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论社会转型期馆员的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建设
“中国历史文选”课应定位于多功能
《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
《淮南子》廉政理论撷英
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述略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提要
传统目录学表微
大典本《新安志》佚文研究
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
保护典籍,致力经史——朱彝尊的文献学成就
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20世纪古籍整理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
对于《太平广记》的整体文化观照
《奉天通志》征引书目辑录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
金毓黻赴日搜求东北史地文献考略
旧志整理要注重点校质量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著录札记
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论纲
两汉乐赋中所见音乐理念的新突破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
试论王应麟的文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钱 穆 的 考 据 学 思 想
钱大昕的汉学、宋学和清学观
钱大昕在新、旧《唐书》研究上的成就
《清史稿•徐邦道传》释证
试论费宏政治生活三事
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点校商榷
谈 古 籍 注 释
探讨唐朝对营州(辽宁)的统治
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
西夏文献资料述略
鲜卑石室祝文辨疑
谢圣纶与《滇黔志略》
从《徐乃昌日记》考论随庵金石收藏特色
玄学思潮与东晋南朝史学
关于颜延之《庭诰》的几个问题
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中原典籍的入辽及其贡献
钱穆论朱熹
唐代男女初婚年龄的历史变迁
和諧原理三題
国学家的精神世界——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
易学特点
孔子不是民主的敌人
“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
論利瑪竇傳教模式的歷史意義
面向世界:后“五四”时期一个倾向的延续
学术上白手起家的罗振玉——《上虞罗氏枝分谱》资料的发掘利用
羅振玉在近代書法史上的地位
羅振玉父子對西夏學的貢獻
王國維《詠史二十首》手寫本的文獻價值
廖季平先生的经学传承
王献唐年谱
论书目的学术史价值
雍正帝与《龙藏》
明末版权史事钩沉——崇祯十三年金陵石啸居刻《四书大全辩》卷首版权文件十四通读后
“绝代坊贾”陈济川和孙殿起
顾廷龙晚年的版本目录学思想述略
马一浮佚诗佚文小笺——马一浮与龙榆生交往因缘剪影
讀錢罪言
敦煌本《壇經》錄校三題
《左传》疑义新证
《盐铁论》可与《史记》互证“实录”
《宋史•李性传传》考补
殷墟甲骨祭祀卜辭中“伐”與犧牲關係考
“士伍”本义与赵至身分之谜
酂侯萧何封地考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述评
歆、莽关系新论
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唐代谱学
论宪穆敬文武宣六朝的皇权嬗递及其间宦官权力的变化
漢代社會的讀書生活
汉赋与制度
诔文写作与亡者悼念——《世说新语》与《文心雕龙》研究札记
辽代文化及其历史地位
钱大昕的天文历法研究成就
《左传》预言及其文学价值
通才、絕藝與淒美戀情——关于姜夔的二三断想
论方拱乾诗及其家法的递嬗
由大历史而小历史:20世纪长篇传记发展鸟瞰
書藝旁徵
想象与意象表达:书法创作与审美的泛化对应关系
《虹月楼记卷》和冯子振墨翰
內藤湖南的史觀與史論──基於對其《支那史學史》的分析
蔡元培先生的一篇佚文——《历史学派经济学序》
文渊阁《四库全书》成书年代考
明代西洋三书的世界性意识 ——读《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
東洋文庫藏《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資料隨錄
《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的版本鑒定
大連著述考略
殖民统治与医疗:罗子珍编《西藏药材蒙藏汉名录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文渊阁《四库全书》成书年代考
作者:辛欣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部丛书。它汇集了清朝及清以前的几千种古籍,被世人誉为“千古巨制,文化渊薮”。
    《四库全书》修于清朝盛世乾隆年间,共七部,分藏于北京皇宫的文渊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东北盛京(今沈阳)的文溯阁、江苏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西湖圣因寺的文澜阁。经历近两百年的朝代更迭,《四库全书》命运多桀,或毁于战火,或流失他乡。至本世纪中叶,七阁藏书只剩文渊、文津、文溯、文澜四部。其中文渊阁藏书保存最为完整。辛亥革命清政府被推翻时,文渊阁《四库全书》被交至故宫博物院保管,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将其先后运到上海和重庆,1948年又辗转至台湾,保存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内。1982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将此书影印出版。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台湾版重印(本文参照版本)。
    由于文渊阁《四库全书》最初藏于宫中专供皇帝御览,其纸张质量和缮写水平较其他几阁藏书略胜一筹,加之后来保存完整,又多次有影印本出版,被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中外学者广泛利用,因此很久以来一直受到历史界的极大关注。一些学者根据研究提出,文渊阁《四库全书》是七阁藏书中成书最早的一部,修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笔者经过反复研究考证发现,这一提法不确切,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并非文渊阁《四库全书》的最后成书年代。
    文渊阁《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收载书藉3400余种。根据乾隆的旨意,在每种书籍编纂完成之后,总纂官要“撮举大旨,叙于卷首,以便观览”。这就是为后人所熟悉的四库全书“提要”。提要不仅说明书的内容大意,学术优劣,还要记录作者姓名和编纂时间。从《四库全书》总纂官昀等人撰写的附于每册书前的提要中发现,文渊阁《四库全书》所录书籍的编纂时间基本分为三个阶段:乾隆三十八年(177年)至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至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至嘉庆五年(1800
年)。
    《四库全书》的编纂缘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安徽学政朱筠受山东学者周永年《儒藏说》影响,上奏皇帝征集古书加以整理,妥善收藏。次年,乾隆皇帝采纳朱筠建议,下旨各地官员广泛收集前代遗书和本朝人著作,开设四库全书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编纂工作正式开始。编纂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收集民间所藏书籍、金石、图谱;辑录《永乐大典》散篇;奉敕撰写新书。除此之外还对部分内府藏书进行整理誉抄。前两部分工作在四库馆刚开馆时即着手进行,据《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记载,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皇帝下旨“军机大臣等议覆安徽学政朱筠条奏,搜集遗书事宜。一、汉唐遗书已少,辽宋金元之经文集及九流百家,子余史别,若无刊本,请购取官抄等语,应遵奉前旨,如系家藏未刊之书,缮录副本,将原本给还,仍令各省妥协搜采。”起初民间捐书的人数不多,有的顾虑捐出的书收不回来,有的担心所藏之书有悖朝庭,一旦捐
出会祸及自身。乾隆皇帝发现这一问题后,多次下旨各地官吏妥善处理收书之事,抄录后要完整归还书主,并再三保证不会因书中有反朝庭的言论而惩治藏书人,同时朝庭还对踊跃捐书的人进行了褒奖。几年后,从民间搜集的书籍数以万计。四库馆的编缮人员根据内容将其整理、分类、誉抄。
    在搜集民间藏书的同时,《四库全书》编纂的另一项工作也在进行,即辑录《永乐大典》一书。《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修于明朝永乐六年(1408),内容广泛,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医药农工,无所不包。据《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记载,《永乐大典》原书共有22900余卷11095册,其中有许多在当时已不多见的前朝古籍,若不及时辑录,恐怕以后会失传。因此乾隆皇帝下旨“请择其中若干部,分别缮写,以备著录”。对其中不常见的书“应捡派修书翰林,逐一查校。如有实无传本,而各门凑合尚可成书者,摘开书名,伏候训示”。后来乾隆皇帝又多次下旨,对《永乐大典》某些书的整理进行了具体批示。
    《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开始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皇帝考虑到全书修成后如何储藏的问题,派人前去江南考察,最后决定在北京皇宫中的文华殿后面,仿照江南范氏藏书楼“天一阁”的样式,建造书楼“文渊阁”,存放《四库全书》。并亲作“文渊阁记”,以明其宏文之心志。一年后,文渊阁落成。经过八年的努力,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四库馆办理《永乐大典》内散篇全数完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乾隆皇帝轮班设宴召见加封奖赏编纂《四库全书》有功人员。七月,《四库全书》总裁永镕等人奏表乾隆皇帝,《四库全书》编修全部完成。是时(四库全书总目》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也告竣工。在这里永镕等提到的《四库全书》编修全部完成,其实是指第一部《四库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对民间藏书、内府藏书和《永乐大典》的整理缮写的第一阶段工作初步完成,不包括后来七、八年间《四库全书》内容的增加抽改和更换,这一点从此时告成的《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经过修改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武英殿刻板)和后来文渊阁实际藏书种数与书目差异中可以证实。有些书阁中有,《总目》中却没有;而另外一些书《总目》中有,阁中却找不到;还有一些书阁中有,《总目》中也有,但卷数编纂年代等著录却不尽相同。由此可见,永镕等所谓告成的《四库全书》并非我们今天所见。
    上文提到《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第三部分是奉敕编写新书。在整理民间藏书和辑录《永乐大典》的同时,乾隆皇帝还不断下旨编纂当朝新书,录入《四库全书》,以垂永久。如《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大清一统志》等。由于这些书是在四库馆开馆后才着手编纂的,所以成书时间较晚,大多竣工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至五十四年(1789年),加之民间藏书的进一步收录,据笔者统计,文渊阁这期间修成的书共有103种。其中经部21种: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修的《大戴礼记》、《续吕氏家塾读书记》、《论语意原》;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修的《夏氏尚书详解》、《易原》、《吴园周易解》、《温公易说》、《仪礼图》、《公是七经小传》、《左传杜解补正》、《高氏春
秋集注》、《春秋释例》、《春秋考》、《孙氏春秋经解》;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的《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的《乐律全书》;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修的《春秋集传释义大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修的《钦定诗经乐谱全书》、《石鼓论语答问》、《钦定翻译五经四书》、《尚书表注》。史部26种: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修的《钦定河源纪略》、《钦定热河志》、《御选明臣奏议》、《钦定重订契丹国志》、《钦定重订大金国志》、《辽史》、《金史》、《前汉书》《旧五代史》、《日下旧间考》;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的《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修的《平定两金川方略》、《皇清开国方略》、《明史》、《元史》、《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钦定兰州纪略》、《钦定石峰堡纪略》、《钦定蒙古源流》、《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钦定大清一统志》、《尚史》、《钦定续通志》、《钦定盛京通志》、《钦定历代职官表》。子部25种: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修的《天经或问前集》、《天步真原》、《天学会通》、《海岛算经》、《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刍言》、《公孙龙子》、《关尹子》;乾隆四十九年(1784)修的《御制历象考成上编下编》、《九章算术》、《数学九章》、《宝真斋法书赞》、《正杨》、《唐语林》;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的《宋稗类钞》;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的《春斋夜话》、《帝王经世图谱》、《初学记》、《金漳兰谱》、《芦浦笔记》、《秘殿珠林》、《林泉高致集》;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修的《钦定钱录》;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修的《宣德鼎彝谱》;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修的《琴谱合壁》。集部31种: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修的《少墟集》、《文溪集》、《蒙斋集》、《浮址集》、《浮溪集》、《陶山集》、《李太白集分类补注》;乾隆四十八年(1783)修的《昌谷集外集附李长吉小传》;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修的《九家集注杜诗》。《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于清端政书》、《祠部集》、《景文集》、《元宪集》、《忠肃集》、《净德集》、《彭城集》、《柯山集》、《止堂集》、《西台集》、《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周牌算经音义》、《南涧甲乙稿》、《牧庵集》、《山谷内集诗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修的《松泉集》、《公是集》、《象山集目录外集附语录》、《吴文正集》、《钦定千叟宴诗》、《御定千叟宴诗》。
    由上面所列书目可以看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并非文渊阁《四库全书》最后成书年代。在此后八年
的时间内,文渊阁藏书数量又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另外在这期间内乾隆皇帝还多次下令,对文渊阁中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以前已经编纂完成的书籍进行彻底检查,删除了李清《诸史同异录》、周亮工《读画录》、潘柽章《国史考异》、吴其贞《书画记》等11种对朝庭“恶毒攻击”的书籍。对其他有抄写错误或触犯忌讳词句的书籍,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挖改更换和重订。
    然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也不是文渊阁《四库全书》的最后完成时间。在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书籍中,还有一种是《御制诗文集》,书中辑录了乾隆皇帝从乾隆元年(1736年)至六十四年即嘉庆四年(1799年)所作的诗文。其中最后一首诗为“己未元旦”,是乾隆皇帝89岁那年元旦所作。朱珪等人在编辑《御制诗文集》时写道“嘉庆五年夏,上恭辑高宗纯皇帝圣制诗文,自再丙辰暨己未正月之作,敬遵先志编为御制诗文余集,越秋告成”。至此,历经27年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编纂工作才算全部完成。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