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非洲看历史文化
中国移民的过去与未来
用破一生心——从人性角度解读曾国藩
流人与吴兆骞──以《张居正大传》为例
佛教与中国文学
中国传统诗的创作与欣赏
《杨家将》故事的演变
从《围城》到《破围》——谈钱锺书的古今中外文化修养
解读二十世纪文化的科学底蕴
中国科学的传统与未来
天文与传统文化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书法的创作思潮
书法在新加坡
吟边紊语
罗振玉在近代书法史上的地位
经学的扬弃: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
陶希圣及其中国史观
陈寅恪致桥川时雄书笺证稿
清朝关于海防建设的两次讨论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新考
《混唐后传》成书晚于《隋唐演义》论
明钞本《书画萃苑》略考
《清真释疑》版本考
《优语录》与《优语集》之比勘
敦煌本《肇论》校录
《文徵明集》校补
十载春风忆鲠翁
哲人千古传圭璋——忆于师植元先生
悼于师植元先生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陈寅恪致桥川时雄书笺证稿
作者:范旭仑
    近于《文字同盟》月刊偶睹陈寅恪函札一通,为北京三联书店《陈寅恪集•书信集》漏收者。《文字同盟》为日本国桥川时雄一九二七年四月创办于北京之汉学研究月刊,中日文合璧,上栏中文,下栏日文(自第二十一号期废止下栏),大三十二开,每期五十面左右,一九三一年七月停刊,凡三十又七号,以“欲在两国士大夫之诗文、往代鸿儒遗文及现代学艺两界之绍介,得有小补”为揭橥,撰文者中日皆有,颇为士人喜爱 1。桥川时雄字子雍,号醉轩,生于一八九四年,卒于一九八二年。编撰《中国文化界人物总览》(一九四〇年北京中华法令馆),收录民国以来文化界人士四千六百馀人。主持纂修《续修四库全书提要》。陈寅恪此函即致桥川时雄者 2,见一九二八年二月十五日出版《文字同盟》第十一号“函笺”栏,全文如下:

沈子培尚书墓志铭
清华学校教授  陈寅格
子雍先生。日前匆匆。未及畅领  教言,为歉。顷承赐《大典禅师》一册,感谢之至。近来有何新著?亟愿先睹,不识能早见示否。前清及沈子培尚书墓志,出自王观堂先生乎,颇思一读。[中略]如有此稿之抄录一通见    示。因此文为观堂先生精心结构之作,而沈公又赤县神州近世第一学人,沈以未寓目为憾事。特此敬托,谅荷    垂宥也。专此奉复,并伸诚悃。恭贺
年祺。
    格字是恪字之误,乎字是手字之误,及字疑为衍文,“沈以”之沈字当为殊字或洵字之误。《大典禅师》,日本小[白田] 文鼎著,乃德川时代高僧大典禅师之传,其梗概可见《文字同盟》第九号。
沈曾植生于道光三十年,卒于民国十一年,字子培,号乙菴,室名海日楼,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召为学部尚书,故遗民多喜以“乙庵尚书”称之。如罗叔蕴《丁戊稿•海宁王忠悫公传》:“与海内外学者移书论学,国内则沈乙庵尚书、柯蓼园学士。”又《贞松老人外集》卷三《恽南田画册跋》:“往岁在沪江,东轩尚书出南田画册与予及王忠悫公并几公赏 3。尚书谓:‘吾三人论学多同,未知论画何如。试各密拈八字以评之。’”云云。杨锺羲《王忠悫公墓志铭》(见《文字同盟》第十六号):“所著《释币》及考地理诸作,为嘉兴沈尚书曾植所推挹。”冒鹤亭《癸巳花朝兑之六十生日作》有句云“谁为沈尚书”(引自冒怀辛《冒鹤亭先生年谱》页五四九),陈寅恪《王观堂先生輓词》,罗叔蕴尝面谀为“哀挽诸作之冠”者4 ,亦有“海日尚书互唱酬”之句(《陈寅恪诗集》页一三)。
    沈子培墓志铭为汪兆镛辑入《碑传集三编》,撰者乃谢凤孙。“沈子培尚书墓志出自王观堂先生”未之前闻,不识陈寅恪何所见而云然。观一九二二年十一月罗叔蕴致王静安书:“此老文章风节,并世曾有几人!公为草遗疏,但能用旧官。”王静安覆函云:“乙老遗疏,本朱戟臣来述慈护意5 ,属撰一稿。嗣陈仁先自杭来弔,遂以自任……其遗著成书尚少,而书眉及废纸所记颇可纂辑,意尚可得数卷。此事维当任之。”(萧文立等辑《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页五五〇)是王静安拟撰遗折而非墓志也。陈寅恪殆有所风闻而致误欤?
    “沈公又赤县神州近世第一学人”似为当时物论。王静安《观堂集林》卷二十三《沈乙菴先生七十寿序》即云:“先生少年固已尽通国初及乾嘉诸家之说,中年治辽金元三史,治四裔地理,又为道咸以降之学。其于人心世道之污隆,政治之利病,必穷其源委,似国初诸老;其视经史为独立之学,而益探其奥窔,拓其区宇,不让乾嘉诸先生;至于综揽百家,旁及二氏,一以治经史之法治之,则又为自来学者所未及6 ……夫学问之品类不同,而其方法则一,国初诸老用此以治经世之学,乾嘉诸老用之以治经史之学,先生复广之以治一切诸学,趣博而旨约,识高而议平……学者得其片言,具其一体,犹足以名一家7 ,立一说,其所以继承前哲者以此,其所以开创来学者亦如此,使后之学术变而不失其正鹄者,其必由先生之道矣。”王静安并有挽沈子培联语8 :“是大诗人是大学人是更大哲人四昭炯心光岂谓微言绝今日;为家孝子为国纯臣为世界先觉一哀感知己要为天下哭先生。”一九一六年六月七日罗叔蕴致王静安函亦云:“方今海内学者,以弟所知,无第二人可与公抗者。如乙老天才学力并绝等伦9 ,而博学无成,诚如尊论。若果有他生之说,但可资来世之智慧耳。”10 “博学无成”乃有味乎其言也 。钱默存《谈艺录》亦反复称道“博雅如沈乙菴”、“博览如沈子培”(页一四七、四二四),页二六且曰:“静安博极群书12 ,又与沈乙菴游”;《管锥编》页一五三四亦骈举沈曾植《海日楼札丛》13 、王国维《观堂别集》。
    王静安之学则骎骎出沈子培一头地。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曰:“王静安先生既殁,罗雪堂先生刊其遗著四集……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吾国他日文史考据之学,范围纵广,途径纵多,恐亦无以远出三类之外,此先生之书所以为吾国近代学术界最重要之产物也”(《金明馆丛稿二编》页二一九)。陈寅恪并为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作铭文(亦收入《金明馆丛稿二编》页二一八)。《文字同盟》第四号(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出版)为《王国维》专号,中载陈寅恪挽联:“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亦见罗叔蕴辑《王忠悫公哀挽录》。陈寅恪亦尝荐举罗叔蕴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
    陈寅恪则踵武沈罗王之学而光大之,罗雪堂与陈寅恪书所谓“忠悫以后学术所寄,端在吾公矣” 15,久号大师。陈氏后人邀钱默存为陈寅恪之墓题碑,钱默存以不工碑体而不敢“厚颜奋笔为标榜之资”逊谢焉(见《人民日报》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四日陈封雄《关于书法之道的妙喻》)。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