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解放六十周年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总序
看《血泪仇》有感
读《种谷记》(节选)
大连工人的美术运动
从盐滩村剧团看群众剧团发展的道路
试谈《清宫外史》及其批评
读柳清波诗杂感
失去平衡的价值判断——评中篇小说《泥径》
语言艺术的魅力——读邓刚的长篇小说《白海参》
在海的领地上开拓——评徐铎写海的小说
更无真象有真情--《彦涵彩墨画•版画集前言》
又甜又美的《海蓬花》
孙惠芬部分小说评略
把水分拧干,让精血充足--谈《古船•女人和网》的“三度创作”
饱蘸激情写悲壮--读长篇历史小说《东方风云》
《于涛书画集》读后
审天悯人的人文思路
重返心灵的家园--电视连续剧《突围》观后
文艺闲谈(节选)
戏剧艺术观
谈戏剧中的秧歌舞
鲁迅先生是怎样战斗的--七论文人相轻
谈平剧“改良”
从“为工农服务”说到写工人剧
文艺的阶级性--文艺讲座的提纲
谈谈和工友一起写作
突破“自然主义”
论苏联电影艺术
谈谈写剧本
文化娱乐需要导向
相声艺术的潜在发展
辉煌•转型•稳定--故事与小说同在
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趋利避害
后记
您的位置:首页地方文献大连优秀文艺作品
饱蘸激情写悲壮--读长篇历史小说《东方风云》
作者:毕馥华
    在纪念甲午战争一百周年的前夕,我有幸拜读了最新出版的董志正的长篇历史小说《东方风云》。我被小说中浩瀚的内容、翔实的史料、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及恢宏的气势所震撼。
    作者是从世界历史格局的高度去审视甲午战争的。甲午战争是日寇发动的,其结果是一个文明程度颇高的大国被一个曾很落后的小国打败了。小说在现实主义的观照下艺术地再现了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在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中探寻这场悲剧的历史必然规律,赋予作品深刻的社会性意义和历史精神。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世界的英、德、法、俄、美等国家已经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他们把瓜分世界的矛头指向了亚洲东方,中国、朝鲜是他们侵略的目标。这时,原本落后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一跃成为军事帝国主义,在西方列强中某些国家的纵容下,也把侵略的魔爪伸到朝鲜和中国。这就是当时世界历史多极的格局。《东方风云》就是反映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但小说的容量却不仅限于这一年多的战争,笔触所及前后跨度竟是30年。
    作家选取旅顺、京津、威海为三个支点。在这三点构成的历史截面上淋漓尽致地展示着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宫廷内部及家族内部等种种矛盾和人们的文化心态,使之浑圆交织在一起。作者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剖析这些矛盾及其与当时世界历史格局的密切关联,挖掘出历史的必然规律。
    小说以校阅海军为切入点。在描绘颇为壮观的海军校阅时,却透露出战争爆发的危机以及李鸿章“衅不自我开”的主张将带来的悲剧后果。丰岛海战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清朝廷内分成以光绪皇帝和他的老师翁同和为首的“主战派”与以慈禧太后及其亲信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小说并不简单地描叙两派的矛盾斗争,而是以锐利的笔锋剖析两派矛盾的本质,即两派的矛盾实质上是两派背后支持者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权力之争的政治较量。光绪皇帝欲借战事之机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而慈禧担心一旦战争打赢会对她掌握朝政大权带来不利,所以她不仅不支持光绪的对日作战的主张,而且借战争失利向光绪发难。惩处珍妃,表面看是宫墙内争风吃醋引起的,其实是慈禧要给光绪点眼色看。黄海海战失利后光绪降旨惩处李鸿章“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但不久慈禧太后却降旨安抚,“不仅没有指责,还嘉许‘布置有素,筹备自臻严密’”。在极短时间里出于同一朝廷的两道圣旨竟根本不同,这并非笑话,而是宫廷两派斗争的结果。这错综复杂的矛盾又是同当时世界历史的多极格局相关联的,从而揭示出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败。
    《东方风云》并非编年史,没有写甲午战争的全过程,只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去描写。然而却足以反映出甲午战争的全部——展示了战争爆发、发展及其失败的必然规律。这就在于作家以思想者的成熟,站在历史的文化的高度,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总视角去审视这场战争,因此作品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增强了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作品的艺术重心是塑造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东方风云》围绕着甲午战争的重大事件塑造人物性格、展开人物命运,在历史的进程中予以考察,加大了人物形象的厚重感。
    小说描写的人物颇多,尤其成功地塑造了北洋水师爱国将领的群体形象,如: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镇远舰管带林泰曾等。小说把他们放到丰岛海战、易帅之争、黄海海战及拒绝诱降等重大事件中,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刻画他们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和英勇杀敌刚毅顽强的品格。其中代表人物是丁汝昌和邓世昌,虽然他们都是以身殉国,但作品对他们的描写却不相同,各有侧重。作者以惊心动魄的气势描写了黄海海战的激烈,渲染邓世昌为国捐躯的壮烈;然而对丁汝昌作者则侧重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与宫廷矛盾、世界矛盾的关系。不仅刻画他稳健机智、英勇果敢和忠心报国等品质,而且揭示了他在太后与皇帝的矛盾斗争中的两难处境与心态。最后他对朝廷彻底失望而自尽殉国,他是“保舰避战”方针的牺牲品。作品突出了他的命运的悲惨,客观上完成了对清政府腐败制度的批判,人物的性格也得到升华。
    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人物是李鸿章。他官居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是朝廷的权臣,又是甲午战争的总指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是由他签订的。历来对他的定论是卖国贼,并由此把他搞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也勾销了。《东方风云》排除偏见,摈弃狭义的政治评价,纠正了以往加给他的漫画色彩,从历史的高度以崭新的观念着力恢复李鸿章的历史本来面目。作为权倾朝野的重臣,他性格中专横跋扈是难免的,作品并没有在这方面花费笔墨,而是多方面多角度地开掘人物性格的深层底蕴,即内心世界的矛盾,叩寻其特殊环境中形成的性格发展依据,表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李鸿章清楚,清朝从镇压太平天国后才肯让汉人掌握军权,也并不放心信任,所以他处心积虑要保住已得到的地位。在慈禧与光绪的斗争中他投靠太后,不惜用海军全军军费的一半修颐和园讨好太后,因为朝中真正掌握他命运的是慈禧太后。他主张和谈,寄希望于西方列强调解,这一方面是他摸透了太后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为保住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他看来保住了军队就保住了自己的地位。然而事与愿违,他的“保舰避战”方针却葬送了北洋水师。最后他代表朝廷与日本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卖国的帽子他是摘不掉的。
    小说在刻画这个人物时,并不脸谱化漫画式地把他写成摇尾乞怜的卖国贼,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开启他丰富而矛盾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他在宫廷斗争中进退维谷的心态。不仅刻画他智谋深算、乖巧自保及投降卖国的一面,而且也透出与此同时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李鸿章的命运实际已折射出清朝封建制度的悲剧。
    作家在史料纪实性与文学虚构性的关系上把握适度,处理得当。历史小说取材于历史,具有纪实性和历史感,同时它是文学创作,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纪实性与虚构性很好地结合,历史小说才会成功。《东方风云》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经验。
    小说以甲午战争为题材,选取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具有史实的可征性、可据性,所描写的人物也多是真名实姓的历史人物。然而作品并没有因为史料纪实性而损伤艺术感染力。那是因为作者充分发挥了文学虚构的艺术作用。例如:邓世昌卡住爱犬同沉海中的描写,李鸿章在风雨过后扶正夹桃花的细节,都是刻画人物的传神之笔。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大框架下以摄人心魄的笔触渲染氛围,刻画人物,描绘场景,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东方风云》是长篇历史小说《旅顺口》系列的第一部。这是作者搜集积累二十多年的资料最终孕育而成的。难怪作品透出作者知识的广博、思想的成熟。据悉第二部业已完成,相信它会更臻完美。

                                                                     1994年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