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振兴东北
  地方文献导航
大连百科数据库
大连旧影图片库
大连新貌图片集
大连地方作家数据库
讲座数据库
网视大连数据库
网论大连数据库
大连数字导航数据库
大连生活百技数据库
大连近现代史大事记
大连文史资料数据库
大连文化教育资源数据库
大连地方出版物全文
大连地方出版物文摘
大连地方出版多媒体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专题
馆藏外文期刊数据库
大连地区联合目录数据库
媒体上的大连专题数据库
大连解放六十周年专题
大连文学艺术数据库
电子图书阅览器下载
    振兴东北
文章标题: 山东大学教授:总是提“振兴东北”,东北经济为何一直没见起色?
作者:
来源: 腾讯网
省份: 东北
日期: 2021-07-03
所属类别: 评论建议
文章出处: 腾讯网

从2003年一直到现在这十几年间,国家“改革加力”、“东北振兴”的口号喊了又喊,各大会议提了又提,不可谓不重视。

可纵观东三省经济发展效果却始终平平,似乎被其他地区给远远落下了。

为什么东北这个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地区会沦落到如今这样毫不起眼的地步呢?山大教授黄少安对此有一番独到的解答。

“共和国的长子”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了。

作为东北、乃至新中国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哈尔滨的解放是全国解放运动中里程碑式的存在,为后来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开辟了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2年2月27日,毛主席前往哈尔滨视察。下午5点左右,毛主席登上哈尔滨“国旅”平台。俯瞰着整个市区欣欣向荣的面貌,他老人家亲切地称赞哈尔滨为“共和国的长子”。

那时,不仅是哈尔滨,整个东三省都是一片富庶繁荣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东北依靠着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打下的工业基础,积极开发了许多盛名一时的大型油田,像坐落于黑龙江的大庆油田以及坐落于辽宁盘锦的辽河油田等,为东北的重工业经济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与此同时,国家对东北的投入也是巨大的。

当时,全国三分之一的重点建设项目都发生在东北地区,著名的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制造厂、飞机制造厂等大型工厂拔地而起,对东北的发展来说可谓锦上添花,充分展示了我国对东三省地区发展的重视。

正如山大教授黄少安所说:“现在人们关注山东,但曾经人们关注东北,现在山东是北方经济最好的省,而东北也曾经是北方地区的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工业。”

言下之意,现在的人们总觉得东北的经济发展毫不突出,那是因为他们不曾见过东北崛起时期的辉煌。

如此大面积的土地,无论工业还是农业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东北是一座宝藏。

哪怕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东北经济已然不复从前,它沦落到如今这样不起眼的地步,很多人在心理上依然难以接受。

上个世纪人们“闯关东”,看中的正是东北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那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时代,东北的地广人稀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片极为难得的宝地。

黄少安教授对此略带调侃地评价道:“那个地方太养人了,太容易养活人,别怪那里的人懒,我就是不懒也不行,一年有大半年时间都是冰天雪地的。”

实际上,建国后的东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强省,而对比如今市场经济的毫无起色,东北的“泯然众省”应当从改革开放说起。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东南沿海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沿海城市开放的港口为贸易的往来提供了方便,市场经济蓬勃向上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

反观东北,那时仍保留着单一的产业结构,重工业占比达百分之六十以上,以往的优势到了后来竟成了劣势,这也使得东北不曾搭上改革开放的顺车,顺应时代一并发展贸易,故而被落下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不可否认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北相对成熟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内无比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为祖国的经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主席称其一句“长子”名副其实。

优势变劣势,长子的“伤仲永”

有网友沿用“共和国长子”的说法,十分忧伤地感叹:“那年祖国母亲一穷二白,长子卖血供弟弟妹妹发展,可后来,弟弟妹妹富裕了,长子的名字却渐渐被家里所遗忘了。”

网友的话中,将石油、煤炭、森林等物产资源称之为东北的“血液”。

那时,国家穷困,整体发展滞后,为了支撑和帮助其他省份的发展,身为“长子”的东北曾竭尽全力地开发资源、输送原料。

诚然,由于过度的开发,东北有限的资源正面临枯竭的局面,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珍贵的石油、丰富的煤炭、高大的原木、茂密的森林虽然一时看似无限,实则并非源源不断。

这些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已经所剩无几,而失去了大量资源的东北,较之从前也变得荒凉了许多。

黄少安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论点,令人深思。他说,正是由于东北资源丰富,过于养人,所以养成了东北人“懒惰”的习惯。

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干半年吃半年,幸福指数很高,这些造就了东北人长久以来的生活观念。

但黄少安教授并未苛责人们的这种“懒惰”,他认为,人们的懒惰是多种因素造就的。

一是没有必要勤快,东北的资源足以令人们只劳作半年就能保证自己生活得不错,人们对现状的满足是东北地区经济整体上“不思进取”的根源所在。

二是根本勤快不起来,由于天气因素,东北大半年冰天雪地的时节人们即便出门也无法做事。

黄教授还认为,东北原本就该是个安居乐业的地方,中国之所以经济崛起,正是由于一些精明的日本人在此活动留下的工业基础,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偶然,而非区域发展的必然。

国共决战期间,共产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先人一步抢占东北,于是,东北成为了共产党最早的工业基地。

在后续的国共交战中,东北的工业为共产党军队的武器装备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由于武器装备的提升,战场上战士们的伤亡才降低了不少。

这直接关系着国家命运,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新中国的成立。

尔后,东北地区便成为新中国重工业的重要地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东北器重万分,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要靠国有企业带动经济。

苏联援建的总共156个工业项目中足有三分之一都在东北,足可见东北在全国工业经济上的领先地位。

直到改革开放的思潮浪涌,沿海地区纷纷借势而上,国有企业计划经济的势头渐渐被对外贸易经济的繁荣所取代。

而东北借鉴自身前三十余年的经济发展经验,认为继续以计划经济时期的观念稳步前行才能进一步发展,这是其固步自封的理由。

但是在当时看来,却并非如此,当时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保守政策才是东北的最优选择。

以现在的视角来苛求当时的人是不公平的,因为历史具有时代局限性,任何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不能精准预预言到未来究竟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东北有其自身优势,也有其劣势。中国的地大物博就体现在每个省份与每个省份之间都有其文化、气候以及地域上的差别,这也是它们的特色所在。

但像东北一样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将自身优势变为劣势、一度大起大落、一度悄无声息的省份却着实不多。

黄少安教授对此也深以为然,他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跟我们原来观念里的那些东西是有点不一致的,它转得有点慢。”

所谓“转得有点慢”是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之下得出的结论,东北之所以慢,也从侧面可以看出其当时对自身经济体制的自信,这样的自信源于前几十年的成功。

也正是这样的自信让东北决定继续沿着老路走,没有积极跟上改革的步子、在较短的时间完成经济转型这一步。

如果将东北作为祖国母亲怀抱里的长子看待,那么当初的长子无疑是个早慧而的孩子,他肩负重任、为家里撑起一片天,身后有着母亲期许的目光和弟弟妹妹们憧憬而羡慕的眼神。

当有一天,时代发生了变化,弟弟妹妹们也长大了,纷纷借着风口投身到建设家园的重任当中,早慧的长子却依然抓着以往的经验不去创新,自然就被远远地落在后面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像课文里的《伤仲永》,方仲永自小能诗,是个名副其实的天才少年。

可由于抱残守旧而不思进取,最终变得“泯然众人”,再也显露不出自身天才的一面,进而和普通人也没什么区别了。

振兴东北,而非“振兴旧业”

虽然东北在改革中慢了一步,但黄少安教授对东北依然充满信心,他满怀激情地说:“东北经济发展的条件太好了,它一定会有重现辉煌的时候。”

说到这,黄教授着重强调道,“但是不能再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了,就振兴东北经济!我们怎么振兴?观念、体制、创新!”

既然要振兴,就要“对症下药”,既然东北没落的主因在于旧观念、旧体制和不创新,那么要想激活东北经济,必然要在观念和体制方面下手。

资源的减少不妨碍环境保护的展开,单一产业的道路既难持续,亦可以暂缓开发的进程。

以往“振兴东北”的口号喊了又喊,国家也始终重视着这片广袤的土地,之所以没有起色,就是因为抓错了方向,投错了产业。

人们对东北经济的下滑议论最多的就是“设施陈旧”、“资源少了”、“一刀切、伤了根儿了”等等。

黄少安教授对此颇有一番见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这是第三次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了。我们搞经济的,第一次科研立项,可支持那些(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人了,后来第二次、第三次我就不支持他们了,因为没有希望。”

为什么没有希望?这一点,大多数人都感到十分不解。黄教授面对镜头直言:“因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是假的!如何振兴经济才是真的!”

这番言论显得有些剑走偏锋,但细思之下却不无道理。过去的经验是过去的经验,并不等于今天的经验,人们始终是要前进的。

只有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摸索,才能获得与时俱进的、更加适合当今时代的经验。

站在历史的时间节点来看,其实不难理解老一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感情,而工业基地的没落放在如今来看又是不争的事实。

诚然设备的陈旧、官僚主义的泛滥都是其因素之一,但工业基地是新还是旧,并不应该只有一个评判标准。

黄少安教授认为,工业基地老还是不老,不应该是按照建立的时间来决定的,当今时代是个追求效率、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的时代,应该以更实用的眼光来看待,应该以国际、国内市场对这个产业或产品的需求来决定。

他说:“东北的汽车制造、飞机制造、船舶制造都不老,我们的煤炭石油也不老,长春电影制片厂也不老,所以东北的问题不是工业基地老了,是观念老了,体制老了。”

观念和体制是人为因素决定的,这两者跟不上,哪怕国家投入再多金钱也无济于事,发展靠自己。

所谓“东北振兴”,振兴的不应该单单只是经济、金钱这些表面上的问题,更要从人心着手,这些年,东北官僚主义盛行、经商者甚少。

在这样一片风景天然秀丽、历史底蕴丰富、资源得天独厚、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商业贸易的渗透率如此之低,确是一个不大正常的现场。

只有人们的观念改变了,体制变了,流失的人口方有可能回流,而步入大城市打拼的人才将会积极投入建设自己的家乡。

正如黄少安教授所说:“只要经济体制改革急速推进,东北还是很有希望的,因为它的资源条件在,工业基础也在。”

近些年,针对全国的反腐工作以正“倒查20年”为关键词如火如荼地展开着,与此同时,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建也在某种程度上冲击着人们陈旧的观念。

区别于振兴旧业的老调重弹,这块占地共119.85平方公里的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分为三个片区,分别分布在哈尔滨、黑河以及绥芬河一带。

这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经济建设为目的、以深度打击官僚腐化为方向的改革,我国已然展开了初步行动。

振兴东北的摸索仍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脚步永不停息,或许不远的将来,在东北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全国人民的见证下,不妨拭目以待。

 
 
总机:0411-83630501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83623796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