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作家作品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大连作家
  地方文献导航
大连百科数据库
大连旧影图片库
大连新貌图片集
大连地方作家数据库
讲座数据库
网视大连数据库
网论大连数据库
大连数字导航数据库
大连生活百技数据库
大连近现代史大事记
大连文史资料数据库
大连文化教育资源数据库
大连地方出版物全文
大连地方出版物文摘
大连地方出版多媒体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专题
馆藏外文期刊数据库
大连地区联合目录数据库
媒体上的大连专题数据库
大连解放六十周年专题
大连文学艺术数据库
电子图书阅览器下载
    《永远的关外》
第1部     共1部
    第一次与长城谋面是在北京的八达岭。
    我一直以为长城只有一条,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我一直以为长城就是秦始皇修的,与长城有关的故事就是孟姜女那死去活来的哭,长城简直就是统治者强迫劳动人民于活的铁证。这是小学课本留给我的印象。所以我千里迢迢地从大东北跑到北京来登长城。
    那是许多年前深秋的一个日子。我在长城上走着时,忽然就忘了秦始皇和孟姜女,而是一面向北张望,一面向南端量。不知是长城两边的风光不同,还是我的心情复杂,我的目光向北张望时,在北方的空旷里停留了很久。我闻到了一种扑面的荒凉,感觉出一种不容分说的拒绝。那齿状的用以发射箭镞的城蝶,也是在向北的一面。北面是异族。雄关如铁,马蹄声更然而止,两个世界截然分开。我仿佛看见了远古的旆旗和烽烟,看见了两军对峙时那敌意的面孔。我知道,长城外还有很远才能走出河北地界,长城外不仅有内蒙古,还有大东北。想到遥远的东北,我心里真真切切涌出了一种东西,这东西就是做东北人才会有的那种被隔在了外面、一直想加入却一直也加入不进来的感觉。原以为来长城只是看看秦始皇的大工程。再看看被孟姜女哭倒的那一块墙角,没想到,长城在我心里只是突然间竖起的一块巨石,心情不是骄傲也不是愤怒,而是有了一种障碍。
    再次与长城相见是在山海关。
    山海关对于长城,像一首歌子的休止。山海关对于中原和东北,则是一个概念,一种暗示。背对东北,走守它就是入关,背对中原,走过它就是出关。所有走到它面前的人,都会立即站住,并划等号有所思地打量哪里是家,哪里是客。
    这是一九九六年的夏天,我混在旅游者中间,在山海关的城楼上盘桓。许多年前八达岭上的那种感觉又卷土重来。但山海关比八达岭更让我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山海关使横在我心里的那种障碍更有质感。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把东北看得更清楚,才知道什么叫东北,什么叫关外。
    在山海关的城楼上走着,我想起了第一个给我讲长城的老师,想起了那本狭小的历史书。我曾以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可更改的,即使是写给小学生看的历史书也是不可更改的。这真是可笑之极。历史被它自己的尘沙掩埋得太厚了,要不断地辨认,不断地考古,才可能看见它本来的面目。写出来的历史,就已经不是历史,历史其实是个永远令人怀疑的东西。
    无论如何,我终于知道,中国有长城的历史已两千七百多年,修长城的历史也有两千多年。中国的长城不止一条,也不止万里。中国最早修长城的不是北方人,而是春秋时代江南的楚国。楚国修的也并不叫长城,而叫方城。我也终于知道,我上一次和这一次登的都是明长城,跟秦始皇孟姜女没有关系。明长城是中国最后一条长城,也是最坚硬的一条长城。
      站在山海关这个地方,我好像是将历史的书页从后住前更翻。长城如一尾尾鱼,在我眼前穿梭般滑过。在中国的北方,有多少条长城从中原蜿蜒着伸向东北呵!因为有长城,中原与东北永远地藕断丝连,那长城对东北其实是一种告诉:你东北水远地让中原既牵肠挂肚又处处设防,既拒之门外又要强拉入怀。东北是优越的,常常让中原人出冷汗,东北又是悲剧的,让中原人视你为异己。
    一个关外的女人,在山海关上看关外,是扒着墙头看自家院子的那种熟悉和陌生。因为从来没从这个角度审视东北,东北的许多景致一直是模糊的,影影绰绰的。现在它可是从十有过的清晰!
    最古老的那一段长城是燕长城。
    在战国的诸侯之列,燕也是一雄。它先筑南界长城御赵,后又筑北界长城却东胡。筑南界长城时,敌人不止赵国一个,南有齐,西有强泰。燕的国都在易十北岸不远的地方,长城简直就是它生命的护身符。然而到燕王喜的时候,燕已是强弩之末了。那个曾经在秦当过人质受过屈辱的太子丹居然在这个时候还想孤注一掷,派荆轲去刺秦王。于是在易水河边,就有了那场千古少见的送别,有了高渐离悲壮的击筑和荆打士为知己者死的高唱:“风萧萧兮易十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结果是图穷匕首现,秦王没有被刺死,刺客荆轲死了,继承荆热的高渐离也死了。而那个被秦王吓坏了的燕王喜派人来了太子丹之后,他和燕国也一起死在泰之刀下了。这是发生在长城脚下最早也是最大的悲剧。
    燕的南界长城并没有修到东北,但东北有太子河。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太子丹被秦王追杀时曾藏在这里,后来又死在这里。大子河是燕长城的延伸,它让东北人从这条河窥见了燕长城柔软的质地。燕的北界长就早从辽西走进来的。我在辽西看见过它,像一条被食尽了肉的鱼骨.若有若无散乱地铺卧在辽西光秃的山上。燕开始是打不对东胡的、于是就答应了东胡的要求,派名将秦开到东胡做人质。秦开身在东胡心在燕.归燕后发兵打得东胡大败,向北退去千余里。秦开当人质,给燕赢得了修北界长城的机会。然而,秦开可以却胡.长城则未必。东胡在东北的呼伦贝尔草原上,后来是被匈奴所破。所以燕长城最终只能给你故事,而不能给你故事的结局。
    伸进东北的第二条长城是车长城。《史记·蒙恬传》说: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挑,至辽东,延之万余里。秦长城在东北,是从赤峰进入辽西又直抵辽东。那时,秦始皇已一统天下,却仍觉不够安全,因为北方有匈奴。于是他像捡便宜似的,把他的秦长城与赵、燕长城联缀起来,修成了个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而万里长城”就从他开始叫响了,好像天下的长城都是他修的,长城成了他的名片,他创的名牌。这事把知识渊博的乾隆皇帝都蒙骗过了,乾隆居然也把山海关当成十长城的起点,信笔作了两句诗:不似秦皇关竟海,空留遗迹障幽燕。
    更有意思的是,我在山海关外不远见到了那座姜女庙,庙里还有一块望夫石。旅行者们擎着香火,真诚地与那个古老的传说相逢。其实孟姜女与秦始皇的长城没有任何瓜葛。史学家考证,孟姜女是春秋时的齐国人。齐庄公攻打谷国时派记梁为先锋,不幸被前国打死。记梁有妻,善哭,在齐国很有名,这便成了后来各种传说的蓝本。其实孟、秦二位压根就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孟姜女比秦始皇大好几百岁,另外,秦长城在明长城的北方,与明长城平行相距五六百里,山海关长城是明代修的,那孟姜女怎么会在两千年后跑到这里来哭明长城呢?这是风马牛式的拼凑,这种拼凑是因为需要。秦始皇太残暴,只有这个故事能打倒他。
    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来过辽西,这是真的。如今在绥中境内的海边,留有一座礁石宫遗址,是他们当年的驻华之地O4石宫对面的海上,有几块突兀的礁石,是秦始皇东临时的渴石碑。秦时的砖,秦时的瓦,秦时的喝石,如今仍然生动。而那深埋地下的冷藏缸,则让我看见了两千多年前帝王之家的奢侈,它证明的是,秦王的每一次东巡都停留了很久。大东北从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开始,就成为他们嘴边一块又肥又烫的肉,帝王们在得到了东北之后,东北便让他们再也得不到安宁。
    汉长城紧跟在秦之后也追到了东北。距礁石宫不远,还有一座汉武帝驻过的“观海台”遗址。和秦朝一样,大汉的皇帝们一坐上龙椅,肯定也要欠欠身向东北晾望一下,有的还要亲自来走一遭。汉长城抵拒的仍是那强大的匈奴。然而,那墩台式的汉长城照旧守不住和平,能守住和平的还是人。辽西和东蒙那时是汉的右北平郡,西汉大将霍去病、张春、李广等都到过这里,他们或由此出发北击匈奴,或为太守驻戍边境。没有他们,就没有汉代江山。他们的功劳,不亚于刘家皇帝。
    但是,最可歌可泣的是女人,是那个随单于出塞的王昭君。实在打不过,中国的皇帝就开始玩“和亲”这一政治手腕,现在是战争让女人走开,那时却因无计退敌,就让女人冲上去。如那首诗所写:汉武级国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销无声五十年。在长城之上,女人是一只划过天空的和平鸽。
    在绥中海边当年秦皇汉武站过的地方,还曾经走来过一个人,他就是魏武帝曹操。东汉末年,曹操大败袁绍后,为了统一北方安坐天下而亲征乌桓。曹操没有修长城,但长城外的胡儿吸引了曹操。他打乌桓的地点就在今天的朝阳一带,在那里斩杀了乌桓塌顿后大胜而归。南归的途中,他看见了那几块碣石,于是就触景生情,中国文学史上就有了那篇气吞山河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
        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他存世的二十余首诗作中,居然有四首是写于来辽西的往返途中。像“老鹦伏极,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样的语言,这样的胸怀,只有东北能够给予他。东北盛产英雄,东北还欢迎从中原来的英雄。东北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还给他艺术的灵气。
    明长城是中原对东北的最后一次防守。它因为见得大多而具有经验,因为所有的长城都已坍塌得不成样子而一定要千秋永固。明长城不可能不坚硬,八达岭是戚继光修的,山海关是徐达修的,朱明皇帝派这样两个人物来修长城,修城就是用兵,就是战争。这世上从未有过这样的王朝,统治了二百七十多年时间,居然就修了二百七十多年的长城,从十停止过。修长城,绝是一个王朝内。心空虚的写照。它怎么可能不空虚?它大知道在长城的北面有谁在那里磨刀霍霍了。
    中国人心目中的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就是这条修了二百七十多年的万里明长城。但这并不是明长城的全部。在东北,从山海关到鸭绿江,还有近千公里的辽东边墙。不叫长城而叫边墙,是因为它真的就是由夯土石砌墙、劈山墙、木板栅等等连接起来的。这反而成了一种特色,东北特色。
    我只是断断续续地望见过这一道长长的墙,它最吸引我最让我有感觉的那一部分,是九门口。它在绥中西南,刚刚离开山海关一段距离,是辽东边堵的开端。它也是关,关外第一关、远望时,它像一只鹰,身于扎进谷底,两翅翔在峰巅。身子是关,两翅是城,在巍峨的燕山与连绵的辽西之间拦档着。谷底流着九门河,城关其实是一把流子似的泄水城门,因为关门有九个而叫九门口。女墙在河北一面,城蝶在辽西一面。有一会儿我突然转向了,为什么枪口还是对着东北?呵,东北是关外,枪口理所当然要指向女真的马队。
    那是个中午,我渺小地站在九门河边仰望高大的城关。这里太闭塞,没有旅游者做伴,卖苹果卖药材卖山野菜的老太太和大姑娘把我包围了。这晨是有人来的,但她们等的时间太长,她们人也太多。围住我的是一片焦灼。我买了几只苹果,在河里洗了洗,便坐在河滩上吃起来。
    历史上的九门口可没这么安详过。
    不远处有一座朱梅墓。由朱梅我想到那个置努尔哈赤于死地的袁崇焕。在宁远保卫战中,朱梅和袁崇焕一起击败了努尔哈赤,后来又一起击退了皇太极。皇太极恨透了袁崇焕,像他的先祖金术们使一个离间坟就让赵构杀了岳飞一样,他使了一个离间计就让崇祉皇杀了袁崇焕。因朱梅退镇山海关有功,死后明廷在他战斗和保卫过的九门口长城脚下,建造了这座大墓园。一段场面墙,一座关卡,只要它站在这里,就有或悲或喜的剧目上演。
    李自成也来了。明朝的皇帝们以为有一条长城就可以让子子孙孙受用不尽,他们忘了一个王朝如果昏庸腐败.就会腹背受敌,当关内的农民与关外的清军两面夹击时,那崇极皇帝照样得跑到景山上去上吊。李自成与多尔表在九门口相遇了。但他没想到山海关守将总兵吴三桂因为爱妾陈团圆叫刘宗敏掳去而叛明降情,并出关迎请多尔表入关。可怜的李自成农民军打得了明军打不过清军,反而从关内帮了清军一个大忙,让努
尔哈赤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了关内的主人。长城是什么?对于北方的游牧者,长城就是目标。城越长,越坚固,越能刺激他们的战争欲和占领欲。这是修长城的人的悲剧,也是长城自己的尴。
    有人说,长城表达的是中原农耕民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恐惧。游牧者其实也恐惧中原,而且,游牧者彼此之间还互相恐惧。站在山海关,我不仅看见了中原伸进东北的长城,我还看见了大东北的少数民族自己修的长城。细细端量它们我才明白,长城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模仿和竞赛,它已经由一种中原文明扩张为整个中华民族不约而同的追随。一条长城,就是一个民族自己的心曲,是一个民族生命的线索。长城的起伏跌宕,就是一个民族的潮涨潮落,一个民族的历史。
    高句丽因害怕唐朝攻伐,一边遣使上贡,一边“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高句丽人善舞善酒善战,还善筑城。他们筑长城,也筑山城。桓仁的五女山城,集安的丸都山城,金州的卑沙,那些城可以从大连湾罗列到吉林,已经成了东北的一大景观。长城与山城,建构了这个民族好斗不屈的
个性。然而,它还是被大唐所灭。
    契丹人筑过三条长城。他们曾“筑长城于镇东海口”。《辽史·大祖本纪》有这么一笔。东海口就是辽南渤海忡处的南关岭,然而这条长城有多长,起于何处,没有文字记载,也没留下痕迹。契丹人只给辽南丢下一个谜底。它的另一条长城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如一根金色的飘带,由东而西万余里。它完全是土筑的,然而再狂野的马也跨不过去。还有一条长城在松花江边。一看便知它针对的是女真但它太短小,或许是已经来不及,或许是压根就没把女真看在眼里。最后来灭辽的却正是女真。
    完颜氏建立金朝时,蒙古人总在它的背后虎视眈眈,于是金就在与蒙古接壤的地方修起了长城。史籍上不称长城,而叫界壕,或者叫成吉思汗边墙。它是阻挡成吉思汗的,却叫成吉思汗抑制不住地恐惧。这种感觉也没错,像是个预言,后来成吉思仟的确就是女真的掘墓人。金的另一条长城起于大兴安岭北麓,穿过呼伦贝尔草原,直达漠北沼泽地带,叫明昌故城,也叫兀术长城。仿佛宿命一般,那长场面防谁,最终就被谁消灭。
    我没见过元长城。但有人说蒙古人修缮过前代的长城。我想,这好像不是蒙古人的性格,因为这个民族在骨子里就没有边界意识,他们在大草原上驰骋恺了,他们只会用马蹄去践踏别人修好的长城,而不会马放南山去长年累月地修那个死气沉沉的长城。如果停要下马干这个,他们会跑得那么远吗?
    清王朝也不修长城,但他们有柳条边。柳条边不是战争工事,那绿色的柳渲染的是一种家完氛围,就是不让关内的老百姓来拿我东北老家的人参皮角,关外三大宝是满族人的私房体己。他们插柳结边,以定内外,于是,东北又多了一个别称——边外。
    由长城牵线,便可以与这些少数民族一握手。作为一个民族,他们都曾经无比生动。然而,那永无休止的战争和掠夺,既使他们鲜艳,也使他们萎缩,乃至种的退化。那纵横交错的长城,既使他们广阔,也给他们逼厂。关之外,还有边外,东北不但被一层一层隔在了外面,隔在了远方,东北还作茧自缚一般,自己将自己一层层包裹进了黑暗。长城之在东北,编织的是天罗地网。
    我写长城,是因为中原的长城够多了,东北居然还有这么多。我写长城,是因为长城是独属于中国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强大或软弱。两千年中,前后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如果把所有的长城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周。它使中国人不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长城,它蛇一样盘踞你穿过你。看长城看久了,也可以看得恐惧。鲁迅有一篇专门写长城的文章,全文只有一百五十六个字,对长城是有话要说却不想多说的那种。他说,长城从来不过是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他说;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这两种东西联为一体造成了墙壁,将人们包围。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伟大而可诅咒,就是长城。在所有我读过的写长城的篇什中,这是最精彩的一笔。我对长城更多的是悲悯。这种悲悯不是因为孟姜女的哭。它的确首先是一堵厚厚的墙,然后将你包围。它让你飞不起来,或者压根就不会飞。只能走,走得很慢,迂回曲折。战争其实是很快发生又很快就结束的,战争的间隙却相当长,于是就可以从从容容过日子似的修长城。所以长城又不仅仅是一堵有形的墙,还是一种无形的盾。大家不一定非要打仗,但要设防。长城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灵的掩体,精神的盔甲。长城也成了中国先人最公开的隐私,它让你永远走不近别人,别人也永远走不近你。
    山海关作为天下第一关,对东北人更具有特殊意味。当所有曾经行走在大东北的长城都没有阻挡的力量了,在东北人面前,还有山海关。山海关不是风景,而是一扇沉重的很难开启的门,它影响了自有它以后世世代代东北人的心理、观念、行为乃至生活方式。它站在那里好像就是要对东北人说,你在关外,你迸不来。它一面让东北人因为人家闭关而自守,一面又使东北人困兽犹斗,更加地蛮气十足。惰性养出了东北式懒汉,野性便养出了东北牌土匪。东北人的粗犷和粗糙,东北人的自尊和知足,东北的肥沃和荒凉,因山海关而愈加生发开来。除非战争或者成为战俘,东北人进关的少。进了关,走到哪里都是一脚高一脚低,浑身的不自在。直到现在,东北人到了南方,大老远一眼就能被识破。
    山海关不但让东北人迸不去,也让中原人出不来。出了关,就家山遥远。与进关的相比,出关的还算多。除了“在旗人”,东北人几乎都是闯关东的流氏以及流民的后得。东北还有一群特殊的人物,就是流放者队伍,或者叫罪犯。东北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畏途。大冒,大力,大背,历怫是另一个世界。如今来东北的人大多是十祖信的打工什,乐北有大豆高粱,有石油机器,但东北仍是一块冻土,需要人力来创。
    这一切个足国有退还,向是由寸长城大密集,由于山海关太严峻。它们在东北人。心里,投卜了一片长长的挥不去的阴影。写这篇文章时我就在想,东北人的灵魂,什么时候能真正地越过长城,越过山海关,以飞翔的姿态,在这个世界上来去自由呢?人类已共同走进公元后两千年,许多古老的围墙已推倒.世界敞开着,中国也敞开了,东北人还端着大架子扭捏什么!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