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斌
11月4日上午,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连市图书馆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大连市图书馆理事会理事刘斌先生莅临白云书院,作“《尚书》解析(1)”主题讲座,共有百余名读者参加。
在《尚书》解析系列讲座中,刘老师将介绍《尚书》的成书渊源、内容要旨、核心思想,辨析其多种流传版本,阐述其思想理念对后世儒学的深远影响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奠基性作用。本次讲座,刘老师重点为大家解析《尚书》的成书渊源。


讲座现场
《尚书》是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产物,具体而言是史官对帝王言语所作记录遗存下来的文件汇编,具有史料和史书的性质。《尚书》的名称起于西汉,《史记》记载“尚,上也,言久远也。”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认为“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尚书》记事的上限是尧、舜时代,下限至春秋秦穆公的《秦誓》(事件发生于鲁僖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7年)。其中,上限是尧的原由《史记》给予了充分的说明,“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尚书》所编撰的目的是“慎言行,昭法式”,一方面对君王的言行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执政提供法则和样板。
因为这些独特的成书原因,现代经史学家金景芳认为,《尚书》是“中国自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信史。”
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
系列文化讲座欢迎您的参与!
咨询电话:39662392
|