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作家作品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大连作家
  地方文献导航
大连百科数据库
大连旧影图片库
大连新貌图片集
大连地方作家数据库
讲座数据库
网视大连数据库
网论大连数据库
大连数字导航数据库
大连生活百技数据库
大连近现代史大事记
大连文史资料数据库
大连文化教育资源数据库
大连地方出版物全文
大连地方出版物文摘
大连地方出版多媒体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专题
馆藏外文期刊数据库
大连地区联合目录数据库
媒体上的大连专题数据库
大连解放六十周年专题
大连文学艺术数据库
电子图书阅览器下载
    《倾听二人转》
第1部     共1部
        五、 东北的二人转
        罗兰•巴特在《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里说:每一种意义系统从“第一字”就发生了,进而形成了“丰富的能指和所指”。东北,这块拥有一亿多人口的六十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因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还有人文传统,形成了广为认同的文化特征。受罗兰•巴特的启发,我想到了唯东北才有的“第一字”: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黑土地,北大荒;
        石油,钢铁,汽车,煤炭;
        老旱烟,乌拉草,老山参;
        大豆,高粱,土豆,苞米;
        喝大酒,吃大肉,大葱,酸菜,猪肉炖粉条……

        不止这些。都是东北的专有词(组)。说起了东北,人们就会想到这些词(组);说起这些词(组),就会让人联想到东北。在这些专有词(组)的背后,蕴藏着意味深长的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透露和体现出独有的东北风情和文化特征。大连易而快贸易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文耀(汕头人)一次对我讲:“南方人顿顿离不开粥。”南北方人都要喝粥,但东北人喝粥是为了溜缝,是为了把已经填满了食物的胃口溜得更加严实一些。由于气候关系而导致人体对水分的需求量大小,进而形成了粥的特定所指,喝粥就载负着极为丰富的地理、气候、行为方式(比如劳作的强度、频率)思维方式乃至文化的精神上的征候群。
        小的时候我在东北的一个小镇里生活。那时,邻居有去北京、上海的,必挨家挨户相问:要捎点什么?这是代购的一种客气说法。在东北人眼里,北京的猪肉可以随便造(吃),上海的童装样式新颖做工精细。每每出差的归来,将大包小卷的北京的猪大油、上海的服装放了下来,都要自嘲一番:人家又说东北虎下山了!东北虎的体貌和行为特征取决于温寒带的深山老林的地貌气候,用之于东北人身上,恐怕也多了另外一层文化内涵:虎叽叽的,虎拉吧叽的。北京、上海人用此不无贬义。但在我这里,也可以自嘲般地推演出另外的文化特点,东北虎是和勇气、坦荡、无私、大气的心理精神征候联系在一起的。
我这是在说,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及它们所裹胁的东北大平原上,孕育着独特的东北文化。这是由世代居住在此的汉族人、满族人、朝鲜族人、锡伯族人、回族人、蒙古族人、达斡尔族人、鄂伦春族人、赫哲族人、柯尔克孜族人、鄂温克族人共同创造的文化。他们特有的话语言说系统,为他们世代在东北特殊的地域环境的生存与发展,制定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文化发展规则与策略,使他们在此而体现出生命的奔放与自由。
比如二人转。
        一些特定文化活动常常是“某个特定社会在特定时间内广泛宣传的观念和价值的表现。”这是美国文化学家巴格比在《文化:历史的投影》里说的。作为东北土生土长的最富生命活力的影响最为广泛的二人转,携带着东北文化的遗传基因,以特有的东北文化的言说方式,表现了东北人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的由历史而来的思维和习惯,气质与精神。
        六、 二人转的后果
        赵本山是辽宁铁岭人。他说他从小就学二人转。他是吃二人转的奶而长大的,而成名的。前不久我在东宇书店——铁岭分店的开业庆典上,结识了好多可爱的铁岭人。按照他们的调侃似的说法:在这座“较大城市”里,还有比赵本山更富表演喜剧天才的人,他们只是由于没有机会而得不到施展。在这里我的确听到的是一律是赵本山的方言方音,看到的一律是潘长江的个头,还看到了女性们,几乎都是高秀敏、李娜一样的胖脸胖腰。可能这里是赵本山家乡的缘故吧,我时时感受到了那种开朗乐观调侃幽默的喜剧场景、氛围,我时时在心里洋溢着二人转那“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亲切的唢呐、土胡、板胡所奏响的旋律。在我的想像里,在整个东北,从南端的大连,到最北的漠河;从西面的阜新、锦州,到最东端的鸡西、延吉,到处都有二人转所带来的热闹和喧嚣,都流淌着二人转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声音。
都知道,赵本山、潘长江、高秀敏、李娜……这些驰名海内外的小品演员,最初的功底,来自于东北民间文化土壤,来自于二人转。而他们所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形象,都是典型的东北民间的男男女女。东北人在近来的几十年里,把火爆、风趣、放浪带到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作为一个东北人,我真的可以自豪地说,没有东北人的舞台,将会是一个没有开怀大笑的演出。
        二人转的丑角精神,成为当下小品舞台的主打了。
        由此而来的,是赵本山他们塑造的东北人艺术形象,也成为全国亿万观众心目里的东北人了。这都是些卑微笨重的民间小人物,满口的东北土话,衣着不是那么考究,但比较真诚,又有点大气,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花钱,爱吹牛,能喝酒,能吃饭。思维相对比较笨滞,有点像一根肠子,说话不太会拐弯,能调侃,敢于拿自己开涮。有点侠气,还有点匪气。如果换成较为文雅一点的说法,即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二人转所特有的简单、快乐和放浪,看到了二人转所有的一切。
        也不能不说他们不是全部的东北人——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有这样的性格鲜明的极为特殊的地域形象了。比如上海人,舞台形象多似谨小慎微的知识分子;而广东人,舞台形象多为财大气粗的商人。而这两类人,形象性较之东北人,好像还不是那么惹眼。
        我宁愿把这样的东北人形象看成是东北人进军国内的一种言说策略,是塑造东北人文化品牌的出人制胜的高招。这是一种自嘲自贬的叙述方式,把自己的局限、缺点放大夸张起来,把自己的长处、优点错起位来。我记得赵本山在拍演电视连续剧《刘老根》之后,作客于央视三频道时说:在他们力推范伟所扮“药匣子”形象时,他就要求范伟在扮相上要“嘎咕”,要形成独有的丑角形象。东北人的艺术形象,从扮相上看,从个性气质上看,当然也是一种丑角。
        但这丑角,却深深浸蕴着东北传统文化固有的特征与精神风貌。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小基辛在《当代文化人类学》里说: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生物性加上文化性的系统工程。东北文化精神或是二人转文化并不排斥和隐瞒回避人的生物性,食、衣、住、行、性等生存的必需。张扬之,在二人转看来也是一种道德,是二人转必要的“游戏规则”。这就是二人转至今还会有那令人激动的粗口、脏口的重要理由。过去,有人说,二人转是“春歌”,我觉得这更是怀春的歌、春情的歌。由此而来的便是二人转生物性之上的文化性了。东北的粗糙,结实,茫茫的大草甸子,冷峻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人的痛快、豪放、坦荡、勇敢、无私,都是大东北的精神心理写真,这都是二人转的底色,是二人转依赖和依恋的精神之源!
        由此我想说,二人转文化是从古至今的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财富,不管你说她粗糙土气也好,不管你说她色情淫荡也好,即便是你对她尚存嫌隙,即便是你熟读《麦田守望者》和《上海宝贝》,喜欢街头劲舞,热恋张学友或F4,但只要亲近于她,就会在自觉不自觉中,体会出什么是东北人,就会了解东北人的习惯,了解了东北人的生活,不信,你试试。
        我特别欣赏央视最近热播的由赵本山导演的有一大帮二人转演员参加的电视剧《刘老根》。我觉得这是我到目前为止所看到的具有一定的喜剧色彩和丑角精神的一部电视剧。但这出戏也让我有着深深的遗憾,主要是,这部戏的本意恐怕还是一部艺术水准、思想观念都略逊一筹的正剧。我认为,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了极为强烈的反响,不是东北农民发家致富的故事的成功,而是其体现出二人转的精神,即丑角精神的成功。假设一下,如果没有范伟、高秀敏、李娜、翟波等人的丑角表演,这出戏就是现在最为普遍的拙劣的一部电视剧了。这种泼辣的质朴的丑角表演,更有东北民间的地方风味,植根在厚厚的东北文化土层之中,因此便极富艺术个性化。和国内一些笑星演员的同类搞笑电视剧相比,《刘老根》的丑角艺术更实在一些,更民间化一些,因而也就更富有民间味道和人情味道。
        这是东北的二人转,在进入现代传媒之中获得的一次特别的荣誉,是东北二人转文化孕育着一朵美丽的花。
        七、 保卫二人转
        就是在今年的5月1日,我在瓦房店市太阳乡的一户姓罗的人家里,看到了上百盘二人转的VCD。那天中午,我在这里吃到了由柴火和大铁锅炖出的猪肉、土豆熬豆角。很香的。我想,在今年夏天的某个时候,我要组织几个朋友共同出资,在这里,就在村头上找一块空地,整一台二人转的专场晚会,为我们,也为当地的父老乡亲。
        我不是以此来抵御和反对二人转剧场化和城市化。但我看到当下二人转在进入到新的演出空间里,原有的土味、野性流失了许多之后,内心有些隐隐作痛。在东北的各个大小城市的剧场里,我不知道如何评价下列这样的情形:在每“一副架”(二人转的丑旦角的组合)的一个小时的演出里,很少能见到正宗的二人转表演了,大都是唱流行歌曲,唱京、评等曲段,之后才有了一小段的二人转小帽。我不得不承认的是,二人转演员在演绎(注意:这是演绎)流行歌曲、京剧、评戏等时,完全是以二人转的方式歌之舞之。在此一方面我感觉出二人转本身强有力的甚至是有些顽固的吸纳能力,另外我也多少有些担忧:这样的演出,常常使正宗的二人转无法占有突出和重要的演出位置,且出场时间越来越少了。这显然是二人转在历史转型时期自发地改变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策略。我的另外的担心是,对二人转实行着所谓的提升和拔高,也将伤害二人转的本体。我所说的意思是,二人转,无论是把她往低里压还是往高里抬,最重要的是,不能忽略和丢弃她的根本,她的天性,她的基本精神。在翻阅去年一年的吉林省的《戏剧文学》时,我惊讶地发现,以二人转为主体的被重新命名的“吉剧”本身的尴尬,吉剧的命名,在我看来是意图提高二人转的艺术档次,但因失却二人转本性,又无力靠拢主流戏剧舞台,因此陷入困境。我知道黑龙江也有他们自己命名的地方戏,辽宁也有自己命名的地方戏。但我的感觉是,这些命名好像都未能离开二人转,又多少离开了二人转。
        按照辽宁省二人转老专家耿瑛的说法,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前夕,才有了“二人转”的首次命名。也就在当时,也有人把它说成是“东北地方戏”。而在《戏剧文学》2000年的第11期的封面上,也曾赫然打出了“我们的东北二人转”的醒目标题。
        二人转就是我们东北的。
        二人转就是我们东北的地方戏。
        二人转就是我们东北的最有生命活力的、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地方戏。
        我们有我们的东北大鼓、东北大秧歌、东北评书……,我们的这些民间艺术,都透露着浓郁的东北风情,都有鲜明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而二人转,作为一种吸纳力极强的综艺形式,从相关的姊妹艺术里,汲取了多少营养而变为自己啊。她可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
        因此我想说,二人转,作为最富表现力的最能体现东北地域文化精要的、最富东北民间风采的,深受东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其花要长开,其果应长在。
        我甚至多次这样想过:假如我有钱,我将保证所有的二人转演员不再为衣食所虞,不再为劳累所虞,我要让全部的二人转都进入东北大地的田头、村头和炕头。我将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只要二人转演员带给百姓的每一次快乐,都将受到我的最优厚的补贴。我就是想看到,在东北的每个夜晚,从高高的兴安岭、长白山到松花江、辽河之畔,甚至在大连的海滩上,到处都有二人转所带来的欢乐和火暴,到处都有二人转所带来的喜庆甚至是放浪!
        我知道,我的想法,实在是太幼稚了。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