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论社会转型期馆员的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建设
“中国历史文选”课应定位于多功能
《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
《淮南子》廉政理论撷英
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述略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提要
传统目录学表微
大典本《新安志》佚文研究
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
保护典籍,致力经史——朱彝尊的文献学成就
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20世纪古籍整理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
对于《太平广记》的整体文化观照
《奉天通志》征引书目辑录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
金毓黻赴日搜求东北史地文献考略
旧志整理要注重点校质量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著录札记
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论纲
两汉乐赋中所见音乐理念的新突破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
试论王应麟的文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钱 穆 的 考 据 学 思 想
钱大昕的汉学、宋学和清学观
钱大昕在新、旧《唐书》研究上的成就
《清史稿•徐邦道传》释证
试论费宏政治生活三事
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点校商榷
谈 古 籍 注 释
探讨唐朝对营州(辽宁)的统治
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
西夏文献资料述略
鲜卑石室祝文辨疑
谢圣纶与《滇黔志略》
从《徐乃昌日记》考论随庵金石收藏特色
玄学思潮与东晋南朝史学
关于颜延之《庭诰》的几个问题
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中原典籍的入辽及其贡献
钱穆论朱熹
唐代男女初婚年龄的历史变迁
和諧原理三題
国学家的精神世界——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
易学特点
孔子不是民主的敌人
“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
論利瑪竇傳教模式的歷史意義
面向世界:后“五四”时期一个倾向的延续
学术上白手起家的罗振玉——《上虞罗氏枝分谱》资料的发掘利用
羅振玉在近代書法史上的地位
羅振玉父子對西夏學的貢獻
王國維《詠史二十首》手寫本的文獻價值
廖季平先生的经学传承
王献唐年谱
论书目的学术史价值
雍正帝与《龙藏》
明末版权史事钩沉——崇祯十三年金陵石啸居刻《四书大全辩》卷首版权文件十四通读后
“绝代坊贾”陈济川和孙殿起
顾廷龙晚年的版本目录学思想述略
马一浮佚诗佚文小笺——马一浮与龙榆生交往因缘剪影
讀錢罪言
敦煌本《壇經》錄校三題
《左传》疑义新证
《盐铁论》可与《史记》互证“实录”
《宋史•李性传传》考补
殷墟甲骨祭祀卜辭中“伐”與犧牲關係考
“士伍”本义与赵至身分之谜
酂侯萧何封地考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述评
歆、莽关系新论
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唐代谱学
论宪穆敬文武宣六朝的皇权嬗递及其间宦官权力的变化
漢代社會的讀書生活
汉赋与制度
诔文写作与亡者悼念——《世说新语》与《文心雕龙》研究札记
辽代文化及其历史地位
钱大昕的天文历法研究成就
《左传》预言及其文学价值
通才、絕藝與淒美戀情——关于姜夔的二三断想
论方拱乾诗及其家法的递嬗
由大历史而小历史:20世纪长篇传记发展鸟瞰
書藝旁徵
想象与意象表达:书法创作与审美的泛化对应关系
《虹月楼记卷》和冯子振墨翰
內藤湖南的史觀與史論──基於對其《支那史學史》的分析
蔡元培先生的一篇佚文——《历史学派经济学序》
文渊阁《四库全书》成书年代考
明代西洋三书的世界性意识 ——读《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
東洋文庫藏《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資料隨錄
《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的版本鑒定
大連著述考略
殖民统治与医疗:罗子珍编《西藏药材蒙藏汉名录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
作者:龚剑锋 许锴杰
摘  要】:范蠡为越王句践谋臣20年,功成身退,隐居于齐,三致千金。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实业家.《史记》对于范蠡的言行有大量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参考了《国语》中对范蠡的记载,当然司马迁又有许多新的发展。      

【关键词】:范蠡、《国语》、《史记》、比较

    范蠡是春秋末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古代“功成身退”的楷模。但是在封建社会他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记载其言行的早期史籍不多。而《国语》和《史记》中却有大量范蠡言行的记载。
《史记》提及“范蠡”名字的就一共有近30处,其中主要出现在《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之中,一共有18处之多,要是加上“蠡”、“陶朱”等指代范蠡的名词那就更多了。《国语》之《越语上》虽只字未提范蠡,《吴语》中也仅有两次 夹在众人之中一带而过,而到了《越语下》则几乎成了专门写范蠡的了。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写《越世家》所叙述的范蠡事迹多采自《越语下》,但又有许多新的发展。
   《史记》与《国语》中范蠡的出现都是越王句践即位三年,句践欲兴兵伐吴,而范蠡出来劝阻。《史记》中是这么描述的:
三年,句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国语》中的记载则是:
   越王句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
    很显然司马迁在这里完全采用了《国语》的材料,并作了一定的取舍,使得语言更显紧凑。
越王并没有听取范蠡的劝告,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结果:
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国语•越语下》)
    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打了败仗,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越王这时终于又想起来曾经劝谏过自己不要贸然开战的范蠡。越王诚恳地向范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向范蠡咨询下一步的行动。这时,范蠡充分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战略家的深谋远虑和英雄本色。
    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 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 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龠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吴人许诺。王曰:“蠡为我守于国。”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国语•越语下》)
    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句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於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句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句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於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句践。句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句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於是句践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於吴王。种顿首言曰:“原大王赦句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句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 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後必悔之。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句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於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饹翟,齐小白饹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於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於吴。二岁而吴归蠡。(《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在描述范蠡对越王的建议以及之后越国所采取的行动时,我们可以感觉到司马迁并没有满足于简单抄录《国语》的史料。显然《越世家》的确是在《国语》的基础上写这一部分的,但是也很明显的加入了来自其它史料的有力补充。从而使得这一段并没有《国语》中的生涩感,情节更显得合理,行文也更加的流畅。
范蠡说服了越王暂时委曲求全入吴为奴,同时自己也陪同句践一起入吴。这虽是一种极大的耻辱,但却保住了越国复仇的火种。

                                                         二
    从吴国被赦免回国之后,越王又有些迫不及待地想报仇,好在这时他听从了范蠡的劝告,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繁殖人口,抚民保教,以待时机。
关于范蠡如何协助越王增强越国实力过程,《国语》中并没有概括性的语言,范蠡这方面的言行散落在《国语》的有好几处。比如:
为了节事者与地。范蠡劝句践宽宏大度,胸襟豁达,以领导群伦,以涵容人众,以尽人力,即:“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    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蓄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 
为了奖励生产,充分国力,安民除害,采取所谓“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 。无矿其众,以为乱梯。” 
为了鼓励繁殖人口,以裕兵源。采取:“同男女之幼”。“令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  。当实者死,三月释其政。……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而司马迁则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用了一段相当精辟的语言概括范蠡的思想: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范蠡已经朦胧地意识到,包括经商在内的人的活动,必须顺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才能成功,正如他曾劝戒句践不要急于伐吴时说的,“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如果“逆于天而不和于人”任意妄为,则必然失败。 当然,不可否认上面这段话里范蠡对于农业丰歉的认识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但反映了他对自然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发展规律的探索。因为农业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受天候条件的制约,掌握了天候的变化规律,也就掌握了农业丰歉的规律。这对于一国家备战备荒,保持社会稳定,在任何艰难险峻的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越国的实力一年年变强,而吴国的危机却一年年加深,越王越来越迫不及待了。关于这一情况《国语》中用了大量篇幅来写范蠡劝阻越王的言论。里面强调一点,即一定要符合“天”的旨意。司马迁显然摒弃了这一观点。《史记》中没有赘述《国语》作者借范蠡之口进行的说教,而是一笔带过,从而使得《史记》中的范蠡比《国语》中的范蠡更像是人,而不是神。
经过几年的努力,越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了,而这时吴国内部又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越国的事件。对吴王忠心耿耿而且头脑清醒的伍子胥被夫差杀了,而吴国这时又热衷于参与中原的争霸,军队主力与吴王一起去黄池会盟,国内只留下了老弱病残。机会终于来了。这次范蠡不再反对进攻了,于是越国派大军攻入了吴国。
    写到这里《国语》和《史记》有了很大的不同。国语说:
    吴人闻之,出而挑战,一日五反。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臣闻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赢缩转化,后将悔之。天节固然,唯谋不迁。”王曰:“诺。”弗许。 
范蠡曰:“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赢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后无阴蔽,先无阳察,用人无艺,往从其所。刚强以御,阳节不尽,不死其野。彼来从我,固守勿与。若将与之,必因天地之灾,又观其民之饥饱劳逸以参之。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宜为人客,刚强而力疾;阳节不尽,轻而不可取。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阴节不尽,柔而不可迫。凡陈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蚤晏无失,必顺天道,周旋无究。今其来也,刚强而力疾,王姑待之。”王曰:“诺。”弗与战。 
    总之是范蠡虽然同意进攻吴国,但是当越军进入吴国之后,他却怎么也不同意与吴军交战,理由还是“必顺天道”。这里总是让人看着觉得很奇怪,兴师动众到了吴国,却又不打,虽然是因为还没有“顺天道”,但这于情于理都是十分荒谬的,身为军事家、政治家的范蠡不可能就这么让越军不断消耗着,而做出这种将大大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
司马迁的描述就真实多了。
    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於王,王方会诸侯於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祕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
虽然这一次没有将吴国灭亡,但不久,越国便再一次展开了对吴国的进攻。
其後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於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於姑苏之山。(《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国语•越语下》)
吴国败了,夫差被围困在了姑苏。他想到自己当年曾放了句践。于是便派使者去向越王求情。要面子的句践几乎就要答应吴使的请求了。这时范蠡又一次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果断。他向越王陈述利害,最后干脆当机立断,不待王命,自己采取了行动。
范蠡进谏曰:“臣闻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还形。天节不远,五年复反,小凶则近,大凶则远。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则不远。’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王曰:“诺。”不许。
    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辞反。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国语•越语下》)
   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戹乎?”
   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於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显然这里司马迁还是采用了《国语》的材料。

                     三
    吴国灭了,越国成了霸主,范蠡本该享受荣华富贵了,可是他却选择了离开。
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王曰:“不谷疑子之所谓者何也?”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王曰:“所不掩子之恶,扬子之美者,使其身无终没于越国。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范蠡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国语•越语下》)
   《国语》中的范蠡就这么离去了,多少显得有些唐突。司马迁给范蠡找了一个理由: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而且范蠡不仅自己走了,还想让自己的搭档文种也走。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种没走,结果他悲惨地死去了。
   《国语》写到范蠡“浮于五湖”便没有下文了。《史记》却还写了范蠡离开之后的一些事情。
司马迁写到: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硃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可见范蠡后来是成了一位十分成功的商人。另外,司马迁还引了一段范蠡救子的史料。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於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於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後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後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於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柰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 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兒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显然这一史料也是用来说明范蠡的睿智和贤能的。

   《史记》中的范蠡显然要比《国语》中的更加人性化,如果说《国语》中的范蠡是一个神的话,那《史记》中的范蠡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或者说《国语》中的范蠡是一个不完整的范蠡,只是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范蠡而已。而《史记》中的范蠡就显得更加完整了,范蠡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个大商人,一个智者,一个父亲。司马迁在取舍史料,以及对史料进行加工处理等方面的工作,十分值得我们研究。
注:
    《国语•吴语•吴王争长未成句践袭吴》:“于是越王句践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国语•吴语•句践灭吴夫差自杀》:“……大夫蠡进对曰:‘审备则可以战乎?’……”
 《国语•越语下》
 《国语•越语下》
 《国语•越语上》
 《国语•越语下》
 《国语•越语下》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