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作家作品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大连作家
  地方文献导航
大连百科数据库
大连旧影图片库
大连新貌图片集
大连地方作家数据库
讲座数据库
网视大连数据库
网论大连数据库
大连数字导航数据库
大连生活百技数据库
大连近现代史大事记
大连文史资料数据库
大连文化教育资源数据库
大连地方出版物全文
大连地方出版物文摘
大连地方出版多媒体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专题
馆藏外文期刊数据库
大连地区联合目录数据库
媒体上的大连专题数据库
大连解放六十周年专题
大连文学艺术数据库
电子图书阅览器下载
    《独语东北1》
第1部 第2部 第3部 第4部 第5部 第6部 第7部 第8部 第9部 第10部 第11部     共11部

独语东北1:之三

                                                       无家的肖红    

   七十年代末的一天,记不清是上午或是下午,也记不清天气是冷是暖,我走进学校图书馆的旧书库。光线很暗,书都是泛黄的,发出一股久不见天日的霉味。它们显然被当成坏书封过,现在可以摆上书架,却没有人来给它们分类。就在这个时候我进来了,并且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一本书皮已经破烂的《呼兰河传》。
  我以为是谁在写草原上的故事,呼兰河像是草原上的河。本来随手翻一下就想扔掉的,突然发现写书的是一个名叫肖红的女子,又发现写序的居然是茅盾,他说写这本书的女子是寂寞的,写这本书的女子出生在东北一个叫呼兰的小县城。我的眼睛立刻就离不开那书了。
  书并不厚,那天我再就没有走出那间屋子,找了一个稍明亮点的角落,一口气将一本十多万字的小说看完。在此之前,虽然远居封闭的乡下,千方百计,还是读过许多的中外名著。因为是女人,读到最后,最喜欢的书是《简.爱》,最感觉神秘的人是夏绿蒂.勃朗特。可是那天一下子就改变了,我面前只有肖红和《呼兰河传》。
  从此以后,就开始寻找有关肖红的一切。
  我不仰望任何人,却不能不仰望她。我始终觉得她站在一个高处,那个高处是她燕子衔泥般用肖红式的文字筑起来的,她是那上面的女神。生命虽苦难而短暂,却让幸福而长寿的人反躬自问曾经做过什么。写的东西虽箕中豆粒般历历可数,然而著作等身者未必有一本书能如她写的那样不朽。
  不能想象,自古至今,东北文学的原野上,如果没有肖红这一朵奇异的花开放着,将会是怎样的荒凉和空寂。许多人在写,没有谁可以与肖红伦比。也有人试图模仿,但肖红是空前绝后的。读肖红,让我相信有天生。
  可是,读肖红读得心疼。从古代的深闰诗人,到现代的所谓才女,没有一个人像肖红那样悲剧。她的寂寞是因为无家无爱,如风中的蒲公英,一生漂泊。她并不是挪拉式的出走,而是肖红式的流浪,从上路那天起就一直是亡命般地逃。
  不知为什么,读了肖红,肖红就成了一个与我失散多年的亲人,我一直在等她归来,并且在心里无数次为她伤感。肖红,你在哪里呢?
  
  在寻找的日子里,我曾去过肖红出生的那座小城。
  那是一九八七年春天,我来到了呼兰,看见了呼兰河,并且急急忙忙写了一篇小文,题目叫《黑土原上的太阳》。
  我在那里写道:
  你的故乡在呼兰,它现在是哈尔滨市属的一个县城,穿过松花江新修的立交桥,再向东北行半小时就到了。正是小城三月,黑土原上的风很大,很高。街两旁五颜六色的幌子让风给扬得底穗朝了天,像倒挂的灯笼。街路不都是柏油铺的,偶尔赶过来一辆拉秫秸的马车,飞卷的尘土把车老板儿的眼睛迷住了。居民住的也不都是砖瓦房,还有泥草房。泥草房的院子也不都是石砌砖垒的,有的竟是用锹挖的黑色粘土一块一块坝起来的,很别致。我们坐的车子猛地颠簸了几下,有人说,这条路叫肖红路。几乎是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一九三0年秋天,那个更深人静的夜晚。十九岁的你,离开了那个整天斜视着你、骂你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的父亲,离开了那个你永远都不能原谅的阴毒的继母,离开了那个想把你勒死掉的伯父,离开了惟一属于你的后花园儿,从此踏上了坎坷的流浪之路。那天夜里,你是怎么到的哈尔滨呢?是蹲在你写过的那部东洋驴子上么?你孑然一人,身无分文,拉车的肯么?……如今我来到你的故居。你的故居在城南。几十年前,这儿曾是一座宽大堂皇的地主宅院。一进门,便见得五间青砖大瓦房。木格窗棂,颇有北方的古旧味儿……故居里已没有你的亲属。
  房内只保留了一铺土炕,一块砖铺的地板,几把旧式桌椅和一个炕柜。壁上挂满了名人题字。一个外国人称你是乡土作家。或许,就因为你与乡土的贴近,人们才格外地敬重你罢。三十年代的文坛,欧化几为时尚,可你就那样执著地,凭着记忆,凭着依恋,写你温馨的小城,写你梦般的呼兰河……
  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些幼稚的文字。那时的我还不能准确地表达对肖红的理解。 一九九六年春天,我由哈尔滨去阿城拜访金源故地。本来可以再去一次呼兰,但我终于没去。我害怕再见那个院子,害怕再与肖红书中的景物遭逢。我认为呼兰如今只是以肖红故居的方式存在着,那里面没有肖红,它是一个让肖红伤心伤情的所在,因为从它放逐了肖红,肖红就再也回不去了。
  的确,肖红曾经是有家的。在东北,呼兰就算是个很有些历史背景的城镇了。黑龙江将军建瑷珲古城的时候,就在这儿设镇。它的名产是珍珠,专门送给京都皇上皇后们享用。慈禧的首饰盒里就有呼兰的珍珠。当初康熙乾隆修筑柳条边阻挡关内流民,除了怕他们挖长白山的人参,还怕采了呼兰的珍珠。呼兰的确不是一般的地方,可谓地灵人杰。肖红是属于呼兰的,肖红与呼兰,是不能分的。
  张氏的这个院子,在呼兰也算是很体面的。院心的那一丛高草,曾被肖红反复描述过。院子里走动的人,肖红也一个一个刻画得眉眼清晰。包括院子外面发生的故事,一个也没逃过肖红的眼睛。可是,这里是家,却无法触摸;有父亲母亲,却没有一只温热的手掌抚过头顶。在肖红心里,只有那个淡漠而慈祥的祖父,是温暖和爱,是家。祖父死了,家也便坍塌了。
  于是,一个女人的逃亡开始了。
  第一次并没有走远,不过是从呼兰跑到哈尔滨。家人驱逐了她。在北方的大雪天,她切肤地尝到了冻的滋味,也切胃地尝到了饿的滋味。她先是被一个男人骗了,后来又被一个男人救了。我在那篇小文里写道:
  欧罗巴旅馆阴潮的地板上,你呻吟着,饿着,却也希冀着--这边树叶绿了,那边溪水唱着:姑娘呵,春天到了。
  商市街低矮的板房里,你和你的爱人,一嘴泥,一嘴草,终于筑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巢,终于在那昏暗的灯光下印刷出一本自己写的书。
  当最好的朋友突然失踪,当家门口出现了鬼魅一样的人影,当关外的军人退到关内,关外的学生告别爹娘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便只有再一次逃离。这次是真正的背井离乡了,这次是关外与关内的分别了。然而,在她坎坷的一生中,那居然是一段最安定最难忘的日子。我写道:
   青岛海滨那美丽的草地,葱葱的小路,喧闹的浴场 ,你沉醉过。可你分外怀念和惦记故乡的人们。于是,你的成名作《生死场》诞生了。
  只是那种好日子太短暂了。中秋节的晚上,她和爱人共同依赖的朋友被捕了。与离开哈尔滨一样,为了筹集足够的路费,她又把木床木椅之类拿到旧货市场去卖。然后小心地揣上那部大作,继续向南逃遁。这次的避难所是大上海。她想,上海有鲁迅,她不会再害怕什么了。我写道:
   在那间见不到阳光的亭子间里,你写信给鲁迅。终于,在老靶子路一家咖啡馆,你与这位伟人相聚了。你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伟大的温情在爱抚着你。你成了三十年代名震上海的女作家。
  肖红注定是要成名成家的,但她又注定是要流浪四方的。在她的生命里总是危机四伏,看起来有家,其实她压根就无家可归。我又写道:东京并不是你该去的地方。香港,也不是你该去的地方。可你都要去。你不容许一只手爱过你保护过你,一只手却要捏碎你,更不允许心的背叛,感情的远离。你那颗在黑色的冻土原上冻僵了的心,渴望阳光,渴望爱。你把自己心的深处的热量,一点一点倾泄在《呼兰河传》上,《小城三月》上,最后裹着一身洁白,静静地远去了……
  这是十多年前我为逃亡者写的简历。我用空茫的目光追踪着她,一个流浪的女人的背影。如果我是北京上海或者武汉重庆那地方的人,我不会太在意肖红的籍贯,也不会太在意她有没有家,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最后死在何处葬在何方。恰恰是我与肖红同为关东的女人,我没有离过家,却可以想象出离家者的心情。十多年前我站在呼兰的那间院子里,站在风中,抬头看着空中一轮遥远的太阳,总觉得那是她的脸,苍白,孤寂,想家却又拒绝回家。
  我是后来才明白茅盾先生所说的寂寞。
  肖红不缺少朋友,她身前身后总有男人的影子。那些人都会写字而且都活着,但是他们谁也不知道该为肖红做点什么。如果没有一个叫葛浩文的美国人,这颗晶亮的星斗仍然是沉落着的。那个美国人几乎是向中国的文坛大声喊了:在三十年代,从中国的东北,走来一个乡土女作家,你们怎么把她给忘了呢?于是,这个精灵似的东北小女子才出水芙蓉般竦立在现代文学史上。
  那一刻,海内外都对她睁大了眼睛。
  有人惊异地窥见了一个女人的情史。她的经历的确就是一部奇书,附庸风雅者蜂拥而至。与她有关的几个男人字字千金,回忆录,传记文学,一时如走俏的商品,有人因此而著名了。
  更多的人为她的文字倾倒。汉语言可以是这样组合的,小说可以是这样写的,散文可以是这样美的。多么感性的女子,多么天才的女子,显然,一个人只有经历是不够的,经历的意义在于唤发了一个隐匿的天才。写文学史,肖红是独自的篇章。
  在我眼中,肖红的悲哀和殊荣,仍是因为无家。天生一个肖红,太早地离开了家,而且离开了就沓无归期。其实她是爱家的,无论走到哪里,她都虚幻地回望着家,能想起家里的每一个细节。即使是病中,大咳着,仍伏在枕上,写《呼兰河传》,写《小城三月》。香港的上空飞着太平洋战争的炮弹,她还在一字一句地写着《寄东北流亡者》。那是她最后的文字,是写给家的。她说--
   沦落在异地的东北流亡者们:
   当每个秋天的月亮快圆的时候,你们的心总被悲哀装满。想起高粱油绿的叶子,想起白发的母亲或幼年的亲眷……
   是的,家是可以回去的,而且家也是好的,土地是宽阔的,米粮是富足的。
   是的,人类何等的对着故乡寄注了强烈的怀念呵!黑人对着迪斯的痛苦的向往,爱尔兰的诗人夏芝想回到那有蜂房的一窠,菜畦九畴的茵尼斯,作过水手的约翰.曼殊斐儿狂热的愿意回到海上。
  她自己流亡着,所以牵挂所有的流亡者。那个时代,全中国的人都听过那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然而,当流亡着的同胞们回到那片长着大豆高粱的家园时,却忘了那个曾经牵挂过声援过他们的女人。一九四二年初春,香港上空的炮火还在呼啸弥漫,女人死了。
  孤单的女人被安葬在浅水湾英国人的花园里。那个有钱的英国人被日本人的炸弹吓跑了,战乱时节,已顾不上谁踏进了他家的花园。后来他又以主人的姿态回来了,他不知肖红是谁,只知这个女人没有钱。于是,肖红不得安息了,死了仍然还要再去流浪。
  我曾经奇怪,香港那时有那么多东北籍人士,他们居然没想到为这个女人花点钱买下那块墓地,他们就忍心目送着她的灵柩被挖出来赶走。
  更令人迷惑的是,这个女人从离家就再也没有回家,既是迁墓,为什么不让她最后能魂归故里,而把她葬进与她不相干的广州银河公墓呢?
  那年我去香港时曾到过浅水湾。正是游泳季节,彩色的男女,彩色的帆船,浅水湾一如既往地喧闹着。我只是远远地望着安葬过肖红的地方,肖红早已走远了。
  广州我去过多次,有一次经过银河公墓很近的地方,却没有停下。我能为她做些什么呢?
  可怜的肖红,她永远地做流浪者了,她真的是没有家了。即使这世上有一个地方叫肖红故居,肖红也不会走进去了。她会怀疑所有的一切,她有理由怀疑。此刻,也许她就站在人间或天堂的某个暗角,泪眼迷朦地望着缈远的大东北,望着家的方向,却不想向那里走近一步。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