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振兴东北
  地方文献导航
大连百科数据库
大连旧影图片库
大连新貌图片集
大连地方作家数据库
讲座数据库
网视大连数据库
网论大连数据库
大连数字导航数据库
大连生活百技数据库
大连近现代史大事记
大连文史资料数据库
大连文化教育资源数据库
大连地方出版物全文
大连地方出版物文摘
大连地方出版多媒体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专题
馆藏外文期刊数据库
大连地区联合目录数据库
媒体上的大连专题数据库
大连解放六十周年专题
大连文学艺术数据库
电子图书阅览器下载
    振兴东北
文章标题: 厚积厚发 涛如连山——我省科技创新发展述评
作者: 李振军 刘怀 李晓静
来源: 中国吉林网
省份: 吉林
日期: 2021-08-02
所属类别: 新闻报道
文章出处: 吉林日报

一部百年党史,每个时期都烙印着迈向科学之路的坚实足迹。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

 

创新,吉林有着深厚的积淀和禀赋,也有着坚定的信心和无畏的勇气。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壮号角声中,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工作来抓,凭借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人才优势,厚积厚发,成果频出。从给神舟、嫦娥、天宫安上“眼睛”到“吉林一号”星座遨游太空,从红旗H9到新能源汽车,从时速400公里跨国动车组到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从航空重力梯度仪到万米钻机,从杂交大豆到玉木耳……吉林正在创新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改体制 变机制 创新活力大增

 

百创惟新增活力。新者,革故也;变者,鼎新也。不革故则无以鼎新,不鼎新则无以发展。革故,就在于打破对创新的各种限制,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而鼎新,则在于打造利于创新的环境,形成鼓励创新的机制。

 

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释放动能,才能充满活力。吉林在科技创新上能够实现突破的一个原因,是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一项项有力的扶持政策、一个个全新评价机制,为科技创新培育了肥沃的土壤。

 

正是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长春光机所的一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现了公司化运营,并一飞冲天、一鸣惊人。2014年12月1日,由省政府、长春光机所以及社会资本组建而成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发射了第一颗“吉林一号”卫星。作为东北唯一一家“独角兽”企业,长光卫星拥有“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化”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目前已有25颗卫星在轨运行,今年有望再发射50颗卫星,到年底可实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30分钟重访。长光卫星已经成为我省一张金灿灿的名片。如今,围绕卫星产业已经形成200多家企业的产业集群,一个高科技新兴产业正在吉林这块热土上崛起!

 

怎么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科技创新,怎么才能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一直是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2016年,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成为吉林历史上第一次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召开的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若干意见》。5年来,吉林密集出台科技体制改革、区域创新发展、创新平台建设、企业主体培育、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育等方面系列配套文件79个,建立起全省“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架构,为创新型吉林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保障。政策“组合拳”极大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绽放出耀眼光芒。目前,我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495户,较“十二五”末增长629.5%。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049户,年均增幅达91.7%。

 

我省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措施是多元的,政策确立了导向,而投入则彰显了信心。省委、省政府多措并举加大科技投入,不断优化投入的布局结构。“十三五”以来,累计争取国家科技创新资金支持近40亿元,省本级累计投入近37亿元,实现持续稳定增加。全社会R&D经费投入实现较大突破,投入强度达到1.27%,总量达到148.38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在全国的位次均上升3位。“十三五”时期,基础研究投入达到3.22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3倍多。

 

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我省不遗余力。文件不是在纸上,而是在持续落实的行动中;制度不是在墙上,而是在推动创新的脚步里;政策不是在口号里,而是落实在创新的实践中。求新求变,让吉林老工业基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聚合力 攻难关 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不仅是党中央提出的发展理念的核心,也是对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吉林省提出的新要求、新期望。徐徐打开党缔造的科技发展史的壮丽长卷,少不了吉林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就在吉林布下一个个“重器”。这些“重器”,不仅使吉林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地,也奠定了吉林新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

 

王大珩,是党布局在吉林的“重器”之一。上世纪50年代,这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之父,受党的委派来到吉林。这位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的赤子,在吉林创立研究所、开办学校。在他带领下,长春光机所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等多种先进仪器设备,创造了十几项“中国第一”,并为“两弹一星”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做出突出贡献。如此雄厚的实力,如此傲人的成绩,使长春光机所成为了耀眼的“明星”。科研人员传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忘我工作,勇挑重担,先后研制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天问”飞船上的高分相机搭载设备,催生了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放飞了遨游苍穹的“吉林一号”。

 

中国一汽,是党布局在吉林的又一个“重器”。这个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的老企业,近年来坚持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产销量节节攀升。他们着眼未来,制定了“创新·2030阩旗(R.Flag)技术发展战略”,聚焦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驾乘体验化和安全健康化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原创技术策源地,争取2025年实现全维突破,使整车与系统性能达到世界先进。2017年至2020年,中国一汽累计申请专利10127件,其中发明专利3882件;2020年申请专利3508件,同比提升19.8%,实现专利公开数量行业第一。在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下,红旗工厂H总装车间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全程无人配送的总装车间,平均6.9分钟就有一台红旗轿车驶下生产线……中国一汽在创新中大步向前,节节突破。

 

党布局在吉林的“重器”还有吉林大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唐敖庆、朱光亚、余瑞璜、蔡镏生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吉林,为祖国科技发展铺路搭桥,也为吉林打造“科技大厦”添砖加瓦。

 

深厚的积淀,使吉林的科技创新有了坚实基础,也充满了澎湃的动力。

 

厚积厚发,时不我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省的科学技术事业突飞猛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客运装备关键技术”项目等92项,搭建了动车组、城铁客车、铁路客车三大系列产品平台,在平台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2019年,时速350公里京张奥运高铁列车开始批量化生产运营。2020年,时速400公里跨国联运高速动车组先后下线。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已经由亚洲规模最大做到了国际行业领跑,主要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复兴号”动车组、京张智能高铁、新一代智能地铁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车长客构建了满足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面向全技术链的技术开发能力、面向全产业(产品)链的产品开发能力、面向全寿命周期创新保障能力,把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还有万米钻探装备、大丝束化纤、锂-空气电池、单体碳化硅反射镜、1.5亿分辨率CMOS图像传感器、甘精胰岛素、单克隆抗体等重大科技成果纷纷涌现,一张张亮丽的科技名片光彩夺目。

 

在振兴征途中奋进的吉林,正是牢牢抓住创新驱动不松劲,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积厚成势、破茧成蝶,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后劲儿十足,逐渐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吉林,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征途中脚步铿锵。

 

集众智 谋大业 汇四方之才

 

能集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就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省委、省政府聚焦人才建设,积极探索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海纳百川引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真情实意留人才,让各类人才有高成长空间、高收入岗位、高品质生活,在吉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家乡创业,看重的就是这里环境好、政策好!”在长春新区开办公司的李圣告诉记者,他自己实实在在地享受了租金、物业、水电全免的政策,在引进设备上还获得了补贴,“有了政府的扶持,我们能安心去创新发展,没有后顾之忧。”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在本省转化所获净收益(或成果形成股权、股权收益),以不低于70%的比例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团队)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人员,奖励比例上不封顶。这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让科技成果转化有了很好的机制保证。”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说。

 

凭借优越的营商环境,吉林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留了下来。如今,科技创新人才来吉留吉人数持续提升,高级职称人才实现进大于出,以项目和平台为支撑的科技人才引育体系初见端倪。全省共有两院院士22人,聘请43位两院院士为“吉林振兴发展高端智库”专家;累计引进外国专家1431人次,先后有5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名专家、2项成果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和引智成果。制定《关于激发科研人才活力支持科研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切实破除制约科研人才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束缚。制定《长白山科技创新类、科技创业类和产业项目研发团队类领军人才管理办法》,重点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凭借强大的人才支撑,我省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加大力度推进核心技术攻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实现突破。“十三五”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均较“十二五”有显著提升。

 

汗水见证成长,拼搏铸就辉煌。打开吉林科技发展的长轴画卷,在披荆斩棘的历程中,总能邂逅最美的风景。根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吉林科技促进社会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12位;吉林省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从2015年的19位提高到15位;高新技术产业利润率位居全国第1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上升3位;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较为显著,技术市场输出技术成交额增长55.49%,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增加498.85万元,位居全国第7位;技术市场吸纳技术成交额增长116.64%,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增加921.31万元,位次上升至全国第5位。

 

创新没有休止符。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计划到2025年,局部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架构和自适应政策机制基本形成,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已然显现。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科技创新治理更加科学,创新效率大幅提高……

 

在日前闭幕的省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景俊海强调,推动“十四五”时期吉林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走出新路,牢牢掌握竞争发展主动权。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新思路、新目标、新时代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干”字当头,吉林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满怀激情,踏歌而行,真抓实干,勇攀高峰,开始新一轮征程!

 
 
总机:0411-83630501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83623796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