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非洲看历史文化
中国移民的过去与未来
用破一生心——从人性角度解读曾国藩
流人与吴兆骞──以《张居正大传》为例
佛教与中国文学
中国传统诗的创作与欣赏
《杨家将》故事的演变
从《围城》到《破围》——谈钱锺书的古今中外文化修养
解读二十世纪文化的科学底蕴
中国科学的传统与未来
天文与传统文化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书法的创作思潮
书法在新加坡
吟边紊语
罗振玉在近代书法史上的地位
经学的扬弃: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
陶希圣及其中国史观
陈寅恪致桥川时雄书笺证稿
清朝关于海防建设的两次讨论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新考
《混唐后传》成书晚于《隋唐演义》论
明钞本《书画萃苑》略考
《清真释疑》版本考
《优语录》与《优语集》之比勘
敦煌本《肇论》校录
《文徵明集》校补
十载春风忆鲠翁
哲人千古传圭璋——忆于师植元先生
悼于师植元先生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在非洲看历史文化
作者:葛剑雄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到这里,尽管我不是第一次来大连。刚才有记者采访我,问我有什么感想,我说一个城市的风景和外貌是很容易看到的,而城市的内在素质,就要通过市民反映出来。我刚才看到,一点刚过,许多人包括许多老先生就坐在这里等候,我很感动,这不是对我个人的重视,实际上是学习知识的积极的表示,也反映出大连市民的一种素质,我想这也是一座城市中更加引人注意的亮点。
    今天要讲的题目大家已经知道了。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呢?因为今年的二月二十三日至五月三十日,中央电视台跟香港凤凰卫视台合拍了一部大型记录片《走进非洲》,邀请我做主持人。当时分三个摄制组,我参加的是北线,即北非到东非的路线。具体地讲,我们先到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然后从摩洛哥开始,一路上多是乘坐汽车,经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最后到达肯尼亚,在肯尼亚的内罗毕返回,共走了八个国家。原准备走十个国家,待三个队会合后,一同去攀登乞力马扎罗山这座非洲最高峰,因为时间来不及,就以就放弃了乌干达、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也改为派几个代表象征性地攀登了一下,这对于我来讲是个很大的遗憾。乌干达被称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我本打算去看一下究竟是怎么个贫穷法,没有看到。当然更遗憾的是我只走了北非和东非,没有去过西非和南非。所以确切地说讲座题目应该是《在北非和东非看历史文化》,一笼统就把整个非洲都包括在内了。
    为什么我愿意去非洲呢?其中有个私人愿望:千年之交去过南极之后,世界上的七大洲我去了六个,只剩下最后一个非洲我还没有去过,就希望能去非洲看一下,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我就去了。至于节目做得怎么样,我认为是其次的。看过的人也有对我提出意见,说你的普通话都说不好,怎么能当主持人呢?我说这没关系,我们做主持有好处,至少是不虚假,看见什么说什么──说得好坏是另一回事。对于我来讲,最重要的是看了非洲,我今天要和各位谈的就是我看到的实际情况以及在这种环境中我之所想。
    我觉得人类文化、文明的发展是相通的,中国也好,外国也好,亚洲也好,非洲也好,有很多共同的规律。尽管它的表现不同,但对我们来讲,都有启发性。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分几方面简单地向各位汇报一下。
    这里有一幅我们的行程图: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拉巴特——卡萨布兰卡——埃尔波得——丹吉尔——卡萨布兰卡——阿尔及尔——突尼斯西南——杰尔巴岛——利比亚首都黎波里——古达米斯沙漠——班加西——埃及——开罗——苏伊士运河——西奈半岛——埃及——卢克索——阿斯旺——纳塞尔湖——苏丹——努比亚沙漠——喀土穆——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内罗毕——马塞马拉——拉莫岛——内罗毕。严格讲主要是沿地中海到了北非,顺着尼罗河,溯尼罗河而上,到了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交界以及东非大裂谷。
    首先要向各位介绍的是我所看到的以及我原来就考虑到的: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各位可能知道我研究的领域是历史地理,刚才有人问,你的历史地理是什么意思,就是历史加地理吗?我说不是的,所谓历史地理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研究过去的地理环境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有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人类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地理环境有时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现在生产力发展了,科学技术发达了,人类可以减少地理环境的影响,或者在某个局部情况下将之改变;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往往是地理环境起了决定作用。我走在非洲就想:为什么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与中国的文明会有不同,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式,会有不同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一下地理环境究竟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一、东非大裂谷与人类的起源

    所谓东非大裂谷就是几千万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一次激烈的地壳变动,变动的结果,形象地说就是地球的脸上划破了一道很大的痕迹,这个痕迹实在是大,它从维多利亚湖开始,基本上是东北走向,穿过非洲大陆,越过红海、阿拉伯海,到阿拉伯半岛,从卫星上看得清清楚楚这么一条大裂谷,宽的地方有几百公里,窄的地方有几十公里,裂谷上下的高差有的地方是几百米,这还不是最典型的,最高的地方一千多米,近二千米。地球上产生了这么大的一条裂缝,这条裂缝跟人类起源有什么关系呢?就要先说一下现在世界上对人类起源的几种不同说法。
    西方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就是人类起源于非洲,为什么呢?因为非洲发现了最早的人类化石,人类的头盖骨、人类的骸骨,不仅最早而且最多最完整,最早有二百多万年前,也有一百多万年前的。关于这一观点,世界上有许多看法。比如许多中国学者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直说云南的元谋也有发现,一般的说法有一百六十万年,有的甚至说有二百万年,也是比较早的;再往后我们知道有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有五十万年。其他地方也不断出土和发现了古人类的化石和骸骨。有些学者就说为什么一定要说是非洲过来的,既然我们已发现一百多万年前的人类化石我们也可能发现二百多万年的,所以有些学者就致力在中国发现更古老的人类。另外还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的爪哇人。欧洲也有一些古人类的发现。简单地说一种是一元说,即非洲是人类发源地;另一为多元说,世界上不只一处人类发源地。
    最近这些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证据,包括中国的科学家在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上海为基地的南方基因中心和以北京为中心的北京基因中心,先后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其观点简单说就是根据中国进行的基因抽样分析,证明中国人来自非洲,而且他们讲得比较确切,时间大致是十万年前。我曾请教其中一位科学家,他说从中国人的血液中做了基因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是中国人特别是男性身上,基本上都有一个特有的基因,而这个基因最早是非洲人特有的;第二是这个基因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十万年以前。因此他认为足以证明中国人最早是从非洲过来的,所以才带有这个基因,而这个基因在十万年左右慢慢发展。在新的十万年以后非洲产生的基因中国人就没了,所以在十万年前他们已经来到了中国,结论是这样得出的。这个结论正确与否我也没有能力判断,我想是可以供我们参考的。这些对于我来讲起先也只是当作新闻,这次到非洲,我就想,上述结论也许不无道理。顺便说一下,这些能否动摇我们中国人的历史呢?动摇不了。因为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就算有新的发现,我们把它往前推,推到一万年吧,而他们是十万年前过来的,还有九万年在中国生存繁衍,早就已经中国化,产生的自然是中国文化,不可能是非洲文化,有的只是血统上的来源,不会影响到我们中国本身的历史。
    究竟为什么迄今为止最完整、最早的人类化石会在东非发现,我去过非洲之后就想,在东非大裂谷地区有很多其它地方所不具备的地理上的条件。大家想,如果一个地方长期以来地理环境没有变化,一般来说这里的生物只能慢慢地发展,不会产生突然的激烈的变化;但如果这个地方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环境完全变了,那么一种可能是有些物种会灭绝,另一种可能是会在很短时间内,比较快地产生出一种或是更多的新物种。从这个角度讲,东非大裂谷的确有可能在一个绝对的变化后促使了生物的进化,也就是说可能使其它低等动物或原来还没有进化到人类程度的动物产生一个突变,使它适应新的环境。
    我看东非大裂谷地区是很值得注意的,它里面有高山、峡谷、温泉、湖泊、奇花异草、各种珍禽走兽。东非大裂谷的中间就有一座死火山,原来它中间就有很多火山,因为地壳的剧烈变动,产生了新的。我们看到里面有很好的火山岩。另外,山中间还有很多河流,河流中有很多温泉,这些河流和湖泊就是尼罗河的一个发源地,不要看这是小小的一条河从这里流出,往下就是埃塞俄比亚的一个河源,再往下就汇成尼罗河。某种程度上说尼罗河就是东非大裂谷的一个产物,产生了这样一条世界上前三位的河流。大裂谷边缘下去就连着一个湖泊,大裂谷中间很多湖泊相连,有很大的岛,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鳄鱼有四、五米长,最大的有六米长,有鸵鸟,还有很多火力鸟,当它们迁移的时候,就能看到一大片红。还有很多其他鸟、牛、白犀牛、斑马、长颈鹿、羚羊。河马只露出头部,我问什么时候能看到河马全貌,回答在晚上能看到,晚上它们爬到岸上来吃草,白天就呆在水里,叫声一片,很恐怖。在这里我还第一次看到有很大的乌龟、狮子停在路边,离我们的车子很近,它们已经习惯了人们的观察。还有一只豹将猎到的一只羚羊挂在树上,树下有一只猎狗在等,等豹子吃剩下的骨头。这些景象很像平时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动物世界》。当时我们的车子在旁边等了好久,豹子和猎狗睬都不睬我们,直到夕阳西沉。
    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就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好的最完整的人类骸骨。这具被西方人命名为“露西”也有人称为“世界的祖母”的女性骸骨,二百多万年前的,应该承认,是非常完整的。这些骸骨就出土于东非大裂谷,大概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是最集中的。在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馆长专门带我看了近二十年来新出土的人类头盖骨,其中我看到的一件是一百八十万年前的,一件是二百多万年前的,这么集中的发现,我认为不是偶然的。如果比较一下,我们的北京猿人只是一个头盖骨。
    刚才讲到,一个原因是这里的地理状况发生了剧烈变化才有可能促使物种发生骤变,另外还应看到一种文明。一个物种或是人类的发现必定是与以后的传播联系起来的。例如说我们在某个岛上发现某种动物,它如果没有明确的传播路线,是传不出去的,只是在这个岛上。现在世界上有些岛子,两个相邻的大陆,如果它们的物种一样,就证明原来是连在一起,后来分开的;如果本来是分开的,肯定是有所不同的,澳洲就有一些其它大陆就没有的物种。假如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那我们肯定会找到人类迁移的路线。如果东非是人类发源地,也应该是这样的。根据这一点来比较,我发现,东非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刚才说了,源于东非大裂谷的尼罗河的下面是地中海,从这里走,穿过红海就到了阿拉伯半岛,这里就是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即今天的伊拉克,接着就是古埃及,那边过去就是罗马、希腊,世界古代文明什么地方最集中?全世界这块地方最集中。我们讲的四大文明,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只有中国在黄河流域。印度呢,从阿拉伯半岛再过去就是印度。假设美洲或欧洲是人类发源地,好像不可能。如果中国呢?假如北京猿人是世界人类的祖先,那它们是如何传播出去的呢?完全从海上走,那也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一种假设,就是白令海峡曾经是连起来的,或者说白令海峡在冬天结冰可以走过去,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大家可以推想,美洲最早的先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但这样的时间推测大概都是一万年左右,绝对不可能到几百万年前。我们想一下几百万年前,一百万年前或是十万年前的人类,据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知识,在没有任何一种机械工具的状态下,他们靠什么进行海上迁移?比较现实的是,如果人类最早产生于东非大裂谷地区,他们合理的迁移路线,就是沿尼罗河往下游迁,然后分布在地中海周围。在尼罗河流域、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辉煌、最发达的古代文明,如此的集中,应该与人类早期的起源有关。如果人类祖先往南走,会是什么情况呢?大家知道,内罗毕离赤道一百六十公里,从这再往西往南都是相当炎热、潮湿的地方,新的非洲历史尽管不像欧洲讲得那么简单,也有自己的文明,但文明的发展程度的确相当缓慢,而且文明的传播也不理想。而向北呢,气候比较好,又顺着一条大河,所以这条路线是比较合理的。从这一点上讲,我现在的观点是尽管我们还不能肯定东非是人类惟一的发源地,但是它也是人类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有可能发源于非洲。

二、尼罗河和地中海的作用

    这次非洲之旅我们尼罗河走得比较多,开始就顺着尼罗河,从尼罗河的河口往开罗的上游走,走到了阿斯旺,然后穿过努比亚沙漠,基本都是在尼罗河左右,到了喀土穆,就是青尼罗河、白尼罗河上游,基本上都在尼罗河流域。
    看了尼罗河后,我觉得它与黄河的确有很大不同。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和历史跟黄河是分不开的。而黄河的下游,恰恰是河道多变,最北到今天的天津入海,最南在淮河口入海,甚至从淮河中间,在江淮之间的河流并入长江,黄河中游穿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这么大的范围。尼罗河不是这样的。这里有一张照片,是尼罗河上一个有名的瀑布,第一瀑布没有了,在阿斯旺,从第二瀑布到第六瀑布在地图上标得很清楚,但在照片上基本看不出来瀑布的样子,仔细看中间的水流有点差别,水流上面到下面的落差大概不到一米,这样的河水在我们中国不大可能称为第几瀑布的。什么道理呢?因为尼罗河是世界的大河中少有的一条南北走向的,一般都是东西向的。有什么区别呢?大家知道地球的自转是东西向的,所以东西向转动河水在转动时又加了一个力,东西向的河水对河床有一个较强的切割作用。我们在发射卫星时都要选择一个角度,这个角度如跟地球转的力量一致,力量就比较大。东西向的河流跟着地球转动,有较大的切割力量。南北向的就不具备这个这作用。河水南北摆动,有的是对河面的侵蚀,而不是对河床的切割。我们的三峡就是因长江水东西游的落差长年累月切割山谷形成的。尼罗河没有这个特点。再有不同就是尼罗河下游基本上都是花岗岩的河床。花岗岩是岩石中最硬的一种,很难切割。所以尼罗河河水有一米的落差就要称为瀑布了。如果在黄河长江,一米的落差绝不会称为瀑布,即使有,时间一长就磨平了。这是尼罗河很大的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特点是,尼罗河四周绿洲范围并不多,往往是河流两边就是沙漠。我曾在热汽球上看尼罗泥河,就是两条绿带,有时宽一些,有时窄一些,绿带外面全是沙漠。这就决定了埃及的文明主要是产生在尼罗河沿线。与埃及差不多的努比亚人的文明等基本上也产生在尼罗河沿线,成为一条带子。真正集中的地方就是尼罗河三角洲。到现在为止,埃及百分之九十的人是集中在尼罗河附近不到百分之五的土地上,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我们在古埃及以及前面努比亚各地方,看到的都是石料的建筑。比如卡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等。埃及的方剑碑有二百多根整块的石头,都是好的花岗岩。我看过大的立柱要六七个人才能围起来,很大,有的是大石块砌起来的。至少两千年了,时间长的有四五千年了,它都存在下来了。有的神庙顶上的果还是好的,墙也是好的。两三千前的神庙今天看来也还是非常宏伟。这种景象在中国能看到吗?看不到,我们现在明确知道年代的木结构的建筑就是五台山的南神寺和风光禅,规模都不大,是唐朝后期的。到现在不过是一千多年。我们的长城很雄伟。但我们看到的长城是明朝的。真正秦始皇造的长城即使找到,也只剩下一堆土了。究其原因,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从商朝开始的建筑都是土木结构的,后来才有砖。石头用得很少,一般多用做台阶,偶然有一两件做柱子下面的柱触,比如曲阜孔庙的柱子是石头的。 
    什么道理我们的老祖宗不用石料,而埃及人就有那么多的石料建筑呢?就是我所说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在中国要成片找到大的花岗岩,而且是裸露的、上面没有植被的,很难。而埃及不同,因为尼罗河周围都非常干旱,要么是沙漠要么就是那些岩石,岩石用肉眼就能看到,古代就是如此。而且太阳照着,使昼夜的温差非常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第一天我们进入,白天测了一下最高达到四五十度,最后没有办法量了,因为我的电子手表在四十五度以上就自动停了,看一看有大约五十度;而晚上睡在帐篷里又非常冷,最低的一天是十三度。石头在这么大的温差中会自然风化,一片片地掉下来。刚才我们在路上还讨论过埃及人为什么造金字塔,是不是外星人造的,我去过就知道,不是外星人造的。为什么呢?我们坐船行驶在纳塞湖上,看到那边很多崇山峻岭就像金字塔,天然就是这个样子,这就给古人一个美感,就照这个样子造了。他们最早是用天然的已经风化的花岗石,后来就人工去打石、采石,但工艺很简单。他们只要在石头上凿开一个个小口子,早上天凉时把冷水灌在上面,当太阳照到最热的时候,热胀冷缩,石头就慢慢地开裂。一次不行,就反复进行。慢慢地整块石头就下来了,简单加工一下,石料就出来了。这种条件中国古代是不大有的。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早的人工隧道是汉中一带的石门,可惜没有重视,现在已经沉到水库底下了。记载中的石料怎么开采呢?先在山下挖掉一点,然后放火烧,烧到很烫再浇上水,崩掉一点,再烧再崩。如果有埃及这么好的阳光,这么大的温差,我想我们的老祖宗也会采取他们的办法的。而且我们能利用的许多石头都是石灰岩或是火山岩,不是什么花岗岩。我们现在才知道,埃及的很多石头,包括在开罗的建筑所用的,都是从阿斯旺产的。阿斯旺地处开罗、卢克索的上游,从那里采的石料,正好沿尼罗河顺流而下。所以埃及大一点的神庙、陵墓都是建在尼罗河的沿线,或是有水道的地方,孤零零地在沙漠中基本没有,这也是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这是第一个条件,地理条件使它能够在早期工艺非常简单的情况下有条件建这些壮丽辉煌的大型石结构建筑,也使古埃及人主要是发展这种石结构。而我们中国只能发展土木结构。中国在没有开发以前,包括黄河流域在内,很多地方都有茂密的森林,连黄土高原上都长有很茂密的植被,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木材远比利用石料方便得多,所以先民最早就使用木结构。曾有过记载,十六国的时候,前赵皇帝要建新的宫殿,有人就反对,建宫殿劳民伤财,正在这时,太行山发洪水,洪水一发冲下许多大的木材,他说你看老天把木料送来了嘛,就可以建宫殿了。在这种条件下,怎么可能有人提出采集花岗岩呢?不可能的,这就是地理环境的作用。我们都是木结构的建筑。不能说中国人的老祖宗就不如别人。项羽打下咸阳后,放了一把火,烧了三个月,烧完了。如果是埃及的条件,都是石结构的建筑,烧也烧不掉。屋顶掉了,柱子还在,现在埃及还经常能看到,有的古建筑顶塌了,柱子还在,烧不掉也搬不了。埃及是这样,罗马、希腊都是如此,它们都是石结构的建筑,而且罗马的是特别好的大理石。什么原因?罗马包括西西里岛等地区盛产大理石。我在北非见到的石建筑,被告知所用的大理石几乎都是从希腊、罗马运来的。我还碰到一位从意大利来的陪同人员,他告诉我,他在意大利看到了古代采石场,采石的方法与埃及的完全一致。
    这里有一张照片,是古代腓尼基人建造的迦太基城的遗址,就在地中海的边上,中间是地中海,伸进来一个海湾,我站在上面,脚下的这一片就是古代迦太基城的遗址。我发现无论是腓尼基人还是古代的希腊、罗马人或是埃及人,主要城市全建在地中海边上。所以地中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可能有的朋友还记得,八十年代后期中国拍过一个电视片《河殇》,在《河殇》中有一个观点,就是海洋文明是发达开放的蓝色文明,而我们中国的黄土、黄色文明是封闭、落后、保守的。这话对否?从地理条件的角度讲,是片面的。大家知道海洋本身不会产生文明,它只能是一个载体,航海只是一个手段,关键是通过航海能够找到什么文明,或者说外面有什么文明通过海洋传播进来,并不是说靠着海,海洋本身就有什么新的文明。从这个意义说,地中海拥有世界上任何海洋都没有的有利条件,因为地中海是个内海,环地中海产生了大量的文明。当时陆路交通不方便,海上交通相对发达,所以地中海沿岸的地区、国家,人们只要坐上船,不远处就有新的文明,就有财富。我们没有到非洲之前,觉得非洲是非洲,欧洲是欧洲,到非洲以后看到许多欧洲人假期到非洲旅行,感到其实很近,像意大利这些地方,乘船一个晚上就到了非洲,乘飞机一个小时就到了。而且历史上罗马人曾扩展到北非,反过来阿拉伯人曾一直打到西班牙。地中海就符合海洋传播文明的特点。
    而中国的沿海,你坐上船能到哪儿去?最容易的是沿着山东半岛到朝鲜、到东北,这也确是中国古代航海最发达的地方。当时朝鲜半岛上的文明程度整体上不如中国大陆,所以整体上是由中国向那里输出,他们来学习为主。再往前到了日本也是这样,日本在转学欧洲的明治维新以前,还是以学习中国为主。对他们来讲穿越海峡到中国是追求文明。日本在隋朝、唐朝都有“遣隋史”、“遣唐史”,冒着生命危险前仆后继到中国来寻求新的文明。再往下是台湾,历史上内地人一直视台湾为畏途,认为台湾的生番是要吃人肉的,大家都很害怕,所以它总体上也不如大陆。再往下是太平洋玻璃维亚岛和东南亚。中国尽管有一万八千里的海岸线,但不可能像地中海沿线国家那样,通过海上马上获得比自己先进的文明。中国历史上,是沿海地区开放,还是处于内陆的长安开放?很多情况下是长安比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更开放。原因是阿拉伯的文明是通过陆路传到长安,再传到其它沿海地区。
    世界上其它海洋地区基本没有像地中海这种情况,地球上只有地中海是这样的,它是个内海,而且它的周围有不同的文明发展起来,所以它才能通过海洋进行如此密切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流,并且互相促进,前后辉映,形成人类文明的中心,地中海对人类文明的确意义重大。
    许多罗马、希腊的遗址、古城,都是在地中海的边上。在罗马统治非洲期间,已经有很发达的城市,城市人口占百分之二十以上。为什么重视城市的发展?因为主要是外来的人口,要控制这个地方,首先要便于与自己母国之间的联系,包括物质与人员之间的输送,所以把城市选在海边的是最合理的。当然地中海由于是内湖,相对也是风平浪静。所以这样的布局完全是地理环境造成的。
    在埃塞俄比亚的北部拉利贝拉有个世界文化遗产,叫岩石教堂。怎么叫岩石教堂?就是我们看到的,教堂是在整块岩石上建造出来的,被称为世界上的奇迹。现在留下的有二十几个这样的教堂,最大的一个有一千多立方米,有十多米高,二十几米长,很宽,这样一个教堂完全是由整块的火山岩雕出来的,有四层,从地基到楼顶都是整块的岩石。中国也有乐山大佛,还有昆明西山的龙门,也是整块石头,但规模不大,龙门大概有一般的亭子那么大。
    现在的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但历史上为什么能修建这样的教堂?其实也是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埃塞俄比亚处在阿拉伯边界的南面,但它偏偏又是信基督教,后来发展成埃塞俄比亚真主教。它的东部、北方都是阿拉伯人,都是信伊斯兰教的。它与基督教的圣地、与欧洲是隔绝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自己的宗教,就要在深山、山顶甚至山洞里建教堂,以避免伊斯兰教及其它宗教的影响。所以我们能看到有的教堂在山上就像个碉堡一样,这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一带有非常完整的火山岩。我们知道火山喷发出来形成的岩石有的非常碎,不信你们可到东北五大莲池去看一下,我看过,土渣一样,但这个地方却是非常完整,不完整的话雕到一半塌掉了,我看它非常完整,连裂缝都没有。而且这一带很少有树木。在这种情况下,虔诚的宗教信仰,恶劣的生存条件,优良的火山岩,木材又少,就发展出这样的人类奇迹,老实说这也是因为没有办法。如果有充足的木材,又没有生存危机,何必要这样?人类就是这样,特殊的条件促使人类发挥了创造力,产生了人类奇迹,这是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这些年来人们都很关心人类的前途。有的学者如美国的亨廷顿提出未来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中华儒家文明之间一些不可避免的冲突,这些冲突要决定未来的世界。这个观点正确与否,今天不做全面评论。但我认为我们在看到人类文明相互冲突的同时,不要忘记人类文明也有互相融合的部分。事实上我们今天就存在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既是文明又是冲突的产物,包括我们现在讲得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
    这里的照片就很典型,它是在迦太基古城上照的。这些柱子一看就知道是罗马柱子,罗马人把建筑建在迦太基古城的遗址上面。他们把迦太基城毁灭了,然后在它北面建地基,盖建筑。后来罗马的文明也毁了,只剩下这么几根柱子。当年是罗马人毁灭了迦太基人,但是历史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恰恰是这些罗马建筑保护了原来的迦太基遗址。现在世界上最完好的腓尼基人遗址恰恰就在罗马人的地基下面。当然罗马人如果不利用这些废墟去建造,今天我们恐怕连这些也看不到。历史就是这样。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想到罗马会保护腓尼基人的遗址,但客观上就是这样。所以很多文明的融合可能并不是当时主观的愿望,但恰恰是客观的存在。我看到的一些例子有许多是被迫的、不得己的互相蹂躏,而产生的结果就是一种文明的融合。
    圣凯瑟琳修道院是一个著名的修道院,地处西奈半岛的东面,海拔一千五百七十米,两边是两千多米的高山。这座修道院建得很早,公元初就有了。以后不断地修建,中间还碰到过大的地震,把楼内图书馆的墙都震掉了,后来又恢复了。但更大的奇迹是它作为一个基督教体系的修道院却在阿拉伯人的心脏中间,在伊斯兰教文明的中间一直存在到今天。大家知道,在一些介绍中,伊斯兰教好像容不得异教,它每到一处,就要把这个地方伊斯兰化。比如我们的新疆,历史上新疆最早是佛教文化的地方,所以修了许多庙宇、石窟,今天庙宇基本没有了,被破坏掉了;石窟保留了一些,有一些著名的千佛洞,存在的原因是它们不容易破坏,但在千佛洞中能看到一些被破坏的痕迹,如有的菩萨的头被敲掉了。当然其中一部分是现代人干的。但最早的破坏主要是在伊斯兰文明传入后。但是大家要注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殊性。我们恰恰在圣凯瑟琳修道院,看到了这样的特殊性:周围是荒山野地,在这种地方建修道院本身就要抵御自然环境的艰辛,而文化上如何存在就更是个奇迹了。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扩张到了西奈半岛,伊斯兰教也随之而来,但是当时穆罕默德看到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居然还有一座修道院,就下令保护,这本身就是奇迹。但更大的奇迹还在后面,修道院中的人为报答穆罕默德对他们的关怀,就在院中建了一座清真寺,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非常好的、两种文明相融的开端。从此以后不论哪个统治者,哪个宗教影响到这个地区,这个修道院一般都采取互相容忍合作的态度。希腊正教、俄国东正教、土耳其人影响过,英国人、阿拉伯人统治过,以色列占领过,但它都能安然无恙。开始它还有很高的围墙,有十几米,高的地方二十几米,远看就像堡垒,而且还做了很大的吊篮,让人从吊篮上进出,防范周围的贝都印人。因为他们是外来的,生活很艰难,在沙漠中放牧,所以开始时他们要抢窃。这种现象慢慢过去了。我们现在到修道院,发现保安都是贝都印人,他们已经互相爱护接受了,甚至可以请他们做保安。现在看一下结果,这样一个荒凉、远离人类文明的地方,其图书馆收藏的天主教、基督教的书画、古文书、文物仅次于梵蒂冈,居世界上第二位。如果没有当年的互相容忍,没有当年在院内修清真寺的决定会有这种结果吗?如果只是一味地防范贝都印人,采取斗争的态度而不是后来改变政策,那么他们的安全真的能得到保障吗?尽管这个修道院只是我们看到的个案,但它起的作用却是了不得的。我曾采访过里面的修士,问他修道院中的清真寺仅仅是个象征呢,还是真的有这种包容的思想。他回答说:一方面的确是个象征,因为这个清真寺从修建至今,从没有一个阿拉伯人来做过礼拜,阿拉伯人是不会到异教的地方去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将它保留到今天,如果有阿拉伯人来,我们就欢迎,我们是有这种包容思想的。也因如此,他说要感谢阿拉伯兄弟对他们的保护。这个例子确实说明国民之间可以互相宽容。
    下面是另外一个例子。一个犹太式教堂,处在突尼斯的杰尔巴岛上,至今仍遵守着严格的教规。进门便有人检查,男人必须脱帽,女人必须把头包起来,穿凉鞋也不行,必须换鞋,然后方能进入。突尼斯也是阿拉伯的地方,杰尔巴岛上大多是阿拉伯人,其中也有犹太人的社区,他们与阿拉伯人和睦相处至今。我们去突尼斯的时候,正好美国跟伊拉克开战。开始我们有些担心,准备了阿拉伯文的标贴“中国”,还把国旗插在车前,因为很多人见了我们都以为是日本人,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也怕阿拉伯人的反美情绪影响我们的拍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岛上拍阿拉伯人,拍犹太人社区,还拍了犹太人的婚礼,我采访了当地的犹太人,他们说与阿拉伯人在这里和睦相处了好多代,不存在什么冲突。
    第三个例子,我们要讲的是一种艺术品,我们有时将之译成“罗马装饰画”或者叫“马塞克”。我介绍一下马塞克是什么。典型的罗马马塞克是把彩色的大理石切割成很小很小的不规则的小片,再把它拼成一幅幅画,仔细看上面全是一块块不同色彩的理石,包括眼睛,任何神态,全部是用碎的彩色理石一片片拼出来的。这是很高超的艺术,远看是一幅油画,近看就是拼装出来的。据专家考证,这些画原来是在墙壁和屋顶上的,现在为什么没有了,因为墙壁和屋顶都倒塌了,所以我们看到完整的都在地下,非常生动。为什么我要举这个例子呢?因为最早是希腊人、腓尼基人创造了这种方式,我看到腓尼基人遗址上最早的马塞克很简单,黑白红三种颜色。小片的块头是大的,不像后来那么精细,就是黑的、白的拼在地上。最早是用那些建筑废料,拼成简单的几何图案,后来希腊人把它变得复杂了。再后来罗马人慢慢将其发展成一种专门的艺术。今天我们在埃塞俄比亚、利比亚、突尼斯的博物馆中都能看到非常精美的马塞克,大多是罗马时代留下的。怎么看这种文化的融合呢?如果开始只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的话,到了阿拉伯人手里,就能看成是不同文化的融合。因为罗马人有各种彩色的大理石,有原料,但阿拉伯人主要在北非,北非不产大理石。但阿拉伯人深受罗马人留下的马塞克的影响,到了他们手里,就要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进行改变。阿拉伯人曾一度进驻欧洲,后来退却的时候,今天的西班牙、葡萄牙地区的阿拉伯人和被其同化的欧洲人就迁到了今天的突尼斯、摩洛哥一带,北非这一边人称为安达露西亚人。安达露西亚人就把欧洲制作马塞克的技术带到了阿拉伯。因为阿拉伯没有很多的大理石,就发展成一种用高林土、瓷土烧制的、现已广泛流传的马塞克。在阿拉伯世界中许多墙壁、屋檐都是用马塞克做装饰,这种来源可追溯到腓尼基人、罗马人,但是阿拉伯人能把它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中来,采用方式也加以改变,不是用大理石,而是用瓷土重新烧制的、可以大规模生产的瓷砖。现在我们家用卫生间用的马塞克就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这是物质上融合的一个例子。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建筑。首先是在西兰遗址上的宙斯神庙。大家知道正的最大的宙斯神庙在希腊,希腊人到了北非后,就仿照自己的宙斯神庙建了这个世界上第二大的宙斯神庙,里面本来有非常大的宙斯像。我们看到希腊人的建筑方法是采用密集的、粗的柱子,非常粗犷,都是石料,与我们的建筑不同。我们是木结构的,木的横梁跨度比较大。他们用石料,石柱间距离比较紧,这样一种形式。到了罗马人那儿,我们看到罗马人建的阿波罗神庙,他们也是继承了石头柱子,但石柱已变得细长,间距相对较宽,罗马人作了改进。罗马石柱的形式作为一种建筑风格,保留至今。再看埃及神庙,它的柱子又柔和了许多,既有罗马柱子的特点,柱子上雕饰的图案又有自己的特色。到了阿拉伯人早期的清真寺,如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卡路安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建筑很奇特,与后来的清真寺不同。仔细看它的柱子不光颜色不同,规格也不同,原来它是从罗马的建筑中拆下来的。这个建筑绝不是典型的清真寺,但它确是早期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清真寺。这个卡路安清真寺的宣礼塔与今天的宣礼塔也有很大的不同,也是早期的,主要是土结构的。还有更早的更原始的清真寺。所以阿拉伯的建筑开始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是在前人基础上,利用前人的经验慢慢发展而成的。因为我们去的是利比亚西南的沙漠古达米斯的古城,在这里找到了公元六、七世纪时的清真寺,这个清真寺跟周围的建筑没有太大的差别,也是与当地的物质文明相联系的。我们又到另外一个拉巴特的清真寺里,宣礼塔造好了,后来碰到地震只剩下一半,又把能找到的都找来了,形成了大片柱子的奇特的建筑。从文明的角度讲,许多人都说阿拉伯人把前面的文明都毁灭了,可能是这样的,另一方面,阿拉伯人也把可能利用的前人的建筑方式、建筑材料都吸取了。正因为这样,我们最后看到了。世界上最新的清真寺之一据说除了圣城麦地那、麦加(最大的清真寺),就是摩洛哥的哈桑清真寺。这个清真寺的结构已经非常典型:有高高的宣礼塔,但实际上它更加吸收了一些现代文明。这个宣礼塔高二百一十米,塔上安装了电梯,宣礼的时候不用爬楼梯。每天五次这样上上下下,上面还有非常好的高保真扩音器。清真寺四周所有的门都是液压自动起降的,比如国王门,国王来时打开重三十五吨的门,都是电动的。清真寺地处炎热地区,屋顶在五分种之内就能自动开启,清真寺能变成露天的。冬天的时候比较冷,整个大堂的地板下面都能自动加热,教徒跪在那里会很温暖。下面还有好几层地下室,地下一层是洗手洁身的,再下面一个是土耳其式的浴室,另一个是摩洛哥当地的浴室,其中有不同水温的池子,无论是否是教徒,都可使用。表面看只是普通的清真寺,实际上它既吸收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又把地下建成适合公共活动的地方。同时又保持了许多严格的教规。我问过妇女是否能进,回答是能进,但不能走大门,要从地下进去,进入后不准在大堂上面,大大堂两边有木头做的眺台,妇女们能从楼梯直接进入两个眺台,男女完全分开。这又是他们的传统。所以不能说哪一个建筑就是属于哪种文明,应该说现代文明与他们的传统已经融合在一起了。他们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没有拒绝现代文明。陪同我们的典礼官员骄傲地告诉我们这里的一切除吊灯外,全是摩洛哥人自己生产的,吊灯是进口的。从这些建筑的发展看,不同的文明是可以互相融合的,人类的出路并不是你死我活、你衰我兴。
    今天要讲的就是这几方面。当然在非洲看到的还有很多,包括有人问我非洲是否真的很落后,我说的确是相当落后,但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落后;有人又问非洲是不是很穷,我看到了非常贫穷的农村,中国也有,比如西藏、西北我都去过、看过,非洲的有些地方的确相当贫穷,但同时也有富人,也有一些非洲国家过去贫穷,现在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人又问在非洲有没有看到像我们国家那么多的风俗,我说的确有,但仅仅是保留这些传统对他们更有利吗?我在肯尼亚的时候,专门去看了马塞人的生活。马塞人现在的生活其实如同西方所说的是“活在博物馆”!我看了觉得不是很人道。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作为一种表演,邀客也是如此,还没有进入,看到有围墙围起来,男女排好队准备给我们跳舞,跳舞之前酋长与我们见面,告诉我们这是需要付钱的,要付四百美元,我们说太贵了,拿出证明给他看,是你们政府同意我们拍,不是商业的,是宣传他们的。酋长说政府归政府,我们这里是私人的。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定为二百美元。付了钱开始跳舞,再进入寨子,爱拍什么拍什么。我问他们主要的食品是什么,他们说是生牛血和生牛奶。我说生的牛血怎么弄,他说可以马上表演,但要再拿一些钱,我们说已付过钱,他说刚才的钱是给集体的,现在的是私人的,要看就要再给钱。后来给了二十五美元,就牵来了牛,把牛按在地上,对着牛的动脉射,因为是给我们做表演,射了几次,第一次没有出血,第二次出很少的血,很残酷,第三次血就哗地下来,用罐子接着,再拌上牛奶,就可以喝了。让我喝,我只好喝一点,上面叮满了苍蝇,我用手指沾着尝了一下,当然也是为了拍摄需要。那里什么东西都是表演性质的。他们住的地方什么也没有,屋里养着牛和羊。那边很黑,烧了一团火,晚上御寒,也可以驱蚊。根本没有家具。出来后,一个人拿着狮子的牙齿和狮子帽子,说是他打死的狮子,我们问他为什么要打狮子这样的野生动物,他说按马塞人的规定,它不犯我们,我们不会侵犯它们;它竟然吃我们的羊,所以我就要打死它,据说原来马塞的规矩是如果狮子伤害了你,就要把狮子一门老幼全杀死,现在就只杀肇事的狮子,然后拔出牙齿,用皮做成帽子。我想这很可能是为了满足外国游客的愿望。但这是马塞人的错误吗?他们有没有权利去寻求更加文明更好的生活呢?他们为什么还要保持这样的传统?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正像我们到西藏去一样。我在西藏碰到外国人说西藏现在已经没有传统文化了,拉萨的路上都跑着汽车和摩托车。我就反问难道西藏人永远要骑着牦牛给你们欣赏吗?有的外国人抱怨说到拉萨发现许多人都在学汉语,我说我在布达拉宫看到喇嘛都在学英语,为什么你们看到喇嘛学英语就高兴,学汉语就不高兴呢?只要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这种景象我在非洲也见到不少。看来这些原来没受外来文明影响的地区,特别是非洲只有两个国家没沦为殖民地,他们面临着文化上、传统上与现代化之间的选择和深刻矛盾。的确我们也听到一些令人吃惊的话,比如你说这个国家很落后很贫穷,他说我们这个国家殖民的时间可惜太短了,如果长一点也许就不同了,让你听了觉得很矛盾。
    怎么来看这些问题,我想不仅应站在他们的立场来论述,还得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要想到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必然要面对外来的影响。我们又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如何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我希望我刚才说的这些看法有助于帮助大家正确地认识非洲,也正确认识我们自己。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