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生活的儒学
关于儒学的几个问题
《论语》与儒家人生智慧
漫谈国学
《易经》卦象新解
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漫谈
汉代社会的读书生活
北宋政争与《资治通鉴》
新修《清史•艺文志》的现状及未来
《王国维全集》新编与王氏学术研究
四个交通:浅谈古典诗词的解读
清代书法综述
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解读
刘熙载《艺概•书概》研究
一枝最美丽的古代花朵—中国古琴艺术漫谈
一轮明月——弘一大师思想解读
永恒的傅雷精神
两启轩国学十论
跋明黄君 刻本《水浒牌》
关于《四库提要分纂稿》
方逢时生年考
三星朗朗耀陵阳
文徵明书风分期特点及成因
大连图书馆满铁文书解题
《日下旧闻考》版本辨误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生活的儒学
作者:龚鹏程

我在台湾的时候,曾经创办了一所大学,一方面增加了一所大学,一方面又增加了一个社会新的可能性,提供了教育界一种新的探索方向,这样办学才能意义,因此我们在办学中创办了新的学科。大陆有两千家出版社,但是台湾就有三千家出版社。除了这么多出版社外,台湾还有几百所博物馆、艺术馆、画廊等等。但是在过去的教育体系里面,我们没有文化行政的学科,所以又创办了一些文化行政、艺术行政这类学科,在学术界引起了一些反响,打开了一些新的视野。

我认为其中一个学科非常有意思,跟我们今天谈的有点关系,这个学科叫“生死学”。

“生死学”主要内容谈生死,这是一个什么学科呢?大陆目前还没有,台湾是在四五年前办的,当时台湾还没有这样一个学科,我们主要考虑到整个老龄化社会中老人特别多。整个中国传统哲学,比如儒、道、释三家的传统哲学,人怎么能够好好面对死亡的问题,它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就是讨论生命的意义,面对死亡,人怎么样可以不朽?怎么样超越人的梦想、让人创造出的文化意义可以不朽?这些都是在处理面对死亡问题中所要讨论的。

换句话说,“生死学”是一个新的学科。这个学科是传统的中国哲学门类中的一个现代化的学科。现在讲中国哲学,各个地方办的哲学系很多,但这个哲学是没有创新的。谈道家、儒家都很多,但并不集中,都没有集中到生死的极限的情景中。我们避免问人活着是为什么,避免人的重新改造,传统中国哲学讲究“安生处世”等等。这些问题很多人都在博士论文上面谈,为什么不能拿到现实中去谈?比如说医院、护理系统里面。刚刚讲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病与死亡在老年人生活里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在得癌症的病患、成为植物人的病人越来越多,假如一个人家里有人得了绝症,很多时候听到这种情况精神就会崩溃,很多时候家属不能告诉这个人得了这个病,还要安慰,这也很困难。在国外医院和护理系统长时期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学科,这个学科叫“安宁照护”。就是让这个病患得到安宁照护,“安宁照护”在医学界有非常多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教材。这在医学界非常普遍,但是在医学界之外做的人就很少。怎样把这个东西和西方哲学面对死亡处理问题结合起来,形成这样一个学科。除此之外,照顾到临死这个阶段叫临终关怀,得到一个关切,过人生最后一段关卡,这叫“安宁照护”,也叫“悲伤管理”。这在医学界、护理界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这些学科不但运用在医疗界、护理界,还运用在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系统之中。

社会越是现代化,因为种种原因,自杀率就越高。另外如青少年犯罪,动不动校园暴力杀人了。像这样一些问题应结合到整个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体系。以台湾来说,社会里面很多人觉得非常苦闷活不下去,这时候可以打一个电话,这个电话叫生命线或者叫“张老师”。“张老师”是一个电话名称,就和“110”、“119”一样,很多人活不下去找人倾诉,这里就有一个庞大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它可以倾听你的倾诉,给你提供一些意见。这些接听电话的人都受到心理辅导,比如一些心理知识、生死学课程,教他如何面对社会现实继续活下去,对这些人给予支持、给予协助。有些人在生活上遭遇到具体困难,会安排社会局、劳动局的人协助他,减轻他身心的焦虑以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叫“张老师”在台湾是很多的,也有叫“莲花线”、“观音线”等等,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

除此之外,在中学有一个生命教育的课程,这个课程是中学生几个课程板块中的一大块。刚才讲青少年犯罪,很多小孩子怀疑不是自己爸妈生的,为什么不疼爱我?这个班级里的生活为什么没有办法适应?青少年的问题很多,出现自杀。怎么样给小孩子在人生开始、人生前进的过程中提供这样的教育?中国哲学、医疗护理、社会工作、社会教育等环节扣在一起,我们的一些传统哲学中谈到的理论和一些问题,都可以运用在这些很实际的系统里面。当这种影响很大了,就会立刻产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使得它在态度上把这些问题关联起来,把这些工作集中起来,远远超过中国的哲学系统了。

但是办了这种学科之后,又有一些开棺材铺等等这样的行业也开这个学科。殡葬这样的行业怎么办?大学怎么开这个学科?自己行业处理就可以了。朋友就跟我讲,龚老师你不懂,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大体上是差不多。人每年死亡人数是固定的,大概有多少量是不会减少,这个行业不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每年反正会死那么多人,社会动乱,死人还很多,所以它跟别的行业还不一样。这个行业跟其他行业不同的地方是每死一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以台湾的标准来说,死一个人不必去买地、不做风水,只是把死人烧了,葬了就行了。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人管的产业。平常我们一般人买东西,在街上货比三家才买,平常去棺材铺谁还货比三家才买?这样也没有消费者进行调查,也没有消费者保护,平时都是随便到街上怎么做, 还不是该买什么买什么、该做什么做什么?我们对这个东西不了解,所以我们只有任凭人家宰割的份。而这些人宰一分是一分,加了很多东西弄到最后家属也很怄气,觉得葬礼办了之后也不愉快。而这些商家本身也很为难,它是暴利。我说多少钱就多少钱,你也不敢还价。政府对这个行业不管,老百姓也不理解。

这个行业不规范,商家也不规范。台湾有很多人介入到这个行业里面,讨论这个行业景气不景气的问题。人们对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所以这些人觉得没有尊严。他们自己要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希望我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宣传。当时我找很多人来办科讯、办殡葬管理,还有佛教仪式、道教仪式等等。这里最麻烦的事情是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怎么去做。比如天主教、耶稣教等等可以找教徒来举办,我信佛教,可以找和尚来念经。但是没有信教的人死了亲属怎么办?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小手册,一般台湾市民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怎么做,这个仪式很复杂的,这里面有一部分内容一般人用不到,但是殡仪馆里面有很多的仪式可以用。人死了之后,到太平间冻起来,家属来祭,布设灵堂亲朋好友来祭。但是像平时咱们买的肉冻在自家冰箱里面,取出来的时候,那是冻着的,融化后就有很多水分。有些人死了之后就会化妆,因为人死之后是很难看、很吓人的,所以叫“殡仪”,家属还是希望看起来很和祥。但这个跟商家没有关系,这个是由殡仪馆处理。另外一个讲丧葬,如果你对丧葬什么都不懂,就可以照这个小手册来做。如果你要举行的隆重一些,就可以再增加一下。比如台湾的客家人、北部人,南部人等,各地方的丧葬习俗是不太一样的。还有很多大陆移民到台湾去的,这些人到台湾后,家乡背景也都不一样,风俗民情都不一样。做一个市民通用的丧葬礼仪小手册,送给市民平时放家里做参考;有一些人看不懂,还有录音带做参考。另外,有一些朋友不太愿意办就算了;还有一些殡葬协会在推动这些工作;还有殡仪馆工作人员在这里受训后,把受训牌照挂起来,表明是受过训的,比较正规。比如一些市民不知道哪家比较规范?就看这个牌照。这样做使这个行业有很大的改善,台湾的风俗也有很大的变化。

刚才讲的并不是全部内容,这里还包括墓地的管理。在中国所有人的墓地坟场都是阴阴森森,非常恐怖的。去年,我在美国耶鲁开会。大家开会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我跟台湾的一个诗人,开车到一个墓园。那个墓园非常漂亮,规划得像公园一样。我们逛了一会儿,中午就在墓园坐下来吃便当。而在国内不会这样的,在国外不一样。国外有一个最好的雕塑大师,把一个著名雕塑美术馆就建在墓园,他每逢假日都到这个地方玩儿。另外坟场里面还有邓丽君的墓,邓丽君的墓做得非常漂亮。她墓前有一个音乐台,音乐台前每天都有她的歌迷在祭奠,这是坟场的改造。我讲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说,传统的哲学经过改造之后,跟当代社会产生了这样一个有机的结合,它又回来了,不是在思想上、学术上,而在具体的影响上。

我们的养生送死这些丧葬文化、丧葬仪节等等,以往政府不太关注,经过这样一个处理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改善。这样的例子是讲,我们过去谈到的儒学,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讲儒家的有一个美国的华人学者叫余英时说,儒学这个人还活着,这个人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可是儒家像一个幽魂。过去说马克思的幽魂在世间飘荡,而儒家目前没有一个躯壳、没有一个身体,在社会结构上,我们没有一个躯体可以装着这样一个灵魂。我们现在谈儒家基本上是一种观念上的存在,它存在哪里?或许在校园里面、在课本里面、在教材里面。他们谈儒家有这么多观念,人的意思是什么?人的观念是什么?这种“人”的抽象性、概念性,一种理论上的处理。所以我讲讲儒家的历史、儒家的考证等等。

研究古代的学者怎么说,王阳明怎么说,古代人怎么看儒家,儒家史的研究,再后来是儒家观念的研究,研究抽象性、概念化的东西,儒学无非是这样的。儒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没有起什么作用,我们现在也没有儒家的科举制度,因为科举都要读四书五经,现在新的科技里不用读这些东西了。

我们过去骂古代的八股文,现在又有了新的教育体系,这些东西是整个人才的养成体系。现在的教育体系与传统的儒家系统是不一样的。整个体系中儒学只是点缀在里面,过去王阳明说的一些什么东西具体在生活上是无处表现的。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前,清光绪前后就建立和确定的教育体制改革,就是整个教育改革取西方新式的西式教育,就是一个分科制。传统中国人读四书五经,现在四书五经该算什么学科?算文学?算哲学?我们就把它拆开归类到特殊的学科里,这是当代教学的一个特征叫分科文学,这是第一。第二还要把人生学科拆开,现在看大学、中学、小学没有什么特殊问题。过去也讲教学之道,不是一个过程性的制度,学到死为止。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生有一段是需要学习的,一生二十岁之前要学,二十岁之后就不要学了,就要工作。而我们在学之前得有一个准备,读书是为了将来进入社会谋一个好的职业,读书的目的只是作为一个谋职的准备,或者是一个工具,所有人都在考虑学什么。分科的时候,会考虑将来对我个人是非常关切的。过去没有这类说法,过去学是目的,学不是工具。而现在教育全部改变了,改变之后在我们这个教育体系里面要把传统的东西插进来。

过去我们联合会办了一个儒家的学校。目前在大学教育体制里面是不行的,因为儒学不是一个学科。儒学只是在哲学这个大学科底下,是中国哲学中的一部分。可是你要知道,儒家的学问不是只有哲学,比如说教育制度就不是哲学,不能放在哲学里面。现在儒学是属于中国哲学的一部分,中国哲学隶属哲学的大系统。把中国学术性格、学术内涵完全改变了、改造了。这样改造以后,中国原来讲的属于“圣人之道,圣人之学”的就变成中国哲学的一部分。这样的哲学框架又是西方的框架,基本上讨论的是形象学等等。在这些框架里谈儒学,无非谈性命与道、人的关系。这些都是胡适《哲学史》中谈的中国哲学,胡适书中谈中国哲学、谈儒家,只是涉及到西方知识论里面的逻辑部分,在中国称之为“名学”这部分内容。

正因为这样,我们谈儒家内容就非常简单,是哲学性的谈法,谈的是概念,一些抽象的理论,主要涉及到儒家的知识论、儒家的哲学等内容。后来在香港、台湾的人讲哲学、讲港台哲学家、儒学论等等,在海外也有儒学的思想。他们讲五四运动以后,儒学有很大的问题。

第一是以反对儒学的方式,站在儒学的对立面来谈,缺乏对儒学应有的了解,而且这种了解是不同情的了解,采取批判、总结的方式。胡适说算总账式的学问是一个批判、评估的学问,是居高临下的,好像我们总在帮小学生批改作文、打作文分数似的。总结式、算总账式的方式,以谈知识论、谈知识学这样一个方式,所以冯友兰先生说没有掌握到儒家的“儒家精神”所在。儒家不是一个哲学概念,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架构。而西方哲学家有一个系统理论,什么叫系统理论?就是孔子的学问是不是一个理论构造,这个理论构造可以由理论系统构造一个体系,变成一套知识性的结构?不是这样的。因为儒家所谈是一种生命的学问,不是一种知识的学问。什么叫生命的学问?我们读《论语》,读《论语》前是这样的人,读了《论语》之后还是这样的人,但是我们现在读不是这样的。读书是乐,“乐在其中”,孔子是“三月不知肉味”,读书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快乐。

我们读的很多东西,读起来很容易,但要做到很难很难。做到是什么意思?它里面是实践性的学问,君子学到爱人,爱到关心别人。这些东西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深邃之处在哪里?就是很多工夫性的实践东西在里面。朱熹死的时候说,最终体会到“人一生无愧于天地”是很难的。儒家的思想不是做给人看的,人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自己的良心究竟到什么地步?只有自己清楚。这里面讲的道德不是指别人,而是对自己有要求。“古之学者为己”,有的人最大的本领就到图书馆抄了很多书,很多东西抄到自己的文章里面,最终希望这些书变成图书馆里面的一本。我们的知识在哪里?我们的知识无非是抄书而已,现代古代东抄西抄而已,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些跟小孩子堆积木是一样的,无非是一个概念化的东西。不是向小贩倒卖这些东西,是真正落实在实践之中。冯友兰先生是当作知识性、历史性的东西,而且注意儒家所谈的这些道理的意义,关键不在于讲天、讲心、讲命,不在于它讲切实存在的一个人,不是抽象概念的人,它里面有什么样的提醒?这是生命的理论,这个理论确实对现在的生命界产生重大的影响,五四运动以来讲生命的理论是很重要的“药品”。这些“药品”对学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提醒。因为学院里面讲学问都是很重要的,理论化、概念化,丧失了理论上的实践性作用。理论家提到生命的儒学是生命的学问。但是新儒家必须要“做”,不光是嘴上谈的东西;学院里面特别是受现代分科体系中的标准所限, 并非不是学问,现在儒家必须把这些学问讲出来,还必须有一套知识性的结构,这些知识结构与古代讲的不一样。

我们活在中西方交流的大时代,所以新儒家在学术上非常著名的理论是怎么样进行中西的互通?西方经常讲哲学, 其中多数谈理论化的一些东西。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西方文化,其实是西方的枝叶,不是西方的本体。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什么?康德先生说,西方运动是理性化的运动,整个西方文化发展是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近代理性革命才脱离了上帝,说人原来是被上帝游说的,是在西方运动改革之后才开始觉醒的,我们重新睁开眼睛看到了世界,用理性的角度看待世界。

现在看西方文明昌盛,不是中世纪而是指近代,是指人文精神、工业革命等等。它有一种康德说的理性,就是讲纯粹理性,道德部分是实践理性。而且西方讲的很多,理性还包含道德的理性、实践的理性等。特别是讲实践理性,实践理性高于道德理性。儒家谈很多道德的问题,良知等等是可以会通的,主要结合西方黑格尔的历史发展的理性怎么样跟儒家、道家所谈的会通?这些在当今学术界一方面强调中国哲学不只是一套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实践性;另一方面要说明跟西方哲学之中是有可能相会通的地方。

当代人是崇拜西方的,说明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可以相会通。而中国哲学比西方讲的还通透。西方讲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后来讲三大批判。从这个框架来说,冯友兰先生说还有讲不到的地方,中国道家、佛家比西方的哲学讲得更高明、更好,主要说明这个。这个讲法非常重要,因为可以用来说明中西方最高的智慧在某些地方相贯通,而中国在这些地方还有更精妙的一些讲法,比西方更好。但是这样还要处理知识论的许多东西,使得整个新儒家在后期虽然也强调生命的学问,但越来越知识化。

刚刚讲冯先生的书大家读起来非常吃力,这些书大学的研究生都读不太懂,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冯先生重点谈的道理学究气越来越重,怎么在现代社会落实生命的学问,这部分内容还没有开展。我再谈一下生命学怎么继续往下走。儒家学问是不错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问里有不同的生活处境、生活条件、生活结构。我们谈社会实践就要谈如何实践性, 怎么样在社会中有实践之道, 如刚刚讲的生命学、殡葬等等。像我是一个学中文的,又没有干过殡葬,怎么能教他们殡葬、葬礼等等。说穿了我开这么多班,人到这里学习,我又不是干这些的。这样做对不对?因为我读到朱熹的《家礼》,这本书在明朝、清朝有很大的影响,后来中国人每家一册,家庭中需要做什么仪节,小册子上面都有。后来又有一些小文具店里卖这样的书。在清朝,人们把朱熹的《家礼》又做了修订,做了一些改造,但是都是根据《家礼》进行的改造。

封建社会皇帝要忌讳,把孔子的思想当成国家意识形态进行遵从,把文人和科举制度结合、教育内容和考试内容结合。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教育体系里面的儒家思想受到重视。儒家在这个系统里影响很大,但这不是最主要的。要谈意识形态,主要是为我所用,任何一个政权在讲国家意识形态的时候,看时间推移做变化,拿着一些旗号在用,不见得对人的理论有多么重视,整个社会并不是靠这些皇帝所提倡的儒学产生这么重的影响。

儒家是要把这个社会改造成“儒家型社会”。什么叫“儒家型社会”?我们社会中有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平常在教孩子时过的是生活,是儒家父慈子孝弟悌。反过来很多佛教到处盖寺庙,但是叫入门拜佛,这都是表象的。中国佛教最重视仪式,比如说“目连救母”,这是要做最大的祭祀,佛教里面最重要的庆典。唐朝、宋朝最大的一出戏就是目连戏。这部中国最大的戏有几百出之多,后来都形成“目连救母”,敦煌卷中有五六十种。在社会民间上还出现了许多佛教故事,佛教不但不反对孝,而且佛教是最孝。印度佛教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印度是完全出家的,没有这层关系。讲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在印度佛教里面没有,只在中国佛教里面有。佛教讲的因果跟我们讲的因果是两回事。我们讲人和佛性,有些人有佛性,而有些人没有佛性。而在印度佛经里没有佛性,我们讲佛与印度不太一样。所以玄奘非要到印度搞清楚,玄奘到印度之后非常刻苦,把整个印度佛书吃透了,把那些东西带回来解释,在中国开创佛事。因为两种佛教不一样,所以传两代就失传了。

“种丝瓜不可能长出葡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种子说”核心就是人种行不通,有些人有佛性,有些人是没有佛性的。人一开始有佛性,这是儒家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一个社会使得佛教包括道教等一些宗教的很多理论在社会上活得下去,但不可能拿佛教理论教小孩,具体到家庭中、生活中体现佛教所讲的“空性”。佛教也讲究性,是空性,而不是人性。

熊十力先生发现很多儒家佛家理论是不一样的,要改造这些理论。在社会形态中什么叫“儒家型社会”?“儒家型社会”是怎么构成的?就是我刚才讲朱熹、司马光,这些通过家庭的教育,通过从小学、家庭中的“节”怎么过法,人跟人的相对应关系,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等等。我刚才讲生老病死,包括现在过生日、结婚、死亡、丧葬,这些都是每个家庭都有的。可是生日怎么过?生日无非吃蛋糕胡闹一通。一个大的家族里怎么处理宗族的关系?这叫宗族法,应重新立这个法。还有,通过编家谱、建族谱等,很多人有家谱的可以发现,推祖先可以推很远。但是家谱的体例是谁定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苏洵提供的,一个是欧阳修提供的。

一个家族很规范,那么家族祠堂里面会放有宗族的族谱, 放在族谱里面有很多规定,就是“族规”。族规中会规定黎民本身有道德约束,要告诉家族的子弟们这个家族是凭什么样的文化价值使这个家族有家族的荣耀,也有让这个家族的子弟立身处世等很多规定。除了立身处世规定外还有乡里。李大林曾经编了一个乡约,我们所在的乡比家族更大,定期聚会讨论乡里有关共同的事务。这个乡约的意思,有点像西方教堂的礼拜聚会。在乡里每个月有两次约会,有很多约定,包括同乡人里哪家人有困难,要互相救助,有医疗照顾等很多关怀、帮助。还要面临乡里共同问题,像修桥、修路、遇到天灾应该怎么做?全体乡里人,每个月在这里聚会,有道德上的劝勉,有行为的规劝,有误解的说明,最后得到共同的劝勉,这是一个乡约。

这个乡约约束了儒家道德上的一些方向,让儒家道德可以在实践的共同方向上继续走。后来梁漱溟在乡里做实验,现代的行政学有一个术语,叫乡村自治。梁先生所要推行的乡村自治,其实是一个充分穿越乡约的形态,而不是显现地方自治的形态,这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他的说法在现代还是能够说出来,从日常小学,从家庭、宗族到乡。这个乡里一半是乡民,再大一点就是书院,特别是在宋明之间。刚才讲任何地方都办书院,过去书院里都有孔庙,乾隆年间建孔庙都要单独祭孔,祭朱夫子,他们的地位很高。

朱熹理念被统治阶级接受,是因为朱熹的这一套建构,从家庭、社会整个乡里社会体系,在中国社会影响极大,各个地方都在办书院,越南也在办,越南纯粹的书院有几百座。我们在民国二十几年的时候都在战争之中,南边是蒋介石先生,东边是阎锡山在山东这一带打仗。当时在南京北边打,南京势力大,而北面的军队炮轰北边城。后来有人跟两边说,你们打仗归打仗,可不要毁了孔庙。(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在梵蒂冈打仗,如果作战双方不受约束就退出来。)结果还是把孔庙打破了好几个洞,孔庙上面放尸体等,撤出之后,一片狼藉。

我刚才说的这套体系在宋、元、明、清影响都是非常大。阳明学也都是一样的。朱子有好多文章不断阐述。在当时不断办学,管束是非常重要的事。讲了心学看到心是用的。纯粹讲心学,有很大的事功,战无不胜。明朝这一时期打仗都靠普通百姓,很多士兵当时平定叛乱,在广西、南宁等地死在打仗的路上。后面阳明能够平定这些叛贼,这件事跟地方书院通过教育老百姓、组织老百姓,让老百姓产生道德上、文化上的向往,不无关系。在此之后就没有盗匪。读阳明的文集就知道,阳明过世之后,他所住过的地方每次办书院,各地方的人就汇集过来, 还有其身边的学者都到这,利用讲学大会几个月的时间,所有的乡民都参加的。这些乡里大概一个月两集,参加两次,来讲儒家的道理。这样的一个形态,有点像西方的教会,西方社会的稳定来自于基督宗教在社会上生根,中国需要形成这种儒家型的社会,这样一种儒家型的社会才会在民间生根,这样儒家型社会怎么样落实?也就是儒家该怎么做?我们现在怎么做?刚刚讲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就是生命礼数。

第二是岁时的礼俗。每个节日代表一个文化意义,这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另外,其他日常生活礼俗必须融合在里面,怎么样改造我们现代社会人跟人的关系,重新变成一个儒家型的社会。由于当代人的思想所限,我只讲到这里。

大概地讲了儒学生活之路以及传统儒学在这方面的变化。这种方法的表现是我们现在了解最少的部分,我们现在谈话选取最多的是有关国家意识形态的部分,或者是作为一种理论教训的东西,空洞教训的部分。怎么样让它具体化?怎么样生活?种族、乡里、社会中、教育体系中能够实践的部分非常少,而我们现在注意的是这部分。这部分能不能做,社会现在已经改变了,不见得能做,不然是能不做就不做,这一点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举。

现在教育体系怎么样来做儒学?改造成中国传统观念有很多可以结合的例子。这样例子非常非常多,讲起来很琐碎,具体到在社会上做就不一样了,台湾也不见得能做成,因为现在的社会结构发展有了一些新的模式、新的做法,这些东西不是新的经验,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不向大陆建议这些东西。大陆怎么做,要想很多的方法。这些办法要具体化,让它在生活中落实下来。惟有这样做,儒学才能真正生根。否则还像余英时先生所说的,儒学只是一个幽魂,是没有办法在现实社会里提供。

主持人:感谢龚先生精彩的演讲。下面请提问题。

问:儒学在咱们国家影响比较深远,但是历史上提出很多反对意见,后来文学革命也提出儒家比较保守。儒家在我们国家基础比较深,我想请龚先生给我们简单说说,儒学的特点、核心是什么?

龚鹏程:儒学非常简单。从关怀上讲起,人和动物不一样,人是生活在大的世界、弱肉强食的世界、竞争的世界。儒家不一样,人是关心别人、关怀别人。人文世界和动物世界不同:动物世界是恃强凌弱。而儒家思想不一样的,反过来尊老爱幼,要产生关怀,从这一层来讲是仁爱之心,要关怀别人、体贴别人,才谈到尊师道。总体上关心别人,从执政者来说,感到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谈这个事情要想到别人,有同体之心。人要互相认识,人跟人之间互相可以感同,感应的。我也体会到你的痛苦,也希望你能了解,彼此互相关心关怀,这是儒家的思想。

问:现在提倡和谐社会,能不能看作是提倡儒学的一个开端,也是提倡儒家思想形式上的开端。

龚鹏程:儒学不是儒家的核心,是儒家的产生的结果。但是儒学不是儒家产生的,人和人不是和谐的,是有差别的。人跟人之间是不一样的,人要体会人跟人的不同。我们社会中有种种不同,有鳏寡孤独,有各种不同。在不同里面我们说它最后“和”,这才能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和谐说起,和谐不是核心,是一个阶梯。怎么样达到和谐?有很多步骤,要一个结果。而这个部分不能政府提倡,凡是儒家的道理,孝是好道理,政府出来提倡之后,结果是不好的。忠也是好事,忠诚之事。忠很重要,但是后来国家谈忠的时候,效果就不一样。国家作为一个意识形态提出来和谐,国家的提倡,社会开始讲这本身是两回事。

(龚鹏程,台湾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本文根据2008614日在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演讲整理而成。)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