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论社会转型期馆员的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建设
“中国历史文选”课应定位于多功能
《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
《淮南子》廉政理论撷英
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述略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提要
传统目录学表微
大典本《新安志》佚文研究
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
保护典籍,致力经史——朱彝尊的文献学成就
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20世纪古籍整理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
对于《太平广记》的整体文化观照
《奉天通志》征引书目辑录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
金毓黻赴日搜求东北史地文献考略
旧志整理要注重点校质量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著录札记
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论纲
两汉乐赋中所见音乐理念的新突破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
试论王应麟的文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钱 穆 的 考 据 学 思 想
钱大昕的汉学、宋学和清学观
钱大昕在新、旧《唐书》研究上的成就
《清史稿•徐邦道传》释证
试论费宏政治生活三事
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点校商榷
谈 古 籍 注 释
探讨唐朝对营州(辽宁)的统治
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
西夏文献资料述略
鲜卑石室祝文辨疑
谢圣纶与《滇黔志略》
从《徐乃昌日记》考论随庵金石收藏特色
玄学思潮与东晋南朝史学
关于颜延之《庭诰》的几个问题
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中原典籍的入辽及其贡献
钱穆论朱熹
唐代男女初婚年龄的历史变迁
和諧原理三題
国学家的精神世界——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
易学特点
孔子不是民主的敌人
“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
論利瑪竇傳教模式的歷史意義
面向世界:后“五四”时期一个倾向的延续
学术上白手起家的罗振玉——《上虞罗氏枝分谱》资料的发掘利用
羅振玉在近代書法史上的地位
羅振玉父子對西夏學的貢獻
王國維《詠史二十首》手寫本的文獻價值
廖季平先生的经学传承
王献唐年谱
论书目的学术史价值
雍正帝与《龙藏》
明末版权史事钩沉——崇祯十三年金陵石啸居刻《四书大全辩》卷首版权文件十四通读后
“绝代坊贾”陈济川和孙殿起
顾廷龙晚年的版本目录学思想述略
马一浮佚诗佚文小笺——马一浮与龙榆生交往因缘剪影
讀錢罪言
敦煌本《壇經》錄校三題
《左传》疑义新证
《盐铁论》可与《史记》互证“实录”
《宋史•李性传传》考补
殷墟甲骨祭祀卜辭中“伐”與犧牲關係考
“士伍”本义与赵至身分之谜
酂侯萧何封地考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述评
歆、莽关系新论
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唐代谱学
论宪穆敬文武宣六朝的皇权嬗递及其间宦官权力的变化
漢代社會的讀書生活
汉赋与制度
诔文写作与亡者悼念——《世说新语》与《文心雕龙》研究札记
辽代文化及其历史地位
钱大昕的天文历法研究成就
《左传》预言及其文学价值
通才、絕藝與淒美戀情——关于姜夔的二三断想
论方拱乾诗及其家法的递嬗
由大历史而小历史:20世纪长篇传记发展鸟瞰
書藝旁徵
想象与意象表达:书法创作与审美的泛化对应关系
《虹月楼记卷》和冯子振墨翰
內藤湖南的史觀與史論──基於對其《支那史學史》的分析
蔡元培先生的一篇佚文——《历史学派经济学序》
文渊阁《四库全书》成书年代考
明代西洋三书的世界性意识 ——读《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
東洋文庫藏《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資料隨錄
《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的版本鑒定
大連著述考略
殖民统治与医疗:罗子珍编《西藏药材蒙藏汉名录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大連著述考略
作者:孫海鵬
小引
    大連地處海隅,海連東西,商賈雲集,文化繁榮。然歷經俄日殖民統治,凡五十載,鄉邦文獻,屢遭坑焚,偶有遺珠,亦鮮人知,治地方史者,靡有爬梳。余撰此文,旨在考書知人,拾遺補缺,以闡發鄉邦文獻。丁亥清明日桂山孫海鵬誌於丁厂。

凡例
一本文搜集著述,自清代中後期,迄於一九四九年。依著述成書先後爲序。
一本文搜集著述,包括土著大連人及寓居大連者。唯不包括在連日本人。
一本文體例,仿安陽謝國禎先生《晚明史籍考》。凡著述之敘錄、篇目、序跋,堪用者皆予採錄。有關地方掌故者,亦酌情錄入。
一本文搜集著述,版本取通行者,注明藏地。凡知其名未見書者,歸入存目。

考略
    《毛詩多識》十二卷  求恕齋叢書本  
    清多隆阿撰。多隆阿字雯溪。滿洲人。其書專釋毛詩名物,蓋與姚炳詩識名解大旨相同。但姚著分別門類,此則悉依本經次第。又姚著因孔子言鳥獸草木遂不載,蟲魚此則具列,其詳核又遠在姚著之上也。此編爲吳興劉承幹校刊,據其序云,系盛伯熙祭酒藏本,有程棫林侍講按語。書分上下兩卷,止於曹風。又云,多姓舒穆錄氏,字文希。檢閱道光乙酉同年齒錄,知爲是年拔貢。抑名氏偶同,疑莫能明。今考王筠所著菉友蛾術編,有與多雯溪隆阿書,並論及毛詩多識之作。故篇中葛覃毛傳,黃鳥搏黍也下注,引王菉友云。末復引王云。芣苢摽有梅下注,並引王云,其他引筠說頗多。雯溪即文希無疑也。近有遼陽張氏刻本,名與此同。其中一字不異,曹風以下皆完,共爲十二卷,而題曰遼陽張氏繡江著。殊不可解。卷首原序有云,或曰此多氏之所識者,則書出多手,亦其一證。殆張氏傳抄多書,後人不知,乃誤爲先代所作歟。然張刻無缺,當取之補成完書也。
按。此提要錄自《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第一冊二百五十九葉。江瀚撰。稿本第十五冊二十一葉亦有倫明所撰此書提要。惟所撰與江氏文大同小異,倫氏文字略顯雜亂,故僅錄江氏之文。稿本第十九冊三百九十五葉有張壽林所撰遼陽張氏排印本《毛詩多識》提要,與江倫二氏辭相類似,故有遼陽張玉綸郭象盜莊之說。然遼陽金毓黻所輯《遼海叢書》中《毛詩多識》提要似較公允:“蚤年遼陽張繡江之後裔排印此書以爲繡江作。後吳興劉氏亦刊此書,題曰多隆阿撰,頗滋人疑。及讀何紹墀《陽宅拾遺》序稱多氏有《毛詩多識》十二卷。又遼陽袁氏藏舊抄本有多氏再序,亦稱雯溪氏自識,乃知張刻之誤。或疑張氏有意攘美,然張氏爲多氏墓誌亦稱有《毛詩多識》十二卷,得此乃知張氏決非攘美,證以袁氏藏本始知爲張氏後裔誤署。”

    《易原》十六卷  遼海叢書本
    清多隆阿撰。此書專釋易經卦象,順序皆依本經。多氏弱齡即讀易,成童以後就學於遼沈,所讀易學著述漸多,采輯前賢成說,稍加己意,會爲一編。十數年間五易其稿,終成十六卷之數。名之曰易原者,推其本源也。前有自序云:“漢魏至今年代愈遠,前儒著述大半淪亡,難荀慈明。鄭康成、虞仲翔、范長生輩遺文尚在,鮮有完璧。今試廣爲纂輯,其見於他書者,亦摭拾之。有疑則姑從闕如。而唐宋以後諸儒言象者,亦兼取之,以備參考。余固不敢言學易獨有心得,但期古學未墜,欲求易象則斯編或有萬一之小補云。”卷十六爲易例,專釋易學術語,若移易、變易、反易、交易、陰陽、消息、卦名、卦德、卦象、卦位、卦體、卦時、卦氣、卦義、卦主等等,易於初習易者研習。遼陽金毓黻所輯《遼海叢書》中《易原》提要云:“張玉綸氏爲先生誌墓稱著有《易原》十五卷,《易圖說》一卷,《易蠡》十五卷,今惟《易原》有清本,爲岫岩李慶彰所抄,舉以貽遼陽袁氏,茲故據以付印,其作十六卷者,合《易圖說》一卷並計之也。《易蠡》亦有稿本,惟塗乙太多,不易整理,容俟翌日續印。”可知多氏此書清本爲遼陽袁金鎧所藏,抑或《易蠡》稿本亦爲袁氏所藏,袁氏藏書後盡歸遼寧圖書館,此書今日未存遼寧圖書館。

    《慧珠閣詩》一卷  遼海叢書本
    清多隆阿撰。卷首有王暉序,又有張玉綸《例封文林郎乙酉科拔貢生多公墓誌銘》,可考多氏生平。今日所見雖非全豹,然其中關乎我大連鄉土之事尚多。若《再之金州次向陽堡作》:“山峰高復高,海水深復深。水深鍾錦貝,山高毓黃金。居人施網罟,垂釣驗浮沈。開礦不辭瘁,披沙著意尋。近海拾海月,近山搜山林。但得衣食足,已慰百年心。東望孛蘭堡,城磚古苔侵。西望石河驛,喬木郁成林。烽台頹欲盡,太平已至今。且自玩山水,隴首聽鳴禽。” 又《覆贛榆令隋九薌同年》:“不盜虛聲不競長,萬民歌頌是真祥。曾聞仇鸞化梟獍,定有秦彭致鳳凰。績著千秋謳子姓,花飛一縣豔公堂。中河虎渡蝗蟲避,豈讓前人獨擅芳。”遼陽金毓黻所輯《遼海叢書》中《慧珠閣詩》提要云:“張繡江多氏墓誌稱著有《慧珠閣詩鈔》十八卷,《文鈔》四卷,《詩話》四卷。《文鈔》《詩話》皆未見之。《詩鈔》只十七卷,稿本尚在茲。先選印一卷,余俟續印。”可知金氏限於當時能力,僅抽印《慧珠閣詩》首卷,餘下諸卷,時至今日,亦未得印。

    《遼海誌略》  一百六十卷  大連圖書館藏同治稿本
    清隋汝齡纂。汝齡金州人,字九薌。讀書明理,宦遊江南,學既博衍,識尤精卓。按遼東西地,雖在海外,唐虞三代及秦漢皆屬內地。至晉中原多故,始陷於外夷,聲明文物,故多缺略,其詳不可得而聞矣。誌略專以漢之遼東、遼西、元菟、樂浪四郡爲主。遼東即今之瀋陽一帶,遼西即今之錦州西北及永平承德一帶,元菟東及今朝鮮之西界,樂浪南及今朝鮮之北界。由漢魏及晉,至永嘉之亂,慕容氏據有其地,後陷於高麗,旋爲魏所收復。魏分東西,復陷於高麗,至唐始滅高麗,收復其地,設立州縣,未久爲渤海所據。遼滅渤海,創建三京,分置軍府,雉堞屹然相望。金元因之,大同小異。明興改爲衛所,規模已非舊矣。其地山海縈帶,奇氣盤郁,鍾靈發瑞,宜極其盛,爲清朝龍興之基。斯地文物聲明亦遂異於他所。顧諸編載,雖有成書,或限於體例,未能推廣。隋君嘗以生長于遼,儲二年之心力,成遼海誌略一書,厘爲百六十卷,別爲二十四門。二十四門者,曰天文誌,地輿誌,城池誌,關隘誌,宮殿壇廟山川誌,古迹誌,建置沿革誌,風俗誌,官秩誌,封爵誌,編年紀事誌,帝紀誌,割據誌,屬國外藩誌,選舉誌,仕官誌,人物誌,名宦誌,流寓誌,方外誌,考據,雜記,藝文,至卷一之各圖不計焉。其書之分門別類,亦無異於其他地誌。惟編年紀事誌,求諸他誌,實不恒見。此編則由上古以迄於明。如箕子之封於朝鮮,鮮卑烏桓之在漢魏,慕容高馮之在晉宋,散見於史冊及諸家紀載者,皆彙而錄之,使其始終條貫,成爲一州之專書。其編年以綱目爲主,其采自正史,而無紀年,或采自各國史書及他紀載者,皆從朱子,以正統系年,亦殊斟酌適當。按在此書之先,原有《遼海編》,《遼東誌》,《盛京通誌》諸書。此則泛濫推廣,既輯三書之所有,復補三書之所無,後來居上,理之宜也。
    按。此提要錄自《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第七冊七百五十葉。班書閣撰。隋汝齡道光五年(1849年)拔貢,歷任江蘇贛榆知縣,江甯府督糧同知。《遼海誌略》成書于咸豐二年(1852年),有自序及梁佐中、吳棠序。其稿本原爲大連圖書館所藏,後歸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惜尚闕四冊。南開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所藏皆爲殘本。

    《撝謙堂文集》四冊不分卷  大連圖書館藏本
    清林世興撰。胞孫恩普氏萬春謹訂。世興字孟常,號東溪。金州人。從山左鹿蓉峰學,其天資萃美,學力深醇,辛酉以拔萃科,秋赴順天鄉試,舉孝廉。旋試而不中,遂不期出仕,歸隱金州,設帳課徒三十餘年。世興少有文名,文章名于一時,故金復諸地士子仰慕其道德文章四方來學者,洵濟濟多士也。此書乃同治十年(1871)辛未春月盛京天和盛號刊行,首有同邑喬有年、劉孔謂、李存義、宋培倫等人敘。喬、劉之輩皆世興後學,且以詩文著稱,文名冠于遼南。此書所錄諸文皆世興塾間課徒之作。凡大學六篇,中庸九篇,論語上三十四篇,論語下十八篇,孟子上十三篇,孟子下二十篇。篇後皆有喬有年評點。喬敘中稱,受世興次子文玉之托爲點定《撝謙堂全集》,今日可見者唯文集一種。

    《復縣鄉土誌》  奉天國立圖書館  館寫本
    無撰人。其目曰:歷史,政績錄,兵事錄,耆舊錄,戶口,宗教,實業,自治區域,山,水,濱海之地,道路,鐵路,物産,商務等。按復州唐虞夏商未詳,周秦爲朝鮮界辰韓地,漢屬元菟郡,魏屬平州,晉隋屬高句驪。金爲復州懷德軍,領永康、紀成二縣。元屬蓋州治,後入遼陽路。明洪武元年,改設復州衛。清初裁衛改設蓋平縣。雍正五年改設復州通判,轄復金二州,十二年升爲州,隸奉天府。編中所紀政績,自金完顔齊穆宗曾孫大定初同知復州軍州事始,至清陳銓、嚴正基、陰振猷、薛安仁、鮑師釗、廷楨六人止。其簡略可謂已達極點。惟其所紀兵事,則略有考證。如云洪武八年,納克楚侵遼東,見兵備嚴,不敢攻,越蓋州往趨金州。指揮韋富、王勝,指揮使馬雲、葉旺等出奇計合兵追擊,至復州界畢里河,斬獲無算云云。蓋見於通鑒者也。又如天啓元年春三月,清兵取遼陽,循海而南,海蓋金復四衛人望風奔竄,多航海走山東,其不能達者,棲止各島。亦各見於通鑒者。此外各門皆不復有參考故籍者,然即此數事,亦爲同時纂修各誌所未能企及矣。
    按。此提要錄自《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第七冊七百六十二八葉。班書閣撰。此書今藏遼寧省圖書館,爲民國抄本。光緒三十三年(1907)修。不著纂修人,亦無序。班氏所撰提要分目中尚缺失“氏族”一類。 大連圖書館藏《復縣鄉土誌》系靜電復印自遼寧省圖書館。因復印原因稍有缺失,如第二葉首列缺“政績錄”三字;第六葉首列缺“氏族”二字。該誌文字簡略,且所誌者皆習見之文字。惟濱海之地一章中多涉及復州鹽務,若“鳳鳴島東北曰交流島,東西四里許,南北二里許,多灘廠産鹽。交流島西北曰鹿島,即鹿坨子,東西二里許,南北三里許,漁鹽甚盛。”商務一章“鹽在本境銷行,每歲約五六千石。陸運吉林、黑龍江銷行,每歲不知確數。”殆至今日,復州鹽業亦甚發達。此或可考復州鹽業當日之狀況。

    《復縣誌略》  不分卷  民國九年鉛印本  
    縣知事程廷恒修,丹陽張素纂。廷恒字守初,江蘇昆山縣人。民國六年任。復邑之名,始于遼興宗時之置復州懷德軍。明洪武十年,設復州衛。清初裁衛,改隸蓋平縣。雍正五年,改設復州通判,轄復金二州之地。十二年升爲州,隸奉天府。民國改州爲縣。舊有《復州鄉土誌》,不知編修名氏。成於光緒三十三年,未付刊刻,僅有抄本流傳。此誌始修於民國六年,成於八年。分類立門,一務新穎,且多表格,以便稽覽。惟綱紀不分,大小不別,有失散漫耳。通篇以《戶口略》採訪最詳,篇幅占三分之二,表格分類凡八,首標某區所,次村名,又次戶數,又次男女名口數,又次槍彈數,又次距城里數,又次距區里數,又次距警察所里數,其表之善,爲當時縣乘誌戶口之所罕見者。惟各類取述,亦有簡漏之處。如復州縣設親民官吏,自雍正時始,亦有二百餘年。而《政績表》僅列自光緒二十一年起。蓋以光緒甲午中東一役,官署既遭兵燹,卷宗復毀佚無存。追溯前規,良難備悉。故此書誌政績,僅就甲午以後可考證者,參以地方輿論,摭拾其大凡而已。又其類目亦有可議者,如既標政績,又列名宦,而政績表中,往往有無事迹者。是政績、名宦兩類應從新排列,而改以職官、宦績二名,較爲妥當也。沿革與域池建置,雜述於建置略中,不單立一門,亦屬不妥。全書不分卷,立目共四十有六。計建置略第一,輿圖並原序第二,疆域表第三,經緯方里表第四,山水略第五,濱海地形略第六,道路略第七,官制略第八,名宦略第九,政績表第十,鹽務機關表第十一,地方法庭設置表第十二,司法表第十三,兵事略第十四,警察沿革表第十五,警察區隊分駐表第十六,警察官堂長表第十七,保衛團沿革略第十八,自治表第十九,自治區域表第二十,選舉略第二十一,學務表第二十二,農商會表第二十三,醫學會表第二十四,教養工廠表第二十五,郵務表第二十六,電話表第二十七,戶口表第二十八,居留日僑表第二十九,田賦表第三十,常關表第三十一,稅捐分局表第三十二,地方收捐處表第三十三,財政歲入歲出表第三十四,物産表第三十五,柞蠶略附圖第三十六,礦產表第三十七,五湖嘴礦產沿革略第三十八,南海岸鹽務源流略第三十九,禮俗略第四十,宗教表第四十一,古迹略第四十二,祠廟表第四十三,人物略第四十四,烈女略第四十五,藝文略第四十六。
按。此提要錄自《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第三十四冊二百四十八葉。譚其驤撰。大連圖書館藏《復縣誌略》僅餘二冊。尚存戶口表,田賦表,常關表,稅捐分局表,地方收捐處表,財政歲入歲出表,物産表,柞蠶略附圖,礦產表七,五湖嘴礦產沿革略,南海岸鹽務源流略,禮俗略,宗教表,古迹略,祠廟表,人物略,烈女略。如譚氏所言,誌略中以《戶口略》最爲詳盡,舉凡區所名,村名,戶數,男女名口數,槍彈數,距城里數,距區里數,距所里數。皆詳細列表,一目了然。五湖嘴礦產沿革略,南海岸鹽務源流略皆有關於復州重要礦產資源,於今日亦可摭拾一二。

    《鐵龕詩草》初集一卷二集一卷  民國九年排印本
    清王永江撰。永江字岷源。奉天金州人。諸生。官至奉天省長。幼與弟海崶同過才名。錦州守高樹贈詩云:“金州人士秀且文,王郎兄弟皆軼群。延平一劍化龍去,幹將孤舉摩風雲。”海崶服官幾輔,早卒。永江哭弟詩有“冥中有路知何在,夢里相逢恨太遲”之句。宣統初年,永江司遼陽警政,安良緝盜,卓著能聲。辛亥改革之秋,奉省危機四伏,永江奉檄管軍械,整戎行,銷患未萌,不驚桴鼓。處紛靖變,密運奇謀。以一書生而膽識幹略,超越流俗,人咸佩之。詩凡二卷,大都感時憤世,托物見誌之作。各體咸備,而五古尤勝,音節骨采,幾欲規律兩晉而軼三唐。如初集中雜詩七首,詠懷二十一首,真能奪阮嗣宗陶元亮之席。七言律絕,佳句如林。如《塞上初秋書感》云:“枯棋如此盤盤錯,善博終難著著贏”《感時》云:“事去鯨彭方被楚,時艱王管共歸遼。漫向將軍稱揖客,何曾丞相解攻心。”皆有事實。《贈三六橋督護》云:“八載駒光知己少,一官雞肋有人爭。”《遊北陵》云:“天垂輦路雲虛白,露冷橋山草獨青。”《挽梁文忠鼎芬》云:“種樹空懷先帝德,蓋棺誰諒老臣心。”均極精煉。二集卷首自序,雖云素性躁急,偶有所得,吮毫伸紙,不加點竄,興盡則止,不刻意搜索以自哭,惟自適其適而已。然永江于吟事致力至深,嘗注劍南詩集,多引證南宋史傳,又精研易理,著有成書。晚年辭省長職,歸隱金州,惟以讀易吟詩自遣。初集中有《詠官詩》云:“此官何足戀,五斗之米三字椽;此官何足厭,浮雲過眼秋風扇。”又云:“且無安頓此身地,奈何更算人間事。睡後蝴蝶醒後周,漆園之吏諳此意。”可以見其胸襟之淡泊寧靜矣。
    按。此提要錄自《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第十二冊四百八十八葉。孫雄撰。《鐵龕詩草》初集排印於民國九年(1920)。前有世榮、張之漢、李義田及王永江自序。民國十四年(1925)王永江排印《鐵龕詩存》四卷《鐵龕詩餘》一卷。此爲其詩集最後印本。前有王氏自序及初集中所收三序,又有李啓琛、梁載熊題詞。後有洪汝沖跋。實則王永江詩集前後共印行三次,次第有所補充。王永江乃近世重要人物,一生立言立功立德。昔者金州張松齋本義先生有《王岷源先生年譜》行世,所述王氏生平甚詳。

    《莊河縣誌》十二卷  大連圖書館藏
    宋掄元、劉滋桂、寇乃榮纂修。莊河全境舊屬岫岩州,光緒三十二年(1906)始設廳,民國二年(1912)設縣。其地僻處海東,爲國界之邊,風氣較遲,文物典章向鮮記載。元明以前絕少撰述,雖清初事迹亦莫考而知。民國八年(1919)廖彭掌莊河縣,越年倡修縣誌。聘鄉紳宋掄元、劉滋桂、寇乃榮任纂修,越五月而成。李紹陽掌莊河縣後有所續修。誌前有廖彭、李紹陽、宋掄元、劉滋桂、于錦堂序,後有寇乃榮跋。民國十年(1921)印行,凡十二卷,地理卷,古迹卷,職官卷,人物卷,民治卷,教育卷,財政卷,禮俗卷,交通卷,實業卷,物産卷,藝文卷。 此誌乃莊河開埠以來第一部誌書,故體例並非完善,雖參與編纂者乃當地士紳,然莊河地處邊陲,前無史書記載,鄉里絕少記述,僅就耳目所及編訂此誌,挂一漏萬者是所難免。

    《南金鄉土誌》不分卷  大連圖書館藏本
    清喬德秀撰。德秀字芝三,號希真子。金縣旅順口管內營城子會小磨子村人。貢生。德秀幼兒失怙,家奇貧,賴母氏撫育得成其名。弱冠即有文名,以困於境,爲童子師。五十以後歸隱山林,以教授自娛。日俄戰爭後,金州劃爲日本租界,德秀乃於宣統二年春獨立創辦金州私立小磨子公育兩等小學校,出任校長。其憂南金文獻淪胥,以爲愛國始於愛家,愛家自宜愛鄉,桑梓歷代建置沿革山水人物懵然一無所知,則眷戀顧惜之情何由而起。遂參考《盛京通誌》諸書,調查父老見聞,以淺顯詞意纂成《南金鄉土誌》,用以開闊兒童智識,宣統三年(1911)始成。德秀於民國五年(1916)八月病故,年六十有八。未得見此書刊印。民國二十年(1931)一月,此書在其侄喬恕傳努力下得以刊行。目次爲南金鄉土全圖,南金鄉土形勝誌,南金鄉土歷史誌,政治誌,風俗誌,文學誌,武事誌,孝義節烈合誌,耆舊誌,名宦誌,城池誌,創設職官誌,祠祀誌,戶口誌,田賦誌,山河海島誌附海岸,古迹誌,物産誌,祥異誌,鄉土租界政治誌。實則闕南金鄉土全圖。前有遼陽袁金鎧,濟甯潘復二序,孫毓棻喬芝三先生傳,作者照片以及手迹,可考知其生平。《南金鄉土誌》一書識者病其體例不當,史實考證失於準確,且過於簡略。然則此書草創之功不可沒,且經日本殖民當局刪減,已非全貌。山河海島誌附海岸一節中云:“大連灣爲遼東半島之東岸第一大澳,東西長八海里,南北略等。灣首分三小澳,南曰得勝澳,西曰華船澳,北曰手澳,其北岸之南嘴成一口門,西向之小澳曰阿丁澳,此四澳均可停泊,聚數澳於大澳故以大連名。”此爲大連得名之一說,至今尚爲人所徵引。

    《燕京紀行》不分卷  大連圖書館藏本
    孫寶田撰。寶田字玉良。晚號遼海贅翁。金州人。少好文史,富收藏,究心鄉邦文獻。後從上虞羅振玉、長州王季烈遊,眼界漸寬。《燕京紀行》乃寶田手書石印本。前有甯羌謝廷麒、長州王季烈題詞。又有邑人畢序昭,徐致恩,董荃忱,孫德徽序,以及自序。此書乃寶田遊覽日記匯總而成,間錄遊歷中所寫詩作。自序中稱:“至吾人此次遊歷胸中當各具一山川之雄概與歷代興亡之炯鑒,則他日事業文章有所進益未始非遊燕之助也。若徒侈事遊觀,依然故我,既無興替之戒心,復乏學問之進益,其不爲山靈所竊笑者,幾希同人勉乎哉!”寶田欲刊刻《守拙齋叢書》,此其一也,後因故未成。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寶田撰《旅大文獻征存》,擇錄鄉邦文獻頗多。至今稿存於家,尚未出版。

    《柯園詩鈔》一冊不分卷  大連圖書館藏本
    徐樹年撰。樹年字立叔,晚號月溪老人。復州人。父作霖,嘉慶進士。樹年幼受庭訓,發憤勤讀,未料弱冠失血,遂廢舉子業。唯嗜古,凡古詩、古文、子史諸書,罔弗習熟。隱居鄉間之三椽老屋,東北園中有側柏一株,胞侄咸豐進士徐賡臣爲書“瘦柏堂”額,自題“柯園”,終日吟詠其中,以致忘寢。樹年一生所遇多左,痛家憂國,兼傷兵燹,胸有抑鬱,無不發之於詩。晚年以儉德啓後,作詠史詩甚夥。數年間成詩四千餘首,稿存於家,皆未刊行。民國五年(1916)卒。後數年,子石臣得遼陽袁金鎧資助爲印行《柯園詩鈔》,此書前有袁金鎧、慕德陽、何福荃、劉延年及子石臣序,共收詩作五百三十一首。樹年詩語多平實。如《復州竹枝詞》其一:“永豐景物畫圖中,牆影山光爲送迎。好是寺門當薄暮,夕陽紅得可憐生。”其三:“鬢角婉孌雙挽丫,提筐笑語到官衙。未識誰家小兒女,聲聲發賣苦菜芽。”其五:“時逢重九飲葡萄,紅女白婆興亦豪。不怕女牆最危險,珊珊蓮步去登高。”樹年尚有《瘦柏堂初集》、《柯園詩草》詩稿。其生前未刊詩文集,卒後子石臣鈔出五百餘首詩,故僅有此《柯園詩鈔》得以傳世。

    《遼居雜著、乙編、丙編》  大連圖書館藏本
    羅振玉著。振玉字叔蘊,又字叔言,號雪堂、永豐鄉人、貞松老人等。浙江上虞人。清末爲學部參事、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辛亥革命,東渡日本,後回國,參與建立僞滿洲國。《遼居雜著》三編爲其晚年寓居旅順時之著作。《初編》己巳石印,《乙編》癸酉石印,《丙編》甲戌石印。分爲:《初編》一《夨彜考釋》, 二《璽印姓氏徴補正》,三《漢兩京以來鏡銘集錄》,四《鏡話》,五《蒿里遺文目錄續編》,六《重校定和林金石錄》,七《敦煌古寫本毛詩校記》,八《帝範校補》,九《宋槧文苑英華殘本校記》。《乙編》一《漢熹平石經集錄續補》,二《增訂高昌麴氏年表》,三《高昌專錄》,四《增訂唐折沖府考補》,五《遼帝後哀冊文錄》,六《雪堂所藏古器物圖說》,七《上虞羅氏支分譜》,八《本朝學術源流概略》,九《松翁未焚稿》,十《金州講習會論語講義》。《丙編》一《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又續編》,二《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續拾》,三《唐折沖府考補拾遺》,四《古器物識小錄》,五《車塵稿》。內容涉及金石學、古器物學、校勘學、唐史遼史高昌史、學術史、經學、家史及文集。《初編》自序云,居遼三月,始有造述,九閱月間,成此九種。《乙稿》自序云,弱齡誌學,不賢識小,囿於訓詁名物者,垂三十年。中更世變,翻然知悔,始從事于成己成物之學。頻年奔走餘閑,結習未忘,間補訂舊著,益以新知,復成書數種。厥後當不復用力於此。 

    《莊河縣誌》十八卷  大連圖書館藏
    楊維嶓、李屬春、王仲泮纂修。此誌乃補充廖彭所主舊誌,多有考核補漏,亦有刪節。是時僞滿建立,僞縣長王佐才主修此誌,意在“文化振興”,然參與修誌鄉紳具愛國熱忱,多反對僞滿政權。民國二十六年(1937)元旦莊河日本警察署先後將參與修誌者莊河抗日救國分會會長宋良忱,付會長楊維嶓,會員孫孝先逮捕,於是年三月槍殺于瀋陽渾河岸邊。此誌民國二十四年(1935)印行,前有王佐才、董化南、苗建發、王瑞麟、宋良忱、劉滋楷、王貫三、寇乃榮、楊維嶓、李屬春、王仲泮、孫孝先十二人序。凡十八卷,地理誌、建置誌、職官誌、政治誌、財政誌、教育誌、交通誌、實業誌、物産誌、禮俗誌、言語誌、選舉誌、宗教誌、慈善誌、兵事誌、人物誌、藝文誌、團體誌,卷末餘誌一卷。較廖氏莊河縣誌所誌者詳細,且列表明了,記載詳核,前附當時莊河照片若干,地圖兩禎,爲當時大連其他縣誌所難及者。

    《遼文續拾》二卷《補遺》《彙目》各一卷  大連圖書館藏
    羅福頤輯。福頤字子期,晚號僂翁。浙江上虞人。雪堂五子。幼從雪堂治考古、金石之學,工篆刻,精於古文字。此書民國二十四年(1935)石印於旅順墨緣堂。共四卷。前有羅福頤序云:“自江陰繆氏荃孫集契丹文字爲《遼文存》,厥後吳縣王氏仁俊有《遼文萃》,南海黃氏任恒有《遼文補錄》,均補繆氏之書。然黃氏未見文萃,致與王氏書往往互見。今頤又拾三家之遺並益以近世所出土石刻,復得文八十余首,成《遼文續拾》二卷。又苦三家所輯未能合編,爰撮其目及續拾所載爲《彙目》附焉。天壤所存契丹一代遺文雖未敢謂遽盡於此,亦略備矣。後有所見,當再賡續。博雅君子倘有取乎?”《遼文續拾》著錄詔敕三十一;哀冊五;冊十一;官告三;表七;書牒八;祭文一;碑一;墓誌十二;塔銘三;雜文一;補遺墓誌四。其中多爲家藏石刻拓本,是時雪堂移居旅順,暇時督命子福頤,孫繼祖治乙部之學。有所成,即著人手書上版,於自家印刷廠石印,此爲其一也。

    《願學齋叢刊》七卷  大連圖書館藏本
    羅繼祖輯。繼祖初字奉高,晚字甘孺。號鯁庵。上虞人。羅振玉文孫。幼受庭訓,治乙部之學,尤精《遼史》。此書乃民國二十五年(1936)手書上版石印本。凡七卷:《乘軺錄輯本》一卷,《遼漢臣世系表》一卷,《明宰相世臣傳》一卷,《李蜃園先生年譜》一卷附錄一卷《蜃園集拾遺》一卷,《程易疇先生年譜》一卷,《朱笥河先生年譜》一卷,《段懋堂先生年譜》一卷。其中《乘軺錄輯本》與《遼漢臣世系表》皆羅氏早年爲治遼史精心所做文獻整理,足見其用心之篤。迄今《遼漢臣世系表》仍爲遼史學者案頭必備者。羅振玉于《朱笥河先生年譜》序中稱:“予往在海東,嘗欲輯笥河先生及程易疇段茂堂兩先生年譜,程、段二家略已具草,惟於先生年譜尚未著手。長孫繼祖年已十八,能讀書,尤喜考本朝史事,歲闌無事,命以編輯,屬草浹旬,粗有條理,比成書則已開歲二日矣。爲書其端,知人論世者倘有取焉。”可見雪堂之重視。

    《金州誌纂修稿》不分卷  大連圖書館藏復印本
    曹世科等纂。世科字冠甲,號泉緣庵主。祖居安徽貴池,後移居金州。雅好金石書畫,盡心搜集整理鄉邦文獻。民國十九年(1930)倡修《金州誌》,因故未果。民國二十四年(1935)組建益友社,創辦《益友》雜誌,纂修《金州誌》,爲日本人所忌,遂解散。故僅留有《金州誌纂修稿》,此稿乃參纂人修誌之稿本,並未謄清,塗乙處頗多。參與修誌者皆當日金州碩儒,若閻寶琛、江鼒先、劉心田、鄭有仁、李義田、畢序昭、李維新、曲作寅、曹世科、孫福基等人。此稿今藏於吉林省圖書館、旅順博物館,皆爲殘本。今日可見者凡十九類,兵事、選舉、職官、仕宦、名宦、人物、耆舊、孝義、義俠、善舉、列女、藝術、仙釋、隱逸、流寓、壇廟祀典、古迹名勝、祥異、藝文。因誌未修完,又系殘本,故顯雜亂,所記史事多采自正史,此稿後經金州孫寶田董理,多錄入《旅大文獻征存》之中。

    《楊岐山詩集》六卷拾遺一卷  小學圃藏本
    楊鳳鳴撰。鳳鳴字岐山,號敬修。祖居天津,父乃北洋水師軍官,駐防旅順口,遂借籍旅順。留學日本,學習醫術。歸國後投身於社會活動,嘗與傅立魚組建大連中華青年會。創辦岐山醫院,聲名鵲起。鳳鳴重氣節,僞滿屢召爲衛生部大臣,皆拒。能詩,尤長於七絕。詩集印刷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秋。凡七卷,拾遺一卷。計收詩一千三百二十六首。前有寶熙題辭,王季烈、楊成能、韓岡瑞及自序。集後有尹拙安題跋。集中關乎連灣景物者頗多。如《響水寺》:“翠靄凝空不可攀,通幽端賴畫橋彎。寺名何待山僧說,懸瀑投溪響漩澴。” 《重遊小平島》:“舊時煙柳舊時村,舊地重遊舊夢痕。舊雨今番何處去,不堪人事暗銷魂。”《金州城》二首之一:“萬仞雄山百仞城,雲端雉堞映霞明。宛然函谷關前景,少個青牛載客行。”之二:“往還頃刻未曾停,自笑行蹤類轉萍。博得奚囊詩一句,唐王山色望中青。”拾遺一卷收詩五首,皆爲日人所忌諱者,若《玉山縱目》:“雞冠絳壁橫雲峻,虎尾連關枕海清。入眼縱然形勢好,只宜醉看不宜醒。”《壬申元旦》:“丈夫難下淚,國破泣新亭。杯酒酣元日,終年不願醒。”此數詩皆爲鳳鳴于日本投降,大連解放之際錄入。

存目
徐作霖《補拙堂詩集》
徐延年《菊坡詩鈔》
徐大年《東崖遣興草》
徐賡臣《斯宜堂詩鈔》
劉荊堂《求我齋文集》
許文運《滸東詩鈔》
劉滋桂《恢默書屋詩鈔》
張俸《經池詩草》
喬德秀《東北要塞鑒古錄》
喬德秀《營城子會土地沿革概略》
喬德秀《忍堂治家規則》
喬德秀《鴻指三生錄》
喬德秀《女箴》
喬德秀《三藝啓蒙》
楊維嶓《論語述聞》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