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振兴东北
  地方文献导航
大连百科数据库
大连旧影图片库
大连新貌图片集
大连地方作家数据库
讲座数据库
网视大连数据库
网论大连数据库
大连数字导航数据库
大连生活百技数据库
大连近现代史大事记
大连文史资料数据库
大连文化教育资源数据库
大连地方出版物全文
大连地方出版物文摘
大连地方出版多媒体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专题
馆藏外文期刊数据库
大连地区联合目录数据库
媒体上的大连专题数据库
大连解放六十周年专题
大连文学艺术数据库
电子图书阅览器下载
    振兴东北
文章标题: 一子落定激活满盘——我省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之“双基地”篇(上)
作者: 王亮 潘锐 米韵熹
来源: 中国吉林网
省份: 吉林
日期: 2021-11-07
所属类别: 新闻报道
文章出处: 吉林日报
从“吉林一号”凌空而起,到“复兴号”动车组落地飞驰,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到“吉林智造”加速助推老工业基地实现脱胎换骨、华丽转身……吉林大地上,创新的脉动,随处可以感知。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创新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子突破”的关键一招,更是引领发展“激活满盘”的致胜一步。那么,创新驱动如何“落子”,高质量发展又如何布局?打开我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蓝图,答案跃然纸上——

立足基础、发挥优势、面向未来,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长春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让创新成为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最有力支撑。

按下创新发展“快进键”的吉林,正在创新驱动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创新定位:打破创新成果转化“玻璃墙”

构建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为什么一定是长春?

长春高校、科研院所云集,创新氛围浓厚: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等院校坐落长春,十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百余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在长春。2020年长春市进入全球前100强创新集群,全球科研城市排名第38位。

长春“重量级”工业企业基础雄厚:一汽、长客等大型国企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同时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大国工匠”“技术能人”。

这些,是我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长春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的最大“底气”。

然而虽然坐拥“大院、大校、大所、大企”的丰富资源,但如何让创新成果走出“闺阁”,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却一直是吉林人不小的“苦恼”。

一边是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养在深闺人不识”,一边是企业对转化成果“众里寻她千百度”,打破成果转化的“玻璃墙”,迫在眉睫。为此,我省频频推出政策“利斧”:围绕长春市全力支持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龙头+产业链+产学研创新联盟+小微”孵化模式,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集聚高地……

顶层设计既已纲举目张,基层探索同样活力迸发。

作为我省重要的创新“高地”,长春新区坚持不懈抓政产学研创新“协同”。为形成“1+1>2”的协同创新效应,长春新区充分发挥政府搭台作用,联合吉林大学、光机所、应化所、华为等大院大所大企开展合作共建,打造“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联盟,为联合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衔接、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联合吉林大学打造的“环吉大双创生态圈”,整体构建“一核、双心、N园”创新布局,将形成“科、教、创、产、服”协同创新聚集区。联合中科院长春分院打造的中科院(吉林)科技产业服务平台,推动中科院微电子所、力学所、沈阳自动化所等5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联合应化所打造的国家应用化学研究中心,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重点解决仿生合成橡胶及航空轮胎、光刻胶等“卡脖子”技术问题。

“过去由于缺少与市场的沟通对接渠道,科研人员往往手握科研成果却无法有效转化。随着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启动建设,很多科研成果找到了转化出路。”吉林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相宏宇告诉记者,“我的研究方向是微生物方面,这个学科与百姓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由于转化平台的不断完善,我们的很多科研成果得以走出实验室,走上百姓餐桌。”随着省校合作、校地合作的推进,吉林大学与松原市、白山市、通化县等多地签署技术转移中心共建协议,“红旗学院”“吉林大学松原技术转移中心”“吉林大学长白山资源与健康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也陆续落地启动。“这些平台不仅帮助院校解决了科研成果难以落地的问题,更为企业赢得市场提供了创新原动力。我们过去常讲‘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现在可以叫‘政府搭台、专家编剧、企业唱戏’,有了专家学者的创新力支撑,企业的戏才能唱得更好、更长久。”

创新模式:搅动一池活水的“魔法棒”

从一杯咖啡开始,谈项目、促合作,再从“苗圃期”到“加速期”,为不同阶段企业提供对应“土壤”……对于在孵企业来说,长春摆渡创新工场的意义远不止一个物理空间的概念,更是一个全方位推动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刘俊梅团队将人参和地瓜这两样东西合成为一种可口的零食——人参地瓜脯,兼具了人参皂苷的营养成分和地瓜甜糯的口感。这是刘俊梅正式创业后的第一款产品,也是她的科研成果第一次成功转化。在摆渡创新工场的支持下,刘俊梅的科研成果一下子有了出口,随后,“灵芝脆片”“灵芝酵素茶”等一系列既有科技含量又迎合市场的产品,被迅速开发出来,也让长白山地区的特色资源有了更新颖的“表达方式”。

“孵化器就像一所企业成长学校,在这里创新者们在创业导师和孵化器的指导和培育下,把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市场欢迎的产品,助力企业健康成长。”摆渡创新工场总经理刘铮说。

除了像摆渡创新工场这样以“天使投资+创客创业+一站式服务+企业孵化”的孵化模式,以中国一汽集团双创孵化器—旗智创新中心为代表的“龙头+产业链+产学研创新联盟+小微”孵化模式,以长春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双创平台+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模式,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课程教学+实训平台+创业就业”孵化模式,以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等为代表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模式等“双创”典型模式,正以星火燎原之势,点燃了市场主体活力。

最近一部原创动画《血与心》火了,上线不久网站播放量就突破了百万。这样一部原创动画出自长春知行合一动漫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李岩松对模式创新感慨颇深,“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大企业生态孵化的方式,打造沉浸式创新创业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初创企业的存活率和成长空间。创新创业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孵化投资结合,开放式的创新生态系统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更多路径选择。”

从“平台”建设到“模式”创新,从“新技术”应用到“新成果”频出,打造创新平台载体,推广“双创”典型模式俨然成为搅动我省创新活水的“魔法棒”。在吉林省吉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光通信、智能感知、量子技术领域的多项“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依托创新平台,可以为更多科研人员和相关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提供研发设备和研发场地,助力企业进行产业科研前瞻性布局。”公司总经理佟存柱介绍说,“瞄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搭建成果熟化平台和产业加速平台,打通从创新技术到产业的关键环节,建设需求引领、多元共建、体系开放的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基地正是我们打造创新中心的目标所在。”

创新环境:建设开放包容共享的“生态圈”

“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针对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痛点”,我省提出要“像打造营商环境一样打造创新环境,推进创新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构建科技、教育、产业、人才、金融紧密融合的政策体系,破解创新链条堵点痛点断点问题,推动创新创业互动、科技经济融合,建设开放包容共享的创新生态。”

今年年初,长春新区创造性实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先期推出适用“免申即享”惠企政策共13项,涵盖科技、金融、人才等领域。政策出台不到一周,政策兑现就直达企业。吉林奥来德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和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成功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符合新区“免申即享”中“对新认定、新引进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政策条款。当企业负责人收到“免申即享”政策兑现的奖励时,非常感慨:“没经过层层填表申报,没跑一步路,‘坐在家里’就拿到了‘真金白银’,这项服务太暖心了。”

变企业“上门找政策”为政府“上门送政策”,加强政策的到达率和兑现率,让政策红利转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我省持续提高政策精准性和可达性。

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主体是最敏感的: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新登记企业91152户,同比增长19.6%,平均每天诞生334户新企业。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为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政策和环境,营造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浓厚氛围,我省探索实行“产业链+人才”工作机制,引资引智并重,支持重点企业吸引“高精尖缺”人才及其团队,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持续完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留吉就业创业。

“今年吉林省推出人才政策2.0版,21条含金量十足的政策措施,聚焦全省振兴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力回应广大人才安心、安身、安业诉求,对稳定人才队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谈及如何进一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金宏思考良多,“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地域本身已不再是人才选择去留的首要考虑因素。相比之下,找准比较优势,围绕自身优势产业、优势学科,集中配置有效资源,搭建好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和载体,形成事业留人、项目留人的良好氛围,更有利于增加人才黏性,让人才真正扎根吉林。”

坚持引进外部人才与留住本土人才并重,吉林大学构建了以“匡亚明/唐敖庆学者”人才岗位为主,以“培英工程计划、鼎新学者、励新学者、金种子、讲习班”为辅的“一主五辅”人才引育体系,有效激励、培育了一批高水平人才,释放了高校内部的“人才红利”。“高校是人才的蓄水池、聚集地,特别是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育的基础,吉林大学将持续构建更全面、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吉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冯正玉表示。

据最新统计,截至8月底,我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含研究生)留省就业近9万人,留省就业率达到53.6%,留省人数同比增长2.02万人,提升28个百分点。

当创新驱动的成果日益显现,当市场主体的活力日益旺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青春与未来做出选择。吉林距离构建长春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的梦想,近了,更近了……
 
 
总机:0411-83630501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83623796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