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解放六十周年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总序
看《血泪仇》有感
读《种谷记》(节选)
大连工人的美术运动
从盐滩村剧团看群众剧团发展的道路
试谈《清宫外史》及其批评
读柳清波诗杂感
失去平衡的价值判断——评中篇小说《泥径》
语言艺术的魅力——读邓刚的长篇小说《白海参》
在海的领地上开拓——评徐铎写海的小说
更无真象有真情--《彦涵彩墨画•版画集前言》
又甜又美的《海蓬花》
孙惠芬部分小说评略
把水分拧干,让精血充足--谈《古船•女人和网》的“三度创作”
饱蘸激情写悲壮--读长篇历史小说《东方风云》
《于涛书画集》读后
审天悯人的人文思路
重返心灵的家园--电视连续剧《突围》观后
文艺闲谈(节选)
戏剧艺术观
谈戏剧中的秧歌舞
鲁迅先生是怎样战斗的--七论文人相轻
谈平剧“改良”
从“为工农服务”说到写工人剧
文艺的阶级性--文艺讲座的提纲
谈谈和工友一起写作
突破“自然主义”
论苏联电影艺术
谈谈写剧本
文化娱乐需要导向
相声艺术的潜在发展
辉煌•转型•稳定--故事与小说同在
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趋利避害
后记
您的位置:首页地方文献大连优秀文艺作品
又甜又美的《海蓬花》
作者:卢奕
    大连长海县文工团是一支常年活跃在海岛上的文艺轻骑队,他们经常带着一台台丰富多彩的节目,踏风破浪为渔民演出,受到当地热烈欢迎。前不久他们带着五场轻歌剧《海蓬花》来到株洲,作为1990年全国歌剧观摩演出的第一台晚会,他们的节目受到来自全国各地专家的好评。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同志说:“这出戏充满了新生活的情趣,又甜又美。”北方的大海给南国的古城吹来一股温馨的海风。
    《海蓬花》的两位编剧赵振胜、傅清君,是岛上渔民自己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们生在海岛、长在海岛,就像该剧主题歌咏的海蓬花那样,是海风海浪养育了他们。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海岛渔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切像一排排热浪一样冲击着他们的心扉。他们心中涌起歌颂这一切的激情,他们拿起笔,唱出了自己心中的歌。
    《海蓬花》的剧本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又有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剧本是围绕着“富了以后怎么办”这样一个主题展开的。这似乎是一个并不新鲜的主题,似乎还要作人们早已作了一遍又一遍的文章。然而作者摆脱了以往某些作品惯用的手法,避开枯燥的争论而是围绕这一矛盾展现一幅一幅富有北方渔家生活情趣的画面:月儿弯弯荡在海面,渔家青年人在滩头唱起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的歌;星儿闪闪跃在浪尖,一对渔家老人在时代的浪花冲击下,产生了新的爱情生活的波澜;彩霞流进大海,渔家老少在海上唱起搏风击浪的渔民号子……正是通过这样一幅幅画面,人们从中看到新时代的光彩,摸到新时代人物的脉搏,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的正确和威力。在结构上,作者考虑到歌剧的特点,并未设置复杂的情节,而是无戏则简,有戏则长,抓住一个“情”字不放,借景抒情,寄物寓意。通过一幅幅风俗人情画表述了作品的底蕴。作者又有着较强的写词的功力。在唱词上,作者未追求文采斐然,而是运用朴实的语汇,就像渔家唠家长里短一样去写作,虽然充满了海腥味,却洋溢着隽永的诗情画意。作者曾这样说过:“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阳光雨露滋润下,渔家人像海蓬花一样,新枝吐新蕾,老树开新花,为海岛的明天,编织着一幅幅七彩的蓝图,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新歌。”作者正是代渔家言,唱出了海岛的时代的歌声。
    《海蓬花》的作曲和导演韩振是闻名东北的作曲家和歌舞编导。多年来,他作为大连市的一名专家,深入远离大陆的海岛生活,他经常乘上机帆船,跟着渔民出海打鱼,在海上一飘就是十天半个月。他熟悉渔民,理解渔民,同渔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体验生活的同时,他又四处采风,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渔民号子、渔影、小调,对渔家人审美情趣、审美心理也有了深切的了解。这些年,他又在歌剧创作实践中不断摸索,试图走出一条发展中国民族歌剧的小径,在歌剧艺术的大花园里培育出一朵朵清新、淡雅的小花。“功夫不负苦心人”,《海蓬花》也许就是这样一朵清新、淡雅的小花。
    作曲家对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审美意识中对于音乐旋律的审美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他非常注意吸取优秀的民族音乐的营养融会于自己的作品之中。《海蓬花》以北方渔民号子、海岛的民歌、小调为基本素材,并且吸收了现代音乐的一些节奏和技法,创造了一个个音乐戏剧场面,赋予一个个不同人物不同的音乐形象,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海岛新生活的图景。当老海唱起“多年的气我压心头,多年的愿望不罢休”时,音乐中更多地保留了渔民号子、海岛小调的原始特色,粗犷有力,却也有几分凄凉;当年轻人唱起“帆儿兜风船碾浪哟,帆也向前船也向前”时,人们耳畔回荡着现代渔家民歌小调中特有的像微风拂海荡起朵朵浪花那般欢快、甜美的旋律。长海县文工团是个小团,这出歌剧也只有六名演员,作曲家不可能充分利用合唱、伴唱等歌剧音乐手段,却充分利用了对唱、重唱等手段,并在戏剧矛盾冲突的焦点之上,在人物感情波澜起伏之时,运用对比、转调等手法,使音乐产生了相当大的戏剧推动力。第五场中先是老海的一段低沉、伤感、恼怒的唱,接着是喜婶的一段充满了温情,如春风暖人心扉的唱,感情对比强烈,再加上四个年轻人洋溢着追求新生活的炽热情感的伴唱,有力地把戏推向又一个高潮。全剧音乐富有民族特色,富有渔岛色彩,质朴流畅,婉转悠扬。有的唱段甜美动人,给人以无穷回味。郑冰的配器声部层次分明,色彩清新,和声张力有度,使全剧音乐形象更为完整、丰满和生动。
    在舞台处理上导演则是有意识地遵循普通群众的欣赏习惯,努力探索群众所喜爱的载歌载舞的戏剧样式。大量吸收我国传统戏曲、说唱、歌舞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法,结合剧情,结合海岛渔民生活、劳动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亦歌亦舞的场面。在歌中舞,在舞中歌,融歌、舞、戏于一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一点在第四场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场写老海带着两个女青年在海上划船甩鲅鱼,舞台上没有船,也没有海,导演却运用舞蹈语汇和中国戏曲时空处理的手段,充分发挥戏剧假定性的作用,将海上甩鲅鱼的紧张的劳动场面表现出来。一老二少在划船甩鲅鱼的快节奏的舞蹈动作中,唱着激昂的渔民号子,载歌载舞,使剧场的气氛达到高潮。应当说,如此精彩地表现劳动场面,把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劳动美艺术地再现出来,在这些年的戏剧舞台上应该说是很突出的。导演在把握全剧的节奏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每场次之间,幕外人物的插叙,不仅扩大了戏剧表演的时空,同时使全剧节奏更加紧凑,错落有序。
    这一台歌剧的演员也有着自己的特点。饰演老海的唐德君有较高的声乐造诣,他的歌喉有力度、亮度,他运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刚柔相济、准确甜美地表现了音乐的内涵,使老海的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一名声乐演员,他还在戏剧表演的天地里寻找到自己的一席地位。他扮演的老海,从渔民特有的八字步、大嗓门等一些表面特征,到人物内在的心理冲突、情感起伏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形象生动真实。其他几位演员,尽管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也很少有歌剧舞台经验,但演的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倒也朴实、自然。
《海蓬花》的演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缺欠和不足,这是一块还需反复雕琢、打磨的璞玉。这出歌剧,矛盾的形成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挖掘等方面都还有待编导进一步加工提高。长海县文工团应该下功夫不断提高这出歌剧的品位。                           
                                                                     1991年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