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作家作品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大连作家
  地方文献导航
大连百科数据库
大连旧影图片库
大连新貌图片集
大连地方作家数据库
讲座数据库
网视大连数据库
网论大连数据库
大连数字导航数据库
大连生活百技数据库
大连近现代史大事记
大连文史资料数据库
大连文化教育资源数据库
大连地方出版物全文
大连地方出版物文摘
大连地方出版多媒体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专题
馆藏外文期刊数据库
大连地区联合目录数据库
媒体上的大连专题数据库
大连解放六十周年专题
大连文学艺术数据库
电子图书阅览器下载
    《独语东北1》
第1部 第2部 第3部 第4部 第5部 第6部 第7部 第8部 第9部 第10部 第11部     共11部

独语东北1:之六

                                                         绿色稀薄

  在我的灵魂里面,总有树的影子。不是独立的一株,而是浑茫的一片。它们被日光照着,斑斑驳驳,如塞尚的画。那种浑茫的印象,是那座著名的山岭给予的。它远远地耸立在我的背后,我在心灵里常常回望它,并因为它的厚重和浓郁而感到生命的安详。
  无数的树在那里生长。树影婆娑,遮严了生命的神秘。许多时候,树已不单纯是树的概念,它仿佛是我肉体的一部分,又仿佛是我精神的栖处,让我的内心总是涌动着湿润的亲情。我甚至有这样的感觉,树是母性的,而我是树放飞的女人。树是我的童话,那座山岭上的森林是童话里的荫凉。
  我以为我永远也走不到那里,或者说我无须到达那里,它属于我心中的风景就已足够。然而这个初夏的早晨,我作为一个风尘仆仆的寻访者,突然间就走到了它面前。
  此刻,我正站在一个叫古莲的地方。我不知道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它似乎不应该与火连在一起,但那场大火确是从这里被一个手持割灌机的男人点着的。在那个很难让人忘记的春天,古老的大火,与古老的大风沆瀣一气,制造出一场绝世的灾难。高高的山岭与年老的树一起死去。
  现在它们宁静极了。古莲的早晨。车子泊在一片灌木林前,有人向远处指去。我隐隐约约望见了一块白色的牌子,挂在灌木林尽头的一棵孤树上。我想,那就是起火点了。一个年轻的摄影家拨开树丛向那里跑去。我却站住不动,心跳加剧。
  几年前写过一篇《关于老家》。我爱我的老家。老家在乡下,是一个曾经有树的村庄。母亲说,老家在她初嫁的时候是被各种各样的树原始般地覆盖着的,有一次她打开老家的后门,居然看见一只老狼正端庄地坐在梨树下。老家在我童年的时候也仍然有树,我在秋天的树下每天都能拾回满满一筐金黄的叶子,母亲用树叶煮出的苞米粥十分香甜。但那些残存的树如今已被砍光,百年村庄如一个被剥去了衣衫的老女人,陈旧而丑陋地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一年的春节,我站在乡下老家的门前,像一个迷路的孩子,为那些消失的树哭泣不止。一寸土地一棵树才是村,没有树,老家便不再完整。我感觉我已经无家可归了。
  古莲让我重新体验了那种伤痛。大火从这里蔓延而去,百万公顷原始森林在几十天内化为灰烬。我至今能想起那段日子的卫星云图,全世界的人都看见了那一团暗红色如炭如焦地凝固在中国的东北,它灼痛了多少人的眼睛!
  
  记得列车翻过长年积雪的白卡鲁儿山时,车厢里便有人喊火迹地快到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心跳得厉害。那片黑色印象是从长缨站开始的,森林的感觉一下子没了,视野突然间空荡起来。仿佛席卷一般,古老的树一下子无影无踪,眼前只剩下了山岭,光秃如巨大的坟丘般,在灰色的天穹下罗列整齐。
  我在小本子上记下了长缨以北一个一个小站的名字:劲涛。朝晖。图强。育英。西林吉......
  一望而知,这是一些幼稚的字眼,说明人类来到这里才不久,而这里现在就成了火迹地。火迹地就是被大火烧过的地方。一整天,我都是在十年前那场大火的余烬里穿行。
  我首先望见了三棵并立的已被烧枯的落叶松。躯干如铁,让你能想象出大火之前森林是多么粗壮多么稠密。大部分过火林都被伐掉了,不知是谁故意在铁路边留下了它们。伐掉是因为无法面对,不忍心面对。这三棵枯树似乎就是要站在那里让车上的人望而生畏。
  那一片一片被伐掉的过火林地更让人目不忍睹。人们在锯断那些被大火烧焦了的树干的时候,却留下了一截半人高的树桩,那些炭色的树桩如一块块墓碑,布满了山冈,仿佛能闻见死亡的气息。
  未被伐掉的是白桦。没有叶子,只剩下树干,仍是至美的那种,如肌肤雪白的女人。它们曾与红松落叶松一起葬身火海,大火过后,所有的地方都一片黑暗,只有白桦,生命枯槁了,仍洁白地站立。不知为什么,伐过火林时竟没人去动一动它们,就让它们凄美凄迷地迎着风,迎着人,触目惊心的残酷。
  还有河。那些曲曲折折的河原本深藏在森林之中,如今则像一个突然间失去呵护的弱者,孤寂而盲目地流向远方。
  有一阵子,我几乎不能相信视觉的真实。大兴安岭可以缺少许多东西,惟独不能没有树,那场大火却将树无情地吞噬了,我只能以一个迟来的凭吊者的目光,在树的废墟上徜徉。
  那种空旷一直延伸到列车的终点站西林吉,也就是漠河。旧漠河曾以中国最北方的县城而骄傲地存在过,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无炊烟城。现在看到的漠河,其实是大火过后重建的另一个漠河。有人说,这么快就建了一座新县城,简直是神话一般。
  坐火车上时,就有人远远地指给我看漠河城里的一片松林,说大火把什么都烧了,却在城中心留下了一片百年的老樟子松。那些松在那个大火的傍晚也曾身陷火海,但那火好象只是路过,很快就离去,它们奇迹般地获救了,现如今它们成了漠河城里最古老的风景。我想,大火有情,这才是神话。
  那天我曾独自走进那座已经被漂亮的砖墙围绕起来的樟子松林。仰头望去,松干上果然有火迹,但那蜷曲的枝叉却是肉色的金红,细腻如美人的赤臂,那种柔软和繁密,又似千手观音。是既可以走近又绝对要仰望的那种,它就应该是不死的。
  漠河县城鲜艳得有些失真。我在那条新锃锃的大街上遇见一位性格开朗的老妇人,她似乎知道我为什么而来,热情地引我到她家坐坐。她家的院门临街,我与她就像在自家门口乘凉一样随意地聊天。她说,从未听说大火能把一个县城烧光了,这事却就叫她经历了。漠河人家家烧木拌子,整个县城就是一座拌子城,仿佛就在等待一场大火。她有一个儿媳和三个孙子被火烧死了,死在地窖子里。每年春天那个起大火的日子,全漠河丢家失口的人都要跪下,都害怕呀!
  生命是脆弱的,人类对自然的恐惧其实是与生俱来。远古的恐惧,是因为自然太强大,如今则是害怕遭到大自然不测的报复。
  
  在漠河的日子,我去过专门为那场大火而设的纪念馆。这恐怕是现今中国惟一的一家大火纪念馆。录相片将当年的大火又一次燃起。我看见了被大火烧得扭曲变形了的钢轨、电线杆、自行车;看见了一只男人的手腕,腕上的表针停在了那一天的那一时刻;看见了烧死在襁褓中的婴儿;看见了拥抱在一起的恋人。然后,我还看见了幸存者脸上沉痛反思的表情。
  人类真的反思过么?
  大兴安岭的葱郁是上帝赐予的。它享受过漫长的宁静,那宁静终于在人类的手中破碎了。加格达奇北山有一座巨型雕塑,它是由四根竖起的钢轨组成的一个意义模糊的符号。从碑文上得知,这是为纪念铁道兵进入大兴安岭三十周年而建,因为有人冻死,有人累死,有人立功受奖,有人默默无闻,他们都是为了将铁路铺进原始森林。然而对于大兴安岭,铁路的到来究竟是幸抑或不幸?
  从有火车鸣叫的那一天开始,大兴安岭就不只是一座山岭一些森林。它几乎就成为伟大祖国富饶美丽的象征。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这曾经是一句非常熟悉的习惯用语。大兴安岭属于地大物博。于是,它让所有接近它的人内心里膨胀着肉体的欲望和现世的渴求,这片沉睡的森林由此而升起了密集的炊烟,人们沉醉其中。笔直的古松一棵一棵一片一片沉重地倒下去了,开始的时候,人们还小心地丈量着它们的直径,赞美着它们的年轮。后来干脆就竞赛般此起彼伏地喊起了--顺山倒喽。
  这其实是比火更可怕的屠戮。
  曾有人将圣洁的西部喻为天堂,将喧嚣的东部比作红尘。东部许多人背起了行囊上路了,去西部寻找精神的殿宇。去西部的人认为神在西部,神使西部没有生命却包容着生命。去西部的人感到自己只剩下了灵魂在走,是梦中的行走,被神灵托举着。我没去过西部,却能想象出西部给人怎样一种震撼。西部不怕火也没有火,西部的自然亘古如斯,西部的人永远是那自然的一部分。这是西部的魅力。令人不解的是,东部的人从未放弃过欲念,暴餮天物之后再去赞美西部,是忏悔,还是为了解脱?
  东部人在去西部的路上看见了沙漠,并且得知西部的沙漠是一步一步向东移的。自然沙化的东来,是因为东部的枯竭。我听说,七十年代的沙化速度是一千公里,八十年代则增加了几乎一倍。那么九十年代呢?如果以此速度增长,若干年后,东北还会是绿色的么?
  沙化是另一种火。
  我知道,历史上的大兴安岭也发生过森林大火。但那时候树茂密,森林茂密,天空湿润。大火烧起来之后,总能有一场大雨如约而至。比如三十年前的牙尼力气山大火,人工已经扑不灭它,最后是雨浇灭了它。那时雨量尚丰沛。我想,在更早的时候,在人类走进大兴安岭之前,那片原始森林至少有过雷击引燃的大火,那时没有谁去扑救,是大自然自己拯救自己。生生灭灭,自在天意。
  谁能说十年前那场大火不是一种天意。起火是在傍晚时分,看样子已经扑灭了,第二天却突然刮起大风。死灰复燃,或者那灰压根就没死,而人们忽略了那灰。于是火借风势,冲天而起。更有意味的是,几乎与此同时,在一个叫河湾的地方,有两个吸烟的男人将两枚烟头扔进了春天的森林。在塔河的一座山上,突然就蹿起了一股因由不明的山火。三支大火融为一体,既有人为,又有天为,多像是一个阴谋。
  雨却始终不来。无树便无雨。大兴安岭与西部无关,它自己沙化了自己。
  于是,从那个黑色的春天开始,大兴安岭令世人惊恐万状。人们传出各种各样的流言,吓别人,也吓自己。人类对大自然又有了原始的敬畏。
  
   那天, 我始终没有走近那块牌子。我不想看那上面的文字说明。它能说明什么呢?
  我在那片灌木林前蹲了下来。那个男人当年就是为了割除这些杂生的灌木,因割灌机漏油而引着了火的。灌木依然葱茏,古老的原始森林却永难再有了。我发现,在原来生长森林的地方,已新栽了松苗,它们那嫩绿的树稍已经有我这么高。可是它们太小了,我好容易才能将它们与灌木分辨开。于是有人说,时间还是太短,在高纬度的大兴安岭北坡,每年只有八十天生长期。那么,再见森林,还需要几百年的等待呵!
  这世间仍有森林大火。前不久,南太平洋上的那个千岛之国,几乎被大火窒息了,全世界都闻到了橡胶的气味。
  在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大兴安岭大火又起。这次它烧的是呼伦贝尔一带的原始森林。心再一次窒息。
  有些东西消失了就不会再生,比如石油,煤炭,原始森林。生命已是如此地稀薄,为什么还要让大兴安岭再度烧伤?绿色消失,便是自然化生存方式的消失,这片森林赋予东北人的那点野性的苍然力量也必然消失。大兴安岭呵,你将是我永远的疼!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