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解放六十周年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总序
看《血泪仇》有感
读《种谷记》(节选)
大连工人的美术运动
从盐滩村剧团看群众剧团发展的道路
试谈《清宫外史》及其批评
读柳清波诗杂感
失去平衡的价值判断——评中篇小说《泥径》
语言艺术的魅力——读邓刚的长篇小说《白海参》
在海的领地上开拓——评徐铎写海的小说
更无真象有真情--《彦涵彩墨画•版画集前言》
又甜又美的《海蓬花》
孙惠芬部分小说评略
把水分拧干,让精血充足--谈《古船•女人和网》的“三度创作”
饱蘸激情写悲壮--读长篇历史小说《东方风云》
《于涛书画集》读后
审天悯人的人文思路
重返心灵的家园--电视连续剧《突围》观后
文艺闲谈(节选)
戏剧艺术观
谈戏剧中的秧歌舞
鲁迅先生是怎样战斗的--七论文人相轻
谈平剧“改良”
从“为工农服务”说到写工人剧
文艺的阶级性--文艺讲座的提纲
谈谈和工友一起写作
突破“自然主义”
论苏联电影艺术
谈谈写剧本
文化娱乐需要导向
相声艺术的潜在发展
辉煌•转型•稳定--故事与小说同在
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趋利避害
后记
您的位置:首页地方文献大连优秀文艺作品
重返心灵的家园--电视连续剧《突围》观后
作者:张玉珠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不仅在于它给人们叙述一个曲折而动人的故事,而且更在于它在这生动的情节故事之中蕴藏着一种生活的感召力,抚慰、净化、牵引人们的心灵,使观众在观赏作品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融入作品所展现的生活之中,进而对未来的生活生发出一种无限的想往与憧憬。十七集电视连续剧《突围》(大连电视台拍摄,高满堂编剧)就属于让人回肠荡气、心驰神往的艺术佳作。
    那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三十年了。特殊的年代造就了特殊的一代人。尽管世事沧桑,每个人都步入了各自的生活轨道,但是抹去岁月的烟尘之后,仍然依稀可见这代人所共有的胎痕。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在那片广袤无边的土地上,这一代人曾留下多少理想与迷茫,赤诚与友爱,当然也留下了一段段酸甜苦辣的往事。《突围》的作者没有重蹈以往知青题材作品的旧辙,不是沉湎于那段被愚弄的岁月的痛苦追忆之中,而是站在时代的潮头上,直接面对那一代老知青的现实的生存状态,把他们放在当今各种社会矛盾焦点之中,进行心灵的剖析与审判。通过几个知青各自不同的身世经历、情感变化,反映出许多值得当代人思考的严肃的人生问题。
    重返北大荒是全剧的中心事件,也是把握理解该剧的关键的一个点。通过这个点,折射出了每个人物的不同的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李子玉是重返北大荒的首倡者。这个当年就表现出具有商人机智、回城后很早就经起商来的老板,居然也被眼前浑浊的商潮呛了几口水。他打起北大荒的主意,最初的动机无疑是为了赚钱。他一方面感到公司难办,不如搞实业踏实;一方面又看到粮价上涨,而北大荒良田万顷,正可以大有作为。何况那里至今还有他久埋于心不肯说与人的牵挂。与李子玉相比,齐大军回北大荒的原因就明朗得多。他所在的工厂由于效益不好被兼并,副厂长的帽子被人从头上摘了下来,他为工人解决困难却反遭查账,明知梁厂长假公济私却奈何不了,一次次地希望,一次次地破灭,使他心烦意乱,一时没了主张,于是成了李子玉的积极响应者。因参与走私事件而被同伙追杀的肖哲则完全是为避祸而被迫到北大荒去的。他自感罪孽深重,悔之已晚,整天四处逃避,有家难回,周围的压力和内心的重负终于把他逼上北去的列车。与几个同学相比,方然的北大荒之行确有些茫然,婚姻的不幸,不定的工作与生活,使她犹如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成了城市的多余人。她完全是被同学们这阵风裹到北大荒的。最让人恻隐和动心的是柯瑶,年轻时的一次真诚几乎毁了她大半生,如今承受着工作上的压力和家庭冷漠空气的窒息,坚强地维护着自己生命的尊严。她到北大荒一不为赚钱,二不为逃避,而是要赶在已见到尽头的生命终点之前,找回遗失在北大荒那片扎根林中的骨肉和真情。列车长鸣驶出城市,载着这群曾如兄弟姐妹一般生活过的老知青,载着他们发财的梦想、赎罪的虔诚、中年的疲惫和生命的渴望,驶向他们共同拥有过的集结地。
    其实,除了这些表层原因之外,这些老知青之所以携手重返北大荒还有一个不易被人们意识到的深层因素,那就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的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物身上的心灵危机,亦即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都在试图挽救着自我的失落和精神的萎靡。人到中年,犹如山中的藤树枝蔓缠身。对这些老知青来说,到了此时不论贫或富,不论得意或失意,都会明显地感到心力疲乏、伤痕累累,不同的只是程度而已。他们被各种关系束缚住手脚,被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挤得喘不过气来,心为形役,难以自拔。他们渴望能够挣脱这些羁绊,释放自己,更渴望找回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重新燃烧起生活的热情。应该说,作者十分准确地抓住了这些老知青潜藏在心底的这股激流,并将它们细微独到地表现了出来。这次回北大荒,他们本可以借宿在条件较好的老乡家,却偏偏要收拾那间破得不能再破的茅草屋住下;他们本可以只当老板,雇人干活,却一定要亲自动手担水、铲地、烧大锅,与当地民工一起甩大膀子流大汗。这样做绝不是为了节省几个钱,而是要重新体验当年的感受,检验一下自己的抗灾能力。与城市的拥挤和喧嚣对照,这里是广阔而宁静的;与城市的复杂和压抑对照,这里是单纯而明朗的。在这里没有什么经理、厂长,只有同学和朋友。他们之间可以敞开心扉,说出心底最隐秘的事,可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痛骂对方的过错,这就是一个特定环境中的温暖的家。
    在几个老知青的个人命运和感情生活的描写中,最生动、最具有震撼力的要属浦心红这个人物。命运无情地把她抛向了世界的另一边,她的人生道路与那些回城的知青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当柯瑶千里迢迢来到浦心红的家时,出现在她面前的竟是一个信口开河、云山雾罩、给满屋人讲经说法的地地道道的农村信女。一个曾是那样文静而羞涩的知识青年,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地步?这酸楚的一幕让人撕心裂肺。然而,浦心红最大的不幸是在于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幸。她在被那里的山山水水融化时,也被那里的愚昧同化了,也许只有这样她才能活下去,也许这恰恰成了她忘却痛苦的麻醉剂。她对李子玉的宽宥,无法不使人潸然而动容,那近乎于原始母性的胸怀容得下大江大海。这一形象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这就是命运,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存环境之于人的巨大力量。
    作品描写的几个知青的家庭生活也各有特色。齐大军两口子尽管吵,但吵得真实;柯瑶夫妻尽管客气,但客气得虚伪;肖哲夫妇不缺钱了,却捧上了一个随时都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惊恐冲淡了夫妻情;而李子玉住宅里所弥漫的浪漫情调,总给人一种如诗如梦的虚幻之感。
    来北大荒的每个人都领到了生活赐予他们的一份馈赠。李子玉经受住磨难,实现了丰收的愿望,证明自己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存能力。他就像一棵老槐树,扎在哪里都能活,这种精神是这一代老知青最本质的写照。齐大军在北大荒不仅找回了自己,而且为厂里的下岗工人找到了一条出路,这次北行更加重了他的使命感。肖哲终于在痛苦的决择中认识到,只有投案自首,悔过自新,才能得到心灵的解脱。方然也在同学们的一次次情感波动中,发现了自己的迷失,决心要找回遗失很久的心灵家园,过一种充实、亮堂的生活。柯瑶在生命的尽头仍然不忘关心社会、寻找亲情,尽到她对社会、对人生的最后责任,并最终将自己的灵与肉埋在了这块曾经热恋、钟情过的土地。她手中的那团驱寒火炬,经历了这一夏一秋,每个人的心里都受到了一次庄严的洗礼。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不可抹去的历史,那一代为理想付出青春和赤诚的青年不该是时代的弃儿,他们的生活不该被我们的作家忽略掉。应该说,在已往的一些知青题材的作品里,普遍存在一种简单化的倾向,没有更深入地走进那些知青的内心世界,尤其更缺少对这些人的现实命运的观照。在这一点上,《突围》向前迈了一大步。尽管作者在整体情节脉络上多少还流露出一些理想化的倾向,但是由于作者在较高的程度上把握了艺术的真实,特别是在人物个性、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情节的安排上注重了更为真实的挖掘和展现,从而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价值。作者试图从当年那一代知青身上提炼出一种被今天的人们所忽略的最宝贵的元素,那就是梦幻中所蕴藏的理想,痴迷中所包含的真诚,蛮劲中所凝聚的坚强意志。而理想、真诚、坚强的意志不正是今天许多人所失掉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吗?失去了心灵的家园,生活必定会是灰暗的,人生必定会是消沉的。《突围》通过几个老知青重返北大荒的历程,找回了他们遗失的精神,校正了下一程人生的方位,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激情,从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真实的生活图景,召唤人们走向更加广阔的昂扬向上的人生境界。这些不正是我们的文艺作品所要大力弘扬的吗?从这一点说,《突围》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
                                                                     1999年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