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解放六十周年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总序
飞虎队演义(长篇小说·节选)
斑斓少年(长篇小说·节选)
情感操场(长篇小说·节选)
龙金(中篇小说·节选)
心海别澜(中篇小说·节选)
新小白菜(短篇小说)
会唱歌的海螺号(短篇小说)
小溪流里的歌(短篇小说)
山喜蛛(短篇小说)
CM闹剧(短篇小说)
墨槐(短篇小说)
狗房子(短篇小说)
纸灯笼(短篇小说)
透明的红螺壳(短篇小说)
生命之痛(短篇小说)
窝(短篇小说)
我是一棵树(短篇小说)
轰然作响的记忆(短篇小说集·节选)
我的同桌是女妖(长篇童话·节选)
精灵王子变成了一条大鱼(长篇童话·节选)
莲花仙子(童话)
八戒新传(童话)
满嘴珠光宝气(童话)
魔轿车(童话集·节选)
小海鳗多咪的誓言(童话集·节选)
想上树的鸭子(童话集·节选)
大洋里飘来的秘密(科幻小说·节选)
毁灭(科幻小说)
神秘的蛇岛(科普文艺·节选)
神奇的永恒(长篇报告文学·节选)
家教忧思录(报告文学集·节选)
滕毓旭儿童诗
希望之光(朗诵诗)
滕毓旭儿歌
童谣村(儿歌集·节选)
寓言五则
您的位置:首页地方文献大连优秀文艺作品
家教忧思录(报告文学集·节选)
作者:蔡永武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涉及家庭教育的报告文学集,它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笔法,站在时代的角度,揭示出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引起人们的忧患意识。
    本书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八岁儿子杀父亲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案件。    
    1987年5月的一天,在春日融融的余晖里,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吉福和往常一样,放学后直等到妈妈下班才一起回家。快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他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急忙拽住了妈妈的衣襟,仰起天真的小脸儿,不无自豪地对妈妈说:“妈妈,您以后给奶奶送东西再也不用怕爸爸骂您了,我把老鼠药放进了他的碗里……”“什么?你再说一遍!”妈妈不由得睁大了眼睛。可是,再一看儿子那副一本正经的样子,妈妈的心顿时抽紧了,她顾不得再听儿子说什么,三脚两步便冲进了家门。天哪!悲剧果然发生了:丈夫直挺挺地躺在水泥地上……
    用不着繁琐复杂的侦察取证,在妈妈的陪伴下,公安人员和小吉福经过了不到十分钟的谈话,便案情大白:年仅八岁的小吉福正是杀害亲生父亲的凶手。
    “他为什么会死于亲生儿子之手?”    
    人们难免疑心顿起,议论纷纷。可是惊诧过后,却又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他“该死”,甚至被害者的妻子也带着复杂的感情说:“这都是报应啊!”
    舆论竟是这样地令人不可思议。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对于一个死于非命之人的过多指责,似乎有不近人情之嫌,但也并不尽然。倘若读者真正了解了他丧天良、逆人伦,残酷虐待生身母亲的全部兽行,对他作恶多端而招杀身之祸的悲剧,也许就会另有一番新的思考:究竟是孩子害了他?还是他害了孩子?
    在世人的心目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永远有着真理的价值——惯子杀子。这个家庭的悲剧又一次验证了这个真理。
    死者于忠学,现年36岁,是某建筑公司的施工员。他一出生,似乎就注定了是个不幸儿——父亲早亡。但他又是幸运的,他的幸运就在于,他由此而得到了比正常孩子更多的母爱。从小学、中学、大学直至成家立业,母亲对他无疑竭尽了一个母亲对儿女所能倾注的全部的爱。遗憾的是,母亲对他的爱只是更多地体现在生活上,而对他精神世界的充实却不甚了了,以致他从小就养成了骄横跋扈、惟我独尊的恶习,成人后更是自私自利,成了一个唯我主义的信徒。1978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不久的于忠学,在母亲的资助下,在城里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很快,妻子怀孕了,转过年便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小宝贝的诞生,无疑给这个新婚的家庭平添了无限的欢乐,尤其是孩子那对明亮有神的大眼睛更是招人喜爱,自然被小夫妻俩视若掌上明珠,还为此给他起了个喜庆的名字——吉福,意思是希望这个小宝贝能给家庭带来永久的吉祥和幸福。可是,由于他们缺少育儿知识和经验,尽管夫妻俩早起晚睡,累得焦头烂额,小吉福还是三天两头闹病,原本胖乎乎的小脸蛋儿,眼瞅着瘦得只剩下了一对大眼珠子。无奈,小吉福还未满周岁,于忠学便把他送到了乡下母亲的身边。    
    于忠学的母亲是一个忠厚朴实的农村妇女,于忠学是她惟一的孩子。早在二十八年前,儿子还在刚刚呀呀学语时,丈夫便不幸因病去世了。为了儿子,她一个年轻的寡妇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用自己单薄的肩头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只是为了怕儿子受后爹的气,她宁肯一次又一次地个轨津错过了再嫁人的机会,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含辛茹苦地供儿子念完了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在城里分配了一个挺像样的工作。1978年,她又用卖掉两间房子的钱为儿子于忠学办完了婚事。虽然后来儿子并没把她接到城里享福,但她还是感到了由衷的欣慰,因为她终于没有辜负死去丈夫的托付,她用全身心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她还能奢望什么呢?她只求儿子能常回来看看她,将来为她养老送终,她平生的愿望也就满足了。如今,小孙孙吉福的到来,无疑给她孤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欢乐。俗话说“隔辈儿亲”,果然不假,小吉福在奶奶的眼里,简直成了心肝肝儿,老人无论走到哪里也要把他带在身边。那真是含在嘴里怕化,吐出来又恐冷,恨不能整天捧在手心里才好哩!奶奶把晚年的全部心血都操在了孙子的身上。
    一晃,小吉福在奶奶的照料下已度过了六个寒暑,长成了一个虎头虎脑、十分招人喜爱的大胖小子。可是奶奶却因劳累过度,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但祖孙俩也由此结下了深厚的骨肉之情。    
    1986年,到了小吉福该上学的时候了,在妻子和儿子的一再要求下,于忠学只好同意将儿子和母亲一同接回城里,但随之也把母亲卖最后两间房子的钱统统揣进了自己腰包。母亲最后的一点财产,就这样被儿子过早地“继承”了。
    小吉福冷丁回到城里的家,感到好像是换了一个世界,加上对父母本来就没有多少感情,横直过不习惯,常常为一些小事和爸爸妈妈闹得不可开交,而且除了奶奶,谁的话也不肯听。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可于忠学却因此大为恼火,一口认定“这都是奶奶背后教唆坏的”。于是,这个三代同堂之家便从此开始有了眼泪和罪恶。
    这时,母亲在于忠学的眼里显然已成了多余的人,为了隔断孙子与奶奶的感情,他竟不顾妻子的反对和良心的谴责,硬是让母亲住进了原先当仓库用的偏厦子里,而且还规定,不准她再随便进他们的房间。到后来,于忠学竟然残酷虐待母亲,动辄不给饭吃,肆意辱骂成了常事。原想寻求天伦之乐的母亲终于发现自己“不该来这里讨嫌”,可她又不甘心自己就这样委屈地了此残生。实在忍无可忍,一次,趁儿子给她送饭的机会,老人流着眼泪怒斥说:“妈拉扯你长大成人容易吗?你不该待妈这么狠心……”哪想到,她的话还没等说完,就听“咣”的一声,丧尽天良的于忠学竟把手中的饭碗猛摔到了地上,接着,眼珠子一瞪,便朝母亲破口大骂起来:“老不死的,你少跟我来这一套,嫌活得不自在,还不如趁早死了的好……”为儿子耗尽毕生心血的老母,如何禁得起儿子的这般辱骂,一时只气得她浑身颤抖,两眼发直,周身的血直往上撞,不觉一头栽倒在地,顿时人事不省。后虽经医院抢救脱险了,但脑血栓已经形成,从此便卧床不起。   
    古人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可是,蛇蝎般狠毒的于忠学却并没因为老母的病倒而引发恻隐之心,稍许收敛自己的恶行,相反,越发把母亲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对老人的折磨和摧残也骤然直线上升。什么养育之恩、人伦道德,早被他抛到了云天外。有一段时间于忠学甚至想在家中把母亲电死,后来,只因碍于妻子的警告,才未敢轻易下手。于是,他又想出了一个更恶毒的办法——饿,他要用减少送饭次数的手段,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母亲活活饿死。为此,他给母亲住的小厦子安上了锁,钥匙却由他一个人把着,想起来便给母亲胡乱送碗饭去,而更多的时候则是有意让母亲挨饿。一个因疾病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只好在病痛与饥寒交迫中痛苦地呻吟着。有时妻子实在看不下眼了,就偷着从小窗户里给婆母送去些好吃的,可每次叫于忠学知道了,夫妻间又总免不了爆发一场“战争”。
    爸爸的这些恶行,久而久之,自然是躲不过小吉福的眼睛的。起初,他感到困惑:“爸爸为什么对奶奶那么坏呢?”他虽然弄不懂大人们之间的那些事情,但是一种自发的倾向,使小吉福还是不由自主地把感情的砝码移向了奶奶一边。他认为爸爸不该让奶奶一个人孤单单地住在没有暖气的小破屋里,更不该对奶奶那么“小气”,因此,为了给奶奶争口吃的,他一次次地跟爸爸吵,跟爸爸闹,可是又有什么用呢?后来,他甚至连奶奶的面也难得见上一次了。没办法,他只好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自己没舍得吃的零食偶尔偷偷地塞进奶奶的嘴里。但一颗仇恨的种子却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渐渐萌发了。
    1987年5月6日的早晨,小吉福因为偷偷溜进了奶奶住的小屋,又一次遭到了爸爸的斥骂,最后还恐吓他说,再不听话,就要像药老鼠一样把他药死。接着,爸爸便骑上车子上街买菜去了。可是爸爸的话却提醒了小吉福,他想起了前些天街道上的胖奶奶送来的老鼠药,被爸爸放在床底下,妈妈当时还告诫他不要乱动,说人吃了会死的。一想到老鼠药能毒死人,他天真的脑海里顿时闪出了一个简单的念头,只要把爸爸药死,奶奶就不会再受气了。于是,趁妈妈吃罢饭上里屋收拾东西的工夫,小吉福很快从床底下翻出了一包耗子药,偷偷撒进了爸爸的饭碗里,然后就跟妈妈上学去了。结果,便发生了本文开头叙述的那一幕惨状。
    于忠学的可悲下场,也许真应了那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尊敬父母老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中国每个公民应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而且我国法律也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而这一切,却被于忠学亵渎殆尽,践踏无余,甚至不顾天理良心,丧心病狂地必欲置亲生老母于死地。结果到头来,反被自己年幼的儿子所害。怎知这不是咎由自取呢?实在可悲!
    但是悲剧又同时提醒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的今天,尤其需要天下做儿女的都能用法律和道德观念来规范自己,尊重老人,孝敬老人,为天下父母安度晚年创造一个安宁、温暖、幸福的生活环境。因为人总是要老的,从童年到青年,从中年到老年,这是自然法则,古今中外,谁也无法抗拒。给老人以温暖,并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上行下效,怎知这实际不是为自己的晚年奠定了一个幸福的基础呢?

离家出走的少女

    13岁的少女刘翚,又一次从父亲的拳头底下挣脱出来,逃出了家门。她甚至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流落街头了。
    夜的帷幕渐渐笼罩了大地,于黑暗中亮起万家灯火。此刻,惟有她却如同路边孤寂的电杆一样,落落寞寞地在寒风灰土中冷颤。而每逢移不开自己的眼睛,久久地凝望着那一洞洞小窗户里闪出的灯光时,不知不觉,她的心中便会油然升腾起一股无法遏制的渴望。她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够融化在那灯光里呀!起码可以热热乎乎地吃上一顿饱饭,舒舒服服地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美美地睡上一觉……可是现在,这一切已不再属于她了,她所拥有的,只剩下一颗孤独的心和这片茫茫的黑夜。她想回家,因为她毕竟还是个只有13岁的小女孩,她甚至情愿重新跪在父母的面前,请求他们的宽恕。她什么都乐意干,只求他们不要再逼她考100分了,不要再打她了。然而,一想起母亲那张冷酷的面孔,父亲那双凶狠的拳头,她的心便不由得又一次缩紧了。她怕呀!可是,哪里又是她的归处呢?她不禁想起了上一次的“出走”……
    那是去年7月的一天,刘翚因为期末考试成绩没有达到父母规定的“分数线”,又被父母毒打了一顿,且罚她三天不准吃饭。她感到委屈,便赌气从家里跑了出来。她本想到姑姑家暂躲几天,谁知偏巧姑姑一家串亲去了外地。为了先找个睡觉的地方,当天晚上,她便去了海港。在码头的候客厅里,她遇到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闲谈中,刘翚向她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那女人当即表示愿意帮助她,并说可以在外面给她找一份挣大钱的差事。于是当夜,刘翚便随那女人登上了去烟台的轮船。第二天,在烟台汽车站的候车室里,刘翚意外听见那女人正和一个中年男人商议卖她的事,她害怕极了,危急中就向身边的两个男青年求救。这两个男青年开始说能设法帮助她回家,后来却又逼她跟他们走。没办法,刘翚只好跟他们乘车到了莱阳。下车后,他们把她送到一个地方,刘翚这时才发现,这两个男青年原来和那个女人是一伙的。当天夜里,刘翚就被那两个野兽似的男人给奸污了。接着,又强逼着刘翚为他们骗钱。刘翚不干,这伙人就威胁她,打她,不给她饭吃,为了怕她逃跑,甚至野蛮地剥光了她身上的衣服。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可怜的刘翚只好听任这伙坏蛋的摆布了。后来,他们又把她带到了莱西农村,卖给了一户姓王的人家。并暗地里威胁她说,先老老实实地和姓王的结婚。过些天,只要把王家的钱财弄到手,他们就来接她走,然后送她回家,否则就对她不客气。可是,刘翚至死也不愿干这种伤天害理的缺德事,何况她要回家。于是,“结婚”不久,刘翚便逃离了王家,一路乞讨来到了烟台。后来,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刘翚才终于重新回到了家。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竟遭此磨难,身心竟受到如此严重的摧残,是偶然的吗?不!她的父母对此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刘翚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工人,没有多少文化,却巴望女儿将来出人头地,来弥补他们的缺憾。因此,在生活的其它方面对女儿总是百依百顺,而惟独在学习问题上,却丝毫不肯放松。并且硬性地给女儿规定,每次考试的成绩必须达到95分以上,否则就要严加惩罚。但事与愿违,这种严格的要求非但没能使女儿的成绩“拔尖”,反而越来越“滑坡”。他们便错误地认为这是打得还不够“火候”,就屡屡把她的身强力壮的舅舅找来帮着“管教”。小刘翚忍受不了这种残暴的“教育”,便每每用离家出走的方式来进行反抗。开始时,家里见她没有了,还惊慌失措地四处寻找,可是后来见她每次不是跑到同学家就是躲在亲戚那里,也就放心了。一来二去,竟根本不再当回事了。虽说女儿上次的烟台之行,使他们感到内疚了一阵子,可是不久,当女儿的成绩再度下降时,他们忍不住又开始大打出手,结果……
    伫立在夜的寒风中的刘翚,一想起自己被骗、被侮、被卖的这段不幸遭遇,就感到心惊肉跳。可是眼下,她又一次面临着走投无路的绝境。自从上一次回来,她已经没有勇气再去叩开同学或亲戚家的门了。整整一天,她毫无目的地在街上转悠着,肚子饿得咕咕叫。“我该怎么办呢?”渐渐地,一种新的无法形容的渴望,充塞了她全部的意识。“反正我已经跑出来了,回去也没有好果子吃,听说北边的一些私人工厂招童工,我何不去试一试……”于是,刘翚花五分钱买了一张站台票,随着熙攘的人流,挤上了开往三棵树的列车……    
    一个星期后,刘翚的父母接到了公安局的通知,刘翚因盗窃已被收审。原来三天前,被中途撵下车的刘翚,竟在光天化日之下,钻入某铁路职工宿舍,砸碎窗户,盗窃钱物,被值班员当场擒获。
    一个离家出走的少女,就这样可悲地堕入了犯罪的深渊。是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沉痛的教训,但是,她用如此惨痛的代价所换取的难道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教训吗?
    并不否认,父母“望子成龙”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如果这种随之而来的要求超出了孩子能力所能承受的极限,就可能变爱孩子为害了孩子。因此,当家长的必须客观地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即使孩子的成绩一时半会儿上不去,也不要把责任都归罪于孩子,应当看到在孩子背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看到父母期望与孩子能力之间的差距。而那种动辄以打骂、靠棍棒提高孩子成绩的做法,显然更有悖于教育学的原则。因为这不仅达不到促进学习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引出相反的结果,一旦给孩子造成心灵和感情上的创伤,往往是很难修复的,弄不好,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采取引导和疏导的方法,要下毛毛雨,“润物细无声”,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乐意接受。特别是对青少年子女,更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因为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在逐渐强化,他们已不希望时时处处受到家长的控制和摆布,当他们的这种心理受到外界不合理的压制时,逆反心理就会迫使他们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刘翚的离家出走便是其一。但由于青年自身的一些无法克服的弱点,盲目出走,又常使自己陷入生活的困境,并因此铤而走险或成为社会上一些违法犯罪分子猎取的对象。事实证明,从盲目出走到违法犯罪,几乎已成为众多流浪青少年的共同特点。因此,当家长的对此实在不可掉以轻心,更不可由于自己教育方法的失当,迫使孩子再重蹈刘翚出走的覆辙了。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