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书院和“学为己”的书院精神
中国文明的起源
汉画像石与汉代社会
谈清史和清史研究
话说张学良
《红楼梦》探佚
中国小说与史传的不解之缘
名作的感染力
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与影响
谈谈中国戏曲
书法创作及其特点
漫谈今日书画市场与收藏
日本的中国学漫谈:以京都为主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以桃太郎故事为例
书法危机与书法家的责任
农事与艺文:秋胡戏妻作品中的桑树
《从朔编》考朔
罗振玉、罗继祖点评《桐阴论画》
青泥诗文补
石涛新论
罗雪堂兴农思想句玄
顾颉刚与图书馆
唐与渤海关系的珍贵文献
甲午战争前中日留学教育比较
黄海海战“松岛”舰被击真相
《罗雪堂合集》出版
评《辽宁省博物馆藏书画著录》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与影响
作者:乌丙安

    大家知道,人类文明是从人类的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文化中精英的东西才是文明,是优秀的文化在推动人类进步才是文明,这就是我们国家所讲到的先进文化;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先进文化决不是平平常常地诞生的,自古以来文化就是鱼龙混杂的,“文明”总是和它的孪生兄弟“野蛮”伴生在一起诞生的。聪明的人类居然发明了战争。当我们歌颂居里夫人时,你哪里知道她发明的是杀人的武器。连居里夫人自己都不能意识到这样残酷的后果。高文明、高科技、高进步往往伴生的是破坏自然生态的野蛮,我们也不能想象把炸弹绑在人身上是什么样的痛苦,但就有人这么做,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力量在促使他为此而赴汤蹈火,去炸敌对国家的人群。现代文明同时也伴生着现代野蛮。现代战争的野蛮已经使我们很恐怖了,而恐怖战争就更加危害人类。所以当我们探讨文化的时候,应着眼于它的多角度和多侧面。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跟过去有些教授讲的可能有些不一样。我所讲的东四恰恰是另外一面,这个另外一面并不是负面的一面,而是过去人们不大关注的文化层面。这就是我说的民俗文化,或者说是人类文化的根基,是人类最根本的基础文化,日本把它叫做“基盘文化”。  我们中国过去往往从文化分层的角度又把它叫做“底层文化”,也就是俗文化,大众文化,它主要是普通老百姓的文化,数以亿计的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中,我们讲的就是这种文化,我们大家也都是从这种文化根基中诞生出来的。
人类文化到底怎么来的?这是个重要问题。
    大家知道,这些年,我们正在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马列主义的各种派别在近现代
产生了不少,我国的马列主义学说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践也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有了重大发展。但从哲学层面上来讲,近现代欧洲有一个很有影响的马列主义学派使马列主义哲学  特别关注人类日常生活的文化根基,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它不只是在政治经济圈里转,而是更深刻地探索民间日常生活,看看人类对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样解读的,所以他们就从哲学的高度解剖了人类文化到底是怎样结构而成的。
    国际上文化人类学界给人类的文化下的定义不下七百多种,比较有影响的从大师级学者嘴里说出来的大约就有一百四十多种。各说各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简单地说起来就是人类文化主要由“自在的”对象化的三个彼此不能分离的部分组成。那就是:一是使用工具生产的习惯方式和手段;二是社会生活习惯的传承;三是语言习惯交流的活动。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人们一代传一代约定的习惯体系,也就是人类文化。这个哲学上的定义所说的“自在的”,就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意思。这个定义其实正是民俗学给民俗文化下的定义。它是人类“非物质文化”最重要的基础部分,中国民俗文化也不例外,它是我国文化的主要根基。
这第一个使用工具生产的习惯方式和手段,在作为农业文明古国的中国,主要表现在几千年的农耕传统习惯方式上。比如说中国汉族的“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习惯,就是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农耕文化周期的代表。北方的“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等等就是千百年来农民遵守的农耕作业习惯。直到现在,老农根本就不看阳历日历,脑子里记着一本活生生的古老的阴历或叫做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按照这个来种庄稼。种庄稼的二十四节气在欧洲是绝对行不通的,只适合中国这块土地的生态。比如二十四节气里的“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分过后,寒露和霜降快来了,几亿农民就要安排这一阶段的农事活动了。这里就有各地不同的很多习惯,把它排到一年四季三百六十天中,让每一天的农事活动习俗,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不用号召,无需动员,自然而然、自在地发展。五千多年的农业大国其实就是这样运转的。同时,还有各民族渔猎生产或畜牧生产的种种风俗习惯在自然地发展。这就是哲学上讲的“自在的”关于生产的民俗文化。
    第二个是社会生活习惯的传承。人类的生产习俗,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这些就是诸位最熟悉的民众的千姿百态的日常生活。
    第三个是语言的习惯。人类最突出的一种工具就是语言。我们至今还不知道其他动物会不会有它们自己的文化语言。现在研究灵长目动物的人类学家几乎都在研究猩猩,特别是黑猩猩和大猩猩。这些猩猩和猿人、和后来的智人有些相似,它们有语言符号。但是,它们的  信号是怎么发出和交流的?直到今天,研究成果认为它们不可能有文化,只有一种信号。只有简单的符号,表示惊恐,表示高兴,但是猩猩至今还不会表示否定。我们能说不,说no,但猩猩不会,猩猩不会使用否定的信号。
    动物行为学家用现代科技研究给我们民俗文化带来了很多的好的成果。他们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明,在人类社会有很多是习俗的成分,是民俗文化的元素,实际上却在有些灵长动物中也有。比如非洲平原的狗头狒狒,它们的群体性和人类社会差不多,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所以一个狒狒家族在非洲平原上最多能有九十多只在一起生活。它们有领袖,也有妻妾。原始社会人类选择妻妾和争领袖时所使用的方法,跟狒狒没有什么区别。当一个首领开始衰弱的时候,另一个雄性的强者就起来,跟它挑战,就像我们古代的英雄,一个英雄出来,大家看着他很英武,他在打猎时战胜了猛兽,在面对别的异族部落侵略时战胜了敌人,于是就要用比武的办法让前一个首领下来,人们就要拥戴新的强者做首领。狗头狒狒也是这样,大家都在观战,战胜的那个为王,失败的那个退让下来。这时,这个队群的狒狒就拥戴这一个强者。在炎热的烈日下强者坐在最佳的阴凉处,大家像参拜一样,都冲它喊叫,像是在呼“万岁”,然后所有的雌性狒狒都按照长幼一个一个从它面前经过,它要表示亲昵,它特别宠爱哪一个雌性,它就留在自己身边,这很像是在选纳后妃。然后带领它的队群,在它所占据的地方走一圈,一边走一边不时地撒尿,如果另一个狒狒队群走到这,闻到这些尿味,就不敢侵犯,如果侵犯,就会有一场恶战,这就是边境纠纷。我们现在人类不也是这样吗?这个地方没有水,寸草不生,赤地千里,但这是我们的领土,别国休想侵犯。我们有记号,这叫边界。要商谈的话,是另外一回事,这叫文明。动物行为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有领袖欲,有领土欲,其实有些动物也有,人类别把自己看得太高明。
    现在回过头来看,人类高明的地方似乎不在于生产,因为所有的动物种群都会打猎觅食,猎豹打猎就很有一套。中国北方的狼在群体行猎的时候,怎样包抄,怎样捕获猎物,都有严格的纪律。许多动物种群里的鸟兽能使用现成的工具获取食物。当科技发展到今天这样的    高度时,人类越来越知道自己其实是平庸的动物。人类没有鸟类那样的飞翔能力,人类没有许多哺乳动物那样的奔跑速度,人类的视力远不如鹰,听力远不如马、鹿,嗅觉远不如猫、狗灵敏,人类在许多方面真的没有什么特长。很多哺乳动物的幼仔很快就结束了依赖期,相反地人类婴幼儿依赖期最长,需要多少年才能把一个小孩养育到长大成人。所有灵长目动物,包括小猩猩的依赖期都比人类短很多。依赖期长实际上是人类天生的弱点。尽管生物科学已经告诉我们,人类作为一种直立的动物已经很了不起,但这同时也是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在脊椎动物中,最脆弱的还是人,因为现在已经测定了只有人类的脊椎支撑力脆弱,人人都有腰酸腿疼和腰肌劳损。事实证明人类在生理机体方面是有缺欠的。
    那么,人类最了不起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类曾经经历了一场有机体的“特化”。为什么进化论在重要的方面被推翻了,是因为进化是极其缓慢的,特化却是一种特殊的突变。人类这个有机体,生理上出现过一次特化,那就是人类大脑的特化,今天的人类都知道怎么去    外太空了,却惟独对于人类自己的大脑为什么有如此高超的智能,依然所知甚少。但至少知道了人类的大脑已经特化了,正是这一个重要因素,使人类远远超过了其他动物。人脑特别是中枢神经特化以后,出现了最重要的一个基因,那就是符号思维,大脑能够进行符号思维,能把这些思维用语言代码表达出来。人们抬头看到了蓝蓝的空间,就叫它为天;低头看到了脚下踩着的这一大片空间,就把它叫做地;见到了高高的地,就叫做山;山下流淌着的叫水,叫河,叫川,叫江;看见了花草,就给它们取了各种各样花草的名字。这种符号在人类大脑里出现了,所以人类开始有了记忆,而且还能够重复表达这些记忆,人类用各种语言记下了所认识的大地宇宙,万事万物,并把自己的生产习惯和生活习惯用口头语言记下来,彼此进行交流,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于是出现了文化,创造出原始文化。在原始文化中首先出现了原始的生产生活习俗。
    人作为一种动物,生产生活是最基本的东西,就从这里出现了文化。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中,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这里的两种生产被一些人理解错了,以为两种生产就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马克思、恩格斯最早研究的两种生产不是这样,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一种是维持自身生存的生产,主要是食物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繁衍的生产,也就是生儿育女、传种接代的生产。
    人类要生活生存,必须根据需求,生产吃的东西。你是种庄稼的,我是放牧的,他是打猎的,各种生产手段都是为了先把人养活了。这种生产习惯叫做“产食文化”。所以我们的农业部门、粮食部门、食品工业部门就都很重要。农业社会在吃上显然是先进的,远比游牧社会、采集打猎的部落社会要高明,所以农业国家产生了最早的产食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的农业文明国家。这种农业文明首先解决的是吃。所以在世界上,中国人在吃上是领先的。“食在中国”这是真的。全世界凡有人烟处,都有中国餐馆。吃的文化,吃的习俗,中国人积累了很多很多饮食的知识和技艺。我们不妨一个一个地列举烹调的方法。先说用水煮,用火烤,许多国家都有。但是一说到蒸食的方法,就有很多国家的人不会用这种熟食法。比如蒸馒头、蒸年糕、蒸鸡鸭鱼肉。还有,包括煎、溜、炒、爆、糟、腌、酱、煸、汆、涮、烀、焖、发酵等各种各样的烹饪法,应有尽有。于是,从生产到生活,民俗文化自然而然就诞生了。
    生产是人类自身繁衍的生产。中国人之多,不是因为世界上先有中国人,后来别的族群才一点点地诞生的,而是中国人生殖繁衍的多。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就记住一点,要想干活吗?这么多的地种不了,生的孩子多了以后就有更多人来种庄稼了。农业劳动就是这么笨重,多生一个儿子,就多了一个劳动力。戏曲舞台上就是佘太君生有很多儿子,七狼八虎出幽州,最后男人都战死了,只好十二寡妇征西。这就是我们人多力量大的特点。老太君的龙头拐杖梆梆地一拄,请皇帝看看老杨家是怎样出来这么多的忠臣孝子。
在全世界,中国人是最早意识到生育是最重要的,却忽略了哪张嘴都是要吃的,结果又回到起点,还要再回去生产。我们发明了山上的梯田,所有能种的田地我们都种上了,还是吃不饱。再加上水灾、旱灾,中国人还是一个饥饿的、多灾多难的民族,所以人们有了对龙王神的信仰,有了对旱魃的敬畏。
    在农业生产与生活的长期习惯中,产生了种种战胜灾害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把这些都用口头语言代代相传下来。这样就有了古代那么多的神话、传说、故事,后来又创造了很多的娱神娱人的歌舞、音乐、戏曲。比如“后羿射日”神话,许多少数民族也在讲,讲本民族古代的大英雄射日的神话,人们就这样几千年、上万年地用口头一点点流传下来,积累到今天。从口头的说一直到唱,积累了那么多口头文学遗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像中国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地方小戏剧种就至少有三百多种。我的《民间小戏论》里只收集到二百四十八种,还应该再收集才知道我们到底有多少家底。
    文化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所以生产习惯、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的产生就是文化的诞生。不像有些国学研究者讲的:文化所以叫文化是因为产生了文化人,产生了精英,才有了文化。我认为这样说不妥,有了精英,只是使某些文化更文明,这是两个概念。文化的产生仍然还是马列主义那个基本原理——历史和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我们不知道大饼是谁最早发明的,也不知道蒸馒头那个蒸法是谁发明的,答案应该是老百姓,是我们的祖先祖辈群体不约而同地发明的,所以才出现了这样一些成语,叫做习以为常,不约而同,约定俗成。你那里叫“爹爹”,我那里叫“大大”,他那里叫“爸爸”,但现在全世界孩子在儿童时期叫爸爸,很多都叫papa或daddy,很多都叫母亲“妈妈”、mama或mummy。语言的一种叫法,很多是雷同的,于是约定而成俗,上面雷同的称谓语就产生了民俗的称谓法。民俗文化中的语言习惯并不仅仅指的是说话,而是语言的产品、精神的产品。发明文字之前,人类全是靠这样用口语一代接一代地往下传。所以代代约定相传的习惯体系,就是人类文化,也就是人类最早的民俗文化。可以简单地说一句:人类的民俗文化和中国人的民俗文化都是与生俱来的。当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从我们最早的祖先出生以后,只要  一动,只要一吃,只要一穿,只要生活,就开始有了文化。中国的神话告诉我们,燧人氏发明了火,有巢氏发明了房屋,那些都是氏族群体的创造,不只是一个人的发明。像西南少数民族那样用干栏式的木架构架搭出来的房屋,叫做“构木为巢”。中国的干栏式住屋,是世界上重要的一种古老的居住方式,土著原始民族住在楼上,底下有支架,既防止了地面的潮湿,也阻挡了野兽的侵害。所以,人类最早的生活方式就是民俗,就是最早的文化。
    民俗文化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化并不是两种性质的文化,它们具有同样的一种性质,都是附着在生活上的,中国的民俗文化跟全人类的民俗文化一样都是附着在全民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信仰娱乐等等,都是文化。今天我们一提到现代文化,那就指的是文明社会的人“自觉的”创造的一整套文化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制度,它们不属于民俗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文化习俗,而是后来文明人创造的,或者说是精英文化创造的。但是有一点,无论我们多么现代化,我们下班都要回到家,回到这个原始时期就有的家族群体。我们的公社化曾经想打碎小家庭,但是家族群体是打不碎的文化根基。人与生俱来的文化基础决定了生活是以家族为最基本的群体,从家族群体再繁衍出来族群社会。由小的族群形成更大的族群,繁衍成为民族,进而成立国家。现代人类应该知道所有现代文化都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的根基上,要懂得民俗文化的产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要知道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条件非常险恶艰苦,各种各样的猛兽猛禽,远比人类强大,人类不得不崇拜它们为神。人类所以崇拜太阳,是因为它对于人类有利。早晨它从东方升起,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光明,晚上,它从西边落下,留下一片阴冷和黑暗,这时人们才知道它的珍贵,企盼它明天再来,所以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人们才跪下来迎接它,现在的原始部落还在举行早迎日、晚送日的仪式,这就产生了崇拜和信仰。又比如捕猎一头猛兽,一个人战胜不了它,就要用很多人围猎它,最后牺牲了多少人,终于把它捕获,以后,每个人都分到了一块肉吃它,才感觉它很厉害,吃到它很不容易,于是就得做祈祷,希望它乖乖地被人们捉住,希望它千万不要怪罪人们的捕杀。早年,鄂伦春族在猎熊的时候,要举行祭祀熊神的仪式。取下熊头,扒下熊皮,摆放在凳子上表示供奉熊神,全体跪下,由首领致祈祷词,向熊神表示和解、谢罪。人类最为本质的本性在这里都表现出来。我们不能说他们愚昧,这是在当时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必然产生的信仰文化。所以列宁在讲到俄罗斯农民的信仰时说:“他们在吃母亲奶的时候,就吸取了这个旧制度的原则、习惯、传统和信仰。”           
    我跟各位一样,对几大宗教都是很尊敬的,宗教教义中那种悲天悯人的精神真的是很好的。但我并不信教,我在探索更深的真理,我们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也是一种信仰。在这种信仰里就有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信仰的基因。
    文化最早的根基不是外在的东西,就是说不是谁给你外加上去的。比如我们今天学一门学问,就是外加的。比如说化学就是外加的,物理是外加的,中国学生还得学英语也是外加上的。而与生俱来的民俗文化可是自然而然就学到手的。孩子们一进入黑夜,没人告诉他,    他本能地会觉得恐怖,这时候如果老人们再讲鬼呀、神呀,那他们肯定就会觉得更恐怖了。自然而然地受到了鬼神信仰影响。
    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当人类处于天灾人祸的危害中,个人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时候,人们的那个信仰基因,那个信仰的文化符号思维就开始萌动,开始寻找一个救命的依托。就像那年南方出现大洪水灾害的时候,一条蛇为了求生,爬到一颗小树上,一个小孩也爬了上去,那么长时间就在那趴着。这是求生本能的欲望。在这个时候,信仰才容易产生。所以中国老百姓到这个时候就会说,“老天爷呀”,“天哪!”就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被恶霸债主逼得走投无路,一出场就喊:“天哪!杀人的老天哪!”像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和原始的习俗文化一样,全都留在我们人类的童年。人们小时候接受的那些风俗,到现在都会常常怀念。
    人类社会也是这样,人类的童年积累的古老的文明,在当时看来相当了不起。一个部落首领在那里念念有词,“老天呀,要给我们下雨啊!我把我的亲儿子投到河里去了。”全世界都有过这样的用人体作牺牲品的习俗。中国的“河伯娶妻”等等故事,都是这么来的。慢慢地人类发现了不少规律,才慢慢地从信仰里脱胎出来,找到了许多科学办法,到十八世纪以后人类终于走向近现代的科技文明。
    大体上说,自古以来的民俗文化包括四大类和五十个系列。
    第一、物质生产与消费的民俗,又叫做经济民俗类,包括生态、采集、狩猎、捕捞、游牧、农耕、工匠、商贸、交通运输、医药和衣食住行等系列。生产主要是产食的农耕生产,再就是工匠生产,要有房屋居住,要有衣服鞋帽穿戴。我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装真的是琳琅满目,五彩缤纷,非常好看。汉族的传统服装也很讲究,按季节穿的。每个季节都有不同颜色,佩带的饰物都是很有特色的。其中有些被许多少数民族继承了,汉族却失传了。        
    第二、社会群体、聚落生活及人生仪礼的民俗,又称社会民俗类,它包括家族亲族、村寨乡里、都市城镇、行帮、交际、两性、产育、婚姻、寿诞、丧葬等系列。其中还包括关于人的自身生产的两性文化。现在民俗文化研究在这一点上还是个禁区。中国的两性文化其实很古老,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全是封建的。大家知道,孔子时代,仲春时节,令男女相会,“奔者不禁”。《诗经》的时代是很开放的。现代汉语“青春”的“春”字不就是古代“思春”、“闹春”的青年两性文化“春”的民俗含义吗?古代礼教的精英文化也尊重传统民俗,人们划出一个特定的仲春时节,让青年男女用来谈情说爱,谈婚论嫁。一到种庄稼以后,没时间,都得男耕女织做农业。所以仲春时节令男女相会,可以幽会、私会,“奔者不禁”。祖先要繁衍后代,于是两性民俗文化中出现了人生仪礼的民俗,包括育儿习俗和诞生礼,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三朝”、“满月”、“命名”、“百岁”、“抓周”、“挂锁”等等仪礼都要度过。接下来就到了成年礼。汉族的成年礼失传了,很可惜,少数民族如今还在过。成年礼的仪式很重要,就是让孩子知道他已经长大成人了。南方有的少数民族习惯是男孩成年礼后,就可以结交女友了,可以和成年人一起参加生产了。女孩也是,成年礼那天,举行穿裙子礼,全村寨人都来参加,就是让大家知道她可以结交男友了,可以准备婚嫁了。
    第三、信仰崇拜民俗和传统节会民俗,由于民间节日、祭日都有信仰民俗意识的遗留,所以把它们统归为信仰民俗类,包括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灵信仰、神灵信仰、祖灵信仰、禁忌、巫卜传统节日、祭日、庙会等系列。古代先秦的史家就是当时的巫师,他们记录了很多三皇五帝的神话,就成为史。司马迁把巫师讲的那些古代的口头传说都变成史料或史实记下来,所以我们至今也难以说清楚黄帝到底是部落酋长还是一位大神。黄帝为中央神,黄颜色的帝,黄色代表土;东边叫青帝,青色代表木;西边叫白帝,白色代表金;南边叫赤帝,赤色代表火;北边叫黑帝,黑色代表水。最早夏、商、周时代只有“天”或“皇天”大神,又把“天”称为“帝”或“上帝”,自西汉开始中国就信仰了五帝,没叫上帝,后来有了基督教,才把至上神翻译成“上帝”。过去叫天帝,就是民间叫的老天爷。信仰五帝标志了中国的信仰是多神的。我们承认黄帝是我们的祖先,那就是中央的帝,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央属土,是以农业为中心的古老王朝的首领。          
    祈求老天保佑庄稼丰收,希望人们生活过得富裕,那就要举行仪式,逐渐形成观念形态的信仰,所以信仰是与生俱来的。是积累了几千年上万年的信仰,根深蒂固。中国的多神信仰就是这样出现的。在中国,非常突出的就是民间禁忌,现在还是如此。比如有的老人教导小孙子不可以对着太阳撒尿,说那是对太阳不敬,我们七十年前那一代的小孩这样做了是要挨打受骂的!在农村里,女孩做饭烧火,不得正面蹲着往灶口添柴,必须侧身,不可以对火神不敬,认为女孩不吉利,于是女孩在心理上就留下一个观念,女人天生就是不吉利、不干    净的。在农村,女孩晾晒裤子时,必须把裤子搭到僻静地方阴干,不得放到明处,免得有男人从女孩子裤子底下走过,冲了鸿运。
    这些观念是非常多的,不仅中国人有很多禁忌,非洲土人、澳大利亚土人也有很多,欧洲文明国家的人也很多。现在全世界各民族各地方人们的禁忌习俗都有很多。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里,这些民俗禁忌观念有大量的遗存。
    占卜是民俗文化生活中最普遍流行的信仰形式和手段,《易经》占卜其实是一种平衡心理的学问,平衡帝王、圣贤和平民百姓心理的知识和技能。在古代,许多人都或多或少懂得一点《易经》占卦的知识。懂了《易经》八卦的知识以后,人们遇事心理不平衡时,就能立    刻用它做出调整。每个上上吉的卦后面隐藏着一点凶,每个下下凶的卦里面也深藏有一点吉,就像“太极图”似的。一黑一白,像两条阴阳鱼,那个黑鱼里有一个白眼睛,白鱼里有一个黑眼睛,那两个黑白因子一旦扩大了,最后就使白鱼变黑,黑鱼变白。  《易经》占卦就是这样,需要懂得卦爻的辩证关系,要懂得祸福相依、吉凶相伴的道理,不要强求出它的具体答案。走江湖的阴阳先生的算卦是对《易经》的歪曲解读。魏晋南北朝以后把《易经》占卜给弄成神秘化的一种数术。其实《易经》占卜是根据占卦人此时此刻的时间,或者诞生的时间,推算出来该人以后的运气走势,提供你及早注意调整。所以古代人从来不用《易经》算“死卦”。真正懂《易经》的没有问“你看我的孩子能不能考上清华、北大?”而是要问:“我的孩子怎样才能考上清华、北大?怎样就不能考上?”占算出成败吉凶两条道来,你照着调整就行了。它的辩证法就在这里。
    第四、民间文学艺术、游艺竞技活动的民俗,又简称游艺民俗,包括民间工艺、雕塑、绘画、音乐、歌舞、戏曲、游艺娱乐和竞技体育,还有民间口头遗产的神话、故事、歌谣、史诗、谚语、谜语等系列。所以说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最重要的就是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非物质文化的无形资产作为优秀遗产。中国今天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签约国,我们已经启动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现在由文化部、财政部也联合签署了文件,各部委都在协调,很多群众团体也都起来参与了这样一个伟大工程。这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民俗文化大复兴的工程。中国民俗学界也提出,中国民俗文化大复兴的年代来到了,要重新把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珍藏多少年多少代的文化瑰宝抢救出来,包括那些曾经被人们看不起的,那些被认为是粗俗的文化,从音乐到舞蹈,到戏剧,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一个一个地展示出来。
    粗略统计,民俗文化的小类过千,细目过万。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的民俗事象,多如牛毛,不计其数。这是文化领域的基本国情,它在全人类民俗文化的总量中也占有较大的份量。总之,把这说完以后,我们就知道民俗文化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而我们过去为什么没有注意它?就是因为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同,它早已被人们习以为常了,我们之所以没有关注它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就生活在民俗文化之中,不以为然了。
    下面谈谈民俗文化的特点:
    第一、民俗文化是从远古原始文化传承而来,所以,以口传心授为手段,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传承性特点,是民俗文化产生发展的最基本的文化传递特点。
    第二、在空间上向四面八方不断扩散是民俗文化借助地缘关系移动的传播性特点,民俗文化因此形成了许多同质的和异质的文化圈、文化带的分布空间。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首先我们的民俗文化是以族群为单位的。当你到了新疆以后,你马上就能感受到维吾尔族民俗,    然后到哈萨克自治州,你就感受到哈萨克族民俗。外国人到了中国,不仅能感受到中国的民俗,还能分门别类地感受到傣族、彝族等等多民族的民俗。所以一定要有这种民族的族群观念,特别要注意各个族群文化之间的混合。新疆的民族文化不完全是维吾尔族的,也不完全    是哈萨克族的,都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三、关于民俗文化的群体性是很重要的,以家族、村镇、部落、社区、民族等群体为单位,不约而同地参与民俗活动,是有普遍意义的群体性特征。特别是在节日民俗、庙会民俗、婚丧寿诞礼仪民俗、集市贸易民俗、集体生产民俗等大规模活动中,这种群体从众聚合的特点十分鲜明。
    第四、在社会长期处于缓慢演进的条件下,中国民俗文化总是出现文化保守倾向或缺少变化的稳定性特点。
    第五、在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条件下,民俗文化呈现出不可避免的或被动的变异性特点。 
    第六、民俗文化事象都有独具特色的象征符号体系。符号思维的象征性体系是民俗文化的一个最醒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视觉看到的标记、图形、纹饰、色彩、样式等符号和听觉接收到的各种声响代码,就可以立即了解到它们所象征的民俗信息和内涵。中国民俗的象征符号体系极为突出,甚至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的各种吉祥符号,令世人惊叹。比如,庆贺寿诞就画“鹤鹿同春”,画寿星和桃子。画五个蝙蝠围着一个圆形寿字符号,就叫“五福捧寿”。对婴儿诞生表示祝贺,就用“文王百子图”或画石榴开裂的“榴开百子图”,表达多子多孙的含意。

    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存在着层次差别,既有上层文化,又有下层文化。中国上下两层文化的分野非常鲜明。上层文化又叫做圣贤文化、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下层文化又叫做民间文化、大众文化或民俗文化。在中国,上述两层文化缺一不可。贬低、轻视、忽视民俗文化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民俗文化是在各个民族群体的民众中自然、自在、自发产生的约定俗成而又习以为常的文化。它的创造者、享有者、维护者和传承者是祖祖辈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源远流长。它不是广大民众主活的外在文化,而是民众日常生活本身,它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在人生养成中内化了的精神文化,根深蒂固。一直是多民族共生共存的文明古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始终保持着本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的持续发展,和汉族的民俗文化相互交流,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各民族民俗文化。为此,今天充分评估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地位和价值,更有现实意义。      
    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内容极其丰富深厚,形式异常多样,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为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进而为全人类所共享。我国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文化工程就充分证实了这种深远的影响。      
    上层文化是在不断吸取民俗文化的精华中发达起来的。民俗礼仪上升为皇家礼法,俗信崇拜上升为庙堂祭祖,民间文学和通俗艺术不断被汲取为高雅艺术样式,使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发展。民俗文化是精英文化的母胎。古史证明: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源于民间,古典文学的文学体裁形式几乎都来自民间文艺。      
    中国的民俗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多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保持了文化多样性的鲜明特色。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      
    民俗文化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它潜移默化地养育了世世代代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成为民族凝聚的基础。其中俗信观念:是非、真假、善恶、美丑、吉凶、祸福、生死、阴阳等对中国人一直影响深刻。在天灾人祸面前,民俗文化所显示的“天人合一”观念,深深地打上了因果报应的民间俗信的烙印。凡具有规范模式的民俗文化对大多数人都有程度不等的约束作用;凡具有威慑力的民俗事象,都会显示出对人们民俗心理暗示的作用,甚至产生或强或弱的控制作用。在我国,禁忌习俗和巫卜习俗的功能就长期具有这种对精神上的深层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正反两方面交织在一起的极为复杂的作用。    
民俗文化在传承中鱼龙混杂、良莠并存,并不都是有益无害的事物和现象,许多已经形成了的恶俗和陋习,形成了某种习惯势力,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影响了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最后讲讲如何正确对待中国民俗文化的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我只就下面几个问题说说。          
民俗文化中的精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中的主体部分,我国在保护这一大部分宝贵遗产方面,还应当再加大力度,特别是在宣传上,应该达到全国上下人人皆知其重要性的最大限度。以便动员全民自觉关心我国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国家和各地方应当尽快把各级      民俗博物馆的建设纳入规划,列入日程。          
    中国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民俗文化保护,现在看来是最辉煌的事业。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正是日、韩各国实施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时期。比如说端午节,一九六七年,我国正是破四旧的时候,韩国宣布:“江陵端午祭”为无形文化财产第十三号国宝,给予保护。日本保护下来的也不少。明治维新以后破坏的江户时代以前的文化艺术都恢复了。让大家知道一个真正的日本,既发现日本很现代,又看到日本也很传统。现在中国也是这样,我们要保护,要继承,保护好音乐舞蹈不用说,还要把更大文化圈里很多的精华保护好。比如庙会,中国的庙会具有中国五千年农耕文化的特点,但是我们从来不把它拿出来作为文化瑰宝。今年河南省就把伏羲太昊陵庙会确定为省重点保护的试点。如果保护得好,也可能成为世界遗产代表作。
    在现代科学飞跃发展的环境下,对民俗文化的“自在的”发展,应该格外关注和加强研究,不能任其放任自流。社会科学界和文化界以往较普遍地轻视民俗文化的研究,偏爱圣贤文化或高雅文化的探讨,这既是一种学术偏向,也是一种文化偏见。民俗学科的发展建设至今还没有提升到应有的地位。我觉得政府对这么博大而深厚的民俗文化,常常是放任自流的。甚至有时候嫌弃它。我认为不能嫌弃,就算它混杂着肮脏的、低级的东西,也是这个民俗文化根基派生出来的。我刚才说了,最有文化和最为文明的东西,它都伴生着野蛮。古老的民俗文化从来都伴随着“愚昧”,岂止“野蛮”。      
    传统民俗文化优秀遗产的知识、技艺应当进入大中小学的课堂,全面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规教育。大学应当设立文化遗产学系或专业,培养这一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面对民俗文化自发性的传播蔓延特点,建议政府设立整体综合性的移风易俗对策研究机构,而不是条块分割的单项对策研究单位。它是以调查、观测民俗文化的全局动态为对象进行科学决策研究的机构。从业人员必须既掌握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又有民俗调查作业的实践经验,甚至应当把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纳入到基本国情、国策的研究范围。            
    鉴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特点,对于那些古老的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风俗习惯或民俗观念,对民俗信仰的各种俗信和迷信等历史文化的难点、重点问题,都要细心地做出科学的分辨。比如,我到贵州山区去,那里的少数民族有几个寨子,树林非常茂密。像我进去大声说话,他们都告诉我,“小声点!不要惊动了寨神!那里有神。”人们无论家里怎么缺柴烧,也决不动这块树林,因为这里有他们信仰的神。所以至今这片森林保护得非常好。一种民俗传统信仰的形式一旦渗透在民族群体中,这个民族就用这种信仰形式去进行自然生态的保护,客观上难道不是一种积极因素吗?          
    所以,我觉得面对着习以为常的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那些陈谷子烂芝麻式的文化,要不要重新分辨?我们今天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这样一个思想,我是非常赞成的,就因为我在研究民俗文化,所以我就觉得真的应该细细地分析,不是所有的传统巫术完全是百分之百的装  神弄鬼。有些巫术经过调查,在跳神和唱神歌的仪式里,有大量的心理治疗功效。所以迷信这个词,在我国的大词典上解释错了。大家看《辞海》去,《辞海》里迷信的定义是什么?说:“像星占、卜筮、命相、阴阳这都是迷信”。但这只是民间信仰的一些形式和手段,并不是“迷信”的概念。各国的词典,包括英文的、德语的、日本语的词典,都有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迷信是蛊惑人心的谬误的信仰”。所以我们有的无神论者偶尔地去占卦,这不是迷信。有的老工人、老干部每当右眼皮一跳动,就找个火柴杆粘到眼皮上,这是因为他们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祸”的俗信习惯。夜间做梦,梦见去世的亲人,第二天就准备去陵墓给亡人烧钱化纸,这是一种俗信,也是一种心愿,是人之常情。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毛主席那么赞赏那些农民运动,但是我们研究民俗文化史的都知道,所有的农民运动都曾经有过蛊惑人心的谬误信仰。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白莲教、太平大国、义和团等等都有,所以靠蛊惑人心的谬误的信仰不可能成功。       
    文化也有个科学规律,要想把民俗文化做好,现在距离还相当远,比如说我们现在对已经知道的音乐、舞蹈、口头说唱的艺术,都比较容易识别。但是面对一些其他的综合艺术就不容易了,比如皮影戏,从雕刻技艺到演唱、制作等等各方面,都是瑰宝。剪纸也同样。但是其中有相当多古老的信仰符号,有很多关于吉凶、祸福、善恶、美丑、正邪、好坏、黑白,阴阳对比的内容常常出现,这就需要正确的分辨。即使有一些民间信仰的色彩,也是那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也不必随便去改动它,因为有些遗产标志着一个历史的时代。应该让后来人认识那个时代的真实状况。现在我们每个人去怀旧,想起童年时候都是老样子,不会用现代去代替它。    
    关于说普通民众存在迷信的问题,我的考虑是:有些自然科学家已经做了很多破除迷信的事情,我也很赞赏很钦佩。但是我想提出一个破除迷信的建议,应该统筹安排,综合研究。不能单纯从自然科学和科技科学去破除,事实上自然科学和科技科学也不可能完全做到破除。比如说老大娘终于知道了“地球原来是围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但是这个科学知识并没有解决她一生命苦多灾多难的问题,没有解决她拜娘娘庙求孙子的问题。她还得去拜菩萨求孙子,烧香祷告,祈福求吉。这并没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必须重视社会科学,必须加强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应用。社会科学里像民俗学这门科学是薄弱的,大学里这门专业的课程总是被人看不起。民俗改革需要提倡新风。比如说春节要贴春联,红对联,这就要感谢明太祖朱元璋。这个皇上提倡红纸春联,在他之前都是砍桃树做“桃符”,在门两边钉两块桃木,上面画门神、写吉祥文字,每年都是用新桃换旧符。到了明代开国后,选红色为国色,朱元璋提倡用红色的纸写对联换掉桃符贴上。他亲自拟对联,亲自出来查验,从此门两边张贴红纸春联变成一个新习俗。    
    所以,我觉得破除迷信必须一点一滴做,而不是讲述大道理,或者采用取缔的简单办法。据我做调查,长征以前,老苏区和老解放区拆掉的寺庙现在都没有恢复,但是,直到今天,就在那些原来的寺庙遗址上,每逢过去祭祀神佛的日子,还有人偷偷地摆放供品。因为人们心中的庙没有拆,灵魂中的神佛没有倒,拆庙也没有用。因此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最终得到改善,没有了天灾人祸的侵害时,民间供奉的众多杂神自然就会被请出神坛。所以民俗的改革家需要在公众人物那里产生,民俗研究家不能起到这个作用,真正的民俗改革家要出现在政府工作人员中,他们将是地地道道的有效的改革家,而不是简单化的改革家。顺便说一下,今天我为什么特别强调准确把握“迷信”的概念是“蛊惑人心的谬误的信仰”。因为只要抓住这一点,作为一个标准尺度,我们就能够把各种各样民间俗信的文化表现形式和迷信形式分辨出来,从大量的鱼龙混杂的民俗文化中挖掘出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来。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