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系列导读(十) - 大连市图书馆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大图要闻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系列导读(十)
作者:鲁迅路分馆 浏览量:5896 发表于:2023-04-04 来源:鲁迅路分馆  
 


 

  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学习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等10家出版社联合推出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深入揭示了新中国70年来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

  这70部长篇小说在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均有独到之处,很多作品还曾获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等。这些作品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的一百年间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艺术形式、叙述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创造性,堪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本期,我们一起欣赏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作 家 简 介

 

  杨沫(1914年8月—1995年12月),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等,湖南湘阴人,中国当代女作家。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河北省安国县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冀中十分区抗日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妇女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编辑。解放后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等职务。 

  她的作品有小说《青春之歌》《苇塘纪事》《红红的山丹花》《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杨沫散文选》以及《杨沫文集》等。

  杨沫是当代第一位创作知识分子题材长篇小说的作家。她善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描摹知识分子的心态,观照他们的人生经历,概括他们的成长道路,肯定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

经 典 回 放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之间。18岁的林道静为抗拒养母的包办婚姻,逃离封建家庭;在屡遭挫折对前景绝望想将生命终结于大海中时,余永泽把她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余永泽的爱情感动了林道静,使从小孤苦无依的她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生活的温暖。抗日烽火和学生运动感召并激发起林道静的爱国热情,她接受了共产党人卢嘉川的启蒙,开始接触革命思想,与余永泽在信仰和政治道路上出现分歧。自私、平庸的余永泽一再阻拦林道静参加革命活动,并直接导致卢嘉川被捕牺牲。在惨痛的事实面前,林道静与余永泽决裂,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她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在江华、林红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青春之歌》小说着力叙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经历一个“再锻炼、再教育和再改造”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向无产阶级学习,逐步克服自身的阶级属性所带来的弱点,才有可能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小说以爱国青年为先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作为重点描写的事件,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所选择的生活道路和思想风貌。他们中间有忠于党的事业、无私无畏的无产阶级优秀的知识分子代表卢嘉川、林红、江华;有苦闷彷徨而又执著追求最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知识青年王晓燕、许宁等;有追求个人名利走整理国故道路的“老夫子”余永泽;也有走向时代反面的甘于沉沦的知识分子如叛变投敌的戴愉、贪图物质享受而堕落自灭的白莉萍等。这些成功的艺术形象丰富并深化了主题,给人以激励和警策。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地主阶级家庭的出身和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教育,生母的悲惨身世和继母对她的非人虐待,使她有成长为革命者的可能,但历程非常艰难。作品从实际出发,描写了她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攀登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一是苦闷彷徨阶段(出走),她为抗婚离家出走,幻想到社会上寻找个人出路,然而残酷的现实使她的希望破灭,最后只能以死抗争。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真实写照。二是追求探索阶段(觉醒),在卢嘉川的启发教育下,通过对马列主义的学习和实际斗争的锻炼,她克服了软弱思想,和余永泽彻底决裂,走上了革命的人生里程。三是锻炼成长阶段(成长),在严酷的革命暴风雨中,她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克服了小资产阶级思想,铸造了崭新的灵魂,成为一名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在这三个阶段中,林道静实现了三次决裂:第一次是为求得个人解放,与封建家庭决裂;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

 
《青春之歌》连环画

 
《青春之歌》电影海报


     
  林道静这一典型形象深刻展现国家危难之际青年知识分子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林道静不但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更是那个巨大时代背景的缩影。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也为现代中国一代甚至几代革命青年树立了标杆。

 

不同版本的《青春之歌》

创 作 经 历

 

  《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成长与蜕变的革命文学作品。杨沫1950年便开始构思创作这部带有半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那时,她频繁因病休养。在病痛与孤寂中,抗战时期的记忆经常走入杨沫的脑海。在当时的日记中,杨沫曾写下过这些记忆:

  “我有时回忆过去,回忆那些牺牲的战友、老百姓;也回忆我自己年轻时(包括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这些生活万花筒似的,时常在我眼前晃动、缭绕,我恨不得一下子把它们从心上移到纸上。……假如有一天,有一本渗透着自己的心灵,打着个人生活、斗争的烙印,也荡漾着青春的火焰的书出现在世上,我想,我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幸福的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杨沫参加了冀中抗日游击战争。关于这段血与火的生活,她在《我的生平》一文中回忆说:

  “这些生活给了我对人生比较深刻的‘理解’,给了我改造小资产阶级灵魂的机会,也给了我丰富的创作源泉……”

  抗战时期,冀中地区干部伤亡率非常高,许多与杨沫有着深厚友谊的战友,三两天前还在一起工作、谈笑,忽然就牺牲了,牺牲时是那样的年轻。这些战友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牺牲的精神,使杨沫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她渴望把他们的丰碑搬到广大群众面前,“这思想像命令似的在我心里轰响着”。

  1951年,受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影响,杨沫想要创作一部反映她亲身经历的作品,尽管当时她受病魔折磨,还是坚持创作,小说最初起名为《千锤百炼》(后又改为《烧不尽的野火》)。历时一年,1952年杨沫草创完成该稿。后又经过六七次修改,最终于1955年4月底完成,195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一出版便大获成功。

  1959年国庆节前,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公开上映后各电影院爆满,电影的主题曲《五月的鲜花》也随着电影一起流行全国。周总理观看了《青春之歌》并接见主创人员。当杨沫来到中南海西花厅时,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与她热情握手。邓颖超还笑着对杨沫说自己很喜欢看《青春之歌》。后来邓颖超写信给杨沫说:“《青春之歌》电影我看过不止一次,小说也看到‘忘食’。”

  杨沫曾说:“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永远是党的人!”表示自己是要一辈子为党做事。在去世前一年,她立下遗嘱,把《青春之歌》的版权、10万元稿费以及一批珍贵手稿、文物全部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其高洁的人品和文品,将永远为文学界铭记。

  杨沫,青春永在。

  我馆藏有此书两个版本,索书号分别为I247.5-DT/92-5、I247.5/92-7,欢迎广大读者前来借阅。

[推荐] [打印] [关闭]
 
上一篇:【重磅】大连图书馆外语角知识竞赛
下一篇:【讲座温故】3.25,王卫平先生解析钱锺书的智慧人生
 
  新书推荐  
Trio pour piano,violon et violoncelle en ré,Op.70 no.1,"trio des esprits" Trio pour piano,violon et viol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著名的三重奏作品之一,又被称为“‘……[内容]
Clarinet Quintet in A Major, KV 581 Clarinet Quintet in A Major, K
单簧管五重奏是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内容]
你喜欢肖斯塔科维奇吗 你喜欢肖斯塔科维奇吗
本书是“凤凰·留声机”丛书之一,以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内容]
京剧常识 京剧常识
这是一本京剧知识普及读本,作者将京剧常识分为京剧源……[内容]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