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振兴东北
  地方文献导航
大连百科数据库
大连旧影图片库
大连新貌图片集
大连地方作家数据库
讲座数据库
网视大连数据库
网论大连数据库
大连数字导航数据库
大连生活百技数据库
大连近现代史大事记
大连文史资料数据库
大连文化教育资源数据库
大连地方出版物全文
大连地方出版物文摘
大连地方出版多媒体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专题
馆藏外文期刊数据库
大连地区联合目录数据库
媒体上的大连专题数据库
大连解放六十周年专题
大连文学艺术数据库
电子图书阅览器下载
    振兴东北
文章标题: 撑起山城经济发展“半边天”——改革开放40年通化市民营经济发展纪实
作者: 王忠先 李铭
来源: 吉林日报
省份: 吉林
日期: 2018-12-19
所属类别: 新闻报道
文章出处: 吉林日报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一段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辉煌发展历程。追溯通化改革开放40年的成长记忆,民营经济的发展始终是全市改革开放大潮中,奔腾在最前列的浪花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通化市民营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与时俱进,民营经济总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逐年递增,涌现出东宝、万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截至今年前三季度,通化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2%,实现了从“微不足道”到“半壁江山”的飞跃。 40载峥嵘岁月,且看通化民营经济如何华丽蜕变…… 改革开放创机遇:万物开泰 敢闯敢干 激荡民营经济的春天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是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深、退出最晚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境况,在通化这座老工业城市也不例外。 “八五”以前,通化经济国有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计划经济时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工业发展模式,严重桎梏全市经济的发展速度,政企不分、经营机制不活和历史包袱沉重,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体制因素束缚了生产力能量的释放。 痛则思变。当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通化人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迸发出极大的创业、创新热情。 “‘九五’期间,在中央提出国企改革之前,通化市就在全省率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产权制度改革,并在1997年至1999年的国企改革浪潮中,持续实施工业企业深化改组改制,有效推动改革。”通化市工信局副局长于静涛告诉记者,历经探索起步、广泛实施、重点突破、克难攻关、全面攻坚五个阶段,采取折股到人,合作一批;债务重组,救活一批;扶优扶强,做大一批;争取上市,重组一批;剥离辅助,精干一批;调整布局,淘汰一批;国转民营,放活一批七种形式,通化市基本完成了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为通化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通化市还深入实施公司化改组改造,初步实现了“在全市建立起名牌产品支撑集团经济,大集团支掌行业经济,特色产业支撑国民经济的新格局”战略目标,为民营经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东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一奎以白山制药五厂为核心,组建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1日,李一奎又以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组建了通化东宝实业集团。1994年,通化东宝挂牌上市,成为我省第一家上市公司。 体制机制改革,迎来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 自此,国有股减持或全部转让在通化国有重点企业中已全面推开,通化石油工具厂、通化石油化工机构厂、通化啤酒公司等重点国企全部退出。通化东宝、通化金马、吉林修正、通化华夏、通化万通等一批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勃发,李一奎、修涞贵、潘守德等一批能吃苦、敢想敢干的草根企业家更是奋力前行。 到2003年末,通化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7%,安置就业23万多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0.7%;到2004年末,通化市设立股份有限公司83户,有限责任公司970户,上市和协同上市公司达到8户,发展集团公司16户。 一时间,“大小公司”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下海大潮”风起云涌,“股民热浪”骤然兴起,百余名机关干部不甘“寂寞”,纷纷“下海淘金”,不畏艰辛,乘风破浪,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一展身手…… 改革的同时,通化还伸出了对外开放的双臂。 2013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2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36项;2014年引进域外资金7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8亿美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33个;2015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6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9亿美元;2016年引进域外资金76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96亿美元。2017年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新纳入省“调度系统”项目105项,项目履约率达到92.4%。 华润集团、四环医药、步长集团、广东恒大、上海中暨、中兴恒和、晋商联盟、台湾联华和东方红西洋参产业基地、君必达中药制药产业园等一大批知名企业与大项目落户通化。 冰河解冻,春风拂面。通化民营经济自此从无到有,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脉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 抢抓机遇求发展:凸显优势 创新驱动 挺起经济发展的脊梁 从全省第一家上市公司到多产业领先聚变,改革开放历史的镜头缓缓摇过,民营经济发展的创新精神,早已嵌入通化这座活力山城发展的基因。 1995年,通化市委、市政府依据通化的资源优势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医药城”的战略构想,并确立医药、食品、冶金建材为通化市的三大支柱产业,加以优先发展。 自此,通化市一张蓝图绘到底,每一任领导一棒接着一棒、一环扣着一环,依托资源、产品和人才优势,全力发展三大支柱产业。通化的民营企业家们,更是信心坚定,毫不动摇地向着既定目标奋进。 通天酒业,一个制酒的小作坊,发展几年以后在香港上市;大泉源酒厂,一个濒临倒闭的国有乡镇企业,发展到纳税几千万元;青山实业集团,一瓶看似不起眼的“元秘-D”,年销售额过亿元…… 2008年,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通化市被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正式冠名为“中国医药城”,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座被冠名“中国医药城”的城市。 此时,通化市制药企业由1995年的45户发展到86户,医药工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7.3亿元发展160.3亿元;7户医药企业上市或协同上市;可生产21个剂型4605个品种,销售网络遍布全国。 此后,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通化医药带动了运输、仓储、电信等十余种行业的发展,较早地进入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资驱动阶段。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在集群内的灵动流转,令通化民营医药企业虽然庞大,但辗转腾挪尽显轻盈,也逐步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 通过欧盟认证的“甘舒霖”牌人胰岛素、出口世界各地的多功能油田修井机、身价翻番的“科技人参”……一张张代表通化的名片,让这个坐落在群山之中的北国山城,渐渐成为蜚声四海的创新城市。 多年来,通化市通过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手段,闯出了一条“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体系、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即便在经济下行压力凸显的2013年,通化市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24.2亿元、实缴税金76.5亿元,分别增长18.9%、15.38%,“三上”企业达到1193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向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制药领域进军中,通化东宝药业10年磨一剑,成功研发并量产出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甘舒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生产人胰岛素的国家,并成功通过欧盟认证。目前,企业通过搭建东宝科技园等产学研平台,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相继获得了在波兰和德国进行胰岛素注射液III期临床试验批准文件,与法国阿多西亚公司共同推进第四代胰岛素的研究。东宝集团正向市场净值过“千亿”和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千百亿”企业稳步前进。 在创新中追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创新,通化万通药业把一个资产负债率高达600%的烂摊子,发展成集医药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实业集团,成为中国药业百强企业。 通化没有油田,可这里的通化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产品却蜚声海内外。这户企业瞄准市场和科技的最前沿,与高校、科研院所结盟,产品由过去的三大类十几个品种发展到现在100多个品种,出口俄罗斯、南非和南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覆盖率达100%。 创新发展中,通化民营企业还将独有的生态资源发展为特色产业经济。益盛、康美、紫鑫、东宝、万通等39户企业已成为全省人参加工重点龙头企业,产品涵盖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8大系列、40多个品种,并开发人参新资源食品194种,通过QS质量体系认证90种,位列全省第一。 据统计,全市现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2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省级科技创新中心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4家,省级中试中心2家,院士工作站1家。通化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更是如春笋般不断涌现,2018年列入国家和省科技专项达69项,累计17个项目进入全省“双十”工程。 时光荏苒。山城通化的众多民营企业从一个个原本“小打小闹”的工厂作坊,变成了如今的行业领军者,并立足本乡本土,不断向外开疆拓土、捕获全球商机、引领行业发展。 截至2017年,通化市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21.5亿元;民营企业数量达到17299户、“三上”企业数量达到1378户、个体工商业户13.5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487.5亿元,占GDP比重53.6%。 民营经济稳坐山城经济“半壁江山”,但通化人绝不甘心止步于此,谋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激情依然澎湃。 发展之中谋跨越:解放思想 政策发力 民营经济现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民营企业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通化的基础和优势在民营经济,未来的潜力和希望更在民营经济。 今年以来,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通化市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落实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之际,深入学习台州、对标台州,制定实施《“五转”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了金融支撑、财税支持、科技引领等7个方面48条优惠政策,全力推动“创生个”“个变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打造民营经济升级版。 与此同时,通化市敢破敢立,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打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激发民营经济新动能。 在优化营商环境进程中,以“只跑一次”改革为抓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树立“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服务理念,着力简政放权。全面推广“妈妈式”服务,印发《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只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直击“推绕拖”病灶,围绕“政策如何落、钱从哪里来、项目如何找、难题咋破解、环境咋营造”等痛点和难点,狠抓工作落实。截至目前,该市共梳理98个部门(单位)群众和企业办事事项3837项,其中“只跑一次”事项3643项,占比94.94%。 搭建新型“政银企”合作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通化市组织财政、税务、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与25家商业银行,就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流动性问题进行了研判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搭建银税互动、银商合作等新型“政银企”合作平台,优化信贷结构,降低准入门槛,扩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份额,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今年1-10月,通化市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增加至1297户,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金额157.25亿元。1至11月,人社部门为690户个体创业者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9695万元;市税务局累计为纳税人减(免)税、留抵退税合计18.4亿元,为91户小微企业贷款9780万元。 科学合理、宽松优惠的政策,营造出千方百计谋创业、千辛万苦去创业、千军万马求兴业的发展局面,不仅为拼搏进取的通化人创造出发展的机遇,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家加入通化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浪潮中。 截至今年12月10日,全市累计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1373户;累计新登记小微企业4620户;“四上”企业累计新增25户;“规改股”企业累计新增6户;“股上市”企业正在培育12户。 改革中现新景,数字中有乾坤。在经济困境中诞生,在改革开放中壮大,在高质量发展中变强,砥砺奋进40年,通化市民营经济凭借着有土壤就发芽、遇阳光就灿烂的顽强生命力,正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山城民营经济再出发。逐梦、筑梦、圆梦!新时代的通化已经驶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山城民营经济也正努力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总机:0411-83630501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83623796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