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生活的儒学
关于儒学的几个问题
《论语》与儒家人生智慧
漫谈国学
《易经》卦象新解
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漫谈
汉代社会的读书生活
北宋政争与《资治通鉴》
新修《清史•艺文志》的现状及未来
《王国维全集》新编与王氏学术研究
四个交通:浅谈古典诗词的解读
清代书法综述
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解读
刘熙载《艺概•书概》研究
一枝最美丽的古代花朵—中国古琴艺术漫谈
一轮明月——弘一大师思想解读
永恒的傅雷精神
两启轩国学十论
跋明黄君 刻本《水浒牌》
关于《四库提要分纂稿》
方逢时生年考
三星朗朗耀陵阳
文徵明书风分期特点及成因
大连图书馆满铁文书解题
《日下旧闻考》版本辨误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漫谈
作者:周少川

各位大连的朋友,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大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们的白云书院更是有国学文化和传统文化雄厚积淀的地方,今天能在白云书院给大家呈献上我的一点心得体会,我很高兴也非常荣幸。下面开始我的讲座,我的讲座题目是“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漫谈”,以古代的私家藏书文化为中心。

首先我想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讲古代的藏书文化。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非常深厚的国家,我们中国的中华文明和世界几大文明,比如说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南美文明来相比较的话,我们的中华文化是连续不断的传承几千年,中间没有中断过。其他的世界古代文明,都是因为外族的入侵或者是自然的原因受到过影响,中断过。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没有中断过,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我们的文明靠什么来传承呢?大家知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这就是中国书籍。因此我们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的书籍为什么能一代一代地保存下来?主要是藏书家辛苦的工作,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现在的图书,对书本的阅读,按照有关方面的统计是一年比一年减少,每年我们国家出版的图书有二十多万种,但是购买量、阅读量在下降,是因为大家不愿意读东西?恐怕不是。因为现在很多的阅读转到网上阅读了,转到电脑上阅读去了,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朋友。不是说网上阅读或者是在线阅读不好,它的优点是快捷周全,它的缺点是一种浅阅读的方式,是快速的、片断式的阅读。但是要做一个系统的阅读,恐怕还是书本阅读会来得更好。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有一个方面,它是片面的、不全面的。我们知道一本书随时可以阅读,网上的阅读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比如说电的限制、设备的限制,不可能从头到尾慢慢地体会,很难体会到深层的东西,因此这种在线阅读有一种不完整、没有深度的缺点。那我也想通过讲古代的藏书文化,重新唤起大家对书本的兴趣。

中国历来就有藏书的传统,为什么要以古代的私家藏书文化为中心呢?中国古代的藏书系统有四个方面的系统:

一个系统叫做官府藏书。包括中央政府的藏书、地方政府的藏书。

第二个系统是寺观的藏书。指的是宗教机构,佛教的寺院收藏的佛经,道教的道观藏的道经。北京的北堂藏书楼就有很多西方图书,上海的徐家汇藏书楼也藏有许多西方的图书。

第三个系统叫书院藏书。书院藏书是从唐朝以后兴起的民间办学、官方资助的一种书院形式,我们白云书院是现代的书院,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都是非常有名的书院。

第四个系统是私家藏书,也就是个人的藏书。个人藏书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私家藏书呢?因为我觉得私家藏书相比其他三种藏书来讲,它对读书更为接近、更为密切。因为其他的三种藏书说到底都是公家的藏书,保管图书的人不是图书的真正主人,他是代理保管,不能将买书、收书、藏书整个过程相结合,因此他对图书的了解不深入。

那么私家藏书就不一样了。从买书开始以后,一直到很长很长时间的保护,他都跟书密切相关,他跟书有感情,他有很多行动灌注到书里面,因此他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文化行为和文化习俗。在几个系统的藏书里面,私家藏书的文化积累是最为深厚的,我们专门来探讨私家如何藏书、如何积淀起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讲中国的古代私家藏书。第一个问题简单地讲一下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线索。我把古代的私家藏书分成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叫做成长期,相当于从春秋末到东汉。中国古代的私家藏书,我想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孔老夫子这个时候,也就是春秋的后期。远古的时候因为图书比较少,制作图书也比较困难,少量的图书在官府的手里,是一个出自官府的局面。一般的老百姓没有读书的,因为那时候要制作竹简,太费劲了,要用丝织的帛来写书,只有官府才有这个实力。最早是权利集中制出现在殷商,在政治上、经济上诸侯都要来争权夺利,随着政治、经济的下移,文化后来也从周王室下放到诸侯王室,这是第一个在东周阶段学术的迁移。

图书下放到诸侯以后,随着后期社会的动乱,诸侯很多的文化也慢慢地往民间流散,到春秋的后半段就出现了学术的第二个下移的阶段,叫“礼下于庶人”,下放到普通的老百姓中间。所以一般的贵族、士大夫也拥有一些图书。孔子是最早接触官府图书的代表人物,他为什么能整理六经呢?因为他到周王室去看了很多书。历史上的记载,孔子曾经到周朝的王室里面去看书,来讨论古代的历史。孔子后来为了讲学,为了整理六经,从周王室抄了很多图书,他自己也积累了一些图书。为什么能够知道他积累一些图书呢?从历史积累上来讲,孔子曾经想把自己的图书藏到“国家图书馆”里。他和他的学生商量这个书怎么办,学生说,听说周朝正在招聘图书管理员,有个叫老聃的人(就是老子),他不愿意在图书馆干,你要在他回家之前,问问这个老子可以不可以。孔子去问老子了,老子不让他把书藏到周朝的图书馆里。

这条材料不一定真实,我们知道诸子的书里面有一些书不是很真实的,用一些故事来演绎一些道理。孔子有很多藏书,我们还可以从《史记》里面得到证明。孔子去世以后,他所居住的房间,还有他学生居住的地方,这些地方用来收藏孔子生前的衣冠,还有他的藏书。孔子的藏书流传了好几代,一直到汉朝的时候,也就是鲁国封为鲁王的人,这个也有记载。所以我们讲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私家藏书家。否则的话他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弟子,也不会整理六经。

除了孔子以外,诸子百家里也有很多人,他们都有藏书的积累。墨子的藏书就很多,历史上记载,说墨子到南边的魏国去讲学的时候,就带着很多的书。惠施也有很多的藏书,庄子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他的藏书多到什么程度?用五辆马车来载。古时候的书是用竹简写的,当时来看学问已经很大了。这是我们可以看到春秋到战国时期私家藏书家收藏的情况。

刚才我们讲有很多的收藏家,有的朋友看过史书可能知道,战国时有苏秦这么一个人,他曾经找人去访学,拜了很多的老师,结果没有学到本事,家人不给他洗衣服,对他刺激很大。他夜里把藏书翻出来,书箱子都装不下了。他发奋地读书,结果学问大有长进,后来当了六国的宰相,重新回到家乡的时候,他的嫂子趴在地上去见他,让他原谅她之前的冷漠。

除了这些诸子的学问家有很多的藏书以外,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一般的人家也有藏书。“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今境内之民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是说现在如果大家谈论法制的事情比较多,那老百姓就喜欢藏商鞅和管子的法家的藏书;如果大家议论军事的问题、战争的问题比较多,就收藏孙子的书比较多。一些读书人也会有一些藏书,这是我们所讲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藏书情况。

汉朝的私家藏书一般是集中在贵族和士大夫之间,我们首先来看一个贵族大学问家叫孔安国,他是孔子的后代,从他家里发现了很多的图书,孔安国就继承了这些图书,他很珍惜得到的这些奇书。

还有一个藏书家也是皇亲国戚,河间献王刘德。他收集到民间的善本书,让人好好地把这些书抄写一遍,把抄本还给老百姓,他把善本留下来了。他给人送去金帛,给人一些钱、布匹、丝绸,也用这样的方法来召集大家给他献书。有的是不远千里,有的是把祖先的藏书献给他,因此他在当时的藏书非常多,甚至可以跟皇帝的藏书相比,这是一个贵族的藏书。还有一个贵族是淮南王刘安,他的收书也比较多,他的藏书比刘德差一些,他比较喜欢收集文学作品,因为古代是重经学的,批评他“所招致率多浮词”。还有像扬雄、司马迁、司马相如和贾谊的藏书都比较多。

西汉的文学家叫扬雄,他在一部著作里讲“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他说你喜欢读书,不能从孔子的书里得到学问,那你就像卖书的人一样,你不是读书,你只是搜集书来卖。

我们看到在集市里面还卖书,有一个集市叫槐市,在经塾念书的学生都把家乡带来的东西,包括一些书籍带到槐市里买卖。在西汉的时候就有买卖的形式,也有一些藏书的人去买书。买卖图书的这种情况到了东汉的时候就发现得更多了,有专门的卖书的书市。当时比较著名的学者,比如王充、荀悦,他的学问怎么来的呢?就是经常去逛书市,通过阅读丰富他们的学问。

西汉的私人藏书家也是集中在贵族和士大夫之间。有一些著名的学者,像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他们的藏书都很多。还有一个名士叫做蔡邕,他也有大量的藏书,他后来把一部藏书送给他喜欢的一个年轻人,还有一些藏书送给他的女儿蔡文姬。曹操的时候,因为曹操很喜欢文学,把蔡文姬重新救赎到中原来,他就问她学问怎么来的?平时读书。那你书怎么来的呢?书是她父亲送给她的,可见蔡家的私家藏书还是很多的。

这是我们所谈到的第一个阶段私家藏书的一个发展的过程。大概这个阶段私家藏书还是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出现,主要是在士大夫之间、贵族之间,一般的老百姓还是很少很少的,就算是在士大夫之间也不全面。

我们讲的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纸普遍地使用了,相比竹简轻得多,做的时候也不费成本,图书的流传也就越来越多。

我们这里有一个图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纸的写本书,大概是在曹魏时期,是公元的256年,这是一个佛经,没有在国内保存,是流传到日本东京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很多人通过抄书来保存图书。出现很多藏书家勤奋抄书来搜集图书的感人事迹。比如南朝人有一个叫沈麟士的,他曾经收藏过几千卷图书,但是失火被烧掉了,重新抄书,又重新积累了几十箱的图书。南朝还有一个学者叫袁峻,每一次借人家图书的时候他都要抄,他给自己做了一个规定,如果达不到一定数量他就不停,一定要完成这个功课。南朝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学者,我们这里把藏书比较多的藏书家给记录下来,比如说南齐的陆澄等等。

北朝的藏书比较多的有辛术、司马子瑞。到了隋唐的时候藏书的数量越来越多,比如说一个人藏书超过一万卷这样的藏书家,按照我们统计有二十多个人。唐朝有一个著名的藏书家叫做李泌,大概他也有一些财力,他的藏书达到三万卷。他有个儿子叫李凡,他把藏书带到随州去。有一个人到随州去做官,我们知道有一个大文学家叫韩愈,他说“邺侯家多书”,韩愈说送这个人到随州去读书,因为随州李泌家有很多的藏书,他说这是一个读书的好机会,你去读书吧。从这首诗里面看李泌藏书是非常多的。清朝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画,来形容李泌的藏书。这是隋唐时期藏书丰富的一个情况。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期,不仅藏书家人数多、藏书的数量多,而且还出现了新的情况,比如出现了藏书楼和藏书印,这是以前没有的。后来藏书家注意要把书分成不同的等级,比如唐朝有一个藏书家有藏书一万多卷,每一种书他通常要收藏三本,最好的那一本作为宝贝,最差的是让子孙平时念书做功课用。他注意了图书的等级,分上等书、普通书,还有甲等、乙等、丙等。

出现了私藏的书目,就是藏书家把自己的藏书编成了目录。我们为什么能知道古代有什么书?都是依靠这些古代的书目流传下来才知道,要不然这些古书早就没有了,它对记录古代的典籍作用非常大,也记录了古代藏书家的心得。书目是文化的记载,非常宝贵的。南朝有一个学者,他有自己的私藏书目。这应该是第一次出现了私藏书目。

到了第二阶段还出现一种情况,藏书家公开他的藏书,让人来借阅他的图书。比如三国的时候的向朗,他是开门接宾,诱纳后进。西晋的时候有一个范蔚,来他这里读书的人每天有上百人,他不仅让人读他的图书,还给人准备吃、穿,还为人准备住宿,品德有多高尚。

到了这个阶段因为图书流传的增加,包括图书来回地借阅,对图书的爱护问题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藏书家和借书的人都爱护好图书,读书的人把借人家的图书好好地爱护,发现图书有缺坏的地方要替人修补,这个规定为当时必须遵守的品德,“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比如唐朝有一个藏书家有家训:“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皆不孝。”说我这个书是拿我非常清白的俸禄买来的,我好好地校勘整理,子孙万代要好好地读书,如果谁敢拿这个书去卖、借给别人,都是我的不孝子孙,可见当时藏书家对图书的重视程度。

第三个阶段我们说一下古代藏书的兴盛时期,宋代到清代。古代藏书到了这个阶段,应该讲它发展得非常迅速,这里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一个原因是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发展到高峰,出现了各种丰富的学术思想、学术知识。

第二个原因是到了北宋以后,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术普及了,图书的生产更加方便,图书生产猛增。到这个阶段可以讲是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一个兴盛期。有明确的文献记载,藏书达到五千卷以上的,在清朝有一千多个藏书家。

我这里举几个例子,就是清朝后期有四大藏书家:一个叫瞿镛,他的藏书从他父亲开始就积累了十万卷以上了,他们父子虽然没有当过官,但他们仍有一定的财力来收购图书,他就收集了很多他的前辈藏书家的藏书,比如说明末清初人钱谦益的藏书楼叫绛云楼,很多书就由他来继承。他家的藏书不仅数量比较大,而且精品书比较多。据记载宋版书就有173种,金版书流传下来的很少,有4种,元版书184种。那么他的藏书一直流传了四代,一代一代地流传,他的藏书也经历了太平军起义时期,也经历了北洋军阀的混战,还经历日本的侵略时期。日本侵略到江南的时候,他们很是注意对几大藏书家的搜罗的,这几大藏书家的子孙都是费尽了艰辛,才把图书保存下来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是由他的子孙后代献给了国家,大部分的图书收藏在上海图书馆。

第二个是山东聊城的杨绍和,海源阁藏书楼现在也还在,但不是原来的了,是经过翻修的。杨家的藏书是因为他们父子都曾经做过官,他的父亲曾经做到河道总督,他的藏书达到二、三十万卷,宋版书有二百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四经四史”。著名的四史就是“前四史”,包括《史记》等等。海源阁的图书基本上保存下来,大概后来归到天津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里面。

四大藏书家我们要讲的第三位是陆心源,他号称藏有二百本宋版书。他是浙江无锡人,曾经也做过官,是盐运使,有比较大的财力来收集图书,他的书籍主要来源于上海。太平军起义时,江南很多大的藏书家害怕太平军战火的蔓延,所以早早地就把藏书卖出来了,价格比较便宜,陆心源就用钱把这书买下来了。他还有普通的藏书,一共十五万卷。但是陆家的藏书最后没有保存下来,在1906年的时候,由他的儿子把藏书以十万两银子卖给日本的藏书家一个财团。他有一个藏书楼叫?宋楼,一直到现在大量的陆家的藏书还收藏在日本,我们很多的学者都要去访问日本的这个藏书楼。

第四个要谈到的藏书家是浙江杭州的丁丙,他们两兄弟都喜欢藏书。丁家兄弟不仅藏书有名,他们还做了非常有名的事,就是抢救《四库全书》。在北边有四个藏书楼来收藏《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就在南边盖了三座藏书楼,一座在杭州,一座在镇江、一座在扬州。都受到损失,扬州和镇江的藏书楼都被烧毁了,但是已经散出来了一些,丁丙有一天到街上去买菜的时候,他看卖鱼的人包鱼的纸是《四库全书》书页,他就召集人收集《四库全书》。趁《四库全书》刚刚散出来的时候,他抢收了八千六百多册,他一直在做抢修的工作,一直到光绪年间。

到了光绪年间,清政府为了报偿丁氏兄弟,对他们进行嘉奖,把他们的藏书楼叫做嘉惠堂。小八千卷楼是专门来收藏善本书的,我们统计他所收集的宋元本精品有二百余种,丁家的藏书下场还是很不错的,他们的后代把他的藏书卖给清政府。

从这几个藏书家我们看到,清代的藏书确实是比较兴盛的。我们讲中国古代的藏书文化发展到清朝的时候,不仅是藏书楼、藏书印这样的一些藏书的形式发展非常成熟,而且藏书的处理之术、如何收藏爱护好图书的方法也积累得非常丰富。

第二个大的问题就是总结一些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处理之术,就是保护、爱护、收拾等等一些方法。我们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谈:

第一个就是私家藏书的收聚方法。古代私家藏书的收聚方法多种多样。南宋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郑樵,他就总结了《求书八法》,收集图书有八个方法:“一曰即类以求,二曰旁类以求,三曰因地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曰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当不一于所求也。”这话念起来比较绕,我们拿现在的话来解释一下,我想可以总结为四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结合图书的内容和相关的学科或者职业来求书,比如你要找天文地法的图书,你要去星象学家那里去找;要找性命道德讲经学的图书要找经学家,这就是即类以求和旁类以求。

第二个途径是要和图书相关的地方结合起来,要注意图书的地方性特点,不同的地区收藏方法也不同,你要找贵阳地方志要到贵阳去找,你要找司马光的文集要到司马光的老家去找。这是所谓的因地以求和因家以求。

第三个途径是按照图书的收藏范围,珍本善本图书在民间就比较多,这就是所谓求之公、求之私或者是因人以求。

最后一个就是要因代以求,时代比较远的不太好找,保存图书要尽快地保存。郑樵的《求书八法》最后有一句话叫“当不一于所求也”,这八种办法结合起来,要灵活地运用。这是宋朝的藏书家他们总结的方法和途径。

清朝的一个藏书家叫孙从添,他做了一部书叫《藏书纪要》,他是从相反的方面来谈的,买书有六个很难、不好处理的方面。所谓的购书六难是哪六个方面呢?

第一个方面是不知道好书在什么地方找。

第二个方面是等到有钱去买的时候,这个书不在了。

第三个方面是知道这个好书在什么地方了,我也有钱去买它了,等到买的时候我又要计较价格了,这是三难。

第四个方面是好书不能求之于书佣,也不能在人家里买到。

第五个方面是这个书只能在近处买到,远处我也去不了。

第六个方面是买书不懂得检验,这个书花了很多的价钱,本来这个书有十卷的,我只买了八卷,有二个缺本。

这是买书的六个难处,我们从这里可以从相反的方面来克服这六个难处,那就是古人所讲的购书的方法了。从多种渠道去收集以外,他们所讲的是鉴别图书。我们知道图书有很多关于版本方面的区别,你要善于鉴别,你才能收藏到好的图书,所以有很多的藏书志,或者是关于图书的介绍,都会讲关于版本鉴别的方法。

清代有很多的藏书家,他们都积累了很多关于图书鉴别的知识,比如黄丕烈,后人给他编了一个书目,他讲要通过避讳,古时候一般的老百姓不能提到皇帝的名字,在书里面提到皇帝的名字要缺一笔,这个字要空着。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书如果碰到宋朝皇帝的字不可以写的,当然这是利用避讳来鉴别这个书的刻版的办法。另外还有利用版式,这个书口是黑的还是白的,还要讲究书口,还要讲究字体,还要讲究牌记,就是当初刻书的人家,有一个标记,跟我们现在出版社的书标一样。按照他讲就是可以通过这么多种方法来鉴别。讲怎么鉴别原版书、筒子书,这是古代藏书家收书的时候非常注意的问题。你花了很多的钱,买了质量很差的书,亏了老本了。

第二个要讲的就是私家藏书的保藏。藏书是一个大学问,如何保护好图书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图书数量是非常多的,但是经过历代的流传,遭受很多的破损,这个不仅有政治上的比如说禁书,还有历代战争的破坏,一代一代改朝换代,这些都是人为的原因。除了人为的原因外,还有很多自然的原因,比如说被水泡了、被火烧了或者发霉虫蛀了,这是自然的原因。人为的原因当然没办法了,自然的原因要努力地克服,防水、防火、防蛀。藏书家一般来讲要把藏书的地方建在远离人们居住的地方,人们居住的地方不仅有火源,还有水源。你要有排水的措施,把水气给它排除出去,不能让书受潮,这是防水的办法。防火的办法历朝历代更加注意了,有的人就曾经用石头搭一个屋子,来保护藏书。有的办法更绝,在湖的中间盖一个楼,这个可以防火,但是有水气。有的主人就非常注意,他不仅仅为藏书盖了一个很好的藏书楼,还绝对不可带烟火到藏书楼里,天一阁的办法就是禁止烟火入书楼。

第三个问题就是防蛀,防水、防火都是比较明确的问题,但是防蛀是很难的,如何防蛀呢?历代的藏书家有很丰富的经验。我们刚才看到的竹简,古时候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的,因为竹子是有水汽的,如果保护不好里面就会长虫。所以汉朝的刘向整理的时候就是重新抄一遍,他就特别注意处理好竹简的问题,实际上竹简还带有青涩,刘向就把竹片拿到火上去烤干,这就是所谓的杀青,然后再来抄书。这是古代最早的防蛀法。

到了三国和北魏的时候,不断有藏书家积累了防虫、防蛀的经验。第一个办法是染纸避蠹,用防虫的药物先把纸套一下,这种染纸的办法在北魏有记载。到了清朝的时候,在广东南海一带,他们是流传一种纸叫“万年红”,就是用一种红丹的药物来套那个虫,红丹能够杀虫,套完了这个纸之后,用万年红装在扉页上,就能防止虫害。这是一个办法,第二个办法是直接用药物来避蠹,直接把药物放到藏书那个地方,让虫不能靠近。三国时候鱼豢的《典略》说有一种草叫芸草,这个藏书台也称为芸台。一直到天一阁,它也是利用芸草来避虫。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国内的图书馆界和文学界,拿来研究这个芸草,发现这个芸草是一种中药材,大概产自于广西,能发出很芳香的味道来驱逐虫害,据说这些年间天一阁还继续在利用芸草来保存它的图书。除了芸草,麝香等中药和西洋的一些药粉都是一些必用的药物。第三个方法是制糊防蠹,糨糊是最容易招虫的,加入一定的中药在其中顺便起到防虫、防蛀的作用,这个药物的配方在元朝的时候就有详细的记载了。第四个办法就是曝书。定期地把图书拿出来晒晒太阳。曝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古人大概在每年夏天的五月十五到七月二十之间是曝书最好的时期,这是讲的北方。南方的曝书就不能在五到七月,太阳太毒,南方在这个时间容易有梅雨,所以你在曝书的过程中来不及收书,让雨淋了,那不更糟糕吗?曝书在古代也是形成了一种制度,到了唐朝、宋朝的时候,公家的藏书都有固定的时间来曝书,那个时候叫做曝书会,利用这个机会形成一个很热闹的堂会。司马光就在每年夏秋的时候固定地来曝书,他的书很少受到破坏。

第四个问题我们要讲一下私家藏书的管理。私家藏书的管理,第一个就是要讲究爱惜图书。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我们已经讲到很多藏书家以爱护图书作为士大夫的道德之一,这个传统一直流传下来。比如我们刚才讲到的司马光,他的藏书很多,他就教育子孙要保护典籍,在家里还专门做了保护图书的规定。怎么规定的呢?他注意到你在读书的时候,要讲究“几案洁净”;你站着看书的时候,不能拿手直接捧着图书,手上有汗,会把装订线弄断,要拿一个书板托着来看;翻书的时候要轻轻翻看,否则容易把书页抓破。

元朝有一个藏书家,他在每部书上都写上藏书训:“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页,勿把秽手,勿展食案,勿以作枕,勿以夹刺。”这前面的几个“勿”是讲书不能去卷它,这样会破坏它的装订线。另外不要卷角,不要去抠这个字,有人喜欢吐一口口水来翻一页,不要拿它来当枕头,这个藏书训是讲图书的保护。

还有是书籍要进行装潢,要修补图书。装潢的时候是“糊裱宜夏,折订宜春”。

我们讲私家藏书要编书目,还讲究书目的陈列编目。一种是这种书是秘藏封闭。天一阁它就讲究书不出阁,这个图书自从进阁以后,永远不能出去,保证这个图书能流传下来。而且这个天一阁收藏图书讲究互相的制约,比如阁的钥匙和书柜的钥匙分开由不同的人保管,这就能保证一个人不能随便地开这个门。他对随便进楼看书或把书拿给别人者,规定要怎么处罚。处罚的办法就是不能参与祠堂的家祭,不认为你是族里的人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偷偷进楼的处以一次不能参加家祭,这个惩罚也是非常严重的。当然我们讲古代藏书楼这种封闭的办法,它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因为图书很珍贵。另外还有很多人借了书以后对图书不加爱惜,他只能通过这种严格的办法来管理。天一阁为什么能流传几千年?也是因为这种办法来把书保存下来。封闭式的藏书也有它的弊病,这个书不能充分地利用,所以古代的藏书家也有很多人就采取流通古书的办法。在魏晋时期我们就知道有很多的藏书家把书公开借阅。

第五个问题我们想简单地讲一下古代私家藏书的文化意蕴。一个是体现在藏书楼,尤其是到了明清的时候,每个藏书家都有自己的藏书楼称号,甚至有好几个藏书楼。当然这个号称几个藏书楼,不一定是真有几个藏书楼,有好几个藏书楼号,有的就有二三十个。第二个就是藏书家章,我们知道在藏书上盖上自己的私章,这是图书所有权的标记,很多的藏书家在藏书章里面的印文刻上自己的感情、思想、遭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所以我们讲藏书章里面有很多的文化意蕴在里面。清朝有一位藏书家就主张要钤朱累累,他说这样非常漂亮,但是有的藏书家是批评随便在藏书上盖章的,他认为把一部好的古籍盖上印章是破坏古籍的方法,批评这种办法是美人黥面。盖章的地方要恰如其分,这是另一种观点了。我们刚才讲古代藏书印的内容很丰富的,一般有几种内容:

一种是以印主的名号来入印的,直接刻上自己的名字、字号的。

一种是以鉴赏标志入印,是元本就盖上元本的章。   

比如明代的藏书家就有“开卷一乐”的印文。明代有一个藏书家他的印文内容很长,反映了藏书的艰辛。这个印文讲什么呢?他希望子孙要知道你的祖先热爱图书的癖好,这是希望藏书用鼓励的办法。当然还有在印章里面刻上教训的语言等等。

藏书楼、藏书印讲完了以后,我们讲讲私家藏书的习俗和嗜好。他们有一个藏书的习俗,收到比较好的书之后,喜欢请人来画画。藏书图分几个系列,每个系列都有十几米长的藏书图,但是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比如有人得到宋版书,就请人画一幅《襄阳月夜图》,类似如此藏书很多。另一个是征诗。陆游有一首诗叫《抄书》,他前后有几句话:“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他告诉他的儿子,你别笑我,这个抄书、读书是我去除变老的办法。陆游读书有不同的讲究,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意境下读书。很多藏书家都把自己称为书癖。历代的藏书家都有很多的藏书的辛苦经历,比如说清朝有一个藏书家叫周春,他收藏有两部宋版书,一部是《礼记》,一部是《陶渊明诗》,再过一段书又得卖了,据说卖书之日是泣下两行,对图书的感情是非常深的。藏书家每年都要祭书,每年到除夕的时候,他还要拜书,表示他对图书的敬意,一个敬重的心情。

我们简单地讲一讲私家藏书的心态。我们讲了很多事迹,有的甚至舍家弃业,但他还是要收藏图书。是什么心态让他们拼命地收藏图书,我们认为大致的古代私家藏书是有这么一种心态:

一种是文化认同的心理。中国人都热爱自己的文化,所以我们才没有中断。中华民族的文明与其他的国家不同,不像西方,中国的历史虽然有很多人信仰佛教、道教,但是从来没有全民族沉醉于宗教的这么一个时刻。不是在宗教里面去寻找,而是从历史去寻找,这种寻找就是要从文化遗产去寻找了。文化遗产保存在图书里,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认同的心理。

一种是以读书为乐的意识,认为读书是一种快乐。首先一点,就是说读书是做人的根本。其次就是在读书中品味快乐,明代有位藏书家讲读书有什么快乐,他说“长日更深,沉潜玩索”,跨越时空来和先贤对话,所以读书乐这是一种心态。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心态了,比如读书做官的心态。还有就是关于家产流传的一种观念,也就是说我留财富给子孙,用处不大,有时候是害他,我把书留给他,他能做好人,甚至能做官,这份财产是更加值钱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心态,比如附庸风雅的心态,有的藏书家讲“闲来翻几页,消我一日愁”。说你这么辛苦要干嘛啊,我还是要谋点生机,以后用我的藏书来刻书、来卖书,比出租田地还好一点,至少高雅一点。各种各样的心态中积极的和消极的都有,主流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的心态,还有以读书为乐的心态。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讲一讲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文化贡献。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个是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的巨大成就。这些年的研究,我认为从很多的历史的总结上可以看到,私家藏书为什么贡献这么大?私家藏书是公家藏书的补给库几乎是一个历史的规律,尤其是改朝换代,每次经过战火焚烧以后,公家的藏书几乎是荡然无存,政府就通过民间征书,开始是给你钱,后来是给你布,通过民间的藏书丰富和恢复国家的公藏。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是宋代以后,许多藏书家刻书、印书、重新翻刻,这个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来。藏书家翻刻的印书量就很大了,这样稀有图书就不会很快地灭亡了。我想用《四库全书》来做一个证明,这部大书的来源是怎么来的呢?从记录的总目来看,《四库全书》准备编辑是10231种,这里中央国家的藏书只占6%,署名私人的藏书占32%。这个署名我们可以看到《四库全书》里面有,这就是私人的藏书,私家藏书能够在《四库全书》里署名必须献100部以上,这个就占了32%。除了这100部,还有许多不够100部,他们都在什么地方呢?他们署的是各省的采进本,如果再加上各省的采进本,私人的藏书要占85%。剩下的是一些中央的藏书,或者是地方官府的藏书,或者是从《永乐大典》里集出来的藏书。我们现在在图书馆里所念到的藏书,是流传下来的古代藏书,从这一点上来看,私家藏书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工程。

第二个藏书家在藏书的过程中,他们还不断地校勘藏书。为什么他们的贡献大呢?因为他们把藏书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我收藏一个新本的书,我要去校这个书,把这个书的质量越来越提高,这是校勘的功劳。另外,他们还利用这些藏书来重新编造一些新的图书,这就是在文献整理研究和各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是集中在这两个方面。今天我讲的内容很粗糙,因为时间的关系疏漏了很多,很抱歉。

读者:周教授您好!您刚才说古代私家藏书从春秋到清末,我们知道民国时期,由于很多的日本人来华学习,他们买了很多书,他们把明清的小说送到外国去,您能介绍一下民初这段时间日本购书的情况吗?

周少川:到了民国年间,我们知道是比较混乱的时期,蒋介石实际上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这样在北京、上海、南京实际上有很多外国人,其中日本人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势力。外国人对中国来讲有一些比较友好的人,是通过正常的渠道来交流典籍的。也有一些像强盗一样的。有的学者专门就整理过东京所藏,日本人在民国期间应该说他们搜集明清的小说是一个重点,他们大多是琉璃厂,从私家藏书家手里收购。还有一些重要的日本学者、汉学家,他们都是通过从北京、上海购书的。

对中国的研究者来说,虽然是明清的本子,但是价值还是很大的,我们文献研究里面,有一个域外汉集研究,这个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特定的书流传到国外的,还有一些就是日本、韩国他们因为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明清的这些小说到了日本之后,他们也重新刻印了。这批书在中国有一些是失传的,比如前些年香港著名的学者就发现了南戏的戏本,是明朝的刻本,是收藏在日本的图书馆里面,从现在来看,是国内的一个南戏的传本,对研究中国南戏的发展怎么样从北方的元曲到南戏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你所讲的这部分图书,对我们学术的研究还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今天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周少川,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本文根据2001922日在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演讲整理而成。)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