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家 谱 杂 谈
守望中华礼仪之邦
楚汉相争的决战问题
漫谈中唐诗坛
从 碑 帖 之 学 看 海 派 书 法
东北名人书翰一脔
摛藻扬芬连海情
大连图书馆“满铁资料”之满语、满学图书概述与举要
大连图书馆藏古籍眉批选抄
浅析近代以前地域带给中日间的文化差异
中国近代妇女伦理思想演变与建构
毛文龙与“毛家将”述论
大连地区考古学史研究(1895—2005)
东洋文库藏《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资料随录
高邮王氏父子与陈奂往来函件略考
门前两株白果树
《天风阁词》论稿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
国贼郑孝胥旅大行事心迹考实
日本人的心与佛教――佛教对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
汉字书法在日本的流传与发展
《读书敏求记》版本源流述略
古调洵堪爱 今人妙手弹——《大连赋》序
大连赋
赋彩扬厉 书文俱美——评张本义书法近作《大连赋》
写新都会 壮新胸怀 拓新气象 开新赋体
初日楼词述论稿(1)
初日楼词述论稿(2)
初日楼词述论稿(3)
初日楼词述论稿(4)
初日楼词述论稿(5)
初日楼词述论稿(6)
初日楼词述论稿(7)
大连图书馆藏稿本述略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摛藻扬芬连海情
作者:张本义
    一、题解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来主讲“市民文化大讲堂”,题目是《摛藻扬芬连海情——从诗歌看清代大连文人的爱国情怀》。摛藻扬芬,用词藻赞扬和传播美好的情感和事物。“摛”,舒展,传布。“藻”,词藻。《文选•班孟坚(固)答宾戏》中有“摛藻如青华”句。“扬”,也是传播和称颂的意思,如“显扬”、“赞扬”都是这个意思。“芬”,花香之气。也借以比喻盛德和美好的情感与事物。南朝文学家鲍照有诗云:“扬芬紫烟上,垂彩绿云中”。后代常以“摛藻扬芬”的句子代表诗歌创作。因为今天讲的内容是有关清代大连文人诗歌,所以我用了“摛藻扬芬”这个词。
    二、史概
    下面,先将清代大连地区的历史概述一下,以便大家对此有个总的概括了解。
    明清争夺辽东的战争,使大连地区的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为严重的摧残,居民大批逃亡。史载,清初仅不到二万人口。清朝初年,为发展辽东经济,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曾多次下诏移民金、复地区。随着移民的增多,经济方得到了逐步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人口依然稀少,没能恢复行政建制。当时大连地区以及辽东南部的民事,仍依明初作法统归山东登州府管辖,所谓“金复海盖,辽阳在外”,讲的就是这时的情况。比如金、复、盖、海州的学子,也必须跨海去山东应对各种考试。
    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增设金州城守章京(章京:满语音译,清代军职多称章京)。雍正元年(1727年),设立金州巡检司,隶复州通判。雍正十二年(1734),升复州通判为知州,改金州巡检司为宁海县,隶奉天府。
    整个清代,辽东实行满汉事务分管制,盛京下设副都统衙门(俗称旗衙门),专管军事和旗人事务,奉天府下设州、县衙署(俗称民衙门),专管钱粮和民人事务。而在金州城和复州城内还设有专管八旗各旗事务的衙门(俗称“旗旗”)。在金州地区,清代分为满洲八旗,汉军三旗和蒙古巴尔虎旗共十二旗,金州城内也都有相应的“旗旗”。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强金州海防,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将熊岳副都统移驻金州,称金州副都统衙门,分管辽南军事,升宁海县为金州海防厅,设同知(从五品),称“金州海防分府”在金州西街,管理今大连南部的行政。
    在此之前因为大连地区人烟少,所以文风微薄,文学方面留下来的东西比较少。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二十年(1840年)之后,旅大地区(现在所说的大连这一概念,清代还没有)旅,指旅顺;大,指大连湾,也有称旅大金地区,即现在大连南部地区;金,指金州。也有依据战略地位而将旅大称为金州海口、大连湾海口。自鸦片战争之后,旅大地区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到了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廷将熊岳复州城移到金州,在金州设立了专管民事的金州厅海防同知,好比现在的副省级,属副府级,从五品。
    光绪二十年(1894),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日本第二军于10月24日从庄河厅的花园口登陆,进犯旅(顺)大(连湾)。11月6日,日军攻克金州城,并进行了疯狂的屠戮,11月21日,攻占旅顺口,纵兵屠城四天三夜,被屠杀居民近二万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旅(顺)大(连湾)金(州)地区。后经俄、德、法三国干涉,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但1897年12月,俄国又派军舰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湾。强迫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5月又签订了《旅大租地续约》,强行租借了大连南部地区(划界时,清政府仅存有金州一城)。
    沙俄的行径,侵犯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利益。光绪三十年(1904年)2月,日本海军舰队偷袭了停泊于旅顺口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日俄战争,给大连地区的人民群众的生产和财产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给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经过将近一年的厮杀,日俄两国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美国的朴茨茅斯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俄国将旅大的租借权转让给了日本,并以长春为界,南满铁路及其权益也转让给日本。同年,清朝政府也被迫承认了该条约的全部内容,从此,旅大地区又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到清朝灭亡的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政府也无权管辖旅大事务,大连地区的人民群众一直处在殖民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并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抗争,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大连地区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我所讲的诗歌大致属于这段时期,也有部分是民国时期所作。大连自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到签订《马关条约》后割给日本,一直处于日俄统治之下,直至1911年清朝政府的垮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清廷对大连没有实行过有效的统治。历史背景大致如此。
    三、诗珍
    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又说“诗者,持也”。就是说,用诗这种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以这种形式来教化民众。刚才提到,由于的人烟稀少的原因,大连地区以前留下的诗歌并不多,但到了清代,大连诗歌数以千计。这数以千计的诗歌,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文人的精神风貌,是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而爱国诗篇更是这部分精神遗产中的精华所在。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其中的崇祖国,重气节的爱国诗篇,闪烁出与日月同辉的光芒,成为我们民族文化遗产最壮丽的部分之一。
    清初,虽然清廷实行了招民垦荒、边民入旗、从关内移民等措施,但大连地区仍然人烟稀少,道光年间,金州仍有“棒打獐狍瓢勺鱼”的传说。文风未蕃,所以诗歌留下来的比较少。现存的有《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八月复州城工告成恭纪四律》(其一)。作者是当时复州知州陈铨。
    诗云:
    “万年天子万年城,龙虎风云不日成。
   五十四层砖似铁,百千万块石为楹。
   逶迤远水围东郭,缥缈崇山拱北平。
   自是圣朝垂巩固,微臣何幸亦留名!”  
    讲得是陈铨主持修复州城的事。写了四首律诗,这是其中一首。
    复州城在今瓦房店市西南约八十华里,在民国十五年(1926)之前是今瓦房店市的治城。复州城与金州城一样是辽代修建的,距今一千多年。金州城是明洪武次年所建,以砖包砌。复州城是明永乐年间所建,以砖包砌。复州城明代共修了两次,清康熙、雍正年间曾做过修砌,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时任复州知州的陈铨督工重砌砖城,此时大致是第五次修复。陈铨之后,同治年间至光绪晚期也都做过重修。
    中国文人讲“立功、立德、立言”。所谓“立功”就是事功,就如现在所讲的业绩。要为国家、为社稷、为人民做事情。主持修复复州城,是很大的事功,在辽东、在旅大历史上,在陈铨本人更是很重要的事功,所以工程告竣之后,写下了四首诗。
    “万年天子万年城”这是一种祝愿。“龙虎风云不日成”写城垣气势,这是易经里的话,“龙从云,虎从风”讲的是气势。“五十四层砖似铁”讲城砖的层数,我没数过,据说是这个数目。“百千万块石为楹”,“石为楹”说的是该城为砖石结构。都是讲复州城气势。“逶迤远水围东郭”,指引来复州河水以护城郭。“缥缈崇山拱北平”,谓护卫京师北京。末联“自是圣朝垂巩固,微臣何幸亦留名”。“垂”,指边陲,本来只想为朝廷巩固边陲,但是我有幸地也留名于世!
    这诗就刻在复州衙门的墙壁之上,复州衙门现在仍在,这块碑也在。我前几天还拍了照片。诗中这种自豪的感觉,到今天我们仍然能感觉到。
    关于陈铨这个人,我们现在了解的还不多。但是,这件事通过这首诗了解到了,文人的报国、爱国的感情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出来。
    但世界上没有“万年天子万年城”,诗中所自翊的“万年天子万年城”,一百三十年之后,所谓的“万年天子”大清国天子也垮台了,再后的几十年,“万年城”的复州城也只剩下残垣断壁了。从这点看确实沧桑之感,令人不胜感慨!
    常言道,爱国必须爱家乡。清代以来旅大地区出现一大批赞颂桑梓,怀念旧园的诗歌。下面,我举一首乔有年的《旅顺怀古》为例。诗是这样的:
    “矗立金山海气横,唐家曾此驻雄兵。
      铭功千载鸿胪井,酣战三军牧羝城。
      地接辽东留胜迹,波连齐鲁渡王京。
      而今日暮散风雨,犹似当年击柝声。”
    乔有年是旅顺人,他对家乡的山水充满了感情。这首诗大约写于同治十年,当时他丁忧在家,他的身份是进士,是同治元年的进士,后在北京做京官,做工部主事。同治十年丁忧在家,诗大约在这时所做。当时国艰日畸,帝国主义列强已经对大连地区、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虽还没有爆发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还没有沦为殖民地,但从这诗中已经感受到民族危机。
    “矗立金山海气横”,“金山”为旅顺黄金山。“唐家曾此驻雄兵”,“唐家”指唐朝军队,唐朝征高丽时曾驻足此处。“铭功千载鸿胪井”,“鸿胪井”指崔忻以唐朝鸿胪寺卿的身份册封渤海国时路过旅顺口凿井刻石之事。那时的唐朝是何等的气象。“酣战三军牧羝城”,“牧羝城”即旅顺牧羊城,系位于今旅顺口铁山镇的汉代城址,据说很多战役是在牧羊城中举行。“地接辽东留胜迹,波连齐鲁渡王京”,是说旅顺的地理位置,北面接连辽东,西南是齐鲁,这个地方具有护守京师北京的责任。“而今日暮散风雨,犹似当年击柝声”,能感受到风雨就要来了,在日暮的时候风雨来了,听起来象当年击柝的声音。一片忧国之情跃然纸上。
    乔有年,字春溪,号古农。是旅顺双台沟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他诗写的好,字写得也好,大连地区许多碑,是他写的,有的是他撰文的。乔有年是大连地区传统文人的典范。这个人不仅文采很好,而且勇于任事。同治十年,金复州大水,颗类无收。官府不报灾情,仍然收赋税,到处催逼,民不聊生。当时旅顺,即现在营城子的韩道观到衙门去报灾情,金州副都统安图等人到旅顺视察,答应解决。但回去之后等了很久也没有解决,催租的人仍然逼迫,百姓十分困苦。在此情况下,韩道观带人到金州副都统衙门找,现在叫上访。安图施了一计,以人多为由,胡乱将案子推翻,治以咆哮公堂之罪,认为他们是打砸抢。将九人抓到大狱,严刑拷打,判了死罪。这是奇天大冤,后来告了几年都没有翻案。这时乔有年挺身而出,到北京替老百姓打官司。金州副都统派人追杀,但没有成功,在邓御史的帮助下,打赢了官司。安图被贬为校骑校,金州的官员都被撤职,安图后来郁郁而死,死后棺材被链子锁起来,表示犯了重罪。这是乔有年做的事,他是很愿意为老百姓做事的。
    乔有年后来也被贬了,从工部主事贬为山东蒙沂沂水章邱做知县。在章邱,他刚到任,在阅案卷时发现,有甲乙两姓学生,被前任判了死罪,他发现有疑点。此案大致是这样的:甲姓学生订乙姓学生的姐姐为妻,因为古时很早成亲,象娃娃亲,当时没见面,就是时常递些信物。有一天,乙姓学生看见甲姓拿了一个很漂亮的荷包,乙就向甲要这个荷包,并答允让姐姐给甲另绣一个。过了几日,乙的姐姐绣了一个荷包让乙拿给甲,但甲这天未上学,荷包被一个大学长看到,就抢走了。晚上大学长就拿这个荷包到乙家,跳墙而入,以荷包为信,骗乙的姐姐,冒甲的名在乙家留宿,早上出来时被乙看到,大学长就将乙击死。乙的姐姐报到官府,官府判甲和乙的姐姐通奸杀人的死罪,两人都被关到大牢。乔有年在阅卷时发现有问题,就设一计。在一屋内设一席,对其二人说明日要行刑,你们夫妻在此相聚吧,乔有年和妻子躲在隔壁偷听。开始二人并无话,到了下半夜,女子对男子说,我们姐弟俩条命都赔你了,你有何可哭的。男子说,我没有去你家,并无杀人,你说我杀人可有证据。女子说你肩上有黑记,男子脱衣验看,并无任何印记。乔有年在旁听到,知道有疑。第二日,乔有年让老先生带学生到其衙内,请他们吃面条。当时天气非常热,大家吃得汗流浃背,乔有年率先脱衣,大家也都将衣服脱下,罪犯显露出来,当场就将其捉拿归案,此案得以告破。由此可见乔有年断狱明卓的。后来他升任州官,但还未到任便死了,当时囊空如洗,他儿子无钱回旅顺,就将其葬于济南。
    大连地区爱国主义诗篇,我再举一篇,即王永江的古风《黄龙墓》。
    明末后金已据有辽东大部,而明将毛文龙只据辽东半岛南端和附近的几个岛屿,作为抗金的根据地,以牵制后金。崇祯元年(1628)袁崇焕再次督师蓟辽之后,用计杀死了毛文龙。毛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投金,引后金兵攻旅顺。旅顺守将黄龙(身为登莱巡抚)力战无援自刎殉国的事。
    黄龙的墓久已湮没,在俄国租借旅顺修炮台时,在黄金山下发现了这块墓碑,此事传开,因为黄龙这件事很壮烈。
    王永江字岷源,号铁龛,他是金州人,当时还年轻,是前清的贡生,后来以贡生的身份做的官,民国后做过奉天省长,并创办了东北大学,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他写了《黄龙墓》,当时王永江的身家性命都在日本人的指爪之下,所以他能写这首诗,确实难能。诗云:
    崇焕无谋文龙死,孔耿己降馀可喜。
    桓桓忠勇黄将军,追叛舟师破浪驶。
    回军獐岛保南陬,转战风云暗淡愁。 
    力尽孤臣悬海外,从容刎颈丽谯楼。
    降将招降复及尚,辽东至此无汉将。
    空馀碧血化苌弘,三百年来金山上。
    墓中剑矢土花斑,碣畔弓刀血迹殷。
    西海当年明社屋,而今皮岛居他族。
    曼珠终失汉山河,地下忠魂应痛哭。
    郁郁佳城为谁开,九原不作应心摧。
    土非干净耻居此,宁使英雄骨化灰。
    孔耿尚王今安在,一般茅土成荒秽。
    争及将军有遗芳,姓名并恃黄龙塞。
    “曼珠终失汉山河”,满州又称为曼珠,当时清人从明朝手里夺下了辽东,最后又丧失了,结果还是沧为殖民地。“地下忠魂应痛哭”,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心目中,祖国还是汉人的祖国,与现在祖国的概念不一样,满族人被认做异族侵略,现在又把汉人的山河失掉,交给了日本。“土非干净耻居此,宁使英雄骨化灰”,当时碑发掘以后,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碑是黄龙的。碑上的字现在已经修复了,列为世界文物保护单位。这篇诗可以说是对英雄的赞颂,对孔有德等人的变节行径进行无情的鞭挞。慷慨悲凉,沉郁雄强,充满了民族正气,在当时殖民统治之下,能写出这样的诗是非常不容易的。
    王永江也有很多事功。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在日俄战争之后,俄国在大连的所有权益转到了日本的名下。到了1923年,租期到了,王永江以奉天省长的名义照会日本,要收回旅大。当时全国也揿起了声势浩大的收回旅大的运动。这件事日本人很忌恨王永江。后来因为与张作霖政见不合,辞职回来,死于金州。
    他也是一个诗人,写了七百多首诗,有《铁龛诗钞》、《铁龛诗存》、《铁龛诗余》。
    其《读陆务观诗》云:
    放翁愁病一生多,归老林泉对酒歌。
    垂死不忘家国恨,祥符九域望山河。
    其《题八大山人龙云风虎图》诗云:
    山人朱明之子孙,天崩地坼声泪吞。
    一腔禾黍山河泪,尽化云烟笔墨痕。
    极写对故国山河的热爱。
    还有一首诗《题山海关》,这首诗是《铁龛诗钞》的第一首,他的报国的热情全在此体现出来了,当时王永江还很年轻,还是一个秀才,他过山海关时,写了这首诗:
    山绕雄城海绕山,汉秦残垒暮云间。
    春风橐笔三千里,月夜题诗第一关。
    剑底雄心双泪热,镜中华发几茎斑。
    瞢腾河汉星辰睡,万派潮声落远湾。
    这首诗大气雄磅,一开句就用了两个绕字,“山绕雄城海绕山”极生动地写出了山海关的地貌,去过山海关的人知道,山海关就是这样。“汉秦残垒”,秦代的长城,汉代的长城,在暮云之中看见了。“春风橐笔三千里”我一介书生向往的是什么?用汉代张安世“橐笔”事孝武帝几十年的典故,“橐”是指小口袋,装文具。“笔”是簪笔,古时文人把笔插在头发上随时拿来用,这讲笔墨生涯。“月夜题诗第一关”夜间过的山海关题的诗。“剑底雄心双泪热”,想到这些不禁热泪盈框。“镜中华发几茎斑”当时已经见了白发了,还没有建功立业,没有为国家做事。“瞢腾河汉星辰睡”,“瞢腾”,是半睡半醒,“河汉”,星星半睡半醒,可是人却没有睡,心情是“万派潮声落远湾”,“万派潮声”是大海的声音在耳盼回响。这首诗确实大气磅礴。
    而最能代表大连清代文人爱国情怀的,要属有关甲午战争的三篇诗歌了。其一为王志修的《曲氏井题咏》。
这首古风记录了甲午战争中,即1894年11月6日金州城被攻破,当时金州城中曲家的七名妇女,抱着三名幼儿投井殉节的事。诗云:
    “曲氏井,清且深,波光湛湛寒潭心。一家十人死一井,千秋身殒名不沉。金州曲氏世耕读,家世雍雍规范肃,堂上曾无姑恶声,入门娣姒皆贤淑。家园有井供饪烹,日月提汲泉源清,有时人影照井底,皎然古镜涵虚明。金州十月倭奴来,砲声历历鸣晴雷,守者登埤力督战,援兵不至城垣摧。非我族类心必异,入人闺闼无趋避,多少朱门易服逃,谁知仓猝成名义。曲氏门内皆伯姬,守身赴井甘如饴,节妇殉名女殉母,伤心各抱怀中儿!我来金州理案牍,夜夜夜深闻鬼哭,晓起登城询土人,共指井边曲氏屋。土已葬荒井存,门闾未表哀贞魂,一时死义己足尊,争如节烈成一门。吁嗟乎,巾帼大义愧官府,欲荐寒泉应不吐,城南崔井唐题名,合于此井同千古!”
这首诗把曲氏众妇女塞乎天地的全部正气写出来了,极尽歌颂。
    “曲氏井”位于金州古城的西南角,城墙底下。“金州曲氏世耕读”曲氏家族世世代代是种地的,或读书的。“堂上曾无姑恶声,入门娣姒皆贤淑”,家里上下很和气。家里有井,用于烹饪,妇女天天去打水。井很清,有时人影照到井底,皎然不变,像面镜子一样。“金州十月倭奴来”指阴历十月,阳历是十一月六日。“倭奴”指日本人来了,“砲声历历鸣晴雷,”炮声像打雷一样。“守者登埤力督战”,“埤”是城墙,当时金州副都统连顺,金州厅海防同知唐宝庆都带领着兵上城墙守城。“海防援兵不至城垣摧”当时没有援兵,所以攻破了。“非我族类心必异,入人闺闼无趋避”,指日本,是没有礼仪的,直接就进入妇女的房间,强暴妇女。“多少朱门易服逃”,有钱的人都跑了。“谁知仓猝成名义”,旗人妇女不裹脚,经得起长徒跋涉,当时旗人妇女跟男人都跑了,但是汉人的妇女都是包着小脚,根本没法走路,更何况当时曲氏一门中,婆婆年岁已高,这些年轻的不走,就跟着婆婆一块去死,婆婆投井,其余的女子抱着孩子一块投井。“曲氏门内皆伯姬”,“伯姬”是烈女。“守身赴井甘如饴”,“饴”是糖。“节妇殉名女殉母,伤心各抱怀中儿!”最伤心的是怀中还抱着孩子。“我来金州理案牍”,三个月之后到金州来做的金州海防同知。“夜夜夜深闻鬼哭”,因为金州海防衙门与曲氏井仅一墙之隔,每天晚上听到鬼哭的声音。其实不是鬼哭,是人哭,家里女人死光了。“晓起登城询土人”,早上登城问老百姓。“共指井边曲氏屋”大家告诉了他这件事。“抔土已葬荒井存”,“抔土”一抔土,曲氏妇女都已经葬了,但荒井还存在。“门闾未表哀贞魂”,可是这个事还没有上报朝廷,还没有得到表彰,这些妇女们应该感到哀伤。“一时死义己足尊,争如节烈成一门”一门节烈非常不容易,一时为义而死已经是让人尊敬了,一门为义而死更是不容易。“吁嗟乎,巾帼大义愧官府”,妇女大义凛然的气慨让我们这些做官的都感到惭愧。“欲荐寒泉应不吐”,当时他亲率金州海防官员到曲氏井边吊唁、献祭品。我献了祭品给你们,地下的妇女,你们应该接受。“城南崔井唐题名”,“崔井”指旅顺的鸿胪井,唐朝的题名是很有名的。“合于此井同千古!”,这口井也应与鸿胪井一样万古流芳。
    这口井后来被称为“曲氏井”,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诗的作者王志修,为同治年间的举人,山东诸城人。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甲午战后,由于“三国干涉还辽”,清政府收回了旅大。王志修是清政府接受金州后上任的金州厅海防同知。上任后的第三天,即在城内西街海防同知衙门内的“连椿簃”中写下了这首长诗,曲氏一门妇女的节烈事迹,也赖此诗得以流传。王志修在任时间不长,但为金州父老留下了永远的纪念。其中主要是对宣传和表彰曲氏众女子悲壮事迹上所做的工作:上任之初,即将曲氏的事迹写成奏折上报旌表,题写长诗“乞和于世”,广为宣传,亲率金州海防分府官员到曲氏门内吊唁等。这些,对于晚清的一个从五品大员,确乎难能。在这首诗中,王志修将曲氏妇女们视死如归的凛然气节,与达官贵人们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易服出逃的卑劣行经加以对比,发出了“巾帼大义愧官府”的浩叹,表现了其爱国的情怀。讲到这儿,我想起晚唐诗人司空徒有首诗“不朽才消一句诗”,想不朽只需要一句诗,有的诗人只是一句,一首就可以流名千古。王志修,因为这一首《曲氏井题咏》,金州人、大连人永远忘不了他。
    第二篇说一下张之汉的古风《闫生笔歌》。
    也是讲甲午战争的,甲午战争中日军6日攻破金州,7日攻破大连湾,紧接着向旅顺进攻。但不熟悉路,找人带路,在南关岭抓到了塾师闫世开,他是个秀才,闫世开誓死不带路。后来日本人把他杀了,剖了心腹。日本人为什么这么恨他?虽然言语不通,但是文通,闫世开骂敌人,敌人听不懂,后来闫世开写了满纸忠义之词,其中有一句叫“宁死不做狗奴”,坚决不给带路,后来日本人就杀了他。
张之汉三个月听了这件事之后,写了这首诗,诗云: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奋椎难击博浪沙,抗节直比胡天雪。非椎非节三寸毫,竟凭兔颖探虎穴。千军直扫风雨惊,披肝沥血凝成铁。饮刃宁惜将军头,振笔直代常山舌。头可断、舌可抉,刃可蹈,笔可折,凛凛生气终不灭,吁嗟闫生古义烈。闫生著籍辽海东,心系家国身蒿蓬。策卫喜读剑侠传,斩蛇恨无隆凖公。海国无端腾战雾,天堑鸭江競飞渡。席卷已下金州城,毡缒更觅阴平路。识途马老用闫生,冲冠义愤岂能平。直将易水悲歌气,激作渔阳挝鼓声。闫生发冲敌目笑,不解华言舌空掉,抽笔愤书忠义词,飞雪刀光迸出鞘。刀边骂敌怒裂眦,掷笔甘就刀头死。心肝攫出泣鬼神,淋漓血染山凹紫。呜呼!皇朝圣武开神皋,鼓鼙将帅思贤劳。九连城头将星落,颓军断后谁盘矟。东南铜柱沉江涛,太阿倒柄凭人操,十万横磨岂不利,一割无用同铅刀。胡为乎!刀围大帐笋锋密,挺然独立闫生笔!”
    诗歌颂闫世开的这支笔,“抽笔愤书忠义词,飞雪刀光迸出鞘”,把闫世开的笔歌颂做像刀一样。“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讲气节,和文天祥的《正气歌》的做法一样。在秦讲张良,张良在白浪沙用铁锤刺秦王。在汉讲苏武,苏武牧羊北海十九年,不亏大节,被匈奴抓被住十九年让他投降,他没有投降。“奋椎难击博浪沙,抗节直比胡天雪”,“抗节”,举着节,“节”是古时出使时帐上加的矛。匈奴抓苏武在北海牧羊十九年一直举着节,这个节一直可以举到和胡天那么高。“非椎非节三寸毫”,闫世开就有三寸的毫。“竟凭兔颖探虎穴”,“兔颖”指免毫,就凭这支笔探虎穴。“千军直扫风雨惊”,这支笔可以横扫千军。“披肝沥血凝成铁”,肝、血变成了铁打这支笔。“饮刃宁惜将军头,振笔直代常山舌”。这点大家都知道,“常山舌”讲,安禄山叛变时严臬卿被抓,他大骂安禄山,舌头割掉了仍然骂。“将军头”指颜  。当时他是三国时刘章手下的将军。他被俘后,劝他投降,他说没有投降将军,只有断头将军,所以称颜将军头。“闫生著籍辽海东”,他是旗人,是汉军旗人。是南关岭三道沟的人。“心系家国身蒿蓬”虽然身很低微,但心系着国家。“策卫喜读剑侠传”讲一种豪气,“策卫”骑驴,表明身份低微,但充满豪情。“斩蛇恨无隆凖公”,“隆凖公”指刘邦,无处报国,徐有一腔豪气。“海国无端腾战雾”,“海国”指日本,无端挑起战争,这首诗用典很多,“战雾”指黄帝战蚩尤。“天堑鸭江競飞渡”,讲战争,日军从鸭绿江打进来了,“席卷已下金州城,毡缒更觅阴平路”,“毡缒”,用布毛毡裹着从上面下来,“阴平”小路,讲日本人用这种方法打进了金州。“路识途马老用闫生”,管仲攻敌国回途迷路,用老马带路而归的事。“冲冠义愤岂能平”,藺相如出使秦国,手拿和氏壁怒发冲冠。“直将易水悲歌气,激作渔阳挝鼓声”,“易水”,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渔阳,倪衡击鼓骂曹的故事。“皇朝圣武开神皋”,“神皋”指土地,圣武的皇帝开疆拓土。“鼓鼙将帅思贤劳”,此为礼记中的话,“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尘”听到鼓声想到将帅们的劳苦。“九连城头将星落”,说得是薛宝贵,但他是在平壤而不是在九连城战死。“颓军断后谁盘矟”,“矟”长矛,在马上的丈八长矛。兵败如山倒,有谁断后?“东南铜柱沉江涛”,马援在济南立了铜柱就如地界。“太阿倒柄凭人操”,把剑把给别人,凭人宰割。“十万横磨岂不利”,“横磨”是横磨剑,难道十万精兵、十万横磨剑不利么?“一割无用同铅刀”,像铅做的刀一样。“胡为乎!刀围大帐笋锋密,挺然独立闫生笔!”歌颂了闫世开凛然大义的爱国情怀。
    这首长诗的作者张之汉,字仙舫,沈阳人,清末贡生。这首诗作于光绪乙末(1895)岁首,距闫世开就义仅数月。诗以文天祥《正气歌》的笔法,以强烈的爱国情怀,歌颂了闫生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成为激励人们民族情感的武器。而闫世开的事迹,也是赖以此诗得以流传至今。
    张之汉诗书画皆精,是当时的辽东名士,他的诗很多,爱国诗篇很多。在此就不举例了。
    第三篇,《吊忠魂》,作者孙忠亮,号似楼,前清贡生,山东郯城人。
    讲王书翰使单骑乞援被日军俘虏壮烈牺牲的事迹。诗是四首绝句,这里咱们看两首。 
    (其一)
    海疆要塞是金门,捍卫辽东固本根。
    单骑乞援非得己,奋身不惜走山村。”
    (其四)
    李家屯外土城村,忠骨长埋有旧痕。
    野老自能谈往事,不劳史笔表忠魂。
    甲午战争日军登陆之后,过了皮子窝,继续往南走。东面皮口,现在金皮路,北面哈大路,复州大道,日军已经全部封锁了。在这种情况下金州危机,但大连的驻兵很多,各路观望,没有统领。当时金州副都统连顺和正定镇总兵徐邦道坚决抗日,但兵很少,一边做准备,一边报李鸿章。李鸿章派大同镇总兵程之伟从营口南下施援,但程到了复州便滞留观望不前。如果继续进军就能形成前后夹击日军的形势,但程就是停滞不前。在此情况下连顺派了身边的记室,现在叫书记官、文书,贴身幕僚单骑到复州催导。在当时日军封锁的情况下,这个人要有胆识,要可靠,要会骑马,要年轻,还须懂军族的事情,要有证明,要怀有书信。在11月4日从金州出发,沿复州大道往北走,走到金州三十里堡之间时,遇到了敌军,他转而向东走,在今天土城子附近被日军追上俘虏了。日军逼问他军情,他只字不吐,只说我叫王清福,我是个当兵的。因为当时他外面穿着百姓的衣服,里面是清军的衣服。这是隐瞒不了的。他说我没什么说的,快杀了我,这是日本记者龟井兹明在日记中写的,照片也是龟井兹明照的。当时王清福24岁,正当日军劝降之时,他乘隙用头撞石而死,但当时并不知道他的姓名。前几年日本出了龟井兹明的日记,才知道他叫王清福,复州人。这几年金州都传叫王记室、王书翰使,因为他带着书信,壮烈牺牲。关于此事在六十年代,前清进士陈云浩也写《光绪甲午中日之战,金州副都统幕王书翰使死甚烈,作长歌以记之》,孙宝田先生写的《金州副都统幕王君死难记》都是纪念这事。
    后来孙似楼在六十年代又写了四首诗,其中有这么两首:
    为国捐躯近百年,英风宛在始无前。从今三字    永与金州义共存。
    可怜身后不知名,太岳迎头较重轻,多少将军同为死,引军烈烈向
    诗表达了对于他没有留下姓名的感慨,现在既然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关于王书翰使,我曾写过文章,我根据日本随军记者的日记、日人的相关资料和《李鸿章全集》中有关甲午金州保卫战的有关电文,撰写了文章加以详细的考证过当时的过程,应该就是这个历史。
    1896年“三国干涉还辽”,1898年签订了大连租地条约《旅大租地条约》,俄国强占旅大,当时施行非常残酷的高压统治,抢地、抓人、无恶不作。当时旅大租给了俄人,只有金州这一孤城还归属清政府管辖,城外都是沙俄的,金州厅海防同知涂景涛,等清朝官员仍在城内办公。涂景涛字稚衡,湖南长沙人,清光绪间举人,曾任奉天承德(今沈阳)知县,后署金州厅。他很爱国,是当时的清政府的划界委员之一,在划界时沙俄肆意扩张,涂景涛万分愤怒,并采取各种办法与沙俄进行据理力争。如在勘定旅大北界至皮子窝时,他与附近的村民秘密往来,对沙俄武装施压。当时在城外,沙俄疯狂地抓人掠地,群众对这种情况不理解,甚至传闻,这都是“土地佬”(当时金州人送给涂景涛的外号)和俄人勾结造成的,以至出现过围攻涂景涛轿子的事件。这皆使他万分痛苦,遂写下了《戊戌中夏十五日偕山阴茹利宾游胜水寺》的长诗。诗云:
    “云根高障疑无缝,偶被神斤辟奇洞。洞天天半绝尘踪,谁压巑岏起层栋?杰阁耸出苍松巅。上有幽僧伴鹤眠。线路穿林转深峭,盘空蹑翠寻飞仙。学仙当结芳尊友,安得蓬莱太平酒。尽倾东海入杯中,醉乡直到无何有。酒酣拔剑叹汪洋,长鲸未斩心忧惶。菩萨低眉不我顾,曾经阅历千沧桑。青山青青不改色,我欲往山犹不得。题名聊志游山缘,石上长留数行墨。”
    到过观音阁的人都知道,那是在一个大山洞底下,“谁压巑岏起层栋”大山底下的样子。前八句讲形势,讲观音阁这边的地势是怎样威巍怎样壮丽。后面讲“线路穿林转深峭,盘空蹑翠寻飞仙。学仙当结芳尊友,”尊,酒杯,学仙就要喝酒,“安得蓬莱太平酒”但是到哪里找蓬莱仙境的太平酒呀。“尽倾东海入杯中,醉乡直到无何有” 如果有的话,我把东海都倒入杯中,让我醉到什么也不知才好呢。“无何有”很愤懑、很痛苦到了极点了。“酒酣拔剑叹汪洋”,喝酒喝到了酣畅之处拨出剑来,可是看着剑我望洋兴叹。“长鲸未斩心忧惶”没法子减除沙俄。“菩萨低眉不我顾,曾经阅历千沧桑”,观音阁主要是南阁的菩萨,人们都说观音阁很灵,都到那里许愿,到现在还在传说灵。但是看过沧桑之变的菩萨,大慈大悲的菩萨今天却不看顾我,不管我现在的心情。“青山青青不改色,我欲往山犹不得。题名聊志游山缘,石上长留数行墨。”石碑在文革中被砸了,现在只剩下一小块,但拓片还有。
    沙俄在占领旅大之后,对农民催租逼粮,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1898年腊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爆发了由马成魁领导的反俄抗捐武装斗争。从今天金州和普兰店交界处的牌坊到大刘家一带六会民众参加的大规模的斗争,这次斗争在清际外交史料中都有记载。当时参与这场斗争的,就有贡生王天阶。
    王天阶他是一个贡生,他怎么会参加农民的斗争呢?这说明他很有气节。王天阶,字仲升,号南溪,金州城北沙家屯人(今杏树屯镇境),光绪十四年(1888)年优贡,精于书法,赴奉天闱试之时,考官在其卷子上批“字压三省”,有《浪吟诗稿》存世。后来一直在金州、沈阳等地教书。因为他带领斗争,俄军把他抓起来,扬言要把他杀了,后来在清朝总署与俄国驻华公使的交涉下,通过外交手段,才释放。王天阶这个人境界很高,很有气节的人。他有七律《读时务书文有感》一诗云:
    地球处处起纷争,四海狂澜何日平。
    细阅邦交声泪下,纵观世变梦魂惊。
    强邻环视威如虎,敌国并吞渴似鲸。
    火及栋梁悲燕雀,高呼唤醒是先生。
    此诗系王天阶在读时务书文的感想。诗中的“先生”是何人,因诗稿的原题目后人做了涂改而难以考证。但南溪先生忧心时局的爱国激情仍跃然纸上。
    王天阶还有一首七律,意境很高,而且表现他爱国爱家的情怀。是《九日登金州城楼》,“九日”指重九,重阳节。诗是这样: 
    荆棘丛生雉堞荒,登临满目感沧桑。
    人烟萧索经兵燹,衙署倾颓作市场。
    几树寒鸦秋色老,一声孤雁客心伤。
    苍凉晚景凭谁赏,枫叶飞红菊绽黄。
    写了重阳之日登临残败的金州城楼的感想。曾几何时,金州是辽东重镇,城高池深,但经过两次战争,已经是荆棘丛生,城垣也都破败了,人烟萧瑟,经过兵洗,金州人烟萧瑟,这是战争之后的事,1900年俄国趁庚子之乱、趁义和团运动之后,强行占领了金州,把金州同知马宗平和金州副都统阎福生都抓起来了。诗是在这之后写的,但还是清朝的时代。海防同知的衙署做了市场。“几树寒鸦秋色晚,一声孤雁客心伤”,当时他在金州教学,秋风萧瑟。“苍凉晚景凭谁赏,枫叶飞红菊绽黄” 更加使作客于此的诗人备感孤凉心伤。表现了极强烈的爱国情怀。这首诗确实可以与唐诗比,与许浑的诗相比。
    清末明初还有一个人叫李义田,字在旃,号姜隐,金州城内旅顺双台沟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是非常著名的爱国诗人,写了很多爱国诗篇,其中有一首叫《金城杂咏》,诗是这样:
    廨舍荒凉十二旗,
    当年枉改汉官仪,
    嫁衣依样为人作,
    瞥眼兴亡一局棋。
    看到了金州十二旗,金州有十二旗,满州八旗,汉军三旗,蒙古巴儿虎一旗,共十二旗。每一旗都有衙门,可十二旗的衙门都荒废了,想到了满人白白改变汉人的仪规,白白拿下汉人的天下。“嫁衣依样为人作”到了今天,告诉日本人,你们还在走这步棋,还是这样做么?警告占据旅大的侵略者:不要重蹈满清王朝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覆辙,以异族来统治,别忘了“瞥眼兴亡一局棋”这只是一局棋。我说这是伟大的预言,他能看到日本帝国主义必然灭亡,他是很有气节的。
    还有《金城杂感》和《金城访友归途口占》,他在金州和王永江这些老先生他们很好,经常去,每次从金州回来,都写金州的诗,因为金州当时在日本统治之下,感慨很多。其中《金城访友归途口占》,是归途时路过大连所作的。其二云:
    洋场楼阁矗云霄,
    往迹何须溯旧潮。
    斗大孤城春孰主,
    风光淡荡水西桥。
    其三云:
    车行不厌故迟迟,
    一路窗栏纵眺宜。
    海色山光都入目,
    故乡风景系人思。
    又有《金城杂感》其三云:
    斗大孤城傍海滨,
    风光犹带古时春。
    最怜夹道依依柳,
    一样迎人复送人。
    诗讲得是金州的柳树。柳树不知道亡国之恨,就像“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柳树不知道亡国恨,依然迎人送人,这首诗寓意深刻。直接警告殖民统治者,提醒世人。
    李义田在清末民初是大连诗坛执牛耳者,是领袖人物。他有首诗叫《岁暮遣怀》,表现了他在日本高压之下的心情。因为他处处表现爱国情怀,所以日本人对他很忌恨,后来有人说他佯狂,实际是自保。有诗云:
    转毂年华将又阑,几多情绪触毫端。
    风听海面潮声大,雪积山头高处寒。
    世事真如麻更乱,愁怀未信酒能宽。
    去曷来打雪尘心净,堆案群书久不观。
    去曷   来打雪尘心净”,怎么能把雪打来洗洗心绪,“堆案群书久不观”堆到案头的书很长时间没有心思看了。“风听海面潮声大“压力很大。”雪积山头高处寒”恐怖的气氛。“世事真如麻更乱,愁怀未信酒能宽”酒都消不了的愁,什么愁?家国的愁。所以日本人能不忌恨他么,有人说他是被日本人害死的。
    同时期还有个人,阎宝琛。说到清末大连地区的文人,不能不提阎宝琛。他字献廷,金州人,光绪甲午(1894年)科举人,曾参加过“公车上书”,这人很有气节。在日本统治期间,强力推行奴化教育,妄图使大连人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就和其弟阎贵琛(金州厅学诸生),在其家中开办“国学义塾”,免费教授四书五经和蒙学经典,年复一年,日本人对他恨之入骨,但对他没有办法,因为有功名,地方有影响力。后来这些老先生倡修大连地方志。但日本人横加阻挠,没有写成,现在只留下《金州志篆修稿》,实际上就是大连地方志。因为金州直到清末明初还是大连的行政中心。其中有一次他到满铁大连图书馆来查地方资料,归途遇雨,在车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文字水平很高,这首七律是《连滨车行遇雨作》,诗云:
    乘兴轻车载雨行,连滨飘渺接蓬瀛。
    愿将一邑留真录,岂为千秋博盛名。
    人物至今谁健在,山川终古是多情。
    董狐已逝温公邈,回首沧桑百感生!
    这是说让后人说,王永江的诗,此老诗大有诗在,“董狐已逝温公邈,回首沧桑百感生”董狐是春秋时代的晋国的史官,他秉笔持书赵盾弑灵王,是史官的典范。但董狐已经很遥远了。温公指司马温公,也已经很遥远了。
    “人物至今谁健在,山川终古是多情”,这句话很有哲理,只有山川,只有祖国、家乡的山河永远不变。
    四、结语
    爱国诗清朝中后期以来很多,几千首诗中有爱国诗篇占很大比重。我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爱国诗,因为道光之后大连人烟兴盛起来,到了近代,尤其光绪二十年之后到一九一一年期间,再往后推由民国至1945年,大连地区一直处于外敌的侵略、略夺、占领之下。大连的文人的爱国热情,很多都在诗中体现,表现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怀。这时期的诗大多是变徵之声,徵是五声中宫、商、角、徵、羽的一声,是高亢的音调。今天所举的诗大多是高亢的诗,都有爱国的热情,都发出国破家亡的感叹,歌颂保家卫国的情怀。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这一时期的诗人大多是永于任事,敢于挺身而出的士子。他们不是坐以论道,而是亲身实践,为国家做事的文人士子。就如刚才提到的乔有年、陈铨。陈铨当时是处于乾隆盛世,表现的是盛世的气象,但是他想主持一个事功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到后来讲的乔有年,能挺身而出为老百姓办事。到后来的王书翰使、阎世开、王志修,是从五品大员,副省级领导,能带领手下官员到小民家吊唁,写了这么一首诗起和于世,非常不容易,还有涂景涛、刘心田、王天阶、张之汉、王永江、李义田、阎宝琛等人不仅是能写诗,而且大有事功在,都能做有益于家国的事。
    第三个特点,“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由于清朝后期国家沦落,遭受苦难,反映在诗篇上,大都是继承了老杜的诗风。写法上大都苍凉、沉郁、雄强,所以才能感人至深,我们读了至今都受感动。
    第四个特点,这些诗绝大多数文学艺术水平非常之高,如《曲氏井题咏》,这首古风甚至可与唐诗相比。还有王永江的《夜过山海关》、王天阶的《九日登金州城楼》等艺术水平都非常高。有些人说大连没有文化,这是对大连的历史不了解。大连地区清代文人的文学水平非常高,留下了大量的,一流的诗篇。说明了,我们大连自清朝以来文人士子有一种爱国、爱家的传统,对此,我们应该感到自豪,而且加以大力弘扬。当然,大多数诗篇现在还散佚,尚未整理,这都需要我们抓紧整理和继承。我们谈打造文化大连,就必须把我们的传统重拾回来,这样我们才能有自豪感,才会有信心,增加城市积淀,提高城市的地位。
    第五点,我们要发扬诗教的传统,这些诗表现爱国情怀,至今读起来都感人至深。对我们尤其是青少年有很大的爱国教育。我们中国是重视诗教的国家,诗其实就是歌词。我们要利用诗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爱国、爱家的教育。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最后我想用一首诗来做今天我演讲的一个总结,表示我的心情。“摛藻扬芬连海情,赫山碧水荡高风。先贤一拘乡邦泪,直到如今耀眼明。”谢谢大家!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