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振兴东北
  地方文献导航
大连百科数据库
大连旧影图片库
大连新貌图片集
大连地方作家数据库
讲座数据库
网视大连数据库
网论大连数据库
大连数字导航数据库
大连生活百技数据库
大连近现代史大事记
大连文史资料数据库
大连文化教育资源数据库
大连地方出版物全文
大连地方出版物文摘
大连地方出版多媒体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专题
馆藏外文期刊数据库
大连地区联合目录数据库
媒体上的大连专题数据库
大连解放六十周年专题
大连文学艺术数据库
电子图书阅览器下载
    振兴东北
文章标题: 紧盯“急难愁盼” 紧扣焦点热点——四平市5年来改善民生工作综述
作者: 崔维利 杨率鑫
来源: 中国吉林网
省份: 吉林
日期: 2021-12-15
所属类别: 新闻报道
文章出处: 吉林日报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自四平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5年间,四平市委、市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重要位置,紧盯“急难愁盼”,紧扣焦点热点,以实干与担当书写了一份亮眼“答卷”,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聚焦社会保障——

提高低保标准 扩大保险范围

社保是民生之依。

5年来,四平市积极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文件精神,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完善和健全了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机制,筑牢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切切实实把百姓都装进了“保险箱”。

对于铁东区居民宋建明来说,2020年本该是令人高兴的一年——儿子收到了吉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可他却难以享受这份喜悦——49岁的他不幸患上基底节出血、腔隙性脑梗死、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栓后遗症、3级高血压,以及吸入性肺炎,因治疗及时,才从鬼门关里抢回一条命。之后,他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行走,连说话都变得困难。

妻子已经离世,他卧病在床无法工作,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儿子身上。可是儿子还得继续读书,日常开销、学费、医药费,沉重得让他们两个人透不过气来。

危难之际,政府伸出了援手。铁东区民政局社会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帮助宋建明申请了城市低保,和三级审批单位共同完成了当日申请当日审批,走完了办理低保的全部流程。此外,特事特办为其申请了1120元临时救助,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状况。

据悉,从2021年7月1日开始,四平市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560元提高到60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342元提高到410元。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城乡低保标准1.3倍的要求,提高了特困人员保障标准,城市分散供养达到每人每月730元,农村分散供养达到每人每月445元;城市集中供养达到每人每月1120元,农村集中供养达到每人每月685元。3个县(市)也落实了提标工作,兜牢了民生底线。

5年来,四平市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低保支持计划”,实施“两线合一”政策,攻坚期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扶贫标准。全力开展社会救助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行动,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压实主动发现责任,加大核查排查力度,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将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范围。2020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15037人,纳入特困2370人,给予临时救助3328人次,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

市社保局严格落实城乡居保各项扶贫政策,定期与民政、残联等部门交换数据,动态掌握增减情况。截至今年11月,四平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人数35317人,代缴人数17773人,代缴金额181.62万元;低保人员参保29785人,代缴人数15114人,代缴金额162.46万元;特困人员参保5859人,代缴人数1774人,代缴金额22.79万元。

随着社会保险体系与制度逐渐完善,市社保局将扩面征缴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深入开展全民参保计划,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基金积累水平;全力推动社会保险改革,抓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统收统支省级统筹制度落实,全面完成工伤保险业务接收工作;通过与市场监管、税务部门系统内登记企业进行比对,对未参保企业建立信息台账。对具备参保条件的未参保企业开展系统调查和评估,督促企业及时办理参保登记缴费;健全完善与公安、民政、卫健、医保、司法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配合省社保局不断完善全民参保数据库建设,健全全民参保信息动态管理长效机制。

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待遇,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社保局进一步强化待遇支付工作,有力维护广大参保职工的切身利益。按月认真核对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享待数据,确保各项社保待遇足额发放;及时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享待人员的待遇水平,并顺利完成调待后的补发工作;做好基金支付风险预警报告,密切监控基金风险状态,积极防范基金运行风险。

同时,建立养老金防冒领反欺诈机制。搭建全市社保待遇领取资格信息比对工作平台,由社保、民政、公安、司法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每季度对离退休人员领取社保待遇资格进行全方位对比筛查,既实现了群众“一次不跑”的目的,也有效提升了养老金防冒领反欺诈水平;加强待遇支付稽核,扩大享待信息共享和比对范围,加大疑点数据核查力度,对违规领取待遇人员及时进行追缴。

聚焦城市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 优化居住条件

近年来,铁西区地直街道长征社区声名远播,记者好奇进去参观,第一眼便惊叹于其别具一格的明清仿古风格。青砖灰瓦古意幽然,木制挂瓦长廊和卵石甬路,更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凉亭里闲聊歇息的居民们满脸笑容,热情地告诉记者再往里走还有景致。闻言前行,果然看见一面面展示墙和雕塑,栩栩如生地演绎着红军长征的故事。

可谁也想不到,这个小区没有改造前的模样——楼外墙皮破败不堪,楼内管线凌乱缠绕,楼道扶手残缺不全……

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四平市委、市政府决定投入大量财力,全面推进惠及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城市发展工程,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的“堵心事”。于是,老旧小区改造被提上重要日程。

2020年,吉林省鑫磊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出资,以长征文化为主题,采用仿古结构设计,对长征社区的基础设施、建筑风格、文化氛围等进行统一改造和提升。

改造后的长征社区焕然一新,吸引来很多目光,长白山管委会、通榆县住建局等多家单位纷纷来长征社区参观调研。在此居住的老红军子女赠送多面锦旗,表达感激之情。居民赵女士自豪地说:“现在,小区设施完善、环境优雅,红色元素浓郁,随处可见长征文化,还古色古香的,比一般小区更有特色。这里的老旧楼房都增值了,住户们开心得很!”

截至目前,四平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46个,其中,已完工103个(2019年68个、2020年35个),正在施工43个(2021年43个,计划明年完工),总体改造进度符合省住建厅要求。2019、2020两个年度全省老旧小区绩效考核,四平均为优秀。此外,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竣工43608套,完成投资87.83亿元。

与改善人居条件相适应的,是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四平市积极推进物业整治,促使物业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开展物业分级分类。制定《物业服务分级收费及规范管理规定》,明确了物业服务的5个等级及相应的收费标准,使“质价相符”有了政策性依据。截至目前,104个物业小区通过等级评定,建立了“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体系,明确了物业服务双方的权利义务,物业服务内容不清、服务标准迷糊等乱象得到了基本治理。

开展物业专项整治。结合《吉林省物业管理条例》,落实街道社区属地管理职责,四平市13个街道均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负责机构;定期召集成员单位传达物业治理相关精神,学习政策法规;召开例会研究物业治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落实物业治理3年工作计划。

开展幸福小区创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推广“华宇幸福汇”社区服务新模式、阳光新城小区“红心物业”、紫微公馆小区分级服务的经验做法,推进物业小区在“幸福小区”创建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兼合式”党组织,加强党建对物业小区的引领;通过推广物业小区不同的特色服务,以“物业服务+”的模式高标准创建物业“幸福小区”。目前,累计创建“幸福小区”110个。

与此同时,市政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提质升级。

推进市政道路桥梁建设。5年来,围绕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和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以打通城区“断头路”、提高城市通行效率为重点,新建、改建北迎宾街、平东南路、师大北路等市政道路60余条;南湖立交桥、东丰立交桥2座桥涵陆续建成通车,迎宾街市中心医院、中央西路与育才街交会等4座过街天桥相继投入使用;康平路公铁立交桥框构已预制完成并推进合拢;市区道路总长度达到442公里,“十五横、十二纵”骨干路网体系日趋完善。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组织申报第一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2021年5月在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组织的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线上竞争性答辩评审中,四平市以全国第四的好成绩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获得中央奖补资金10亿元。

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5年来,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120余公里。同时,在迎宾街与平齐铁路交会处和南湖立交桥两侧,建设雨水强排泵站3座,提高雨水收集利用效率,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有效减轻了污水处理厂负担。

聚焦平安建设——

强化主责主业 创建“安全城市”

5年来,四平市公安机关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最安全地区”目标,强化主责主业,坚持固本强基,有力维护了全市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广大民警辅警守初心、担使命,以无私奉献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铮铮誓言,用担当尽责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大爱。

2019年7月13日21时,四平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接警组组长李明月接到一个报警电话,一名小女孩只说了“阿姨”两个字,就泣不成声。李明月小心翼翼地与她沟通,小女孩才在哭泣中说自己不想活了。李明月听完这句话,心头一颤,明白了小女孩可能有轻生念头。可报警的小女孩却对自己所在位置只字不提,只是哭泣。沟通、安慰、规劝,李明月与小女孩进行了20多分钟的深度交流,小女孩的情绪逐渐稳定,终于说出了自己的位置。随后,李明月快速通知民警,火速前去寻找女孩。最终,这个女孩得救了。

坚持把平安作为最大民生、把稳定作为最大红利,四平市公安机关心系百姓安危,抓细做实安全监管、专项打击、整体防控等各项措施,奏响了平安四平建设的奋进强音。

开展“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矛盾纠纷、队伍管理”5类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围绕重要节点重大警卫安保,开展“平安系列”集中清查统一行动,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安保做到万无一失。

探索完善刑事犯罪研判工作机制,加强对发案规律的把握和应对,以“打盗骗、保民安”“打击、查处、整治”百日会战、“云剑”“昆仑”“净边”等专项行动为引领,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严打严防态势。在公安部和省公安厅开展的各项专项行动中,四平市多次名列前茅。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精准开展巡逻防控工作,实现社会面见警率明显提升、治安控制能力明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发案数明显下降的“三升一降”良好效果,四平已连续5年入围“中国最安全城市”榜单。

开展打击防范金融领域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今年,以打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为目标,与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会同市金融办,对全市13家银行、11家小额贷款公司、5233家农村合作社和资金互助社等进行排查,发现风险4处,向市银保监局发出风险隐患提示函5份。依法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全年共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0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0人,为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6400余万元。

严打食药和资源环境犯罪。先后破获破坏环境资源案件248起,采取强制措施283人,并进一步牵头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建立河湖警长制,积极推动源头治理,有力净化了全市食药品市场和生态环境,守护了“绿水青山”和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扫黑除恶取得新成效。为期3年的专项斗争圆满收官,共打掉涉黑组织10个、恶势力犯罪集团2个、恶势力团伙9个,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折合人民币4.98亿元,在全省综合量化考核中排名第一。四平市被全国扫黑办确定为工作联系点,市公安局被评为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集体。

净化网络生态,深化“4·15”工作机制建设,扎实推进“净网2020”专项行动,共破获案件80余起。

交通管理实现新突破。严密开展交通安全集中整治行动,全市55个农村派出所“两站两员”建设扎实落地,农村交通治理水平大幅提升,连续5年杜绝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四项指标”同比全面下降,交通事故亡人数实现5连降,全市道路交通呈现历史最安全态势。

聚焦生态保护——

整治污染顽疾 改善环境质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近年来,四平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以辽河污染防治为主线,以环保督察整改工作为抓手,建立起党政齐抓、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整治污染顽疾,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四平2019年国家地表水断面考核水质指数下降幅度,连续4个季度位居全国第一,获全国第三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申报城市第一名;在2019、2020年省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在2019、2020年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等级。

紧抓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这个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机遇,四平高标准制定环保督察整改方案,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环保督察,举全市之力推动各类突出问题全面、彻底整改。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辽河生态环境治理专项督察、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以及水污染治理专项督察交办四平的1460个反馈问题和信访案件,已完成1458个,完成率99.86%;刚刚完成的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258件信访案件已完成整改226件,阶段性办结32件。

辽河流域污染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创建实施“三三五八”辽河流域治理模式,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补齐生态治理短板,筑牢生态保护支撑。截至2020年末,辽河流域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3大类62个重点项目全部建成,辽河流域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高度评价。四平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10个试点城市之一,目前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共谋划实施5类50个项目,总投资39.86亿元。15个项目已申报中央、省级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库,已争取中央、省级水污染防治资金1.3453亿元,1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立足“三源共治”抓水环境系统治理。构建城乡污水集中处理体系,全市共建设污水处理厂(站)35座,建设9个工业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造南北河截流干管总长度约36.2公里,完成62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构建生态系统修复体系,在水源地保护区拆除违建55处、搬迁居民72户、安装围栏3.66万米,修复拆除违建后裸露地面4.7万平方米,整改完成151个绿盾自然保护区问题和53个侵占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矿山复绿189.7公顷,流转河道管理范围及两岸保护带土地7528.6公顷,建成河流两岸保护带1903.25公顷、水源涵养林约486公顷;构建水循环利用体系,建成3块尾水湿地,建成梨树县中水回用工程,启动建设四平市再生水回用工程;构建协同共治体系,与铁岭市、通辽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东辽河、西辽河、条子河等界河治理工作;构建分析研判体系,每月对52条干支流、60个断面、4项指标开展手工监测,根据水体超标原因精准施策。

在2019年消除劣5类水体基础上,四平在2020年实现全域消除5类水体;2021年,10个国控断面水质有2个为2类、6个为3类、1个4类、1个5类,优良比例达80%,远高于60%的考核要求。

春夏之交,家住铁西区文苑路的王东艳,兴致勃勃地在小区里给孩子拍照。照片中,天空蔚蓝澄澈,十分漂亮。

“现在天多蓝,空气多好!以前可不行,尤其到了开春和冬季,时常雾蒙蒙的。天好心情也好,‘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一点儿不假。”王东艳一边翻着以前拍摄的照片,一边对记者说。

王东艳的“照片日记”,是个人的生活记录,也折射出四平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的历程。

综合防治,重点突破。加强燃煤污染控制,全市共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885台,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5家;加强城市扬尘管控,城市建成区主要街路机扫率达100%,次要街路机扫率达85%以上;加强机动车污染整治,完成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10907台淘汰任务,全市建设32家机动车检测机构,正式布点启用24套黑烟车智能抓拍系统,在全省率先对违规车辆进行处罚;加强秸秆禁烧管控,2020冬至2021年春,省定火点数较同期减少63处,铁西区、双辽市实现“零火点”。2021年实行全域禁烧,秸秆“五化”利用率达67%(不含农民自用)以上。

土壤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全市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区完成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完成67个建设用地地块的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及风险筛查工作,完成18个地块的初步采样调查;防治固体废物污染,持续开展“清废行动”,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全市未发生涉重金属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初步建成城乡垃圾处理体系,完成812个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全市共建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34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710个,755个行政村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治理村屯全覆盖。2019年,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现场会在双辽召开;完成65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全市禁养区内119户养殖企业全部搬迁关闭,建成畜禽粪污处理中心17座、收集点1500个,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

聚焦教育事业——

直面所需所盼 解决重点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四平市坚持从教育民生出发,直面学生所需、家长所急、社会所盼,切实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以果敢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解决家长接送难的问题。2018年8月,在省内首批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全市15所公办普通高中、174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惠及12.4万名学生,彻底解决“三点半”难题,得到省里充分肯定,延边、松原、白山等市州前来学习经验。

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大幅提高,由2017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生产总值比例的3.61%,提高为2020年的6.81%。2017年至2021年春季,全市各学段共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10761人次,金额达22091.50万元。

解决教师收入低的问题。2020年,四平全域率先在全省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目标,教师工资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和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一校一策”“年算月补”的经验,得到省领导高度评价。义务教育教师年均工资较2020年增加了8817.5元。

解决中考志愿少的问题。积极推进中考改革,实行全科开考,增加体育考试分值,科学优化市区中考志愿设置,报考志愿由2个调整为3个批次,增加学生报考选择空间。

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连续多年将加快基础建设、改善办园条件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共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40所,治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36所,有效扩大了学前教育资源。截至2020年底,实现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建设目标。无证园全部清零,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2%,学前3年毛入园率从2017年的81.4%提高到90.2%。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为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四平大力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深入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投入资金3.27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校舍建筑面积16.92万平方米,运动场地44.59万平方米;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改造校舍10.65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29.38万平方米。全市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100%,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积极推行大学区管理改革,组建义务教育学校大学区(校际联盟)37个,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和在校生的覆盖率均达100%。

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提前公示学区划分情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电脑派位、平行分班,保障入学机会均等。同时,出台“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加义务教育学位,基本达到小学45人、初中50人的标准班额。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在四平一中“科技创新教育”的引领下,全市各普通高中形成了以体育、艺术、科技等为特色的多样化办学模式。高中科技创新教育取得重大突破,共获得国家级奖项7个、省级一等奖25个、研究课题结题170余项,一大批学生通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享受了高校自主招生优惠政策。高考重本、普本进线率逐年大幅提升,5年来全市共有40人考入清华和北大,四平一中的“清北”录取人数、600分以上人数、享受自主招生政策人数,稳居全省前5位,学科竞赛成绩名列全省第四。

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将四平现代职教园区暨新职业大学建设作为“一号项目”,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2020年底,推动省内外45所中职学校、57家企业及8所职业院校,组建吉林省首个“农字号”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架起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农民合作社、科研院所和涉农类职业院校之间沟通的桥梁,有效提升我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综合实力。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成效显著,共有国家级示范校2所、省级示范校2所,7所学校、13个专业被列入教育部三批试点,3所学校的6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伊通县被评为“国家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中职学校特色鲜明,已经形成加工制造类、农林牧渔类、教育类、医药卫生类和现代服务业类等专业群,并实现了每个县办好一所职业学校的目标。全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由2017年的88.76%提高到2020年的97.8%。2021年四平97.8%的中职学校考生通过对口升学考入高校,本科升学率较2020年提高4.6%。

聚焦就业创业——

打造人才队伍 升级公共服务

“真要感谢市人社局和相关部门,又帮了公司一次大忙,不然真没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招到优秀的技术工人。”四平市枫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振平说。

前段时间,该公司急需专业人才,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很快招到了相应的技术人员,为公司解了燃眉之急。

帮企业找人才,为求职者找岗位。近年来,四平市就业工作始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创新工作模式。聚焦创业促进就业,创新“三四三”工作模式和“四轮驱动”创业新模式,四平累计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15个,直接扶持创业6526户,带动就业11695人,帮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3亿元,纳税393.3万元,得到省人社厅和中国创业促进会的高度评价,被人社部评为2018年度国家级地方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典型。

强化就业信息服务。升级就业公共服务,打造市、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与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一点登录,全网通办”。平台累计经办业务925365笔,为四平市提供就业岗位23600余个。

创建劳务输出联盟。四平市年平均域外输出就业近15万人,劳务经济收入达30.6亿元。劳务输出联盟由市人力资源产业园统领,汇聚43家优秀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756名优秀劳务经纪人,集中对外洽谈业务、集中输送人员、集中跟踪服务。在疫情防控期间,采取包专机、包专列、包车箱、包专车的办法,开展“点对点”输出劳务,该做法被省人社厅借鉴并推广,对全省的抗疫情劳务输出就业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市人社局与人才办密切配合,适时出台了《英城英才新政(试行)》,使四平市形成了强有力的人才“引用育留”机制,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积极开展人才引进。通过组织公开考试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引才67人;大学生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招聘工作,招录高校毕业生46人;2021年为全部在岗的高校毕业生办理落编手续。

配强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创新开展“五专”乡村人才职称评审,服务乡村振兴。协同相关单位推荐评审,经省人社厅评审通过高级职称24人,市级评审初、中级职称140人。

提升人才建设层次。选拔推荐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做好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省政府津贴、省创新拔尖人才等项目选拔推荐,推荐上报四平市首批拟评定E类以上人才50人;推荐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梨树模式”科技创新研发团队申报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强化技能人才技艺提升与传承。四平市先后开展了三届全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和“四平工匠”评比活动,共命名24名“四平工匠”。24名“四平工匠”中,有4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获得吉林省技能大奖、16人(次)获得吉林省技术能手称号、7人(次)获得吉林省首席技师称号,先后向国家、省争取各类奖励扶持资金770多万元。在24名“四平工匠”的带领下,四平市建成了2家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6家省级首席技师工作室、2家省级师徒工作间、4家省级技能实训基地、3家市级首席技师工作室、3家市级师徒工作间和4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师带徒工作,把四平技艺传播到吉林省和全国。其中焊工、保健按摩师、钳工、汽车维修工、苏绣、草编等技能工艺,受到国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19年,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8648人(次),2020年,职业技能培训42363人(次),2021年1月至9月,职业技能培训27965人(次)。
 
 
总机:0411-83630501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83623796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