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作家作品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大连作家
  地方文献导航
大连百科数据库
大连旧影图片库
大连新貌图片集
大连地方作家数据库
讲座数据库
网视大连数据库
网论大连数据库
大连数字导航数据库
大连生活百技数据库
大连近现代史大事记
大连文史资料数据库
大连文化教育资源数据库
大连地方出版物全文
大连地方出版物文摘
大连地方出版多媒体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专题
馆藏外文期刊数据库
大连地区联合目录数据库
媒体上的大连专题数据库
大连解放六十周年专题
大连文学艺术数据库
电子图书阅览器下载
    《当下小小说》
第1部     共1部
                                                                                                   当下的小小说(王晓峰)

一、小小说在哪里
  
  在文学的版图上,那些被人记住的一些有影响的作家和文学报刊,或者即将被人记住的作家和文学报刊,常常以自己的作品改变着文学的格局。在古老的中原大地,有一个文学杂志社——百花园杂志社,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着力经营着小小说,并以小小说的四份期刊《小小说选刊》(半月刊)、《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百花园?中外读点》和国内唯一的小小说理论园地《小小说出版》(原为《小小说俱乐部》,内资出版物,报型)以及后来扩展的郑州小小说学会、郑州小小说创作函授辅导中心和小小说作家网(www.xxszj.com)等,倡导、规范和提升着小小说的发展。许多人因此说,这里是中国小小说的源头和大本营。
  二十多年前,小小说是附属于短篇小说的弱小的文体。当时没有像样的阵地,没有群体性的作者队伍,在读者中也没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百花园杂志社由倡导到专事小小说,并在逐步探索之中把它发扬光大,做强做大,从而形成了较为庞大的作者队伍和读者群体,形成了独有的小小说文化现象。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小小说不再是短篇小说的附属,而成为一种具有独立文学品格的文体,有着区别于其他小说样式的影响和号召力;甚至成为大于一种文体的文学现象甚至是文化现象:文体由原来的不稳定和不独立而逐渐丰满成熟;作者由原来的偶尔为之而成为现在的专事和专业;读者由原来零散、小规模的而成为现在固定的和数量庞大的群体(并且,现在还继续扩展读者市场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一个文学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所具备的三大要素——文体,作者,读者(也是市场,也是影响)——在小小说这二十多年里都逐步得以开拓和发展。应该说,百花园杂志社二十多年来以其独特的运营方式吸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小小说作家,引导和开发了潜力巨大的小小说读者市场,触动和改变了小小说这一文体在小说读者视野里的分布格局,提高了小小说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促动和改变了小小说文体的蜕变与成熟,提高了小小说文体的自觉性、凝聚力和影响力。
  也就是在世纪之交的这几年里,人们都感觉到纯文学及其期刊的寂寞、冷落和萧条。早已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依赖于财政拨款的纯文学期刊,面临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变化,毫无例外都陷入了苦不堪言的窘境。巴金曾经心存感念地说过:我是靠读者养活的。生活了一个多世纪的老人,这一辈子怀着对读者的感激之情而勤奋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得到了读者的最真诚的回报。但我们现有的纯文学期刊,有几家能完全真心地依赖于读者,并得到读者的衷心拥戴呢?这些期刊一旦脱离了原有的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还能在广大的读者中赢得足够的市场份额以养活自己吗?还能独立自觉地承担繁荣文学、培育作家、壮大读者这样的历史任务吗?
  举目四望,似乎也只有小小说孤寂的身影了。
  二十多年前,当纯文学的读者群体显露出疲惫之象时,百花园杂志社在经过多方位的探索和考量后,打出小小说的旗帜。当时没有谁会意识到以后的文学会跌落得如此之惨,也没有谁会意识到以后的小小说会有如此的辉煌。当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开拓小小说的读者市场,打造小小说品牌的时候,便逐步地看到了小小说发展的乐观前景。在小小说成为汉语文学阅读里最为庞杂浩大的文化现象的现在,回忆着过去走过的路,有谁不在暗自庆幸:当时试探性迈出的那几步,对中国小小说的发展来说,该有多大的历史意义啊!
  
  二、小小说是什么
  
  目前汉语小小说形成了事实上的三个圈子:以百花园杂志社为中心的联系着国内上千个小小说作家和近百万名固定小小说读者的小小说的强大阵容;以江西南昌的《微型小说选刊》为中心的微型小说的作家和读者的群体;以散居海外的创作汉语微型小说的华文作家组成的“华文微型小说”的创作和研究群体。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小说的特殊文体领域中,“小小说”、“微型小说”、“华文微型小说”标识着不同地域、不同样式、不同艺术追求的三种小小说文体。在小小说命名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内涵。
  美国文论家布斯说过:读一本好的小说就像结识了一个有益的朋友,我们能在阅读中学到很多东西,来建设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以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和精神来开启、武装读者的思想和精神,大概是布斯的本意。昆德拉也把小说的这种天性视为小说智慧、小说道德和小说精神,并说这是小说对生活的“发现”和“认识”,“小说以它自己的方式、通过它自己的逻辑,依次发现了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维度”。英国批评家利维斯在总结概括英国小说的成就时,以浩大的气势归纳出“伟大的传统”一词,他希望读者从小说的伟大传统里认识到艺术的、人性的和生活的潜能,他说:“这些伟大的小说以坦诚、虔敬、爱戴之心来面对生活,有巨大的吐纳经验的能力和显著的道德力度。”这些文学家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揭示出被我们现在习以为常并常常是轻慢地对待了的小说历史和小说现实。这些文学观念和我国文学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有相通之处。小说就是以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来表达小说家对生活的某种看法和某种立场,即对人的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东西的反反复复地开掘、发现和强调,比如对善良、忠诚,对勇气、毅力、爱等。这就是小说,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在一代代作家、一茬茬小说的累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逐步肯定、强化和追求的主流和传统。小说精神就是用来概括这样的文学史实。
  小小说的发展,也未能离开小说的传统。因此,可以说,小小说也是以新的话语方式体现小说传统即小说精神的一种小说文体。
  一般小说所追求的是一种齐备、完整、系统、全面的意蕴体系,追求的是圆满、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形象体系,追求的是细腻而周到的场景、环境和细节。小小说却不能这样。它不可能把复杂冗长的故事情节作为叙事主体,它也不可能对小小说主角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进行全面的描摹。小小说的叙事重心,不是冗长繁重的过程,不是细致入微的细节,而是事态发展的关键部位和事件发展的最终结局。它所包孕的意蕴体系也主要不是在浩淼复杂的哲学思考上,而更侧重于一般的生活道德层面上,道德观念才是人类生活、特别是一般人生活的重要构成。小小说就是这样进行着一种极有限度的叙事。
  小小说能被一般读者迅速阅读即时消化,因为它具备大众化、平民化的智慧与精神,适应于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能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直接切入普通人最为关心的生活层面的现实,以它平民化的立场、视角和行文策略、叙事方式,在一般读者即大多数读者可接受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能力上,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调剂和充实他们的精神需求。这就是小小说的智慧和精神。一是,小小说很少关涉到小说的多重意蕴——那种复杂深邃的有可能互为矛盾互为龃龉但同时又互为补充的意蕴体系——它太小了,容不下这个;一是小小说很少关涉到玄妙深奥的哲学情怀——它太短了,没时间思考这个。小小说热心观照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不是破坏生活而是建设生活,不是厌恶生命而是热爱生命,小小说所有的结果都是在一般人的“怎样生活”上——利维斯就是这样强调文学最伟大的传统。但这并不表明小小说在回避批评、批判、暴露、讽刺,它本身的文体局限,注定使它必须聪明地躲开世界上许多重大深邃的主题,必须躲开那些让读者在短短的阅读时间里无法消化的问题,躲开那些让读者在短短的阅读时间里饱受心灵上的痛苦和不安的丑行。小小说应该是生活中美的使者,是善的化身,是让读者在短短的阅读中有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这就是小小说的道德。小小说肯定是在生活的道德层面上开始自己的叙事基点。同时,小小说也体现出一般人的道德情怀。
  正是小小说所张扬的这种精神,所限定的文体上的某种特征,在二十多年里引导、规范和激励了小小说作家在创作上的某些一致性,同时,也引导和吸引小小说读者大规模的阅读。
  
  三、谁需要小小说
  
  小小说二十多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民间的需求。
  目前小说正在一步步疏离一般的阅读,正在疏离广大的读者。小说的基本精神,思维,表达,语言,离我们的生活愈来愈远了。文学赖以生存生长的土地,正在大规模地流失。那些被称为纯文学的长篇、中短篇小说在读者的大规模的渐次离去时变得孤独和枯萎起来。也只有小小说,这些年来默默地收复着它的长兄长姐们的沦陷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小说被广泛阅读,必有其原因在。
  读者对小小说需求的机理在于:由于其篇幅的限制,长篇及中、短篇小说所承载的几乎所有的小说特征在此都得到了足够的展示,就是说,读者的小说“期待视野”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同时,它制作的精良和技艺的高超也常常使中、长、短篇小说望尘莫及。就是说,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它能有效地满足现代读者对文学的阅读需要。
  更重要的是小小说特有的短小平易的特点,为一般的大众阅读甚至一般人文学创作梦想的实现提供了方便条件。一般说来,许多阅读小说的读者,常常是潜在的文学创作的爱好者。小小说创作并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一种人人可能的文化行为。因为小小说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形式(百花园杂志社总编辑杨晓敏曾提出过“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也是在说明这个道理)。创作出小说,成为作家,以期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一般文学爱好者的梦想。小小说在这个层面上也满足了一般读者的阅读和写作的需要。
  小小说的被需要对一般读者来说,还有着如下的几个方面:一是,一旦介入创作领域,它会使创作者相对容易地揭开小说身上的神秘面纱,会比较顺利地使初学创作者完成预期。二是,阅读和创作小小说可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并改变生活,调剂和满足自身生活的物质需要。三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满足自我倾诉的愿望的同时并使自我价值迅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小小说逐渐成为能被广泛参与创作的小说文体了。
  从实践上看,小小说的门槛不似长中短篇小说那样高,是读者乃至文学爱好者极宜参与创作的一种文体。只要参与了,就会容易被接纳被认同而进入小小说的创作队伍。鉴于文学作品具有的“对话性”——即任何一部作品,都需要读者与作品之间通过阅读而进行的交流,因而,“文学的历史性并不在于一种事后建立的‘文学事实’的编组,而在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先在经验”,换句话说,“读者已成为一部新的文学史的仲裁人”。那么,这些人大量涌进小小说领域,事实上就使这个理论问题得到了足够的实践。一般读者和一般作者的广泛、积极参与小小说创作,并成为小小说创作、发展的“控制力量”,从而使小小说产生出新的精神文化风貌。
  当然,一般读者和一般作者能顺利地参与小小说的创作,并不表明人人都可以成为小小说作家的。只是和其他种类的文学体裁相比,小小说更有一种亲和力来吸引更多更普通的人,来广泛地参与阅读和写作——特别是那些年轻人。
  按照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麦杰尔?卡里瑟斯所强调的文化的社会性的观点来看,小小说在现在所产生的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它所形成的一些文化规则与秩序,对小小说这个特殊文体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它对文学的大规模的普及,对文学目前的颓势的一种反拨,为文学拓展出另一个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四、一本刊物与一种文体、一群作家的关系
  
  文学历史证明着文学文体的兴起来自于民间的“需要”;架起“需要”与作品、作家之间联系的,是文学报刊。文学报刊根据“需要”,即揣摩、假设、判断、测定“需要”,来决定作品取舍和编辑方针。从这个角度说,报刊的编辑宗旨、编辑方针以及编辑们的判断能力、审美情趣,一方面对作家队伍的形成和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也将影响、左右、改变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重心。因此文学报刊常常以其特有的精神风貌,组织了以它为中心的作家群体,也召集了以它为中心的读者群体。这其中文学期刊所刊载的文学作品,将起到主要支配作用。谁能更有效地建立起“需要”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改善、缩短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距离,谁就是最大的赢家,谁就会占有市场上最理想的份额。当然,在发展中恒久地保持某种基调与风格,将决定这样的文学期刊有着相对稳定的作家队伍和读者群体。
  1981年,还是一本极不起眼的以几大版块(小说、诗歌、散文等)为主的文学月刊,《百花园》尝试着编辑出版了一期“小小说专号”,意外地发现来自于读者的如此强烈的反应:短时间内刊物即销售一空,来电来信都异口同声地给予了赞扬。在1982年,《百花园》全年编发了四期“小小说专号”,反响还是那么强烈。这个时候,杂志社的编辑们开始意识到,小小说——这个在国内刚刚浮出水面的文体,可以开发、发展的空间太大了。这样,《百花园》下决心改刊为专发一种文体即专发小小说的文学月刊,并创办了在国内报刊上遴选有一定代表性的小小说的期刊《小小说选刊》。当时参与小小说的,无论是文学报刊还是那些著名作家,都不是以自觉意识和职业风范来对待小小说的。小小说在那时还不是独立的文体。
  《百花园》当时的改刊和《小小说选刊》的诞生,开始了小小说新的发展历程。
  由名家倡导示范,一开始就显示出较高的起点和艺术风范的小小说,理论规范应该如何?发展趋势究竟怎样?应该说,无论在文体实践及理论建设上,还都没有形成气候。也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二十多年的时间,一方面小小说的影响日渐深入,吸引了愈来愈多的读者,一方面小小说的作者队伍日渐扩大,渐成规模;在前行中逐步使小小说有了自己的文体觉悟和文体意识。
  百花园杂志社在推进小小说的发展上功不可没:(1)专事刊发小小说一种文体长达二十多年,用情专一,用心专一,这在文学期刊历史上殊为少见。(2)使小小说从无阵地到有阵地,使小小说从影响甚微到影响广泛。
  百花园杂志社和小小说作家的关系,存在着互为依存、共同发展的紧密关系:一、与小小说作家保持较为稳定的长时间的联系。二、小小说作家一旦脱离了百花园杂志社的运行轨迹和势力范围,就难以维持一个小小说作家所应有的创作影响、创作激情和创作基本思路。三、百花园杂志社在成规模成批量成梯队结构培养小小说作家,这在二十多年来几乎形成了一种制度和一种思维。
  这一切都源于“需要”——读者阅读的需要。即便是一个普通的作家或读者,写的小小说在百花园杂志社所办的刊物上发表后,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那么他在小小说领域里的位置与影响,会得到足够的关心和提升;一个业已成名的小小说作家,如果不能继续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小小说,那么他在小小说领域里的位置与影响,便会自动下调。
  小小说作家以朴素的自发的情感,对他们所以文相许的《百花园》、《小小说选刊》有着唇亡齿寒、相依为命的亲情。一是,他们的文学生命是由此而开始的,并由此而体现出价值,获得了荣誉与尊严。二是,他们全部的文学兴趣、文学热情、文学思维与灵感、文学创作的方式与这两本刊物互为联通,成为文学生命的循环,成为共辱共荣的文学生命的同盟。他们像是生活在小小说的大家庭里,似血乳交融,有骨肉亲情。
  在小说家族中,小小说作家向来被主流文坛视为轻量级的小杂耍,但法国作家蒂博代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不是由很快就默默无闻的成千上万个作家来(一茬茬地——这话是我贸然补充上去的——笔者注)维持文学的生命的话,便根本不会有文学了,换句话说,便根本不会有大作家了。”应该说,小小说作家在拓展文学影响,在文学普及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创作,才使今天的文学,保持了活力,也为文学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相当重要的社会基础。
  培养一支庞大的梯队结构的小小说作家队伍,并使这些作家在读者需求与刊物互动里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是百花园杂志社在二十多年的小小说经营中,为小小说发展策略所体现的一种思路。
  从一般的读者、文学爱好者和普通的作家中发现和培养小小说作家,不但是百花园杂志社总编辑杨晓敏“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的现实体现,也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对业已成名的作家来说,如果使他们改变和放弃原有的创作习惯,而把精力用于小小说创作并专事于为某一固定文学期刊提供稿件,一般来说不太可能。但是如果在那些对文学有相当的兴趣,同时又苦于无从发表作品的一般读者、作者里发现和培养具有小小说创作潜质的人,并在逐步的引导、规范、提高中让他们充分展现创作才华,使他们的创作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使他们对百花园杂志社有一种创作上的血缘亲情,这样,就使百花园杂志社有了厚重的创作人才储备。
  这些由普通人构成的小小说作家,是工人、农民、战士、公务员以及普通的作家构成的。他们生活在社会基层甚至底层,富有生活经验,又不乏文学的观察力与敏感性,与一般读者的文学期待有着天然的联系,有着天然的沟通与理解。因此他们创作的小小说与最广大读者在心理上、情感上能够相通相融。
  对于小小说期刊的编辑部而言,选拔苗子,培养和提高他们,使他们成为一批又一批专门从事小小说创作的作家,并使他们与百花园杂志社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血缘般的联系——稿件、刊出作品反应、小小说创作发展趋向等等,这种经常性的来往主要是巩固和强化了刊物与作家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让“需要”——刊物——作家形成的左右小小说发展大势的潮流,在三者之间回环往复、共同推进。
  小小说大规模地走进读者的时间并不太长,因为这种文体的形成历史较短,也因为它的篇幅短小而常常为人忽略。在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之后,则需要有序、有形,以便使小小说能在规范中发展前行。这就要对小小说的创作进行适度的引导、调节和规范了。
  百花园杂志社主要是对小小说作家的创作进行有目的、有制约的调控:一是,文体创新,即丰富小小说的表现力,使小小说处在文体的不稳定状态,始终保持着小小说文体的鲜活度。二是,温和的价值取向。小小说不在先锋性、探索性和实验性方面下更多的工夫,也不承载着博大深远和形而上的内蕴,它以畅晓平白、单纯通脱的形式和内容,即以适当的理性深度,适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认知能力。百花园杂志社这种战略性的引导、调节和规范对小小说的发展,产生着长期的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百花园杂志社也正是在调控小小说的创作和培育作者、读者上有着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才使今天的小小说出现了百花盛开的大好局面。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