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在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中的地位与角色
浅谈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城市建设中公共图书馆实施总馆分馆制的意义——以南京为例
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浅论成都图书馆在提高公民道德修养中的实践
公共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以成都图书馆为例
公共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杭州图书馆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
公共图书馆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初探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浅谈社区图书馆作用和发展对策
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公共图书馆
服务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图书馆立足于为弱势群体服务
公共图书馆完善盲人服务的几点思考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思考
少儿图书馆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
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天职
用好图书馆,把图书馆融入市民生活——哈尔滨市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文化定位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网上联合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的建立
创新图书馆学会工作的思考
夯实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基石——对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思考
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服务探析
公共图书馆服务新思路
公共图书馆馆员人格塑造浅析
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公共图书馆展览工作初探——对成都图书馆展览工作的思考
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浅谈社区图书馆作用和发展对策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初探
利用手机图书馆拓展服务领域的思考
论图书馆读者的权利
浅谈大连图书馆以古旧籍开展多元文化服务
浅谈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室的服务与创新
谈地方文献数字化
图书馆多元化文化服务
图书馆服务文化与资源的城乡统筹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几个问题
拓展青少年读者服务活动空间
文化全球化中的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初探
西安图书馆对少儿进行社会教育的可行性实践
白云无语自化成——新时期大连图书馆社会教育工作探索
长春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浅议
论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
关于发挥我馆汽车流动图书馆服务优势的对策与建议
以武汉图书馆的发展看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浅谈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以《文澜信息》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谈地方文献数字化
作者:何明翔
    摘要:  建立区域文献特色数据库,对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征集、整理、开发利用、业务工作拓展等几个方面就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进行探讨。充分发挥地方文献的地域化优势,加强数字化建设。
    关键词:  数字化  成都图书馆  地方文献  特色数据库

    地方文献是记录某个地区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发展轨迹的文献资料。是一个地方的发展见证。地方文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且数量稀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献资源,不仅在图书馆藏书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更是图书馆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各级公共图书馆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是发挥本馆藏书优势,树立形象,体现信息服务特色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各级公共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地方文献工作,将地方文献的搜集保存、开发利用列入其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成都图书馆网站中的一级栏目,成都地方文献数据库(http://www.cdclib.org/cdlib/Browser/DFWX/DFWX_Default.aspx)是以大成都地区地方文献为主题的特色网页,它围绕地方文献资源、地方文献工作和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展开,目前共设有“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锦绣成都”、“成都法律法规数据库”、“天下成都”、 “成都百镇”和“巴蜀人物”等9个大类22个子栏目,文献资料15000条,数据总量在400MB以上(并且不断增加中)。
由于地方文献对区域经济与文化建设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发展,地方文献的载体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数字化的地方文献资源大大增加,如何把网络中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转化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部分,并提供给包括非网络利用者在内的广大读者,已成为一个有待地方文献工作者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从世界各国来看,最重视研究与发展数字式图书馆(DL)的当数美国,并把数字式图书馆定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图书馆这一概念已不再陌生,一些专家及学者也都进行了不同深度的研究与探讨,尤其是对数字图书馆特点及功能的研究为实现地方文献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指导。
一、关于地方文献数字化
    (一)地方文献信息数字化 
    1、意义: 
    在当今信息时代。若以传统形式保存使用地方文献。显然不利于这部分文献的开发利用。更不利于远程使用与信息共享。通过数字化将传统媒体文献转换成数字文献,将为地方文献赋予时代意义。并提升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1)保存价值。可更有效地保存地方相关资料,极大地减少甚至杜绝珍贵地方文献资料的破损、遗失。 
    (2)传播价值。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及介绍地方历史与特色,提高地域知名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3)使用价值。利用全面系统的数字化信息,为地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更有价值与针对性的服务,并提高人们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效率。 
    2、世界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现状 
    国外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相当丰富。比如。通过Interact网在美国各公共图书馆的网站上。可找到与当地有关的地图、档案、史料、照片、音乐、艺术、文学等丰富资料。其中以国会图书馆“美国的回忆”(American Memory)最为著称。这项源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档案资料数字化的工作。目前已扩展为各图书馆合作参与的、共同将美国历史文献数字化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
    (二)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内容
    1、书目信息数字化 
目前。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已基本完成了书目信息数字化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只需将地方文献数字化书目信息集中,并对相关字段重点补充完善,便可建成地方文献书目数字化系统。 
    2、篇目信息数字化 
    地方文献内容涉及地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技等诸多方面,各种具体信息包罗万象。因此,需要深入到信息单元——篇目。建立地方文献篇名数据库,通过题名、责任者、年代、关键词、出处、分类等途径。将单元信息系统全面地揭示出来。
    3、全文信息数字化 
    一种是根据特定专题对使用率较高、开发价值较大的地方文献进行全文数字化转换;一种是选择富有独特性、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地位并在馆藏中占有一定优势的地方文献进行全文数字化转换;一种是在条件不具备时对某项专题文献进行文摘数字化建设。 
    4、多媒体信息数字化 
    多媒体信息具有声形并茂的特点。因此通过对地方文献光盘、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微缩胶片、影视作品等进行数字化转换,将使地方文献数字化信息更为丰富形象,增加地方文献的可读性、趣味性、直观性。在网络环境下,对于地方文献的广泛传播与利用有着特殊意义。 
    5、专题数据库特色化 
    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其中一项工作内容是将馆藏某个特定专题的地方文献数字化信息(包括书目、篇名、文摘、全文、多媒体、电子文献等)加以集中,并把分散在不同文献中有价值的相关信息提炼出来,进行内容的编辑提升;另一项内容是对网络中的相关专题数字化信息资源加以搜集、整合。如我们有针对性地在经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之后,建立了“成都百镇”和“巴蜀人物”特色专题数据库,并不断更新整理。这样即方便了广大读者查询需求,又丰富了我们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特色内容,可谓一举两得、立竿见影。
    (三)利用地方文献数字化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
    数字化图书馆是图书馆信息交流的科学发展趋势。各级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地方文献工作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充分发挥文献的独特优势,加强数字化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提升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效益。
1、服务于社会公众: 
    (1)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地方文献因其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成为最好的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地方文献。使广大社会公众足不出户即能通过网络方便地检索浏览图书馆地方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大量数字化信息,凝聚地方意识,激发爱国情怀,振奋精神,鼓舞斗志。 
    (2)提高公民文化水平,加强文化素养。
读者通过数字化的地方文献了解家乡各方面信息的过程,就是学习历史、提高文化素养的过程。这对启迪广大公众的创造力,激发人才潜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思路
    (一)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怎样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将有关本地的各种信息发掘出来?这是利用网络信息建库的第一步,需要摸索和积累经验,建立一套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 
    首先,应根据特色数据库的搜集方向,选择一批有参考价值的网站和信息源,定期浏览,并根据需要设立相关主题词、关键词,从中检索、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搜索结果表明,地方信息资料可以有多方面的来源,首选信息源是本地网站,包括各级政府和机构的网站,其中收录了各种地方性政策法规、灰色文献等;网络版报刊是地方信息最重要的来源,需每日按时浏览;同时还有各种网上信息,不断收集对本土建设的评论和建议等等,这些都是必须重点关注的网站。第二个来源是各种数据库,如各类型图书馆的馆藏书目、网上新书书目 、期刊论文等,从中可检索到数量可观的本地文献资料,包括各专业领域的文献。第三个来源是各种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网站,其中不乏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外研究动态、独家收集的资料等。 
此外,由于网上信息更新很快,新网站不断涌现,可借助搜索引擎或网络机器人自动搜索(如我们正在使用的TRS网络信息雷达管理系统),密切关注,以便发现最新信息。 
    (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库的优越性 
    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与馆藏文献资源相比,它的优势表现在: 
1、丰富性。
    网络信息资源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各类型的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各种综合网站与专业网站等等;形式也多样化,有全文数据、题录文摘、图片资料、多媒体信息等等,网络信息在许多方面都超出了馆藏文献的范围,弥补了馆藏文献之不足。 
2、权威性。
   网上各种专业网站和大型数据库都极具权威性,所收录的资料全面系统,整理加工专业化,参考价值很高。而以一馆之力,无论在收藏范围和加工的水平、能力方面都相形见拙。 
3、易用性。
   网络信息中有不少是经过筛选加工的二三次文献,包含了前人的劳动,是较成熟的信息,这对于自建数据库可免去大量的重复劳动;另外,对网络一次文献中的全文数据和图片资料等等,也可直接编排利用,不需再用手工录入或扫描,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和资金。 
4、时效性。
   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和动态性极强,更新速度快,使用户能快速和有效地利用信息,而馆藏文献因出版周期和加工时间相对较长,时效性更大受影响。
(三)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模式
1、地方文献采访工作
    网络带来的不仅是采访空间的扩大和采访手段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实质性变化:原来是碰到什么文献就征集什么,随机性和随意性很强,现在是通过网上宣传和网上收集,根据网上读者需要和网上文献出版和入藏情况,有针对性的、目标明确地采集。采访目的从以藏为主转为藏用并重。
    (1)征集对象扩大: 从单一载体的文献发展到多种载体的文献,包括各种动态文献、网上信息。如我们收集到“2006成都•中国古琴国际艺术节”现场的大量珍贵文、图、影、音资料,征得同意后将其链接到我们的“古琴流韵——2006成都•中国古琴国际艺术节”专题网页上,作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补充资源。同时还将其它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多媒体资料,加工整理后建成“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重要数据藏馆,起到地方信息中心的收藏和传递作用。“蜀风雅韵”网站免费开放以来,点击率日增,网民遍及我国内地20多个城市和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 
   (2)征集方式多样: 从以往的上门征集、电话、书信征集扩展到网上征集。网上征集包括①通过网络了解征集信息,宣传征集政策,建立网上征集渠道。如我们的网页设有“网上征集” 栏目,有“征集通告”、“征集动态”、“联系我们”、“读者服务”等内容,不仅可与赠书者建立即时互动的联系,及时沟通征集情况,还可起到广泛宣传作用,吸引更多人支持这项工作;②通过网上检索,直接收集所需信息,或经过整理加工后收入数据库,或通过分类等处理链接到网页上。 
2、地方文献整理工作
    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整理工作变得更细、更深、更专、更重时效。从对文献外部特征的一般性揭示深入到文献内容的多角度揭示,特别是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对地方文献的整理特别是数字化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读者对网上文献信息更快、更全、更准的需求。 
    (1) 整理内容深化:为了满足网上读者的要求,我们上网的文献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深加工,如“天下成都”和“锦绣成都”栏目就有经过专题性研究的系统介绍,同时为方便读者快捷地查找所需资料,细分为“城市发展”、“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事业”、“民风民俗”、“旅游名胜”等九个分栏目以达到一目了然。对于暂时不上网的文献在整理时也考虑了今后利用网络揭示文献信息的情况,做一些前期的数据准备。 
    (2)整理手段多样化: 既有传统的分类、编目,又有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加工,还有网上信息的整理、各种数据库的建设。如地方报纸原来只作纸质的文献资料和馆藏数据,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作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有力补充,我们在整理报刊补充信息的工作中增加了新内容,要求他们定期收录地方报纸中和我们栏目有关的信息资源,经过加工整理后收录到“天下成都”和“锦绣成都”栏目数据库,提供即时的网上服务。 
    (3)整理过程模糊化: 有时与征集工作融合,如网上下载、链接信息时往往直接进行分类、标引、入库等整理工作;有时与开发利用工作融合,如为读者提供数字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时,文献信息经过整理加工就成为服务产品,整理加工的过程就是文献开发、利用的过程。 
    3、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 
    网络环境给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新的开发和合作机会,同时对读者服务工作也从时效性、全面性、深入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服务面拓宽: 一方面可借助网络的特性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服务,没有开放时间的束缚,没有只限本地的不便,所有的网上读者都能了解成都地方文献和接受我们的服务,特别是那些原本不了解地方文献和很少有机会到馆的读者。另一方面可减少藏阅矛盾,地方文献属于特藏,复本不多,一般只提供到馆借阅,还有一些图片、手稿、字画、书信一类的文献不便外借,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使读者一饱眼福。 
    (2)服务项目增多: 除了原有的书刊借阅、参考咨询服务外,还可利用网络开展读者调查,了解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专题数据库;可与读者建立网上联系,提供即时性的参考咨询服务,不仅可为读者在网上查找信息,还可将网下服务的结果通过网络及时传送给读者。如我们设有“成都百镇”、“巴蜀人物”专题特色栏目,搜集了大量的成都特色地方资料,并不断将最新资料整理上网,为许多研究者提供网上查询和网下服务。 
通过不懈努力,成都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成都图书馆数字资源容量已达13000GB,三个自建网站(本馆网站(地方文献为其一级专栏)、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共享工程成都分中心)同时运行,以现代科技手段彰显服务的多样性。免费开通“联合参考咨询网”,免费开放“方正APABI电子图书”、“CNKI数字期刊库”、“万方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使数字图书馆真正成为市民身边的“24小时的图书馆”。2006年,网站点击率达242668人次,网上借阅42132册(篇)次,接待读者42561人次。本馆网站于2005年成功改版后,全球排位上升50万位。
三、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利用网络资源自建数据库,可加快建库速度,丰富数据库内容和提高数据库质量,但在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网络资源馆藏化。网络资源纳入自建数据库后,增强了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有时因为停电或技术故障等问题而影响其使用,而且缺乏纸质文献,也给阅读和复制带来不便,因此,对于较重要的资料,都应该复制成纸本文件,转化为现实馆藏,这样,不但使用方便,也利于长期保存;另外,对网上检索到的书目和题录,有些是本馆缺藏而且难于购到的,可与对方联系,争取得到全文数据或复印件,以充实馆藏。 
    (二)馆藏资源网络化。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也要重视馆藏资源的利用,特色馆藏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理工作,已形成相当完备的体系,其资料的历史性和独特性都是从别处无法获得的,应尽快将其中的珍贵文献数字化,以全文形式纳入数据库,一般文献则采用题录或文摘形式录入,并加紧回溯建库。 
    (三)尊重版权。在利用网络信息时,必须尊重版权。对于受到版权保护的信息,应与对方联系,通过购买等方式取得使用权,对不能取得使用权的可在自建数据库中建立题录,标示网络地址(URL),然后建立超文本链接,为用户提供网络导航。 
    (四)资源共建与共享。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一项较大的工程,靠一馆之力是很难完成的,还需要在本地区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广泛协作,发挥各种优势,共同建设本地区的资料宝库,使之成为地方信息资源的集成服务点,满足本地区的信息需求。 
    总之,利用网络资源自建数据库的意义在于,它是将用户——网络——图书馆联系起来的桥梁,它把网络信息集中化、有序化,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全方位服务;它使馆藏资源通过网络扩大使用范围,产生前所未有的效益;与此同时,数据库自身也获得了在网络环境下生存和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静.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工作模式的探索。图书馆论坛2001(2)
2.邓晓辉.谈网络环境下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图书馆学研究,2001(1)
3.贺玲勇,肖自立.从文献资源建设到知识信息存取.情报资料工作,2000(4)                                   
4。王纯.特色文献资源与特色服务.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3)
5. 陈光祚,夏立新. 试论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杂志,2000(6)
6。钱志远. 湖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构想.图书馆研究和工作,2000(3)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