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在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中的地位与角色
浅谈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城市建设中公共图书馆实施总馆分馆制的意义——以南京为例
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浅论成都图书馆在提高公民道德修养中的实践
公共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以成都图书馆为例
公共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杭州图书馆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
公共图书馆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初探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浅谈社区图书馆作用和发展对策
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公共图书馆
服务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图书馆立足于为弱势群体服务
公共图书馆完善盲人服务的几点思考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思考
少儿图书馆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
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天职
用好图书馆,把图书馆融入市民生活——哈尔滨市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文化定位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网上联合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的建立
创新图书馆学会工作的思考
夯实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基石——对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思考
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服务探析
公共图书馆服务新思路
公共图书馆馆员人格塑造浅析
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公共图书馆展览工作初探——对成都图书馆展览工作的思考
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浅谈社区图书馆作用和发展对策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初探
利用手机图书馆拓展服务领域的思考
论图书馆读者的权利
浅谈大连图书馆以古旧籍开展多元文化服务
浅谈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室的服务与创新
谈地方文献数字化
图书馆多元化文化服务
图书馆服务文化与资源的城乡统筹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几个问题
拓展青少年读者服务活动空间
文化全球化中的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初探
西安图书馆对少儿进行社会教育的可行性实践
白云无语自化成——新时期大连图书馆社会教育工作探索
长春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浅议
论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
关于发挥我馆汽车流动图书馆服务优势的对策与建议
以武汉图书馆的发展看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浅谈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以《文澜信息》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
作者:张红灵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作为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组成部分,对完善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图书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教育研究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彰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有利于实现国家文化积累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 数字图书馆

一、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范围包括:口头传说,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带有十分强烈的地方色彩,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生命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方式的一种较新型的保护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以最为保真的形式保存下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如:手稿、音乐、照片、影像、艺术图片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硬盘、光盘等物质介质中。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其展现,并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受地域范围的限制,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地理信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大众展示,充分展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学科特色、文化特色,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使我们能站在人类文化整体的大格局中去认识民族文化资源价值。
    (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进程
    信息手段的革命和信息内容的革命,引发了全球性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浪潮。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将本国文化遗产大规模转换成数字形态,以便为未来的“文化内容”市场竞争奠定新的基础,目的是要促经国家与民族自身文化的不断发展。以保存民俗和文献为中心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自1990年开始推动“美国记忆的国家计划(American  Memory)”,对馆藏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片等进行数字化,并编辑成历史文化传承的主题产品。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目的是保护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1995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将该馆收藏的艺术精品和分散在法国各地的古书艺术插页用彩色、高分辨率扫描仪录入光盘;1999年,欧盟“内容创作启动计划”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为文化产业奠定知识基础”的最优先项目;中国台湾也提出了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计划。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状况却是,负载着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的传承使命的艺人日益减少乃至死亡,民族的“文化记忆”出现中断的概率大为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遗忘、遭破坏甚至逐渐消失的严重威胁。为了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丰富性、传承中华民族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艺术和技艺, 2003年文化部等几大部委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后来又规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称谓), 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如今又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将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工作进入全面、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
    近几年,我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科研机构也在不同程度上探索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如成都图书馆将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搜集、数字化建设列入地方文献工作和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探索和实践,建成 “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把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如:手稿、音乐、照片、影像、艺术图片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硬盘、光盘等物质介质中,运用文字、图像、流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地理信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天府之国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方便读者对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查询。 浙江省图书馆在浙江省文化厅的领导下完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项目资料库、网络服务平台和数据库的建设。北京图书馆进行的“北京记忆”等主题数据库,都是公共图书馆对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二、数字图书馆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载体的数字化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使以书刊资料为主要收藏载体的传统图书馆面临巨大的挑战,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进步, 1988年美国学者伍尔夫(W.Wulf)提出“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一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数字图书馆的研发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给图书馆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整理和储存,并向所有连接网络的用户提供服务的图书馆集成系统。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是各种数据库的集合,所提供的服务远比传统图书馆高效和周到。用户在任何地点配备有连接因特网的电脑随时可以进行查询和获取数字信息,而且绝大多数获取的信息是免费的。
    (二) 保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使命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步骤、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是政府对图书馆的要求,也是图书馆工作职责的必然所使。从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来看,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也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信息交流机构的主要特征。图书馆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时代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学术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有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特色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十分必要的。数字图书馆已具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存储数字化、网络化获取、资源共享、管理计算机化的条件和优势。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展示平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研究和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数字图书馆实现教育功能的体现.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的宝库,科学的大本营、教育的实验场、专家的资料库,是社会教育和人们终身教育的地方。在信息时代,知识的学习获得将产生革命性的变革,未来以网络化为传播平台的教学带给人们的是以真实的观感、听觉、视觉、触觉等的全新体验。这种展示的互动性和教育性将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需着眼于未来教育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传统文化和艺术,让生活在祖国大地的每一个人,时时都享有着祖先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这对培养民族感情,将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纳入教育的过程中,无疑是极其重要和明智的。数字图书馆以数字形式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收藏、管理、展示和处理,并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是计算机科学、传播学以及现代图书馆学相结合的信息教育服务系统,远程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教育青少年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能完善数字图书馆地方民俗数据库建设,原味保存文化的原生态,彰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带动本地传统文化和艺术资料的收集,保存、研究、传播与展示,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传统艺术等是当代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特色、有个性的数据库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具有丰富地方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的竞争力所在。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以前无论是从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大体是按比较单一的全文数据库、图片数据库音频数据库等形式存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采用多媒体技术,它能同时获取、处理、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中具有非常实用的特性,在建立档案、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教育等面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方式的复杂性。蜀风雅蕴——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地方特色自建多媒体数据库的尝试,建立了完整、直观、形象、生动的地方特色数据库,章显蜀文化独有的魅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尝试
    我们认为,图书馆学是强调服务的科学,服务观念应成为图书馆学思想的重要因素,离开服务,图书馆事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离开了服务,图书馆研究也就偏离了方向。服务的本质既是满足需求,而人类的基本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信息需求(文化需求)。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信息,人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的变革。
    数字图书馆如果离开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失去了信息化自身的价值,也就谈不上自身的发展。所以图书馆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是在知识信息资源建设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的尝试,它打破了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之间的界限,建成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摆脱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所必须的各种设施、陈列、参观的条件限制的束缚,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取所需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能极大的发挥图书馆作为信息时代信息集散中心的功能,是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的一种尝试,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保护文化遗产,为公众提供特殊的精神文化和文化服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数字图书馆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内容,抢占网络文化的制高点,实现用文化遗产保存历史、教育后人的最终目的。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内容全球化必然带动文化的全球化。网络文化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交往而形成的文化,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和传播,在全世界范围内资源共享的一种新型信息文化形态。传统文化资源是网络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越是地方色彩浓郁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经过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网络语言在互联网上存储、传播、交流,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在网络时空广泛传播,让公众接受、认同,让现代人生活在更深遂的时空上,也是对外宣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有效方式,是实现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海量历史文化信息丰富了传统文化学习的手段,数字图书馆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内容,抢占网络文化的制高点。为了适应全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作用,将全部普查成果进行网络化和数据化处理,才能实现用文化遗产保存历史、教育后人的最终目的。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实现经济与文化互动的一种方式,为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数字资源,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
    文化不仅在精神领域具有价值,而且在经济领域也具有巨大价值。创新离不开观念与科技,尤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资源与支撑。在充满高科技含量的文博会上,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仍唱主角,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依托。只有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才会吸引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使传统文化资源转变成经济资源,由原创变成资源开发,由保存变成展示,逐步形成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在虚拟空间再现真实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信息,使得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资源,从而形成以数字文化消费为导向的新经济。数字图书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不仅提升本地区的文化竞争力,同时也为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数字资源。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人员、资金问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坚持“保护为主、创新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又要在“政府指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中进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刚刚起步,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制定更加完备的抢救保护法律、政策和实施计划,如机构、人员、资金、职责等。调动社会文化单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中的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资金落实,分工明确,使它们承担起不同的职责,这将非常有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抢救、传承和创新。笔者认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重任在资金落实、人员到位的情况下交与数字图书馆完成此项工作,将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纪念价值,实现我们国家进行文化积累的终极目的。
    (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内容,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实现用户跨时间和空间的信息资源利用,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终端对其数字资源进行浏览、下载、打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版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也是急待探讨和解决的,这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传承人共同从法律、技术、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解决有关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二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的原生态,不被随意更改,有完整性;三是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作品被随意复制下载、任意出版发行。

参考文献
1.徐嵩龄,张晓明,掌建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3—120
2.郭家义,吴振新. 基于资源类型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问题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
3.郭海明,邓灵斌.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2)
4.胡继先.四川文化工作,2006(3)
5.刘毓华.图书馆与网络文化建设.图书馆学研究.2006(3)
6.http://conant.blogchina.com/5005023.html  网人小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7.张永忠主编.数字图书馆操作与实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28
8.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