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书院和“学为己”的书院精神
中国文明的起源
汉画像石与汉代社会
谈清史和清史研究
话说张学良
《红楼梦》探佚
中国小说与史传的不解之缘
名作的感染力
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与影响
谈谈中国戏曲
书法创作及其特点
漫谈今日书画市场与收藏
日本的中国学漫谈:以京都为主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以桃太郎故事为例
书法危机与书法家的责任
农事与艺文:秋胡戏妻作品中的桑树
《从朔编》考朔
罗振玉、罗继祖点评《桐阴论画》
青泥诗文补
石涛新论
罗雪堂兴农思想句玄
顾颉刚与图书馆
唐与渤海关系的珍贵文献
甲午战争前中日留学教育比较
黄海海战“松岛”舰被击真相
《罗雪堂合集》出版
评《辽宁省博物馆藏书画著录》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谈谈中国戏曲
作者:马明捷
   今天来的人可能少一点儿,不过这没关系,来的人越少,咱们就越是知音。当年我在北京读大学(北京戏曲研究院)的时候,我的院长梅兰芳先生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他在北京吉祥剧院演出,那天下大雨,有人就跟梅先生商议,是不是咱们回戏吧,这么大的雨,观众不会太多。回戏就是演出取消了,买票的人可以退票。梅先生问有来看戏的没有?剧场负责人说也就来了一百人左右吧。剧场最少也有一千个座位,梅兰芳唱戏,只来一百多人,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后来,梅先生说不能回戏,这一百多观众,冒着大雨来看咱们演出,这是真正的知音,你告诉后台,我今天加一出戏,唱完了《霸王别姬》,我再加一出《苏三起解》,来答谢这一百多冒着大雨来看咱们演出的观众。这是我四十多年前听到的梅先生讲的一件事情,我始终记在心里。所以,今天来的同志虽然不多,但都是真正的想求学问的同志,所以我感谢诸位今天来听我讲课。
   我始终有一个想法,咱们大连图书馆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这些年,我有一种感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地发展,但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却在逐渐地衰落,比如文学、音乐、美术、戏曲相对来说是后退了。我们常听说这样的话,大连这座城市文化土层比较薄,文化底蕴不厚。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大连的现代科学技术并不落后,在全国应该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在传统文化方面,大连和关内一些城市比,确实不如人家。原因是我们城市的历史太短,只有一百零几年的历史,而且大连是移民城市,移来的都是山东破产的农民,所以我们这个城市传统文化的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建国后工作上的失误,传统文化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薄弱环节。大连图书馆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特别是在文学、历史、哲学方面做一些研究工作,我觉得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我们中国的戏曲以京剧为代表,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那么中曲在
   国戏世界戏曲史上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世界上有三大古老戏剧文化,第一是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以雅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非常长,在公元前六世纪已经形成,距今有两千六百多年了,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其次是印度的梵剧,大概在公元前后基本形成了;第三是中国的戏曲,形成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十二世纪左右。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印度的梵剧现在都已经消失了,已看不到演出了,戏里是怎么演的,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它们的影响仍然存在,比如西方的歌剧、话剧、舞剧都是在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而东南亚的歌舞受印度梵剧的影响很大。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唯一还存活在世界上,并且还在发展的,只有中国的戏曲了。
   中国戏曲形成时,正值宋金时期,以杂剧、南戏为标志,中国戏曲逐渐成熟起来。元朝时,出现了元杂剧,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为代表,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戏曲高潮。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发展到今天,就是从宋金戏剧一直发展演变而来的,很多剧目现在仍然还能看到。比如说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就是我们今天的京剧《六月雪》,这是程砚秋先生最拿手的程派剧目;再比如王实甫的经典名著《西厢记》,直到现在京剧舞台上还有两个版本:田汉改编的张君秋先生演出的张派代表作《西厢记》;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经常演出的《红娘》,那可以说是《西厢记》的通俗本。另外,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赴会》,在昆曲舞台上也在演出,而且唱的还是关汉卿的原词儿,当代舞台上还能见到演唱八百年前原词的戏剧,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现象,被外国人称为世界奇迹。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唯一存活在世界上并继续发展的中国戏曲,在世界古代戏曲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
那么中国戏曲在世界当代戏剧文化中又占有怎样的位置呢?
   世界当代戏剧文化中,有三大戏曲表演体系,第一是俄罗斯的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斯氏体系;第二是以德国的布来希特为代表的布氏体系;第三就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也叫做梅氏体系。斯氏体系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完全脱离自我;布氏体系则要求演员在舞台上时刻记住自己是在演戏。有一个小故事,在意大利威尼斯有两座坟墓,其中一座埋葬的是一位演员,另一座埋葬的是一位观众。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年一个剧团在威尼斯演出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其中有一个情节:奥赛罗非常爱他的妻子,有一个小人挑拔奥赛罗和妻子的关系,制造谣言,说他的妻子不忠实他,奥赛罗信以为真,一气之下掐死了妻子。当舞台上演到小人向奥赛罗进谗言时,由于演员演得太好了,太真实了,有一个观众当即掏出枪,打死了这名演员。这名观众死后,当地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个人,就把他们埋在了一起。后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来威尼斯时,建议给这两个人立两块碑,并刻上“最优秀的演员和最忠实的观众”。而当布莱希特路过这里时,却建议碑上应该刻上“最蹩脚的演员和最愚蠢的观众”。这个故事说明他们各走极端,一个主张越真实越好,一个主张越像演戏越好。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从来不走这样的极端道路。中国的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一刻不会忘记自己是演员,同时又时刻在体验角色和人物的感情,这就像中国的中医一样,不走极端,很讲究辩证法的,这就是中国戏曲在世界现代戏曲中的位置。
   下面有几个概念和同志们交流一下。
   中国戏曲是以京剧为代表的,但是中国戏曲不等于就是京剧。中国有三百多个地方戏种,几乎每省都有自己的剧种,京剧只是它们的代表。那么我们如何给京剧一个准确定位呢?
   京剧译成英文是Beijing opera(歌剧),这个翻译不对。第一,京剧不是歌剧。歌剧就是唱歌,只有这一种表演手段,而京剧不然。清末民初大学者王国维给中国戏曲的定位是“以歌舞演故事”。故事就是剧情,那么剧情怎么演出来?歌剧是用唱歌演出来,舞剧是用跳舞演出来,话剧是靠说话演出来,而中国的戏曲是以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四种高度综合的演出手段演出来。唱、念都是歌,做、打都是舞,那么“以歌舞演故事”也就是以“唱、念、做、打”四种表现手段来演戏。因此从表现手段来说,不能把“京剧”翻译成“Beijing opera”。第二,这种翻译容易误导人们,认为京剧是北京的地方剧。比如,豫剧是湖南地方戏,川剧是四川地方戏,湘剧是湖南地方戏,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按照这种说法,京剧就是北京地方戏。虽然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但是它现在不仅仅是北京地方戏,在我们中国,北自黑龙江,南到海南岛,东自山东半岛,西至新疆帕米尔高原,全有京剧,所以京剧是全国性的,全民族性的戏剧。京剧这个名称是一九四九年以后定下来的,当年曾叫过平剧、国剧等,台湾至今仍叫国剧,这种叫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是代表国家的戏剧。
   为了给京剧一个准确的定位,有两个概念需要明确一下。首先京剧不是高雅艺术。第一,京剧是通俗文化,它始终没有离开民间,一直生活在老百姓当中,京剧的所有剧目几乎全部来自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些作品都是民间的;第二,京剧不是文人创造出来的,是艺人创造出来的,所以京剧它不高雅。现在有些年轻人说看不懂京剧,其实京剧很容易看懂,因为从剧情到唱词都很通俗,其中的人物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化身。京剧是在清朝咸丰年间进了宫廷,到慈禧太后时倍受重视,而此前受宫廷欢迎的一直是昆曲,由于昆曲属于高雅艺术,慈禧太后听不懂,所以京剧就成了宫廷主角,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京剧的通俗性。
在清朝时,戏剧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花雅之争。那时的人们把中国戏曲分成两部分,一个叫花部,一个叫雅部,京剧是花部的代表,昆曲是雅部的代表,在北京舞台上,花部、雅部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结果花部胜利了,雅部失败了,也就是高雅的失败了,通俗的胜利了。当时慈禧经常把戏班子召进宫里唱戏,唱完之后,戏班子再回到社会上去演出,这一方面使京剧越来越规范,精益求精,演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又使京剧不脱离民间。因此可以说京剧始终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上自宫廷、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下至凡夫俗子,都十分喜爱京剧,这也是京剧成为全国性的剧种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曲之一,但是京剧历史并不古老,至今不过一百六十多年。一七九〇年乾隆皇帝过八十万寿(皇帝过生日称万寿),全国大庆,征调各地戏班进京演出,包括安徽三庆的徽班。在所有戏班中,徽班最受欢迎,所以大庆之后,其他戏班都撤走了,只有徽班留下了。一九九〇年文化部还举办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活动。但是三庆徽班进京只是京剧形成的源头,所以徽班进京和京剧的形成是两个概念。那么京剧是怎样起源的呢?
   由于三庆徽班在北京的演出大受欢迎,所以随后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有四喜徽班、春台徽班、和春徽班,再加上三庆徽班,形成了四大徽班称雄北京的局面,后世并称为“四大徽班进京”。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徽班到京后,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各种剧目的表演方法,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后来湖北省的汉调戏班也陆续到了北京,湖北与安徽相邻,同是皮黄声腔,在安徽演出称徽调,在湖北演出称汉调,虽然因受地域影响有若干区别,但它们都以唱西皮二黄为主,所以汉调艺人到北京后,加入了徽调戏班,同徽调艺人同台演出,甚至同演一出戏。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必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吸收,逐渐走向统一。后来徽班又吸收了昆曲、邦子等很多地方戏的演出技巧,大概又过了五十多年,即一八四〇年前后,徽调和汉调,在相互融合中都发生了变化,逐渐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形态,一个仍以演唱西皮二黄为主的,既不同于徽调,也不同于汉调的新的皮黄戏的剧种——京剧诞生了,当时称北京皮黄戏。“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一八七六)的上海《申报》上。
   由此可知,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而这一嬗变完成的主要标志,就是徽调、汉调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终于在一八四〇年前后衍变成为京剧。
   下面我用半个小时左右时间回答大家的提问。
   问:请问京剧有几种念白?
   答:京剧的念白有两种:京白和韵白,京白就是通过艺术处理的北京话;韵白的韵是指中州韵,中国古代称河南为中州,把中州话作为普通话,最早运用中州韵念白的是昆曲,京剧是继承了昆曲的中州韵念白。
问:请问京剧何时出现在大连的舞台上?
答:我们大连虽然一八九九年才建市,一九一〇年才有了第一个戏园子(剧场),但有资料能证明,早在一八九四年大连就开始了京剧演出。
   问:请您介绍一下京剧脸谱的来历和种类。
   答:中国京剧的脸谱说来话长。最早在南北朝时期,南齐有一个将军兰陵王,他武艺高强,能征善战,可是因其英俊潇洒,每次带兵打仗,敌人不仅不怕他,而且很喜欢看他。兰陵王感觉自己很没有威严,所以后来征战时,他就带上一个很恐怖的面具和敌人作战。后来就有艺人把兰陵王的故事搬上舞台,开始时演员是带着面具演出,后来发现带着面具演出很不方便,于是就把面具上的形象画在脸上,这就是脸谱的起源。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脸谱艺术。
关于脸谱的种类,大概有这么几句话,红必忠,紫必正,黑必刚,白必奸,黄必诈,绿必勇,蓝必猛,不同的人画有不同的脸谱。由此可知,脸谱包含着是非标准,包含着道德评价。当然同一脸谱,由于对人物、剧情理解的不同,也有各自的特点,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写一本书来谈。总之,脸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艺术。
   问:在有些戏中,关羽是红生,而有些戏中,关羽又是红净,那么这两种说法哪一个正确?
   答:这两种说法都对,中国戏曲从有关羽戏以来,生行也演,净行也演,生行演关羽就叫红生,如米喜子、程长庚、王鸿寿、汪桂芳、周信芳等人都是生行演关羽;净行演关羽叫红净,如程永龙、刘奎官等人属于净行演关羽。所以既可以说他是红生,也可以说他是红净,关键看是哪一行演的。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