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生活的儒学
关于儒学的几个问题
《论语》与儒家人生智慧
漫谈国学
《易经》卦象新解
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漫谈
汉代社会的读书生活
北宋政争与《资治通鉴》
新修《清史•艺文志》的现状及未来
《王国维全集》新编与王氏学术研究
四个交通:浅谈古典诗词的解读
清代书法综述
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解读
刘熙载《艺概•书概》研究
一枝最美丽的古代花朵—中国古琴艺术漫谈
一轮明月——弘一大师思想解读
永恒的傅雷精神
两启轩国学十论
跋明黄君 刻本《水浒牌》
关于《四库提要分纂稿》
方逢时生年考
三星朗朗耀陵阳
文徵明书风分期特点及成因
大连图书馆满铁文书解题
《日下旧闻考》版本辨误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论语》与儒家人生智慧
作者:张三夕

首先,我非常感谢大连图书馆的张馆长邀请我到这里来做讲座。今天我给大家讲的题目是“《论语》与儒家人生智慧”,讲座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孔子与《论语》,另一个也是重点要讲的是《论语》这本书体现出的儒家人生智慧。

一、孔子与《论语》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生平,我想大家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了解,这里我就不详细来讲,大家只要知道他大致出生的年代及后来居住的地方在山东曲阜就可以了。他的家庭情况是,很早他父亲就去世了,中国儒家的两位大家孔、孟,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少年丧父,对其有什么影响我们有待研究,比方说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的生活环境问题多次搬家。孔子在年轻时期所做的职业是儒,大致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平。

孔子这样的一个生平对于我们了解儒家学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儒家有整套关于养生送死的礼节,而这样的礼节跟孔子以及他的经历又相联系。在思想上我们也可以记住一个要点,就是他的一生积极崇尚并且恢复周代的礼乐文化,对周文化充满着一种向往和崇敬的心情,所以他认为周代的这一套礼乐文化远远超过了夏朝和商朝的。周文化和商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而对我们从春秋到晚清或者是到今天为止影响重大的是周文化。有一篇论文大家可以去看,是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他专门讲殷商文化和周文化的区别,其中重要的区别就是王位继承中发生的重大变化。商朝时期国王死了,继承王位的是弟弟,叫“兄终弟及”。那么到了周公时期不是“兄终弟及”了而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一个国王他有好多的妻子有好多儿子,哪一个能继承王位呢,就是原配妻子的第一个儿子,这样就把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王位这样一个问题给克服了,就解决了最高领导人的合法性继承问题。嫡长子继承所带来的宗法血缘等等东西,对中国以后的影响非常大,很多的制度都是从这样的制度派生出来的,王国维就把这两种制度加以区别。

这个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中国从周公确定了这个制度一直到晚清,它主要的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而这样的继承制度在过程中有一些意外,比方说,唐太宗就不是嫡长子,嫡长子是太子建成,李世民通过宣武门的兵变夺取了太子的位子,夺取了皇位,后来他的父亲也没有了办法,因为他的才气才干超过了太子,所以他继承了王位。但是大体上来说还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制度从学术上还没有很好地找到一个可以替代的方法。这是周文化的影响跟孔子提倡的儒家,在谈到它的背景时要注意的问题。

最后在孔子生平上应该讲,在政治上孔子是不太得意的,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他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倡导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文化思想里面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是我们对孔子的生平应该把握的。另外一个,《论语》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孔子在讲学时跟弟子的对话,然后其弟子将其记录下来。《论语》每一篇的篇名都是这篇第一条的开头两个字,比方说《学而篇》,“学而时习之”,“学而”本身不是一个词。古人写书,包括《诗经》在内,都是把它开头的两个字作为篇名,我们读《论语》应该了解这样的一个特点。

《论语》的注释本非常多,从学术上看,《十三经注疏》当中的《论语》注疏很重要。《十三经注疏》是儒家经典最精粹的地方,大家要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去看《论语》注疏。另外我们可以推荐两个适合于一般读者了解的书籍,一个就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这本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先生在注释翻译《论语》的时候先做了一本《论语》词典,把《论语》当中所有的字是什么意思编了一本词典,然后再来注释它,所以翻译比较准确。另外一个是在台湾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卓有成效的一位学者南怀瑾先生,他有一本《论语别裁》。作为普及的读物,从这个地方进入,可能比市面上其他的《论语》书有价值。另外,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古代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非常重视这本书。当代有位学者是做思想史和美学史研究的,叫李泽厚,八九十年代去了美国,在美国写了一本叫《论语今读》的书,在这本书里面把《论语》定义为是中国文化的心魂所在,是一种半宗教半哲学,而在塑造中国汉民族的心理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学者对《论语》的重要性都有解说,我们把它归纳为:《论语》这本书实际上是讲人生智慧最重要的书。中国人有一句话,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做人,而讲做人道理的主要精髓就体现在《论语》这本书里面。

二、从《论语》看儒家的人生智慧

在这里我把它的人生智慧主要归纳为“仁”的智慧、“中庸”的智慧、“学习”的智慧、“反省”的智慧。

1.“仁”的智慧

“仁”的智慧可以说是孔子《论语》思想最核心的概念,我们读先秦诸子的书一定要把握它们最核心的概念。比方说道家,老子和庄子最核心的概念就是“道”,法家韩非子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法”。我们一定要把它主要讲的最核心的概念理解了,所有的智慧首先嵌入它最核心的概念。读《论语》大家还要有个了解,中国的思想家与西方的哲学家(古希腊、古罗马等)有很大的不同,在讲他的核心概念的时候不是有个统一的定义,然后把这个定义演绎成一个哲学体系。孔子是不一样的,孔子在《论语》中每一次讲“仁”,他的讲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读古代先贤哲人的书,他的概念不是一个固定的定义,他在不同的场合针对的对象不一样,他的“仁”的涵义也不一样,这是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所要了解的技巧。

有些学者也注意到“仁”的不同,比方说写过《万历十五年》的黄仁宇,他就注意到“仁”的不同涵义,他说到“仁”是人最容易获得的品质,但是“仁”也是最难保持的品质,这是一种说法。再一个是编辑《中国思想通史》的侯外庐,他提出在一般的道德方面“仁”是国民的属性,但在具体制度方面“仁”是君子的属性。它即是国民的属性也是君子的属性,你要做一个君子必须具有“仁”的品质。

那么讲“仁”的这一套跟道家的就不一样,道家是批驳儒家的这套理论,所以我们来看老子的这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说它完全是一种利用关系,包括天地。这样的一种说法肯定是跟儒家不一样的。

关于“仁”,我们来看一下《论语》当中具体的讲稿,通过孔子回答学生的提问,我们来看什么叫做“仁”,“仁”的智慧它有哪些方面的涵义。先看他对同一个学生问“仁”的回答。樊迟向老师请教“仁”是什么意思,孔子就说:“爱人”。这里大家注意,儒家讲的爱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它是一种亲子之爱,就是我们家庭给予血缘关系的这样一种爱,同时它也可以是一种博爱,所以康有为的《论语注》里面就直接说博爱就叫做“仁”,这样一种通过血亲关系的爱推广到一种普遍的爱是“仁”的一个涵义。另外有一天他又向老师请教什么叫做“仁”,孔子就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子的意思就是说你在生活起居方面的一种态度,要庄重谨慎,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候要严肃认真,跟别人交往的时候要讲究忠诚、守信,这就是“仁”,而这样一种品质你即使到了一个落后的地方,比如说蛮夷地区,你也不能丢掉它。实际上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仁”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这是孔子跟樊迟讲的,孔子对同一个学生在两个不同的时候说的。

下面看一下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问关于“仁”的不同的解释。

第一个解释,“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有一个得意的学生叫颜 渊。孔子对他说,什么叫做“仁”,克己来约束自己、来符合理智,这就是“仁”。颜渊又继续请教他的老师,问能不能举具体的例子给我,于是就有下面一段话,大家都会很熟悉,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你的视听言动都要符合儒家的礼制,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就达到了“仁”的境界。这是他跟颜渊解释的“仁”的涵义,他跟樊迟说的看似不一样,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而他这种“克己复礼”的观念,约束自己实现某种理想和报复的这样一种智慧,对中国很多的大人物、有一番作为的人物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个,由己及人。孔子另外一个学生仲弓就向他请教,什么叫做“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大宾就是贵宾,就是你出门像要见贵宾一样。最后他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非常重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而这样的话在《论语》里面都有,这个意思的表达在《卫灵公》里面有记载,有位学生就问:“老师能不能给我一句话,我终生受用。”孔子说有,“恕”,什么叫宽恕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注意,这八个字,在1993年世界宗教会议上就通过了一个文件,这个文件叫《走向世界伦理宣言》,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宗教组织都在这里开会,把全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当中最有朴实价值的观念写到宣言里面,而儒家文化被写入宣言里面的就是这八个字,这八个大字也成为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种贡献。那么在欧洲在美国在西方世界,孔子的这八个字也是非常有影响的,在联合国大楼的墙壁上就有孔子的这八个大字,在德国最大的公园里面也有这八个字。而这八个字在我们今天来说仍然是有用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碰到很多事情,具体例子不再详细展开,如果我们经常地想象这八个大字,我们就会尽可能少的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另外一个学生司马牛问“仁”,孔子说言语谨慎为“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这个“讱”的原意就是说话要缓慢迟钝。孔子对说话的方式,什么是“仁”什么不是“仁”,有他的一些说法。司马牛这个人,按照司马迁在《史记》里面说他的性格是话很多,性格很急躁,孔子依据他的特点而回答。在人们日常言谈说话方面,孔子在另一方面也提到,一个人说话说得慢一些、谨慎一些,不要太张狂、太狂妄,那么凡是那些“巧言令色”、花言巧语这样的,都要离这些人很远,是不能接近的。

另外在《里仁篇》里面说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个“讷”和“讱”是同一意思,也是你说话要慢一些,要谨慎一些。还有我们现在经常用的成语“刚毅木讷近仁”。这样一种观念对后来的人也有一定的影响。就是说人的行为方式和言语方式,孔子建立了一种联系,他肯定的是说话要朴实一些不要花言巧语。

我的博士生导师出了一本书叫《讱庵学术讲论集》,就是他把在全国各地所作的学术讲座都整理在一起出了这本书,“讱庵”是我的老师的号,大家可能不了解什么是“讱庵”,我的老师实际上是用孔子的这个涵义约束或者是激励自己,就是说你在发表演说、在到处演讲的时候要谨慎,而不是随便的口出狂言。我想这一点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什么是“仁”的智慧。

这些都是回答不同的学生什么叫做“仁”,另外孔子也会正面的来阐述“仁”的道理。他有一句话叫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什么叫“己欲立而立人”,就是说你想有所成就之前你应该想到别人,自己想要飞黄腾达也应该希望别人也要飞黄腾达。后来有句名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一种思想的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孔子对仁的一种理解。还有一个,我想对大家都有一定意义的,“仁者寿”,这三个字上边有一句话,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一个充满智慧充满乐趣的人可能就会偏重于水,同时他可能喜欢动,这种人是快乐的。现在可以引申,凡是喜欢动的人、喜欢海内外旅游的人都是快乐的人。但是仁者呢它属于静的,这种静体会到了“仁”的一种境界,而这样一种静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长寿,只要能够作为一个仁者,你一定是会长寿的。所以在座的各位听众,我今天讲的什么话你都可以忘记,唯独要记住这三个字:“仁者寿”。

还有,孔子阐述仁者有四个字,叫做“里仁为美”,就是我们跟有仁爱的人做邻居这是一种美,大家以后选择邻居的时候看看这个人有没有“仁”的品质,如果他有这方面的品质,有某些君子的气度,我们跟这样的人做邻居我们一定能获得和分享美的。“仁者寿”之外,“里仁为美”也是我们可以借取的。当然要做到这一条我想可能要求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就是说在现有的条件当中怎么样来构建一种“仁”的气氛,这个我们还是可以作出努力的。这些是对我们实际生活有借鉴的智慧。

2.“中庸”的智慧

孔子生活的时代大家知道是春秋,从春秋到战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社会矛盾社会斗争非常激烈的时代,孔子的主张是“中庸”,为人处事要“中庸之道”,不要过分,这一点在儒家思想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知道四书里面,除了《论语》和《孟子》以外,还有《大学》、《中庸》,而《中庸》里面就是要讲“中庸之道”,那我们可以把它结合起来读。

第一个是过犹不及。而这个“中庸之道”,子贡就以为做的比较过分是不是要好一些呢,孔子说不是的。“过犹不及”,你做得过分和你没有达到是一样的,正好的就是中庸,这是说在很多人为形式当中我们不要走向偏激,走向一种绝对。

第二个是乐而不淫。大家知道《诗经》里面第一篇就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论语》中有好多是谈《诗经》的,其中谈《关雎》这一篇,就说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这首诗为什么好呢,好在它表达了一种快乐,男女之间的爱,但是它不过分,这个“淫”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淫荡”的“淫”,而是指过分。大家知道,要是一个地方连续几天下雨叫它“淫雨”,祭祀搞的过分叫“淫祀”,表达快乐不要过分,表达悲哀也不要过分。这个是讲诗歌的创作欣赏,要表达一种思路,这样的一种创作欣赏是符合我们生理和心理健康要求的,这是我们应该肯定的一面。当然,对于我们汉民族的情绪方面,它的这种表达方法可能有负面的东西,由于汉民族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内敛,比较中庸,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我们民族在情感表达方面缺乏世界上别的民族狂欢的表达方式,我们看到很多民族是有很多的方式表达狂欢,比如巴西,每年都有狂欢节,大家全都上街,跳桑巴舞,载歌载舞,全民族狂欢三天。欧洲有位小说家拉伯雷写的《巨人传》,那里面写欧洲的狂欢节在每个城市的广场杂耍、卖艺,演出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中国我们现在看来即使在今天,全国上下各个城市公园里面,最多的娱乐方式是跳舞,老年的男男女女在跳舞,跳得非常的中庸,基本上没有狂欢的那种的样式。一个民族有没有狂欢的需求呢,是有的。我经常讲中国人在两个场合表达他的狂欢,一个场合是喝酒,尤其是北方人,北方人一喝酒就是划拳,我们在酒店里一看到许多人在划拳他就是狂欢的,一定要一醉方休的;另外一种表达狂欢的就是传统方式的闹新房,新娘子三天之内无大小,即使是小孩子也可以在新娘的脸上摸一摸,这在过去正常的情况是不允许的。而在其他场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都是内敛的,这和孔子所提倡的中庸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第三就是和而不同。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做到和谐,但是又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各自的差异性,而这个和而不同,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有中庸的智慧。孔子认为君子是可以做到“和而不同”的,而小人呢则是“同而不和”的,就仿佛表面上跟你的观点一样,背后却是不一样的,背后搞点鬼,这叫做“同而不和”。另外跟这个观点相近的是“群而不党”,在这里要注意这个“群”是指“合群”,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与人之间要讲团结,这个“群”的观念在孔子生活的社会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孔子认为我们要达到“仁”的智慧就一定要合群,但是不能结党营私。这样一种“群”的智慧我们在儒家当中其他的地方也可以发现,比如他讲的诗,诗歌的功能叫做兴、观、群、怨,就是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有一个师弟是哈尔滨大学的副校长,他把这个兴、观、群、怨写了四篇论文,都已公开发表,他是从学术上讲诗歌为什么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儒家的教育里面也讲到“乐群”,叫“敬业乐群”,就是说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要有中庸的思想。我们对所从事的事业要非常的认真、敬业,同时也要“乐群”,“乐群”就是要搞好团结。我在读硕士的时候,我的老师程先生在刚开学的时候就跟我们讲了,《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要我们做到“敬业乐群”,程门弟子由于老师讲究“乐群”,所以多少年以来程门弟子的关系都非常的好,一直到今天。

那么“群”的观念就是要和别人搞好团结,并把这个也视为一种很快乐的事情。你要做到合群,要做到和而不同,在很多方面你都要做到一种中庸的姿态,如果一个人非常的偏激,那他的朋友是很少的,古人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你如果要求得非常的严,非常的苛刻,你是无法做到“群”的,所以你只有以中庸的智慧才能做到“群”。

第四有所不为。孔子曾经说过:“不得中行而与之。”如果我不和中庸的人为道的话,其结果就是狂和狷,狂者是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而这样一种有所不为的思想也接近于中庸的思想。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是批评作家钱锺书的,说他是一个很狂的人,钱锺书反过来说我不是一个狂者,我是一个狷者,就是我是有所不为的。有所不为是说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你要加以区分,有些事情你不去做才能有时间去做你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可以举钱锺书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例子。当代学者以能在中央电视台露面是一种光荣,大家知道中央电视台过去有个节目叫做《东方时空》,里面有一个“东方人物”的专访,中国的很多大学者都在这个栏目当中露面,但这个栏目唯一的失败就是它想采访钱锺书被拒绝了,在钱锺书看来就是要做有所不为的。虽然钱锺书有很自负的一面,但是看来他是吸取了孔子所说的有所不为。

第五允执其中。一个纯正的人怎样做到中庸之道?这样一种中庸的智慧在我们今天构造人际和谐关系的时候,实际上是提供给我们一种依据。我们要把握适当的分寸和尺度,而这种分寸和尺度用今天通俗话来说就是一个人做人处事不要把事情做绝,不要把话说绝,这都是不符合中庸思想的。这样一种思想在老子里面也有相近的说法,“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个人话说的很多,好像是要把道理说尽,这样不好,不如守中,还不如中庸之道。言语夸张、说话很多、说话又偏激这样一种态度,孔子和老子都是反对的。所以老子有一种态度: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一个人说的花言巧语、非常动听的话,这个人一定是信誉很少的。那我们看到现在很多西方的政客,竞选的时候花言巧语的,美言很多,但是当了国家领导人之后兑现的很少。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怎样有中庸之道、中庸智慧,这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实际生活当中常常是不容易把握这种分寸和尺度的。

3.“学习”的智慧

我们今天这样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孔子是一位非常重视学习的智者,今天我们在大连图书馆,在座的各位听众都是非常注重学习的,双休日大家利用休息时间来听讲座,这就是一种爱学习的表现。儒家这种经久的传统,经久不衰的流传下去,其中有一点就是爱学习,重视教育,而这样一种智慧我把它概括为九条发展。其中有两个前提,三种态度,四种方法,这些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我只是把它归纳一下,便于我们记忆。

第一个前提:学习是一种快乐。大家知道,《论语》第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去学去温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比如大家今天上午来听讲座,有人要坐有轨电车,有人还要以步行等方式到这里来,大家心里想这是很快乐的事情,因为我们可以学习到我们不太熟悉的知识、哲理,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我们不能把学习当成一种痛苦,而现在的教育体制一个根本的弊病就在于把学习当成一种痛苦,这是违背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整套应试教育,使我们民族很多的青少年在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充满着学习的痛苦,而这一种东西确实是需要改变的。我们民族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常常把快乐放到一边,比方体育,我们搞体育比赛首先想到的是国家荣誉、为国争光等等这样一些很大的大道理,但是体育本身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们去打球首先是一种快乐,然后才慢慢谈到竞赛、国家荣誉之类。如何使其变成快乐的事情,我们在这个方面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如何使我们生活当中很多方方面面的事情不要把它政治化,不要把它一上来就是很宏伟的大道理,也有一段很远的路要走。

第二个前提:一般人都要学习。孔子曾经说过“生而知之”的人是最上等的人,“学而知之”是次也,遇到困难再去学习又次也,如果遇到了困难困惑而不去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人。孔子的这句话就是说学习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这句话我们可以解释为凡是中等智商的人都可以学习。我的老师张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叫《学校论》,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办学校,学校这种教育制度是为什么人服务的。张先生说按照孔子的说法这种制度是为中人而立,我们现在这些小学高中大学都是为了中等智商的人所设立的。有两类人是不需要上学的,按照孔子的说法是上智和下愚。上智是特别聪明,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是天才,孔子把自己排除在外,说自己是“学而知之”的。那么天才不需要上学,大家看比尔·盖茨,大学读了一年就退学了,成为了全世界的首富。还有一种呢,就是特别笨的,智商特别差的人,怎么教也教不会的人,这样的人上学也没用,是学不进去的。我在学生刚上课的时候,我都会说天才的学生你可以不来听我的课,只要你能通过考试,天才可以无师自通。但是据我的了解天才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我们在座的可能99%的人是中人,只有1%的人是天才。

学习是一种普遍性的,对所有的人来说我们需要学习,而这种学习在今天的这个时代变成了终生的学习,我在读书的时候没有电脑,而现在要使用我就得学习,我们将来还会出现新的事物,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认知事物。

三种态度,第一个就是实事求是。孔子有句很好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知道了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在学习当中我们尤其不能有不懂装懂的毛病,同时我们还要知错就改,这样一种学习的态度和智慧对我们来说非常的重要。我的硕士生导师程先生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出了一本书叫《古诗词精选》,古典诗歌的一个选本。在我跟他读研究生的时候,河南省有一个一般的读者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的这本精选里面有一首诗的地理注释是错误的,因为这位读者是本地人,程先生就非常高兴地感谢他指出错误并且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我再版的时候就把它改过来。这样就非常的好。我现在也是继承了我老师的这种态度,我在学校里讲一门课叫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教人怎样去读一本书。怎样去读这本书是要求有知识的,那么我在讲这门课的时候就立了规矩,就是所有的同学你们有一个任务,帮我找出教材里面的错误,凡是找出一个错误的同学,平时成绩为优,在考试之后的成绩另外加五分,所有的同学都很积极并且最后我都兑现了,我把改正过来的写到新版的后记里面。用这样的方法实际上可以避免一些错误,因为我们经过文献学、校勘学的训练我们的书里面还是有一些错误,那么同学把这本书读一遍并且能发现里面的错误他就会有进步,这是很好的事情,你要很好地感谢他。

第二种态度就是转益多师。就是说我们对于老师的学习应该有一种转益多师的态度,大家知道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儒家的圣人,他3岁就没有父亲了,用今天的话说,以他的家庭环境,并没有很好的条件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怎样来获得这么多的知识和智慧的呢?就是这样“转益多师”,他肯定是个善于学习的人,所以他才能成为这样的一个智者。孔子的学生也说了,孔子是一个多方面学习的人,不耻下问的人。在中国文化史上凡是有突出成就的人都“转益多师”,比方我们的诗圣杜甫,他就直截了当地表达“转益多师”的态度,认为只有不断学习的诗人才会有成就。

第三种态度是学而不厌。学习不要厌烦,老师教育学生一定要不知疲倦,学生呢,要学而不厌。我们要持之以恒,不要有厌烦和厌倦的心理。

学习的方法,第一个是举一反三。我们要启发式教学,通过一点能够产生联想其他知识,我就不多说了。

再就是温故而知新。温习过去的东西才能够了解新的知识,孔子说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够做老师。按照我的看法,全国的师范大学都应该把它作为校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一个老师完全可以通过过去的知识、传统温习继承,同时我们要了解新的东西,这是作为学习的方法。

第三个方法是学思并重。就是学习和思考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我们学习而不去思考的话就会遗忘,我们光思考不学习呢,也是非常危险的,学思并重的方法是可取的。但是在这两个关系当中,孔子更强调的是学,而这种强调学习不排除纯思,纯思对于学术研究问题的思考还是有必要的,在座的各位听众应该有一段时间让自己胡思乱想,去思考些问题,这是有些积极作用的。

第四个方法是学以致用。春秋时期士读《诗经》,你光读出背出这些没用,一定要用到政治外交的场合,你的这个学习才会有用。学以致用这种观点即是学习的方法,也是学习的目的。

4.“反省”的智慧

一个人的修养是从哪里来的?这种修养的途径是反省。而这个自我反省的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困难的能力。儒家的哲学、孔子的思想是非常注重内圣的,内圣就是要自我反省,在孔子的自我反省当中,孔子有自我的内容,比如说怎么样看待别人对自我的不了解,用孔子的话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别人不了解你,你不要担心、不要生气。这样的东西在孔子的《论语》里反复地讲。我们在工作中从这个单位调到那个单位,或者我们换了一种环境,别人不了解你,这个你一点也不要担心生气,你担心的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凡是你有能力的时候别人会逐步了解你,这是我们要经常注意的。

其二,我们如何看待比自己强或比自己差的人。孔子有几个字:“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别人比我好,我要向他看齐,如果别人比自己差,我就要反省了。这样一种态度我们就可以避免一种不良的心态,看到比自己差的人就幸灾乐祸是不对的。

其三,如何进行反省。我们要反省什么内容呢?孔子对弟子讲了些内容,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三就是多),跟朋友说完话之后是不是很忠诚于朋友,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信用,我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是不是要温习(用今天的话来讲即是不是要备课),这是一种要反省的。第二要反省的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六个字:“不怨天,不尤人。”这六个字现在还经常用,在生活当中尤其是遇到问题、遇到困难、遇到不得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不怨天不尤人,而这一点在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有意义。张舜徽先生在“文革”期间被赶到猪圈去生活,就在那样的环境里他写成了几十万字的《说文解字约注》。他不怨天,不尤人,而有的学者就说过是政治把我们耽误了,我们没有机会有学术成就。这就说明遇事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有欠缺的地方,我如何去面对。这个问题现在无法展开,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如果我们不怨天不尤人,我们就会有所成就。都是五六十年代培养的大学生,最终还是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冒出来了,比如说有李泽厚等这些人。外界环境对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有的人有成就,有的人没有成就。没有成就的人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经常怨天尤人。

其次还要注意的是我们要经常自我警戒。孔子说:“君子有三 戒。”这个三戒我们要记住,尤其今天来的比较年轻的人,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血气未定要警戒“色”,一个人在壮年的时候要警戒 “斗”,到老年血气既衰(我最欣赏的就是第三戒)警戒“得”。在我的这个年龄都五十多岁了,所以我就经常要警戒“得”,凡是在学校里面有什么评奖励的时候,我都要背诵孔子的这第三戒,你得到的越多你付出的也会越多。另外一个很深层次的用到这个“得”字,比方说在单位不要把什么东西都得到,这个是我们要做反省的。

另外一个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怎样去做反省,也是如何对待富贵。因为我们现在正处在全民族都在追求富贵的时代,而这个问题尤其具有反省的价值。孔子说对于富贵这个东西,当然钱财大家都需要,但要取之有道。同时他还讲了另外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对大家都非常有用,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能够达到富贵的话,虽然是个拿着鞭子的人(看门人),我也愿意去做,这个没什么关系。如不可求,如果我们做不到富贵怎么办,大家可以记住这四个字:“从吾所好。”按照我喜好的方式去生活。李泽厚曾经解读这一段文字说:“发财确实是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个人能不能发财是具有偶然性的,有些东西我们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比方说学问,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的学问越来越大,但是这个发财的事情是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的。我们要反省我们整个人生价值。反省意义的时候,要记住这四个字:“从吾所好。”如果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做到这四个字,用我的话来说,他具备了极高的人生智慧,达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如果我们能够按照我们喜好的方式去生活,那么人生就是幸福的,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生活,我们要反省的不是要追逐财富,当然财富我们是需要的,是物质条件,但是我们更应该需要思考的是“从吾所好”。

最后我祝福在座的每一位朋友,都具备“从吾所好”的人生智慧,都能达到“从吾所好”的人生境界,都能过上“从吾所好”的幸福生活。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张三夕,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根据2008726日在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演讲整理而成。)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