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生活的儒学
关于儒学的几个问题
《论语》与儒家人生智慧
漫谈国学
《易经》卦象新解
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漫谈
汉代社会的读书生活
北宋政争与《资治通鉴》
新修《清史•艺文志》的现状及未来
《王国维全集》新编与王氏学术研究
四个交通:浅谈古典诗词的解读
清代书法综述
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解读
刘熙载《艺概•书概》研究
一枝最美丽的古代花朵—中国古琴艺术漫谈
一轮明月——弘一大师思想解读
永恒的傅雷精神
两启轩国学十论
跋明黄君 刻本《水浒牌》
关于《四库提要分纂稿》
方逢时生年考
三星朗朗耀陵阳
文徵明书风分期特点及成因
大连图书馆满铁文书解题
《日下旧闻考》版本辨误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文徵明书风分期特点及成因
作者:孙 哲

自元代赵孟頫之后,明代的文徵明是诗文书画的集大成者,在书法史上地位显赫。自明末至今,学习研究其书法者甚众,但皆未能清晰地将其书风做个分期并系统地分析其书风特征,考察其书风成因。本文在比较研究了大量的文徵明可靠的传世书作基础上,试图从其生活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艺术风尚与其思想文化特质与师承交游等诸方面,初步探寻文徵明书风分期特点及其成因,以就教于书界学林。

 

一、文徵明书风的分期

文徵明博雅多能,清名令德,冠绝一时,主盟吴中风雅三十余年。纵观其传世的丰富书作,根据其书学历程,将文徵明书风分成三期。并因而总结出影响文徵明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一期:五十岁前。成化六年庚寅(1470年)至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年)。

成化六年,文徵明生于苏州府。其父文林,曾以进士除永嘉县令。文徵明十三岁,父知博平县,随侍在侧。文林政声人品具佳,与吴宽、李应祯、李东阳、杨循吉、张泰、沈周、吕常、杜堇等士林名流交游。文徵明自此时始,随侍在这些名倾朝野、嗜古博学的名家之侧,经过他们的指导,苦读古文,精研书画。后又与祝允明、都穆、唐寅、蔡羽、吴爟、徐祯卿等订交,相与从游,遂古文书画大进。

文徵明之子文嘉在《先君行略》中记载“公少拙于书”1 。明弘治元年,文徵明十九岁,自滁州还长洲,为邑诸生。岁试时,宗师批其字不佳而置三等。从此文徵明矢志精研书法,日临智永《千字文》十本,不辍寒暑。弘治十二年,文徵明三十岁。父病死于任所,文徵明却尽礼金,以维护父亲的廉名,郡人感动,修却金亭以记。此时文徵明诗文成就斐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平生未得文章力,漫向词场著姓名”。2

五十岁以前,文徵明所学字体涉及的范围很广,在真、行草隶等字体上均花费苦工,书风面目初具。这个时期,文徵明楷书精研晋唐,得《黄庭》、《乐毅》以及欧阳询神韵。年近五十,潜心学颜。行书以《兰亭》、《圣教》为主,兼习唐太宗、赵孟頫、康里巎巎,陆游、苏轼、黄庭坚等诸家。隶书得《受禅》三昧。篆书学李阳冰。草书师智永与怀素。他善于总结提高,所谓“既悟诸笔法,遂悉弃去”3,以夯实自己的书法基础。

文徵明此期作品已具清爽之气。二十五岁时写给蔡羽的书札《子西集帖》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尽管在用笔和章法上显得稚嫩,牵丝连带较多,个别字结体还不稳,但其书风渐已发轫。

《即刻帖》是文徵明给吴爟写的信札。此帖从落款“壁顿首”可知,这是四十二岁更名以前的作品。作品风格无论是从笔法还是章法,都深受康里子山的影响,是其早年学康的代表之作。四十五岁的文徵明为唐寅《悟阳子养性图》作《悟阳子诗叙》,字体端庄秀丽,温文尔雅,用笔圆润清朗,明快简洁,而又蕴藉含蓄,通篇风格安详,静穆肃美,起按分明,节奏有度,深得《圣教》之妙。四十九岁所书《明故黄君仲广墓志铭》,带有浓重的颜体意味。五十岁前后的《伏奉钧翰帖》,用笔结构多自欧体,结体虽紧密,但明显板滞,而未能臻疏朗宽绰的境界。

第二期:五十一至七十岁。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年)至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年)。

从二十六岁起至五十三岁,文徴明曾先后九次应试,均未能第嘉靖二年癸未(1523),五十四岁的文徵明得工部尚书李充嗣举荐,入京任翰林待诏。此时明朝政治黑暗,由于文徴明非出身正途,故时遭排挤,使文徵明感到失望。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所发生在朝廷内部的“大礼之争”,更加坚定了文徵明致仕归隐的决心,经三次上书,最终获批准。15261010日起程离京,次年春夏之交回到苏州老家。建“玉磬山房”,“杜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4,过起了“人望之若神仙”5的生活。

文徵明在翰林院三年时间内,交往更广,眼界更宽,扩大了影响。而职责所在,也为他提供了提高书法技艺的机会。明代丰坊在《书诀》中说,文徵明“五纪之后,因书诰敕,颇兼时体,渐尚整齐。”6回到苏州老家的文徵明,潜心诗文书画创作。从书法方面来看,他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笔结构和章法都明显沉着平和了。

仔细考察文徵明五十岁后的小楷书作,可见其上溯晋唐和汲取欧阳精髓后,又参入右军笔意,字里行间也时时流露点赵松雪的韵味。特别是他五十一岁到五十七岁这段时间的书作,更多取法欧阳询,楷法谨严,有人甚至说他“把欧体的大字促为小字”7

今天能看到的文徵明被举荐入朝后的第一幅作品是他五十四岁时所书的《寿乔白岩六十序》,时在嘉靖二年三月,而文徵明是当年四月入京,闰四月初六授翰林院待诏。乔白岩即乔宇,着力举保他任待诏一职,故这幅作品用功亦属必然。这一作品是这一时期文徴明小楷的代表之作。五十九岁时所书的《吴公墓志铭》中充满了王羲之小楷的气韵,梁所说的:“文衡山书《吴公墓志》,方整遒劲,力追唐人”8,而周道振则说:“非但力追唐人,实上参晋法,具有《黄庭》笔意”  9

文徵明的行书书风此时也发生了转折,在融合苏、米、康及上追《圣教》之后,开始形成自家面貌。《辱书帖》既有康里子山的爽利之气,又不乏《圣教》清和之雅。《紫宸朝下帖》所书写内容为七律《赐长寿綵缕》(《甫田集·卷十》中收录),讲的是文徵明在翰林院被赏赐之事,因此应作于待诏三年之时。这幅书作以黄庭坚的行书为面貌,用笔大刀阔斧,干脆利落,虽然采用了黄庭坚的大气,去掉了黄庭坚用笔的抖动摇摆,在结体取势上也没有黄的倾斜,章法布局均匀,没有明显的大小参差和上下左右穿插。这是文徵明存世众多的以山谷笔意作大字行书的作品之一,较准确地反映其这个时期大字行书的风貌。

六十三岁时所书的《石冲庵墓志铭》,用笔含藉润温和,自然朴雅,以《黄庭》结字用笔为主,间以欧赵。他在同一年所临写的《黄庭经》,与右军所书酷似,但用笔略显过巧。六十六岁所书的《嘉定新建思贤堂碑》,大字楷书,欧风格浓郁,险劲犀利。文徵明以欧体写大楷,所见者仅此一幅。

在行草方面,此时文徵明的代表作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以康里子山笔意为主,但结体不同。这类作品不仅字体稍大,而且行笔速度也有所增快,笔画粗细对比不甚强烈,用笔爽利,起笔、行笔、出笔三者交代得很清楚,笔锋的转换与笔画之间的衔接过渡、提按的轻重变化,表现出其非常的控笔能力。如其六十六岁时所书《元旦朝贺诗卷》、六十七岁所书的《乐志论》、《雪诗》。

二是全仿宋字。这类作品无论从字形、用笔的变化、行笔的速度节奏,乃至通篇的神韵,均以宋人行书为基调。字形开张放纵,气势雄强而不失韵味,节奏明快而富有变化。如《游虎丘诗卷》(六十五岁书),《游天池诗卷》(六十九岁书),《恭候大驾还自南郊》(七十三岁书)等。《万岁山四首》第一首《万岁山》模仿苏轼行书,第二首《南台》模仿米芾,第三首《太液池》采用黄庭坚的笔法。第四首《平台》虽似以《圣教》为主调,却尽含宋人笔意。值得一提的是,此间文徵明以宋人笔意书写了的大量的行书扇面,大都相当精致,即使寥寥数行,也能尽显风貌。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两个:一是六十八岁的《纪行诗卷》,是文徵明在北上入京时所作的诗十三首。结构严谨,笔致劲峻,气机畅达,薄而能厚,刚而能柔,从首至尾,无一懈怠,无一败笔。二是《滕王阁序》,当是文徴明中年行书的代表作,至今仍广受喜爱。

第三期:七十一至九十岁。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

“文徵明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忘学,亦未尝一日忘取友以自益。”10文徵明此时虽年已耄耋,在书画诗文方面,仍用工甚劬。他多次为好友以小楷书写《前后赤壁赋》、《归去来辞》。八十三岁以败毫仿黄庭坚笔意书旧作《新燕》诗。八十六岁为芝室作小楷《后赤壁赋》。晚年目力不衰,尤喜以小字为人书扇,得之者如获拱璧。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二月二十日,为御史严母书墓志时,执笔而逝,享年九十岁。可谓一生与书艺相伴始终,死而后已。

此时,文徵明书法代表作有: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跋、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跋、赵孟頫小楷《大学》跋;小楷《书锦堂记》、《文昌帝君传》、《心经》、《北山移文》、补书赵孟頫《汲黯传》、《子虚》《上林》两赋;行书《出师表》、《赤壁赋》、临兰亭序》;《正气歌》(刻石嵌于文丞相忠烈祠堂壁);四体千字文;行草书《古诗十九首》、《千字文》;为吴瑞子兰重书旧作《金蕉落照图诗》,书临邓文原《急就章》等。

此期文徵明行草精品最为后世称道。用笔上融苏、黄、康、赵诸家,间以右军笔意,具赵书的遒丽、黄字的奇崛、苏字的内蕴、米字的爽利、康字的明快、王字的逸韵,不同作品各自有侧重。嘉靖二十二年癸卯七十四岁行草书《自作诗册》,最为精绝,曾入《平远山房法帖》,今已难覩。这幅作品典雅优美,线条流畅温润,节奏不激不厉,笔画精致,通篇气韵相贯,颇得右军三昧。正如清代梁章钜所说:“《圣教》结构处,反正相生,画画有锋相向。昔人所谓侧笔取势,于此见之。前辈唯文衡山先生最得此秘。”11八十四岁所作行书《陋室铭》、八十五岁所作行书《西苑诗》、八十九岁所作行书《杂花诗卷》、《兰亭序》、《七言诗册》、《千字文》等,也极为精到,各臻化境。

这一阶段文徴明的小楷取法高古,成就最高。八十九岁所作的《苏轼赤壁赋帖跋》,精工细致,笔画挺拔劲健,结体严谨而不失疏朗空灵,如此高龄,用笔尚能如此不苟,真令人叹为观止!八十一岁所作之《雪赋》及《月赋》亦是其晚年小楷的代表作。《雪赋》端庄严整,笔划线条精致,一字之内,布白均衡,无论横划竖笔,都爽利秀劲。文徵明此时的小楷上摒除欧风,尽得《黄庭》、《乐毅》之妙,虽有用笔尖微小疵,然无伤大雅。正如明代谢在杭所评:“古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国朝文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12文嘉评其父这个时期的书法作品说:“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13

 

二、文徵明书风的特点

综上分析,文徴明的书风特点如下:

一是气质。文徵明鉴识精明,立意高远,又泳涵经史以通名理,有正人君子醇正清雅之风,绝无跋扈嚣张之气。特别是应诏入京的三年,因专业书写诰敕,不仅书艺大进,且书风尚渐整齐。评“文衡山书方整遒劲,力追唐人。晚年始一意永师,求之圆润,而神韵蕴藉矣。”14

二是用笔。文徵明汲取了赵孟頫的圆润、欧阳询的严整、二王的飘逸和黄庭坚的清劲。起笔多用露锋,或露藏兼之。行笔中锋,筋骨血肉匀当。转折处方圆兼用,富于变化。点拂波捺之间,使转运行之际,笔笔有自,处处见法。用笔之妙,珠圆玉润,清气拂颊,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姿媚之内。特别是八十岁以后的作品,心手相忘,全以神运,出神入化。清人评价道“衡山太史书画瓣香松雪,笔法到格,乎入吴兴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闲适之趣味,别敞逕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洁所至15

三是结字。文徵明的行草书结字,与米芾风格迥异,绝无大起大落的左欹右侧,稳健如赵松雪,又不囿于赵书。在稳健的同时,个体字的布白又十分巧妙。文徴明书作的单个字在平正中,通过阔白、开张、上提、错位等方法,经营好内部空白,轻重虚实相称,使得结字活泼,富有动势,寓险绝于平正之中,含秀姿于端庄之内。文徵明的结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字带画意,常常将山水兰竹的画法参入笔画,或穿插萦带,或枝叶相叠,画意横生,如“风舞琼花,鸟鸣竹涧”16

四是章法。文徴明书作章法与其绘画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澍《虚舟题跋》中评价文徴明《兰亭图》的章法十分精到:“为《兰亭图》者,不难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独能传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意,乃佳。待诏此图,用意闲远,能使繁者简,实者虚,恍如亲见当年游目骋怀啸咏自得,一段和明悦畅意象17。这也正道出了文明经营章法的妙处。他的书作大都从高处落墨,以远处养势。疏而不散,旷而不空,大有一泻千里之感。文徴明的行草书作,章法大都取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在一行中沿着中线左右摇摆。从字与字的关系看,随着笔法和墨色的变化,写出疏密错落有致、轻重大小相间的形态。从整体看,上下左右映带,笔断意连,气势连贯,和谐统一。

文书的缺失,有众多评述。项穆在《书法雅言》中云“徴仲比于子昂,资甚不逮,笔气生尖,殊乏蕴致”18。丁文雋在其《书法精论》中说“文徴明继枝山之后,所作小楷多钟王欧褚遗意,至于行草则一意摹拟松雪,虽有妩媚之姿,而无雄强之气”19

徴明对古典书法的全面回归与继承是继赵孟頫之后的第一人,从篆隶到楷行草,涉及古典的方方面面。而且,对每一种书体,文氏莫不奉古贤为矩鑊,悉心追摹。他的古典书风之格调,远较明初书家高明。故清代梁巘说“文书整齐,少嫌单弱,而温雅圆和,自属有养之品”20平和典雅是文徵明一贯的书法风格,这或许与他本人心性的谨严与认真,坚守儒家中和温柔的审美风范有关。

 

三、文徵明书风的成因

从弘治到隆庆的八十多年间,以文徵明等为代表的吴门书派,一扫明初以沈度为代表的台阁体书家的恬淡之气,将明朝的书法推向了高潮。考察文徵明书风的形成,须从有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两个方面来看

(一)客观因素

1.经济社会环境

文徵明在世的九十年间,正处在盛明末期和晚明中叶。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吴中地区经济已获得大发展,一派繁荣景象。苏州城至成化年间已是“列巷通衢,华区锦肆,坊市綦列,桥梁栉比”21。商品经济促进了人们文化修养的提高,市民阶层和有闲阶层开始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享受。许多人热衷于造园修林和书画收藏,山清水秀、风光优美的吴中景观,又为擅长诗词书画的文人提供了创作平台。文徵明就曾为拙政园三十多处景观题匾作记。另一方面,社会风气及传统轻商意识悄然发生改变,苏州地区以商贾为第一等职业的风俗开始盛行。有相当社会地位的文人乃至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的著名文士从事规模不等的工商业活动,是明代中后期的“时之所趋”。这为吴门书画的消费孕育了广阔的市场。

2.苏州文化环境

宋元时期,太湖一带是文人书画家的云集之地。元代赵孟頫、张雨、黄公望,倪赞、吴镇、王蒙、杨维桢等等都曾活动于此。由于苏州地区曾是张士诚的根据地,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之后即对苏州地区采取高压政策,着力加以摧残,文化几近荒芜。至宣德年,随着朝廷对吴中文人政策的相对宽松,大批吴中士人通过科举逐渐走上了仕途,苏州文化重获活力。明代王鏊《姑苏志》和清代李铭皖《苏州府志》详细统计了13701537年间54次科举考试中苏州乡贡和进士名录,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地区在有明一代拥有会元、状元头衔的文人共有十三人,而其中八人集中在天顺八年至弘治十八年这短短的四十年间充分反映出苏州文化在十五世纪后半叶的复兴。文化的复兴必然会连带苏州整体地域意识的重新树立。此时正是文徵明三十六岁之前的时期。文徵明曾骄傲地宣称:“故天下之言人伦、物产、文章、政业者,必首吾吴。而言山川之秀,亦必以吴为胜”22

当时位摄重篆的吏部尚书吴宽和户部尚书王鏊,对吴中文化的提携和倡导,对吴中文人书画风气的流衍传播发扬,对沈周的奖掖推崇和后来使文徵明书画誉满京师,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他苏州人士如兵部尚书徐有贞(祝允明外祖父)、山西布政司右参政祝颢(14051484,祝允明祖父)、太仆寺少卿李应祯(祝允明岳父)等人的鼓噪和推广,苏州文人的喜好逐渐成为全国审美趣味的风向标。,顾炎武曾感叹:“明人有谓,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23。而吴门书画界的魁首沈周、文徵明声名远播,喻示着吴门书画的崛起势头已不可逆转。

3.时代书风

明朝洪武七年(1374),设承办内阁缮写工作的中书舍人一职,任此职者必是善书者。后来,明成祖还特在中书舍人中选拔二十八人专习王书,台阁体书法遂盛行于朝野。周宪王朱有燉在他集成的《东书堂集古法帖自序》中说“至赵宋之时,蔡襄、米芾诸人虽号为能书,其实魏晋之法荡然不存矣。元有鲜于伯机、赵孟頫,始变其法,飘逸可爱,自此能书者亹亹而兴,较之于晋唐虽有后先,而优于宋人之书远矣”24。对宋人取意书风的扼制,及对元代赵孟頫书法的推重,使书法的发展朝着少意味、重功力的方向发展。到明中叶,以苏州为中心,松江、昆山、常熟、嘉定、嘉兴一带书风大盛,吴门书派于苏州崛起,吴宽、李应祯、沈周著称于世,一股“清丽古雅、神韵蕴藉”的清新之风吹遍明朝的书坛。

(二)主观因素

除客观因素外,还要从道和艺两方面分析文徵明的书风成因。

1.道之方面

品格。古人说“书如其人”。文徵明是非常执著的儒家思想维护者。他曾坚决反对明代黑暗的宦官政治。沈周曾藏有米友仁所作《姚江图》,后为宦官夺去。文徵明在《题沈氏所藏石田临小米大姚江图》一诗指斥:“忆昔检人贿为囿,黩财更假狂阉手。千里珍奇归检括,故家旧物那容守?”25另一方面,文徵明又具仁爱之心。在他所作的大量墓志、传记、赠序中,对为政清廉仁爱的官吏,不论地位高卑,都详加记述表彰,认为“以爱民为心,则政必出于实”26。文氏恪守儒者的义利操守,拒金葬父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

从文徵明一生的行状看,他为人处世“和而介”、“不面折人过”27,这是他长期受儒家传统思想浸淫的结果。体现在书作上,则蕴藉冲和,温文尔雅。关于其品行,朱彝尊说“先生人品第一,书画次之”28。时吴中才子风流倜傥者居多,如唐寅、祝允明、钱同爱之流,皆声色流连,而文徴明虽“日欢然无间”,但能做到“异轨而齐尚”,“足无狭邪履”29。成全了人品与书风的完美无瑕。也正因如是,性格放荡的唐寅对文徴明的品行五体投地。他曾致函文徴明“徴仲遇贵介也、饮酒也,声色也,花鸟也,泊乎其无心,而能断在其中,虽万变于前而不可动者。寅长徴仲十阅月,愿例孔子,以徴仲为师,非词伏也,盖心伏也。诗与画,寅得与徴仲争衡;至于学行,寅将捧面而走矣”30

审美。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亦必善书。自来书画兼擅者,有若米襄阳,有若倪云林,有若赵松雪,有若沈石田,有若文衡山,有若董思白。其书其画,类能运用一心,贯串道理,书中有画,画中有书,非若后人之拘形迹以求书,守格辙以求画也”31。文徵明的书法审美观念很多来源于其对中国文人画的体悟。

文徵明学画于沈周。沈周是广泛继承前人成就的大家,转益多师,不局限在一家一派上。这使文徵明能够通过观摩学习业师的作品,进而研习前代诸大家的画法,多方面的继承、借鉴前人的成就,绘画审美风格也趋于精致秀润。从他的《曲港归舟图》、《楼居图》、《溪桥策杖图》、《绿荫清话图》、《临溪幽赏图》等等的作品中,足以展现这种“平和温柔”的艺术境界。吴宽评价:“文徵仲书画为当代宗匠,用笔设色,错综古人,闲逸清俊,纤细奇绝,一洗丹青谬习”32。这种绘画审美思想直接影响到文徵明的书法创作,形成了用笔结字刚柔徐疾适度、章法布局精细秀美的艺术风格。

学养。文徵明曾学诗于都穆,曾学文于吴宽。《文徵明年谱》记载:“文徵明16岁那年,返吴后,与唐寅、都穆订交;从穆学诗”。文徵明26岁那年,“以父命从吴宽游,时宽居继母忧于家,喜甚,悉以古文法授之,且为延誉于公卿间”33。后来通过广览群书,诗文名气日益大振,文徵明的诗文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为“吴中四才子”之一。文嘉在《先君行略》中写道:“公少时,外若不慧,然敦确内敏,虽在童稚,人不敢易视。稍长,读书作文,即见端绪,尤好为古文词”34。他一生写下了许多诗文作品。笔者对《文徵明集》中的诗文作了一下统计,文氏作诗,包括古诗、绝句、律诗等在内共2682首,填词52首,作曲6套,作文包括叙、记、铭、题跋、行状等等各种文体在内共计627篇。未必裒集无遗,而仍可说明才情之高。王世贞说:“先生好为诗,傅情而发,娟秀妍雅,出入柳柳州、白香山、苏端明诸公。文取达意,时沿欧阳庐陵”35。李日华评:“文衡老诗,清缏婉约,州历下诸公,每以‘吴’日之。然独施于登眺宴集,或稍涉轻缛流易耳。余见屠伯起所藏公书《文信公事》四首,不独忠愤激烈,耿耿有贯虹偃日之气,而语格亦多雄浑典硕,舍杜老未易窥者。乃知公养邃蓄深,盖难为垂綆也”36。正是由于其综合学养之深,才使得他的书作书卷气盈纸,以至身后亦“藉甚不渝”37

2.艺之方面

师承。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记述“余至姑苏,在衡山斋中坐,清谈竟日,见衡山先生常称我家吴先生,我家李先生,我家沈先生。其平生所师者,此三人也”38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一生布衣,工画善书,为“吴门画派”的奠基人。沈周书学黄庭坚,点画劲健,体势开张。一般的书作均能得山谷之貌。文徵明一生的作品中有许多仿黄山谷的字体或笔意,均受其影响。

李应祯,初名,字应祯,后以字行,官至南京太仆少卿。博学好古,尤善书法,早年书学二沈台阁体,后逐渐脱离时风,钻研古法,由宋及唐而溯源晋人,风格清润端庄,雍容儒雅。他认为学书者的大忌是“聪达者病于新巧”和“笃古者泥于规模”39。文徵明在《跋李少卿帖》中记载:“公既多阅古帖,又深诣三昧,遂自成家,而古法不亡。尝一日,阅某书有涉玉局笔意,因大咤曰:‘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踵?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40。李应祯主张学书勿趋时人,力追高古,无异于给文徴明的学书道路上放置了一盏指路明灯。

吴宽,字原博,号匏庵、玉延亭主,曾官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能诗工书,善楷、行,书学苏东坡,在明代前中期颇擅书名。正如邢侗所言:“匏翁书法法苏学士,浓颜厚面,祛去吴习,亦毕竟赵宋本色耳。超著实难”41。与沈周一样,吴宽的书法直接宋人,为当时吴中书坛吹入一股清新之风。文徵明许多书作中所流露的苏体风貌,应源于此。

交游。如前所述,文征明曾学文于吴宽,学诗于都穆,学画于沈周,学书于李应祯,并从游于王鏊、史鉴等人。这些前辈的耳濡目染,对文明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后来曾赴京师任职三年,扩大了交游,开阔了视野,也有机会接触了更多的公私收藏,可谓书艺方进大雅之始。

明的交游相当广泛,特别是与祝允明、唐寅、王宠等人的紧密过游,相互间的书画技艺切磋,不仅使他们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书学思想的一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审美情趣的相似性,书风的趋同性。更主要的是形成整体的崛起,从而成为吴门书派的中坚力量。虽然都是书法大家,但也各自有所侧重,文明与祝允明谈论书法的话题较多,与唐寅谈绘画的题材较多,而与王宠则侧重于交流诗词。

收藏。文徵明精鉴赏,收藏,称著一时。明代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记载“文衡山最喜评校书画,每客至,辄入书房中捧卷出,展过,复捧入,数反不倦”42。文徴明经常与吴中友人一道藻鉴、题跋、临摩了诸多名家真迹,文徵明的书风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不仅如此,文徵明还从晋、唐、宋、元、明书家作品中汇集甄选精品,辑成《停云馆帖》。其帖成书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至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历时二十三年。由其子文彭、文嘉摹勒,温恕、章简甫镌刊。初为木刻,仅四卷,不久即为火焚,故四卷本极为难得。渐次增至十卷,毁于火,后仍重刻于石。文徵明生前共刻成十一卷。文徵明卒后一年,第十二卷成,刻有文徵明楷书《黄庭经》和行书《西苑诗十首》。《停云馆帖》全帖共百二一石。此帖除了可供研究文字学和书法艺术外,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古代历史、文学史和工艺美术方面的研究资料。世人对此帖评价甚高。近人张伯英《法帖提要》:“此刻伪书独少……《闲者轩帖考》谓《停云》清劲不俗,为近世诸刻第一,此论甚公”43。张庭济《清仪阁金石题识》曰:“文待诏父子经营数十年,成十二卷,又有章简甫细意摹勒,故有明数十汇刻,惟无锡华中甫真赏斋刻出其右,余若郁冈、余清、快雪,具逊一筹。用功深者收名远,天下事类如是也”44。从《停云馆帖》中,还可以考察到文徵明书风的所自和文氏父子对中国书法的巨大贡献。

 

 

注释:

1】《文徵明集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出版,第1622

2()文徵明.《甫田上海千顷堂书庄, 清宣统3(1911)

3】《文徵明集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出版,第1622

4(明)王世贞.《王世贞文选》(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3

5()文征明.《甫田集》  上海千顷堂书庄, 清宣统3(1911)

6()丰坊.《书诀》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

7】周道振、张月尊《文徴明年谱》,百花出版社,1998年第1

8 ()梁巘.《承晋斋积闻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9】周道振、张月尊《文徴明年谱》,百花出版社,1998年第1

10】周道振、张月尊《文徴明年谱》,百花出版社,1998年第1

11()梁章钜.《退庵随笔》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 1995

12】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明刻本

13《甫田集》三十五卷本,文嘉《先君行略》

14()梁巘.《承晋斋积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15】清方薰《山静居画论》。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16】马宗霍《书林澡鉴》卷十一,陶宗仪《书史会要》。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17】王澍《虚舟题跋》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664

18】项穆《书法雅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第520

19】见丁文雋《书法精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6月版,第90

20】梁巘《评书帖》,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76

21】《同治苏州府志》卷九,见《苏州史纲》第658

22】文徴明《记震泽钟灵寿崦西徐公》,见《文徴明集》第1263

23】明顾炎武《肇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4】自黄惇《中国书法史 元明卷》第17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25()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6()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7 ()张廷玉等.明史》 中华书局 , 2008

28()朱彝尊著,姚祖恩编,黄君坦校点.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29】明王世贞《文先生传》。见《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十三

30】见清人辑《六如居士全集》中《又与徴仲书》

31】 (清)吴升:《大观录二十卷》,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版

32】 周道振,张月尊: 《文征明年谱·卷一》,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年版

33】(明)王世贞《文先生传》,转引自《文徵明集·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4】 (明)文嘉:《先君行略》,转引自《文徵明集·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5明王世贞《文先生传》。见《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十三

36】自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凤凰出版社,1997

37】(唐)孙过庭:《孙过庭书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38】(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

39】(明)文徵明《甫田集·跋李少卿帖》,《文徵明集·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0】(明)文徵明《甫田集·跋李少卿帖》,《文徵明集·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1(明)邢侗《来禽馆帖本别册译注》(书道名迹基本丛书,藤原楚水监修.东京三省堂, 1984.

42()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43张伯英.《张伯英碑帖论稿》(第3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44()张庭济.《清仪阁金石题识》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

 

(孙哲,大连市土地储备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