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解放六十周年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总序
看《血泪仇》有感
读《种谷记》(节选)
大连工人的美术运动
从盐滩村剧团看群众剧团发展的道路
试谈《清宫外史》及其批评
读柳清波诗杂感
失去平衡的价值判断——评中篇小说《泥径》
语言艺术的魅力——读邓刚的长篇小说《白海参》
在海的领地上开拓——评徐铎写海的小说
更无真象有真情--《彦涵彩墨画•版画集前言》
又甜又美的《海蓬花》
孙惠芬部分小说评略
把水分拧干,让精血充足--谈《古船•女人和网》的“三度创作”
饱蘸激情写悲壮--读长篇历史小说《东方风云》
《于涛书画集》读后
审天悯人的人文思路
重返心灵的家园--电视连续剧《突围》观后
文艺闲谈(节选)
戏剧艺术观
谈戏剧中的秧歌舞
鲁迅先生是怎样战斗的--七论文人相轻
谈平剧“改良”
从“为工农服务”说到写工人剧
文艺的阶级性--文艺讲座的提纲
谈谈和工友一起写作
突破“自然主义”
论苏联电影艺术
谈谈写剧本
文化娱乐需要导向
相声艺术的潜在发展
辉煌•转型•稳定--故事与小说同在
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趋利避害
后记
您的位置:首页地方文献大连优秀文艺作品
读柳清波诗杂感
作者:汪惟
    我喜欢清波的诗,不仅因为他的诗有坚实的思想内容,还因为他的诗有着热烈充溢的情感。他的诗,是一个战士对自己的队伍、对伟大祖国的颂歌,不仅灵魂是优美的、高尚的,血肉也很丰满。“放声高唱社会主义好!”“保卫祖国,保卫和平”……以及“我爱我的营房,更爱我的家乡,家乡是美丽的鲜花,营房是鲜花的屏障”的诗句,虽然内容似有过分显露之瑕,但由于诗是在饱满、高亢、激烈的情感的基础上倾吐出来的,它那沁人心肺的真纯质朴之情,便产生了感人的力量。
    然而,他的更多的好诗,思想内容多是寓于鲜明的形象和真纯的情感之中。如这样一首诗:写在大风雪后的黎明,战士早起登山擦炮,恰遇连长刚刚替他擦过了。首尾两段这样写道:“我立正喊报告!连长对我笑,我从笑意里好像听到:‘同志,你来晚了!’山尖披红霞,山下大海笑。连长拉着我的手,唱着歌儿下山腰。”显然这是一首表现我军官兵关系的诗,诗没有直接说出来,我们却能从它的实景真情里,会意到一切。至于它感人的力量,就远不是那些赤裸裸的赞词所能达到的。
    好的诗意味深长,能在人的心灵里久久地萦绕,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重温一下《露营曲》,就会有这种体会。
        银月圆,
        露营在高山。
        篝火映山花,
        清歌上九天,
        战士心胸宽。   篝火尽,
        夜露湿战袍。
        夜风摇凉扇,
        蛐蛐叫得欢,
        战士睡得甜。
        天将晓,
        战士起得早。
        枪挑山中雾,
        足踢带露草, 
        山野杀声高。
    这诗会使我们透过情景深思,联想到许多方面,使我们获得情感、思想上的滋养。与此类似的《海岛腊月》,用白描的手法,轻柔的格调写了海岛上男修船、女撒网,歌声锤声、红旗绿浪的美景。虽在腊月,却使人预感到春天、大连市的更大的欢乐即将来临;人民的高涨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祖国欣欣向荣的气势,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读过清波最近两年的作品,特别是在旅大日报上发表的《老队长》、《无名岛》和《海岛腊月》,从诗的意境的新颖、结构的紧凑、比喻的稳妥,以及对语言的锤炼能力等方面,不难看出,作品随着思想、情感逐步地走向深刻、坚实和浑厚,与此同时,技巧也在逐渐地提高。
    作者一向习惯于从生活中摄取饶有情趣的小的故事情节,借以抒情达意。用这种方法在表现那些具有静谧、幽雅、喜悦和幽默格调的题材时,颇能收到情味感人的效果。然而,在表现那些激荡着人物心理和立体的人物形象,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高亢的战斗情绪时,由于对人物的描写限于简单的述说动作过程、概念地交代经历,致使形象不具体,感人不够深远;情感抒发也往往由于着力于交代故事进展过程而显得拘泥、不连贯,不够奔放(这是《上坦克》不太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通过《老队长》等三篇作品可以明显看出,作者挣脱了那种习惯性的羁绊。第一篇,没有情节,用了并不太多的笔墨,便从外貌到内心,比较精湛而细致地刻画了老队长的形象,通过这个跃然纸上的活的人,使我想到了渔人民兵队伍过去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今天威武无敌的英姿。《无名岛》描绘了海岛的荒凉,建设的艰难,向暴风洪水的斗争,以及战斗者的信心和胜利的喜悦。百多首诗,没有借助于故事,写景、抒情,却做到了比较自然融合,以此产生了感人的力量。这是不大容易做到的。
    语言的技巧是诗的技巧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首先,他善于发现那些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的能够准确地抒情达意的群众口语,把它们用到诗里,这应该说是一种最基本而又极重要的技巧。清波先期发表的好多诗,它们的语言,尽管许多词句缺乏锤炼功夫,而有一些,颇能传神,就仍不失为诗的语言。然而,我觉得作者的《露营曲》一诗在语言上是大大向前飞跃了一步。自那以后作者寻求到了一种新的语言格调。如——
          蹬一双胶筒长靴,
          穿一身羊皮马甲,
          目光炯炯,
          银须白发,
          握钢枪伫立白帆下。
    这里是一幅《老队长》的全身肖像。语言的流利洗练、色彩鲜明,构成了人物面目的逼真传神。再看《无名岛》的诗句,则表现了作者在语言技巧上探索到的另一种东西——
        ……
        建家难,
        风雪无情面,
        风卷帐篷雪浸被,
        晨来冰洗脸。
        建家难,
        荒岛无甜泉,
        一桶海水半桶米,
        饭菜苦又咸。建家难,
        荒岛海无边,
        风浪连天飘三日,
        岛上断炊烟。
        建家难,
        难不倒英雄汉,
        千年旧史开新页,
        绣一幅
        海上江南图,
        打一道
        钢铁海防线!
            ——《无名岛》第二段
    这些句子对荒岛的描写,对“难”的描写具体到这样地步,使我们触到冰霜风雪的“凉”,尝到海水的“咸”和“苦”,“断炊烟”使我们想到“饿”,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这些句子的声韵格律,较好地帮助了情感的抒发。我们听到“凉”“苦”“饿”的声调,不是呻吟,不是悲戚,而是坚强,挺拔。当读到末段,看到了理想的图景,我们的心随着诗句的节拍,跳动起来了!语言的富于音乐性,在这里起了极大的作用。
    由于过分地追求声韵节奏“美”、雕琢,犹如不适当地运用夸张和比喻一样,会伤了诗情,害了诗意。清波从唐宋诗词中,学到了许多东西,特别是吸取了声韵格调上的养分,运用得尚属得当。如《无名岛》同《海岛腊月》语言风格近似,然而由于后者情调幽雅,它的语言节奏也随着表现了轻柔飘逸。但是这些仍不足以证明清波在这方面已经十分成功了,当读到“建家难……”(如仅止于此则不一定是问题)除了在运用中露出了一点点“搬”的痕迹外,表现在其他方面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究竟如何继承、借鉴、吸收古典文学中有益的东西,如何使其与来自生活中的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确非靠我这点一知半解所能谈得了的。
                                                                                                                     1962年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