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振兴东北
  地方文献导航
大连百科数据库
大连旧影图片库
大连新貌图片集
大连地方作家数据库
讲座数据库
网视大连数据库
网论大连数据库
大连数字导航数据库
大连生活百技数据库
大连近现代史大事记
大连文史资料数据库
大连文化教育资源数据库
大连地方出版物全文
大连地方出版物文摘
大连地方出版多媒体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专题
馆藏外文期刊数据库
大连地区联合目录数据库
媒体上的大连专题数据库
大连解放六十周年专题
大连文学艺术数据库
电子图书阅览器下载
    振兴东北
文章标题: 创新为钥谋“智”变——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指引下(二)
作者: 孙大卫
来源: 东北新闻网
省份: 辽宁
日期: 2021-12-08
所属类别: 新闻报道
文章出处: 辽宁日报
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群星荟萃。在这个代表中国科技最高水平的盛典上,辽宁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的一位,在辽工作30多年;264个获奖项目中,25个为辽宁主持或参与完成,占比近1/10。

  闪光的奖杯、烫金的证书,展示着我省创新的底蕴与成果。

  摇动时间的镜头,看“嫦娥”探月、“祝融”探火、“蛟龙”入海……近年来的中国科技“大事件”,很多都有辽宁的贡献。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我省坚持以创新为引领,聚焦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聚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政策链逐步融合交织,“第一动力”更加澎湃。

  前9月,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逐季缩小;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建设项目数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同比增长81.4%、18.3%、24.1%、46%……亮丽的数据,透出我省经济质量更高、引力更强、后劲更足的态势。

  看!渤海之畔、黑土之上,创新的传奇,正在续写。

  双轮驱动

  让“关键变量”成“最大增量”

  几场雪过去,北方的天儿寒意更浓,但辽宁奥克华辉新材料有限公司即将投产的CPI生产车间里却是一派火热场景。

  这个新项目投资4亿元,预计年产值10亿元,是近年来我省较大规模的一次科技成果转化,缘起于辽宁科技大学胡知之教授的一次详细展示。奥克华辉董事长宋恩军表示:“我们看中的是项目背后辽宁科技大学这个‘靠山’的专利技术和研发能力。”

  创新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这是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逻辑。于辽宁而言,它既是关乎当下的“硬支撑”,更是决定未来的“软实力”。

  我省创新底蕴丰厚,院所众多、高校林立,科研实力不容小觑。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省的答案清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力,双轮驱动。

  科技创新是个“超长链条”,首先要明确谁是主体。在以市场为目标的经济活动中,主体无疑是企业。

  今年3月,一张榜单在科技界激起涟漪。我省首次对外公布100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不到4个月,其中98项被成功揭走。紧接着第二批73项“带土移植”项目榜单发出,67项在更短时间内就达成了合作意向。揭榜者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企业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我省坚持让创新主体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市场转、创新围着需求转的良性循环。

  “200个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同时发布,在全国都是创举。”刚刚参加完发布会的中国工业报记者韩丽娜为辽宁魄力点赞。发布会上,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反复强调两个关键:“企业是盟主”和“契约是纽带”。

  培育创新主体,关键在生态。以制度创新赋能科技创新,正是当下我省为培育创新环境作出的选择。

  为科技人员松绑。10月,《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草案)》印发,并在12家单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破除了制度障碍,转化率节节攀升。上半年,全省登记认定技术合同7279份,技术合同成交额239.5亿元,同比增长47.9%。

  帮科研主体和市场主体架桥。我省举办中科院驻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本地对接会,发布科技成果汇编494项,达成合作意向175项。建立科技成果储备库,储备可转化和在研科技成果2822项,并向全社会进行推广。

  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成长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老中生新

  让“存量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厚实的产业基础是我省发展的雄厚资本。然而,进入新发展阶段,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做法也要变。不能总在“老”项目、“旧”资源上打转转,需要顶住转型阵痛、摆脱路径依赖,注重发展品位,谋划建设富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群。

  调整结构是必答题,以智赋能是必经路。

  将“硬”变“软”。我省“老字号”多集中在装备制造业,钢铁身子块头大。走向“质变”,首先需要“智变”。以“智造”撬动生产方式变革、激活丰富场景潜能,让机器会“思考”、能“交流”、有“情商”。

  在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4万平方米展示空间中的“辽宁智造”让世界惊叹。丹东测控打造的“无人”矿山、辽阳三三工业出品的远程盾构机……我省“老字号”的比较优势正在被新兴的工业互联网激活。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9%,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步增长13.6%。

  在原材料产业领域,我省正不断致力于改变“炼”有余“化”不足、“粗”有余“精”不足的现状,把“短”拉“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盘活“原字号”的支点。

  一车“环氧乙烷”原料从辽阳石化出发,不到10分钟就能到达紧邻的辽宁奥克,并在这里经过精细加工成为环保建材,被客户拉走,应用在全省各地的高楼大厦上。在辽宁,这样的“链”,还有很多,并在逐步集结成“网”。

  让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集中于资源的“大脑袋”抻成有“腰身”、能“舞动”的长链条,走出从原料到产品的黄金大道,一个以本地龙头企业为主体,配套企业“众星拱月”的产业集群生态圈正在形成。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找准出路的辽宁“老字号”“原字号”,正在逐步散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呵护嫩芽

  让“小家伙”变为“小巨人”

  沉睡的大地,总是被破土的嫩芽唤醒。萌芽虽弱小,代表的却是发展的希望。

  一组数字,折射出我省振兴的趋势。

  1月至9月,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50%,服务器产量同比增长93.8%,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48.5%。

  1至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1.7%和10.3%。

  1月至9月,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倍,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67.3%。

  众多大幅增长的百分比背后,透露出一个共同规律:经济竞争,唯“新”不破。

  如何“上新”?

  追随大势,与“数”同行。

  优化顶层设计。年初以来,《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接连出台,为企业耕“云”种“数”、向“智”转身指明方向。

  夯实“数字底座”。截至目前,全省已开通5G基站3.5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达到19个,居全国第七位,“星火·链网”超级节点落地沈阳,重点培育了33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近3万户,连接工业设备近30万台。

  助力支撑项目。年初以来,沈阳新松、东软项目成功揭榜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辽宁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正式上线,沈阳、大连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平台、华录(大连)数据湖项目顺利落地……

  向“深”里走,往“高”处行。

  近日,国家工信部公示了制造业单项冠军第六批遴选企业名单,10家辽企入围。之前,我省还有14家企业获此殊荣,总数位居全国第五。

  从引导企业走向“专精特新”,到培育企业成长为“小巨人”,再到变身“单项冠军”“配套专家”,我省通过梯度培育让“新字号”不断深耕赛道、增加科技含量,蓄力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1家,累计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产品(技术)共4000余项。

  尊重“小家伙”,培育“潜力股”。

  从客观规律看,新兴产业在建设伊始总是面临投资周期长、投资多、体量小、见效慢、抗风险能力差等瓶颈。

  今年,我省出台《关于加强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推动国家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惠及担保机构50余家;连续举办多场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交流会,侧重为中小企业解难题。

  时光滑过“钢轨”,思绪飞向“云端”。路径清晰、方法明确的辽宁号振兴列车,正向着新的征程呼啸奔驰。
 
 
总机:0411-83630501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83623796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