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清史稿•徐邦道传》释证——徐邦道在旅大
探讨唐朝对营州(辽宁)的统治
金毓黻赴日搜求东北史地文献考略
《奉天通志》征引书目辑录
试论王应麟的文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钱大昕的汉学、宋学和清学观
钱大昕在新、旧《唐书》研究上的成就
钱穆论朱子学
保护典籍,致力经史——朱彝尊的文献学成就
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
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中原典籍的入辽及其贡献
西夏文献资料述略
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
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鲜卑石室祝文辨疑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提要
大典本《新安志》佚文研究
《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
关于颜延之《庭诰》的几个问题
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述略
谢圣纶与《滇黔志略》
对于《太平广记》的整体文化观照
《淮南子》廉政理论撷英
两汉乐赋中所见音乐理念的新突破
唐代男女初婚年龄的历史变迁
玄学思潮与东晋南朝史学
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试论费宏政治生活三事
旧志整理要注重点校质量
传统目录学表微
20世纪古籍整理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刍议
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论纲
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
从《徐乃昌日记》考论随庵金石收藏特色
满族家谱五种
《辽东诗坛》研究
后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
作者:邱瑰华 杨媛媛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学问——杜诗学,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安徽有着重视杜诗、研究杜诗的传统,从宋代到近代,出现了许多研究杜诗卓有成就的学者,产生了多种颇有影响的杜诗学专门著作以及大量有价值的关于杜甫及其诗歌的诗话杂论。皖人杜诗学著述丰富,研究方法新颖,见解独到,考证严谨,在校勘、考证、注释、解意、评点、系年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较大贡献。本文拟就安徽杜诗学文献作一简述。
                   
一  有关杜诗学的专门著作
    皖人关于杜诗学的专门著述见于文献著录者近五十种: 
    歙县江心宇《杜诗章指》六卷  宣城周紫芝《杜甫佚诗》(以上宋代)  休宁赵汸《赵子常选杜律五言注》三卷(以上元代)  歙县汪慰《虞本杜律订注》二卷  歙县汪瑗《杜律五言补注》四卷  歙县程元初《杜工部七言律风绪笺》六卷[1]  桐城陈式《问斋杜意》二十卷  歙县王寅《杜工部诗选》六卷  建平(郎溪)韦杰《杜律注》四卷[2]  泾县郑汝荐《杜诗外传》  安庆戴宏闾《杜诗分注》[3]  贵池刘廷銮《杜诗话》(以上明代)  休宁查弘道《杜律笺注》六卷  泾县沈寅、朱昆《杜诗直解》六卷  姑孰(当涂)陈醇儒《书巢笺注杜工部七言律诗》四卷  桐城左国材《杜诗解颐》  歙县郑旼《杜诗笺注》  歙县洪仲《苦竹轩杜诗评律》六卷  歙县黄生《杜诗说》十二卷  桐城方文《杜诗举隅》、《批杜诗》  桐城方苞《批杜诗》  桐城方苞、姚鼐、武昌张裕钊批,桐城姚永概录《杜工部诗集》二十卷  桐城方贞观《批杜诗辑注》  歙县张羽《杜还七言律》二卷  桐城方正瓀《杜诗浅说》  桐城方中发《杜诗评注》  歙县凌赓臣《杜诗考注》  休宁汪灏《知本堂读杜诗》二十四卷  桐城刘大櫆编选并批注《杜工部五七古》一卷、《评点杜诗》、《刘海峰圈点杜诗》、《评点钱笺杜诗》[4]  歙县吴瞻泰《杜诗提要》十四卷  歙县汪绍莲《杜诗精义》[5]  婺源齐翀《杜诗本义》二卷[6]  望江檀自荫《杜诗考证》  休宁吴蔚光《杜诗义法》  含山张燮承《杜诗百篇》二卷  盱眙吴炳祥《批点杜诗镜铨》  桐城马霳《杜注考证》  歙县闵麟嗣《闵宾连辑杜》不分卷  泾县王鹤江《读杜心知》  歙县汪济民《杜诗订注》  桐城吴汝伦《批点杜诗》   歙县许绍曾《杜诗评选》  太平郑氏(陈淑圣妻)《评杜诗》一卷(以上清代)  桐城吴闿生《杜诗》  桐城许恩冕《杜诗考镜》(以上近代)
    这些著作相当一部分已散佚了,至今仍存见者有二十种。皖人多方面地研读杜诗,或进行全集校刊、笺注,或加以编选、注解,或辑佚,或考证,或编年谱,或作评点,或说故事。成就卓著者有赵汸《赵子常选杜律五言注》、汪瑗《杜律五言补注》、陈式《问斋杜意》、陈醇儒《书巢笺注杜工部七言律诗》、洪仲《苦竹轩杜诗评律》、黄生《杜诗说》、汪灏《知本堂读杜诗》、吴瞻泰《杜诗提要》、刘大櫆《评点杜诗》等。赵汸《赵子常选杜律五言注》是较早而有影响的著述,多次刊刻,为后人注杜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黄生《杜诗说》一出,对清初注杜诗产生很大影响,“仇兆鳌作《杜诗详注》,网罗前此所有的注评,当时并无刻本的《杜诗说》,亦在其博采之内,被征引凡三百余条。”[7]
    安徽学人尊崇杜甫之为人,往往穷毕生之才思学力研读杜诗。洪仲“室中常奉屈三闾、杜少陵木主,朔旦礼之,慨然有慕于其人。”[8]陈醇儒“喜研读杜诗,沉酣多年,曾笺注全部杜诗。”[9]陈式“负异才,屡试诸生高第,以明经贡成均,不仕,退而著书,尤爱少陵。居恒呐呐不出口,一言及杜诗,则掀髯膉擥,辩论纵横。闻者莫不勃然兴,肃然敬。笔之成书,凡数万言,分若干卷。”[10]他们注解杜诗谨慎细致,既能博采众家,也能独出心裁。以汪灏《知本堂读杜诗》为例。是书对杜甫全部诗作按照仇兆鳌《杜诗详注》编年悉加注解,其注解之特点:一是体例独特。汪灏注杜体例,颇有发明,有“另眼”、“参榷”、“着意”诸项,标在每首诗前。如读《房兵曹胡马》,标示“另眼”,末云:“阅马者,非徒相其形而已,必驰而试之,以验其速、其稳,如《邓公骢马行》‘朝来少试华轩下’是也。跨鞍挥鞭,尽马之一驰而返。公善骑射,如《壮游篇》‘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是也。试马而后赞,‘所向’字、‘真堪’字、‘如此’字,字无虚设。”读《望岳》,标示“参榷”,末论云:“有将五六作山下仰望解,鄙见不然,因参榷读之。”又如读《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标示“著意”,末评云:“奋激中身分直高天半,不奋激,无由动人,而公非故卑屈;无身分,何以示万世,而公亦非故矜夸。读公不遇诗,往往疑为石隐一流,‘行歌非隐沦’五字,公于时已自注明。”二是重视解题。汪灏在杜甫原诗题下,多标示“暗题”二字。“暗题”用来提示作诗之趣旨,是汪氏个人读诗之心得,类似今天所谓“解题”。如《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暗题”:“应徵诏考试后,辞谢韦左丞,将还山。”《新安吏》“暗题”:“无兵徵及童稚,记事。”三是评语简明。汪灏在诗句中夹注,不繁征博取,多以寥寥数语概括自己对诗句之理解,甚简要。间有评点,亦点到字句精神为止,或点明上下句关联照应。诗末之概括、剖析、评论,不强取一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或竟无一字评者,或只言片语附诸尾句夹注之末。如《赠李白》末云:“全首是箴戒太白。”[11]
    值得一提的是,集杜、书杜、刊杜及编订杜甫年谱等也是杜诗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皖人于此等方面也颇为用心,产生了多种文献。如,年谱类有清张爕承《杜甫年谱》(《杜诗百篇》卷首)、张羽《杜工部年谱》(《杜还》卷首);集句类有青阳陈岩《凤髓集》、潜山金道合《集杜》、合肥邓銍《北征集杜诗》一卷、歙县方式玉《集杜诗》二十卷;书杜类有宋乌江(和县)张即之《书杜诗》、明凤阳朱岱《篆书杜律》;刊刻类有凤阳朱经扶序刻宋刘辰翁评点《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二十卷、休宁玉几山人刻宋黄鹤补注《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文集》二卷、贵池刘世珩刻覆宋本《杜陵诗史》三十二卷等。
这几类文献中最重要者为集句类。集前人诗句重新组合为诗,自宋代成为风气。宋人尤喜集杜甫诗句,不仅有“集杜诗”,而且有“集杜词”。明清诗人亦然。“集杜诗”相当一部分是作者有意逞才之作,可以看作文字游戏。但也有一部分是用集杜的方式抒写忧国忧民之志、相思别离之情,不失为优秀的创作。如文天祥在燕京狱中所作二百首《集杜诗》,历来受到称赏。皖人集杜作者中,方式玉成绩最突出,共集杜甫律诗一百二十首,皆“妙出天然,为世所称。”[12]

二   关于杜甫及其诗歌的杂论
    除专门研究杜诗著作外,在安徽学人编选的诗歌总集及其所著诗话、论文、序跋等中也有大量有价值的关于杜甫及其诗歌的考释、杂论。
    (一)诗歌总集中的杜诗选评。选诗有一定的标准,一定的价值尺度,体现着选编者的诗学观。“选本之佳者,既分撮其英华,又合论其同异,可见选编者的取舍、好恶和标准。”[13]诗歌总集中杜诗之选,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二家合选,即把杜诗与另一诗人的诗作合选。最常见的是将杜诗与陶渊明诗,杜诗与李白诗,杜诗与韩愈诗合选合注。如明凤阳朱权《李杜诗钞》、宣城梅鼎祚《唐二家诗钞评林》、《李杜约选》八卷、泾县萧思伦《李杜正声》、泾县刘廷銮《李杜行纪》、歙县闵弈仕《李杜诗选》四卷、颍川刘志圻《陶杜诗集注》、贵池桂青万《陶杜诗说》、休宁汪文柏《杜韩诗句集韵》二卷[14]等。这一类选集,周采泉《杜集书录》多作著录。各家所选标准不一,目的不同,各具特色。如汪文柏《杜韩诗句集韵》把杜甫、韩愈诗句按平水韵排列,如东韵中“丰”字下列有杜甫诗句“讴歌德义丰”,“忧国愿年丰”,韩愈诗句“寿州属县有安丰”。此选本可以作杜韩诗句索引用。
    二是多家诗合选合注,而以老杜诗为主,或有较多杜诗选入。如桐城姚鼐的《五七言今体诗钞》专选今体诗,二集十八卷。五律(包括五言长律)选唐代近百位诗人之作九卷,七律选唐、宋代近七十位诗人之作九卷,而杜诗凡占三卷,共220首,其中五律123首,五言长律37首,七律60首。可见姚氏选诗以杜诗为宗,且时有评点,尤以五言长律评点为详。
    (二)诗话文评类著作中有关杜诗杂论。其中有两类尤重要:
    一是安徽学人如梅鼎祚、张英、方孝标、潘江、黄生等为杜诗学专门著作所写的序跋。这既是他们对杜诗学著述的评价,也是他们杜诗观的体现,可看作关于杜甫及其诗歌的专门论文。如方孝标《问斋杜意序》言:“予以为由是道也,未始不可读少陵之诗,而未可谓得少陵之意。何也?少陵之意,乐而有《国风》之不淫;少陵之意,怨而有《小雅》之不乱。少陵博极群书,而援引罔敢颇僻。少陵志在用世,而无热中善宦之心。而说之者曰‘诗史’也,曰‘一饭不忘君’也,于其稍涉隐见者,必强指之,以为某章讥宫廷,某章讥藩镇,某句怨征车之不至,某句望利禄之不来。殆若郑五之歇后,殷浩之空书,岂少陵哉!”[15]
二是皖人如宣城梅尧臣、婺源朱熹、歙县汪道昆、合肥龚鼎孳、桐城方东树等人的诗话杂论中有关杜甫及其诗歌的评说、考辨。其中最突出者为方东树,其所撰《昭昧詹言》卷五专评杜甫五古,《续昭昧詹言》卷四专评杜甫七律,《昭昧詹言续录》以评杜甫七古为主,其它卷中也多有论及杜诗者。
    以姚鼐、刘大櫆、方东树为代表的桐城派古文家在选录、注释、批点杜诗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而评点与诠释成就尤为突出。桐城文派讲求“义法”,并以之为作文、选文、论文之标准。桐城派古文家也以“义法”作为选杜、论杜的依据。因此,他们的杜诗评点有着自己的特点,也可见皖人杜诗杂论之一斑:
    首先,以文法论诗,重视篇章结构、起承转合。古文家好以古文之法论杜甫诗歌,姚永朴说:“诗之造句隶事虽与文异,然如李、杜之五七言古诗,与杜公之五言长律,其中章法笔法,何尝不与文相通?至韩、欧、苏、王诸家本长于古文,其诗即以古文法为之经纬,必谓诗与文两道,何啻痴人说梦哉![16]方东树说:“所谓章法,大约亦不过虚实顺逆、开合大小、宾主人我情景,与古文之法相似。有一定之律,而无一定之死法,变化恣肆奇警在人。自俗人为之,非意绪复沓而颠倒不通,即不得明豁。但杜公雄直挥斥,一气奔放中,井井有律,不同野战伧俗,又不为律缚而软弱不起。”[17]要正确疏通句意、段意,就要把握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且可见章法之妙。桐城派古文家在解读杜诗时常把一首诗分解成若干段(尤其长律),概括每段大意,而不重某一字的解释或是词语用得是否得当。这样可以把握杜诗章法之妙,进而把握整首诗立意之妙。姚鼐非常重视评点杜甫长律。他说:“余往昔见蒙叟笺于其长律,转折意绪都不能了,颇多谬说,故详为诠释之。”[18]又说:“杜公长律有千门万户,开阖阴阳之意,元微之论李杜优劣专主此体,见虽少偏,然不为无识。自来学杜者,他体犹能近似,长律则愈邈矣。遗山云:‘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珷玞。’此成何之论耶?”又曰:“杜公长律旁见侧出无所不包,而首尾一线,寻其脉络,转得清明,他人指陈偏隘,而意绪或反不逮其整晰。”又说:“杜公今体,四十字中,包涵万象,不可谓少数;十韵百韵之中,运掉变化,如龙蛇穿贯,往复一线,不觉其多,读五言至此,始无余憾。”其《五七言今体诗钞》中多选杜甫寄赠诗,他说:“读少陵赠送人诗正如昌黎赠送人序,横空而来,尽意而止,变化神奇,初无定格。”作为古文大家的刘大櫆,也多在章法上用心,其《评点杜诗》“极为精细,五言长律凡转折段落,筋络一一分明。”[19]
    其次,重视神理气味。篇章结构、起承转合之妙是形式技巧,为的是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意绪及内心滋味。姚鼐说:“凡文之体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遇其精者而遗其粗者。”[20]杜甫一生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志,然而孤苦漂泊,终无所用。其一腔忠愤之情,寄之于诗,故其诗多从肺腑中流出,自然浑成。所以,姚鼐在读杜诗时尤重体悟杜甫的情绪及诗中滋味。如《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解曰:“其词微显郁塞,故是意兴不佳时也。”《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解曰:“其词含蓄不尽,斯可以怨矣。”《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解曰:“公老病途穷,身无所依,托言将往求禅,实欲郑李之为主人,然浅交,难以直言,故意复郁塞。”《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解曰:“此是老子庙,岂比真唐之宗庙以严重为得体耶?必有此段既深讽刺而文外曲致,闲情具足,正为佳耳。”
    最后,论语精炼、简约。桐城派古文家重视文字雅洁,在关于杜诗的评点和诠释中也有体现。如姚鼐评《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仅八字:“此十韵则雄健胜前。”[21]评《将别巫峡赠南乡兄瀼西果园四十亩》也仅八字:“往复圆折,韵味绝妙”。
                
[1]周采泉《杜集书录》作《杜律绪笺》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743页)。
[2]周采泉《杜集书录》作韦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746页)。郑庆笃、焦裕银等《杜集书目提要》作章杰,误(齐鲁书社1986年9月版,第385页)。
[3]周采泉《杜集书录》作戴宏阅,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833页)。
[4]《评点杜诗》、《评点钱笺杜诗》见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撰述考》卷一著录,黄山书社1989年12月版,第408、407页 。《杜集书录》前者题《批点杜诗》,后者无著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550页)。
[5]周采泉《杜集书录》作江绍莲,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762页)。
[6]婺源、盱眙旧属安徽。
[7]黄生撰、徐定祥点校《杜诗说•前言》(黄山书社1994年5月版)。
[8]石国柱主修、许承尧总纂《歙县志•人物志•遗佚》卷十,民国二十六年(1937)旅沪同乡会印。
[9]见郑庆笃、焦裕银等著《杜集书目提要》,齐鲁书社1986年9月版,第133页
[10]方孝标《问斋杜意序》,引自周采泉《杜集书录》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187页。
[11]引文均出自汪灏《知本堂读杜诗》二十四卷(六册本),安徽省博物馆藏。
[12]近人许承尧撰,李明回、彭超、张爱琴校点《歙事闲谈》,黄山书社2001年5月版,第833页。
[13][16]分别见姚永朴撰、许振轩校点《文学研究法》,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85页、第61页。
[14]汪文柏,孙殿起《贩书偶记》卷十四,作休阳人(即休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版,第351页)。《杜集书目提要》作桐乡人(齐鲁书社1986年9月版,第174页),《杜集书录》作嘉兴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793页)。桐乡、嘉兴今实一地,即今浙江嘉兴。按:汪文柏,字季青,号柯庭,安徽休宁人,寄籍嘉兴。
[15]引自周采泉《杜集书录》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187页。
[17]方东树撰、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382页。
[18]姚鼐评杜诗语皆引自《五七言今体诗钞》,同治七年秋湘乡曾氏重刊(封题《惜抱轩今体诗选》)。
[19]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撰述考》卷一,黄山书社1989年12月版,第408页。
[20]姚鼐《古文辞类篹•序目》,民国五年(1916)都门印书局校印。 
[21]“前”指前面所选杜诗《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江画图十韵得忘字》。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