迹可谓遍布大江南北间。在冯氏四十六岁、其时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之前,他至少三次往返于大都和上都,并数过居庸关。
    关于冯子振罢官的起因,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冯氏曾因随元帝每年春秋往返二都“避暑”、“避寒”事而受谤。一说“因桑哥(元世祖时大臣)事(颂扬失体)遭斥离都回乡”。[14]又因“及桑哥败,即告词臣撰碑引谕失当,国史院编修官陈孚发其奸状,乞免所坐,遣还家”。[15]这些,显然都跟他的直言无忌和他无旁顾的的原本性格有关。在此,且不论冯氏被罢黜的真实原因之所在,但冯氏罢官前后的时间依据,却可从下述文篇——至大四年(1311)为尚从善《伤寒纪玄妙用集》所作序文、皇庆元年(1312)作《采石重建承天观三清殿记》的内容,和延佑元年(1314)为杨钧《增广钟鼎篆韵》的序文中,获得解释。冯氏在《伤寒纪玄妙用集》序文中署款曰“至大辛亥冬集贤待制承事郎长沙冯子振序”[16],说明彼时冯氏尚在任上。又写作《采石重建承天观三清殿记》中有“项尊师道,远录当涂”[17]句,则说明冯氏已经离任而至安徽当涂。至于《增广钟鼎篆韵》的序文署款“是年延佑甲寅,润三月戊寅,前集贤待制承事郎冯子振序”[18]之句,则除了明确说明他有别于在官时的另种身份外,同时还道出了冯子振失落官场不久仍恋恋不舍的无奈心态,此或可被看作为冯氏最早署具“前集贤待制”一类款识的起始 。至此,冯子振正式被罢官的确切时间段——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之末,或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之初,大体已见明了。
    冯子振被罢官之后,随即流寓江南一带,这从他的不少诗作中可以得到证实。
    如前所述,冯子振在皇庆初元(1312)花朝日撰写《采石重建承天观三清殿记》时,已在当涂。大约也在这一年,冯子振在《赠朱泽民序》中的“吾留吴门”[19]句,则说明他不久又寓居平江(今苏州)。此后,冯氏居平江与朱泽民等文友交往将近十年。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赵孟頫在《方外交疏》中曾记载“……处西湖之上,居多志同道合之朋”。[20]文后列名的所谓“志同道合之朋”,便有廉希贡、仇远、冯子振等十四人,此说明冯氏彼时正在杭州之地。越三年,即至治三年(1323)春,朱泽民有《送冯海粟待制入京》诗,亦可佐证冯子振复由江南返大都的史实。除此之外,冯子振作于泰定两年(1325)一年之内的《扬州路学修造岁月碑》一文,及《题赵承旨白鼻騧图》的署款,前者见“余留京师逾二年”,后有“泰定二年七月廿二日书于淮扬寓室”句,从中可以获得冯氏在京生活两年的确凿消息。由此可知,凡冯子振所有具款为“前集贤待制”或“前集贤待制承事郎”的墨翰之作,皆可确定在至治三年三月——泰定二年七月这个时间段之内。再者,如果从书写特性上推敲识辩的话,甚至可以进一步认为,这些如出一辙的题跋文字的产生过程,或许就在公主三月雅集前后的一日之内和数日之间。
当然,冯子振一生之中所题书画跋记,在时间上和表现上,除署款为“前集贤待制” 或“前集贤待制承事郎”这一种特定形式之外,尚有分明为皇姊藏品的另些题跋文字,关于这些文字的出现时间,可以从他的书写习惯,并结合冯氏行迹来加以分析。
冯子振自55、56岁罢官后,即离开大都结交朋辈流寓江南十余年,直至1323年应邀返都,这已是一段人所公认的史实。另者,若联系作品本身,从相对柔弱迟疑且缺少个性的用笔特征看,此类题跋文字,便只能被认定为早于雅集之前相当时日、或可被看作是冯子振在任之时奉公主之命所作书。再者,从书法创作的一般规律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书者工力理应益见老到风格日显。故尔,从理论上说,冯氏成熟书风的所谓逆返现象,是断然不可能发生在雅集之后、直至公主之薨的这七年时间里的。这和书法创作中由熟而生的美学观念,更是两码子事。 

    冯子振书翰之作的存世状况,自然称得稀罕。其中,他的书于1323年至1325年间具有明确上款“皇姊上大长公主”的题识文字,无论劲健明快的运笔、奇正相依的结体还是由此而生的不拘常式的书风,皆应被视为他的具有个人成熟风貌的墨翰之作。除此以外的类如文中所及《丰稔图卷》、《兰竹石图卷》、《易元吉草虫图卷》、《伯牙鼓琴图卷》等四件题跋书,比较之下,前两件署名为冯子振者,视其遣笔结构信手所至游离于法度之外状,可定为早时之作。后两件虽渐入规矩,然结体姿态,远未显出个人风貌。
冯子振书法作品的与众不同处,表现在其为早年之作内紧外松、而中年之后趋于内松外紧这一结字特点上,这或许就是冯氏与通常书家在总体上的创作上的区别所在。其实,从书法学习的普遍现象看,古来书家莫不遵循取法乎上的法则规律。冯氏书法的有限取法,虽说在点划、结构等技法要素上,使之内蕴不足未尽完美,然而,由于冯子振迥与人异的学问修养,却使他所擅长的自家一体,能够独立风标于元代书坛。

    总而言之,无论从篇幅的行文规模、内容的完美无缺、还是从书体的典型属性看,可称唯一的具有明确创作年款的上海博物馆所藏《冯子振行书虹月楼记卷》,无疑为传世所有冯氏墨迹的至佳之品。又因此书为目前可知可见的冯氏最晚年之作, 故而令人倍觉其珍若球图 。
----------------------------------------------------------------------------------
注  释

[1] 转引易小斌“冯子振籍贯与生平新证” 《北方论丛》2006年5期
[2]《宋文宪公全集》卷一三  四部备要本
[3]《元史》卷一九0 2901页 中华书局1999年版
[4]《中国书画全书》十册60页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5] 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十155页  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版
[6] 马宗霍《书林藻鉴》卷九135页  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版
[7] 转引傅申《元代皇室收藏史略》14页  台湾故宫博物院1981年1月版
[8]《中国书画全书》四册59页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9]《中国书画全书》十册328页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10]《元史》卷一四 194页  中华书局1999年版
[11] 陈元龙《历代赋汇》514页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12] [13]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一七
[14] 王毅  “冯子振年谱” 《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1期
[15]《元史》 卷一七 244页   中华书局1990年版
[16]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四十七  中华书局1993年版
[17] 李修生《全元文》卷六一八  121页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8] 王毅《海粟集辑存》72页   岳麓书社1990年版   
[19] 朱德润《存复斋文集》(附录)卷七十一  四部丛刊续编
[20] 李修生《全元文》卷六00  322页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
图  例
 
{1}冯子振《虹月楼记卷》
{2}冯子振《赠无隐元晦诗卷》
{3}(传)韩滉《丰稔图卷》跋
{4}王振朋《伯牙鼓琴图卷》跋
{5}赵孟頫《兰竹石图卷》跋
{6}易元吉《草虫图卷》跋
{7}展子虔《游春图卷》跋
{8}国诠楷书《善见律》跋
{9}黄庭坚《松风阁诗卷》跋
{10}《元人法书 冯子振页》
{11}谢元《桃花图卷》跋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